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疣螈属Yaotriton亚属5个已知物种23个个体的mtDNA序列数据(ND2、tRNATrp、tRNAAla、tRNAAsn、tRNACys和tRNA Tyr,1421bp),使用贝叶斯(BI)和最大似然(M P)方法重建了疣螈属Yaotriton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Yaotriton亚属的所有物种形成1个单元群;2)海南疣螈T.hainanensis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不是细痣疣螈T.asperrimus的同物异名;3)文县疣螈T.wenxianensis雷山种群应是细痣疣螈的地理种群,细痣疣螈绥阳种群应是文县疣螈的地理种群;4)6个文县疣螈地理种群和3个细痣疣螈地理种群分别形成单系群,文县疣螈是Yaotriton亚属的1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2.
疣螈属一新种和一新亚种(蝾螈目,蝾螈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研究中国的疣螈属中,发现海南岛和甘肃文县的疣螈标本与广西瑶山的细痣疣螈在形态和头骨特征上不同,已分别描述为新种和新亚种。它们被命名为海南疣螈(新种)和细痣疣螈文县亚种(新亚种)。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两段线粒体基因COI和ND1 -ND2部分序列片段构建了细痣疣螈种组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单系群内包含了四个明显的进化支系(A、B、C、D).A支系与B、C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A支系包含了细痣疣螈、海南疣螈、老挝疣螈和“越南疣螈”以及另外两个来自越南未被命名的种群;C支系代表了一个新的独立进化支,可能是一个隐存种;C支系与B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此外,来自模式产地的越南疣螈单独构成支系D.该文结果不支持以往细痣疣螈种组部分物种的划分,建议对该种组进行新的分类修订.该文强调了在分类研究中应该重视使用来自模式产地的样品并进行广泛的地理居群采样.  相似文献   

4.
疣螈属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和棕黑疣螈(T.verrucosus)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测定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14个地点的T.shanjing和T.verrucosus共40只标本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753bp)。结果表明:(1)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3种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棕黑疣螈种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T.shanjing是单系群;(2)T.shanjing与T.verrucsus的mtDNA Cytb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2%,未达到种级水平。因此,全部T.shanjing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即T.verrucosus,不支持T.shanjing的物种地位,T.shanjing为T.verrucosus的同物异名,并建议恢复T.verrucosus的中文名红瘰疣螈。根据基于40个样品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这些红瘰疣螈(T.verrucosus)样品聚为3支,即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瘰疣螈可分为片马、滇中滇西和滇东南3个地理居群。  相似文献   

5.
我国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余平静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646-650
棘螈属(Echinotriton)和疣螈属(Tylototriton)均属于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两属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亚洲西南部、东南亚及日本.棘螈属在我国已知3种:Echinotriton andersoni(琉球棘螈)、E. Chinhaiensis(镇海棘螈)、E. Asperrimus(细痣棘螈).疣螈属在我国已知4种: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贵州疣螈)、T. Shanjing(红瘰疣螈)、T.taliangensis(大凉疣螈)、T. Verrucosus(棕黑疣螈).本文回顾了棘螈属和疣螈属物种的命名史,阐明了两属之间的关系,并从形态学、生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这两属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后河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细痣疣螈资源及夏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8月在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运用样方法对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的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境喜好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细痣疣螈的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细痣疣螈主要分布于与后河自然保护区毗邻的长乐坪镇及其附近区域,栖息地海拔450 ~ 1400 m,分布面积约550km2;在调查的103个样方中,有18个样方共发现细痣疣螈68条,种群数量较少;通过生境偏好系数分析发现,细痣疣螈偏好选择的微生境为:距小型静水塘(水体面积≤20 m2)51~100 m、距居民点101 ~500 m、距农田≤50 m、距道路≤100 m、草本盖度61% ~80%、草本高度21 ~40 cm、地表湿度61% ~80%、地表温度24℃~27℃的枯枝腐叶和草地生境;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植被、水体类型、人为干扰和食物是影响细痣疣螈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文县疣螈在重庆境内分布的补充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2008年在重庆云阳县和奉节县对文县疣螈 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进行了10处实地考察,其中9处看见或采集到标本,1处为寻访调查;在1处观察到其求偶行为.结合文献和标本查阅结果,更具体地了解到重庆市文县疣螈的分布情况和各地种群生存现状的信息,从而为该物种的地区性保护提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疣螈属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和棕黑疣螈(T. verrucosus) 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测定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14个地点的T. shanjingT. verrucosus共40只标本的线粒体DNA Cyt b基因(753 bp)。结果表明:(1)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等3种系统发育分析法分别重建棕黑疣螈种组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不支持T. shanjing是单系群;(2) T. shanjingT. verrucsus的mtDNA Cyt b序列差异平均值仅为1. 2%, 未达到种级水平。因此, 全部T. shanjing样品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即T. verrucosus, 不支持T. shanjing的物种地位, T. shanjingT. verrucosus的同物异名,并建议恢复T. verrucosus的中文名红瘰疣螈。根据基于40个样品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变异以及地理分布, 这些红瘰疣螈(T. verrucosus)样品聚为3 支, 即中国西南地区的红瘰疣螈可分为片马、滇中滇西和滇东南3个地理居群。  相似文献   

9.
贵州四种蝾螈科动物的核型和C-带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晓明  田应洲 《动物学报》2000,46(1):108-112
我国蝾螈科已知共约5属18种(亚种)(叶昌嫒等,1993),国内已有一些有关其核型的报道(朱季美等,1981;杨玉华等,1992;谷晓明等,1997),涉及到大约1/3的种类,其中作了C-带研究的仅我国东南和贵州的3个种及产于日本的2个种(朱季美等,1981;Seto et al,1982;谷哓明等,1997)。本文报道蓝尾蝾螈、无斑肥螈、细痣疣螈和贵州疣螈的核型和C-带。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9月,运用样线调查和植被样方调查的方法,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林区细痣疣螈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环境进行了调查,使用GPS对各分布点进行地理坐标定位,观测记录植物种类、多度、盖度,记录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森林起源、土壤类型、水塘长宽深度、塘底物组成、水流速度、水体清晰度和干扰程度等生态环境因子,以揭示细痣疣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林区细痣疣螈主要分布于地下水露头的积水坑周围的郁闭度>75%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林,海拔300~850m,调查样点31个,数量1725只,平均密度55.65只/点。细痣疣螈的分布范围与栖息地周围的水源、植被、地形等密切相关,同时受人类捕捉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可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该物种的保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县疣螈早期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怀化市黄岩地区的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整个胚胎发育分为21个时期,在实验室19~21℃下,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历时(513.30±7.93)h(n=8);本文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与其他有尾类胚胎发育的异同,以及怀化产文县疣螈与甘肃产文县疣螈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2.
牟迈  龚大洁  张琼 《生物学通报》2008,43(2):18-19,F0004
文县疣螈是中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发现于甘肃省文县,还分布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安徽等地.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两栖动物之一,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遗传多样性丧失等诸多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迅速减少.它还是被关注和研究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人类的活动是其栖息地丧失和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罪魁祸首.作为一种古老的有尾两栖动物,文县疣螈的进化潜力已经较小,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较差.以目前的种群数量来看,很可能会在短期内灭绝,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疣螈属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南省大别山区商城县的一种蝾螈科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发现与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相似,但存在明显差异;经与文县疣螈等4种蝾螈进行12S mt DNA部分序列比对,显示其与文县疣螈的遗传分化已达亚种级水平,因此定为1新亚种,文县疣螈大别亚种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dabienicus ssp.nov..新亚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头长远大于头宽;4肢较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不相遇;前肢前伸,指末端达眼前角;泄殖腔孔周缘橘红色.  相似文献   

14.
甘肃有尾两栖动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龚大洁  牟迈 《四川动物》2006,25(2):332-335
甘肃地理与气候条件复杂,南部地区有尾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科、3属、3种.其中,文县疣螈为甘肃特有种.但由于滥捕乱猎、栖息地丧失、破坏、污染以及异种侵入等原因,已造成有尾两栖动物的渐危和濒危.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保护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在维持有尾两栖动物资源储量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瘰螈属(有尾目,蝾螈科)一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形态学差异、核POMC和线粒体序列分子数据,把分布于武陵山系的尾斑瘰螈种群定名为1新种,武陵瘰螈Paramesotriton wulingensis,其区别于尾斑瘰螈雷山种群(地模标本)鉴别特征为:1)新种体色较深,呈黑褐色,体背面疣粒较大,背脊隆起较低,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体色较浅,呈棕黄色,体背面疣粒较小,背脊隆起较高;2)新种鼻突中间骨缝较深,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鼻突中间骨缝较浅;3)新种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呈波浪型,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前额骨与鼻骨相连的骨缝线左右两侧呈明显“A”型;4)新种额鳞弧鳞骨直立前伸且背面观前粗后细,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本额鳞弧鳞骨水平前伸且背面观弧前后粗细一致;5)新种翼骨前枝较长达到上颌骨后缘,尾斑瘰螈雷山地模标翼骨前枝较短不到上颌骨后缘.  相似文献   

16.
对12种34个地理种群的内蒙古棘豆属植物核糖体ITS区段和5.8S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支持棘豆属植物为单系起源,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黄毛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二色棘豆(O.bicolor)和砂珍棘豆(O.racemosa)归入真棘豆亚属(Subgen.Euoxytropis)轮叶棘豆组(Sect.Baicalia Stell.ex Bunge)的观点.推测多叶棘豆和砂珍棘豆ITS2区段出现的C/T转换可能是其部分种群混杂在其他物种中的主要原因,但基因转换对于系统发育的影响仍尚未可知.研究不支持传统分类学上对鳞萼棘豆(O.squammulosa)与刺叶柄棘豆(O.aci ph ylla)的划分,系统发育树显示二者聚为一支,而非与传统分类学上界定的同组或同亚属植物形成一支;结合植物地理学研究结果,认为刺叶柄棘豆与鳞萼棘豆为地理替代种.推测刺叶柄棘豆可能为多系起源物种.线叶棘豆(O.fili formis)和东北棘豆(O.coerulea与真棘豆亚属物种构成姐妹群,而非单室棘豆亚属植物.研究认为在物种界定过程中,只将少数几个形态学特征作为主要分类依据欠妥.  相似文献   

17.
文县疣螈繁殖初探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2006年4~9月、2007年4~9月,在四川青川初步观察了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的繁殖习性,并研究了其主要特点,包括繁殖期雌雄差异、繁殖迁徙、交配与产卵、幼体发育等,同时在甘肃文县观察了其幼体的生长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文县疣螈的繁殖期一般为4月上旬至9月上旬,繁殖期成体性比不断变化.该螈具有繁殖迁徙现象,迁徙及求偶行为由雄性占主动.求偶、交配及产卵均在水塘周围岸边的陆地上进行,产卵集中在5月初至7月末,雌螈平均产卵数为42.8枚(n=6),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6.8 d(n=119).卵群的平均孵化率为46.3%(n=6).随着气温的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雌螈产卵量和孵化率升高,卵的平均孵化期缩短.  相似文献   

18.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是蚓螈类在我国分布的唯一物种,目前已知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本研究获得4个版纳鱼螈种群的8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基因1 000 bp序列,对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经比对后87个序列发现39个(3.9%)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22个单倍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版纳鱼螈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其它两栖动物接近,说明版纳鱼螈各种群仍保持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和系统发生分析均显示来自云南和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分歧明显,已形成了不同的进化谱系.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来自云南的勐腊种群与两广各种群之间显著的遗传差异,这提示分布在云南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U)进行保护.综合两种中性检验(Fu's Fs=9.44,P=0;Tajima's D=1.88,P=0.013)和种群增长指数(g=5415.03±297.55)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可能经历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19.
文县疣螈资源现状、威胁因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分布在文县、平武、青川、阆中、奉节和雷山,但只有文县、青川、平武3县相连成片,为岷山栖息地,面积约1800km2,数量约30000条。文县疣螈对海拔1000~1400m的潮湿陆地森林或泥底的水域环境选择较强,以森林或林缘地带积水不深、植被良好、基底多泥的小水塘为繁殖发育场所。文县疣螈面临茶园扩张、薪柴、干旱和分布区狭窄的威胁。调整茶叶发展战略,加强林地保护,推动茶叶集约化加工,研制并推广小型节能炒茶炉,人工增建小泥塘,保护和扩大最适栖息地,资助社区保护组织是缓解这些威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显示鸭绿江茴鱼为黑龙江茴鱼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测序获得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和黑龙江茴鱼T.grubii共26尾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以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北极茴鱼指名亚种T.a.arcticus和欧洲茴鱼T.thymallus作外群,构建了茴鱼属部分种分子系统发育树,以探讨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分类地位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4个地理种群(呼玛河、甘河、牡丹江、松花江)间的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仅为0·007~0·015,处于黑龙江茴鱼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范围之内(0·004~0·015),明显小于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46~0·062)。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茴鱼属部分种系统发育树表明,鸭绿江茴鱼未构成独立的单系群,也未与北极茴鱼T.a.arcticus形成亚种关系,而是聚到黑龙江茴鱼种群内部,共同构为一个单系群。研究表明,鸭绿江茴鱼T.a.yaluensis并非有效种,应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的同物异名,可视为黑龙江茴鱼的一个地理生态种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