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发育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2.
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制片后可观察到直径恒定为0.4μm的染色质纤维——单位线结构。本实验表明两栖类染色体同样具有单位线结构,并发现组成染色体两单体的姐妹单位线相伴排列,且与中期染色体有明显的形态联系。通过分析显示染色体和单位线过渡变化的分裂相,认为染色体高级结构由单位线进一步螺旋化完成,从而支持Bak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华大蟾蜍输卵管促受精因子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荣生  赵剑星 《动物学报》1995,41(4):400-406
在孕酮作用厂,切除卵巢的中华大蟾蜍输卵管上皮细胞不仅能够使外源移植的卵母细胞在输卵管中正常运行,还保证卵母细胞正常受精。根据输卵管卷曲部分泌物的SDS-PAGE分析,存在依赖孕酮的33kD蛋白质。经兔抗33kD蛋白抗体处理具输卵管分泌物的卵母细胞,受精率受到显著抑制·提示该蛋白有促受精活性。输卵管分泌物介入受精涉及复杂的多种因子。  相似文献   

4.
蟾蜍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蟾蜍的化学成分,主要针对近15年蟾蜍的抗肿瘤作用机制、蟾蜍及其制剂的抗肿瘤、癌症镇痛、放射增敏作用进行综述,为含蟾蜍的抗肿瘤新药的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未曾包被输卵管分泌物的卵球,即无胶膜卵球,在授与高浓度精液(0.9—3.8×10~8个精子/毫升)条件下,并不能受精,从而进一步证实,输卵管分泌物是卵球受精的必要因素。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未曾接触输卵管分泌物的体腔卵球和体外排出卵球的卵黄膜中,有许多纤维束(直径1200—1500A),纵横交织。在输卵管中运行时,卵球外周包被输卵管分泌物。输卵管各部分(直部、卷曲前部和卷曲部)分泌物中,都含有松散卵黄膜纤维束的因子,经其作用,卵黄膜纤维束松散成微纤维(直径50一70A)。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胶膜作用时间的长短呈现正的相关性;卵黄膜纤维束松散程度与卵球受精率可能亦具有正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孕酮处理前,冬眠卵内源cAMP平均水平为500 Fmol.左右;处理后cAMP迅速下降,在12小时内下降59%,卵的生殖泡破裂。高温卵或热休克冬眠卵,孕酮刺激后cAMP水平亦下降,生殖泡却未破裂,但在高温卵质中出现依赖“冬眠因子”的促成熟活性物质,而在热休克冬眠卵质中出现不依赖“冬眠因子”的促成熟活性物质。热休克能影响卵的生殖泡破裂,却未影响卵质中MPF的形成。孕酮刺激后引起的卵内cAMP含量下降,只能是卵母细胞成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8.
中华大蟾蜍冬眠卵和高温卵的静息膜电位分别为-41.51±O.77 mV和-43.83±1.39mV。孕酮作用后,冬眠卵发生GVBD,膜逐渐去极化,至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膜电位甚至可降至-10 mV;高温卵不发生GVBD,在早期(前4小时左右)出现膜去极化,之后恢复。高温休克(37-38℃)卵虽然亦不发生GVBD,膜去极化的情况与高温卵的相似,然而,卵质中却出现MPF。将孕酮作用后的冬眠卵核液转移注入未经任何处理的冬眠卵中,未能激起受体卵GVBD ??和膜去极化。接受MPF或促冬眠卵成熟因子的冬眠卵,均发生GVBD和膜去极化。接受MPF的冬眠卵的GVBD时间较孕酮诱发的提前约4小时,膜去极化的进程也相应提前4小时左右。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嘌呤霉素能抑制由孕酮诱发的冬眠卵成熟效应,而不能抑制由MPF诱发的卵成熟效应。接受MPF的高温卵发生GVBD和膜去极化,而高温卵本身无能产生MPF,也不具备扩增MPF的能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冬眠卵质膜去极化与GVBD之前的核液无关,与MPF的出现亦无直接关系,该逐渐去极化的全过程可分二阶段,前阶段的去极化与孕酮诱发的早期蛋白质合成活动有关,后阶段与含MPF的卵质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顾全保  朱辉 《生理学报》1992,44(5):470-477
本文报道了利用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作为外源性膜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的模式系统。将大鼠脑的mRNA微量注入蟾蜍卵母细胞(每个卵母细胞注射50ng),在19℃下经48h以上培养后,由外源mRNA表达的大鼠脑的红藻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受体被整合到了卵母细胞膜上。红藻氨酸(5×10~(-5)mol/L)和γ-氨基丁酸(10~(-4)mol/L)所诱导的膜电流分别达到294.0±6.4nA(n=5)和309.5±4.9nA(n=4)。红藻氨酸浓度在10~(-3)mol/L时,其诱导的膜电流达最大值。进而,注射mRNA的卵母细胞,~(36)Cl~-流入速度比对照组高一倍多。这些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如同爪蟾卵母细胞一样,能表达具有功能的外源膜蛋白(受体蛋白和离子运输蛋白)。  相似文献   

10.
孔雀石绿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再福  张阿林  赵姬 《四川动物》2000,19(3):182-182
孔雀石绿(MalachiteGreen)是一种三苯甲烷染料,由于它有很强的毒性,多年来在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中经常使用:在鱼类养殖中使用015~02ppm的浓度全池遍洒或用10ppm的浓度浸洗15~30分钟来防治鱼类的水霉病等(郑曙明,1997)。同时用0002~0005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或用02~05ppm药浴2小时,或6~7ppm药浴5~10分钟,也常用于防治蛙类蝌蚪的水霉病等(吴高升,1997)。孔雀绿直接进入水环境作为一种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使用多年,但对两栖类蝌蚪的影响末见报道,本文采用生物学上常用的实验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garg…  相似文献   

11.
冬眠蟾蜍长足卵母胞胞,经手工剥除其卵巢膜、滤泡膜、透明带和质膜,包埋在琼脂块里,孕酮作用3小时(18±1℃)后,该细胞质团块中出现促成熟活性物质(MPF);将含有此MPF的微量卵质(约50毫微升),注入未经激素处理的卵球,能诱发后者恢复减数分裂,胚泡破裂,排出第一极体,正常抵达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如果在去除上述卵外和卵表膜层结构的同时,剔除其细胞核(胚泡),然后包裹在琼脂中,经孕酮处理3小时左右,照样能够诱发产生促成熟活性物质;微量细胞质的转移,照样能使未经激素处理的受体卵正常成熟。随着供体卵质块与孕酮接触时间的延长,其诱发受体卵成熟的百分率逐渐增高。孕酮处理后9小时的供体卵质块,几乎全部能使受体卵正常成熟。上述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处理的条件下,孕酮诱发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形成促成熟活性物质的过程,既不依赖于卵表透明带与质膜,也不依赖于细胞核,而是细胞质自身活动的结果;显然,孕酮诱发蟾蜍卵母细胞成熟的初始作用部位是在细胞质。  相似文献   

12.
在两栖类,孕酮诱导的cAMP水平下降既是卵球成熟的早期必要变化之一,同时对成熟启动来说又是充分的条件。cAMP水平下降是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成熟启动信号,但其卵质是否能产生MPF,还有赖于其它因子的存在。孕酮的受体不但存在于两栖类卵母细胞的质膜上,在细胞质内同样存在。卵母细胞的质膜不是孕酮诱发成熟的唯一作用位点。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的质膜和细胞质中的膜层上都有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存在。孕酮不但??能通过抑制质膜上的,而且还能抑制细胞质中膜层上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诱发卵母细胞成熟。  相似文献   

13.
用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对中华大蟾蜍消化道(冬眠期与非冬眠期),脑及其他组织的5-HT分布进行了研究。5-HT免疫染色细胞位于脑干中缝核区和间脑的第Ⅲ脑室腹侧的室管膜细胞区。阳性神经元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常有突起与其他阳性细胞突起相连,上述部位中还有一些阳性神经纤维。消化道的免疫染色细胞密度在胃幽门、胃体和胃贲门处最高,食道和十二指肠次之,大肠和小肠最低。非冬眠期蟾蜍消化道内免疫染色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冬眠期的(P<0.05)。阳性细胞位于粘膜上皮或腺上皮细胞间,细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阳性反应的突起,有的突起伸入肠腔面或腺腔面,有的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表明这些细胞兼有内、外分泌的功能。在甲状旁腺的主细胞间,肺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和肺泡管上皮细胞间都有5-HT免疫染色细胞,细胞呈立方形、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有几个细胞成簇分布。  相似文献   

14.
蟾蜍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LDH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遵义  梁桂霞 《动物学报》1993,39(3):280-28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比gargarizans)与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六个不同阶段中全胚胎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酶谱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正、反种间移核胚胎中,供体核LDH基因的活动开始表现于尾芽胚期;此前,杂种胚胎中LDH同工酶谱类型与受体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中华蟾蜍入蛰时和出蛰时几项生理常数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寿昌  陈卫东 《四川动物》1996,15(4):156-158
本文探讨了中华蟾蜍入蛰时和出蛰时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的关系。统计学处理表明中华蟾蜍的体长与体重,胴体重,体重与肝重,脂肪体重,生殖腺重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蛇鮈属鱼类的形态度量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蛇Ju属鱼类进行形态度量学及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蛇Ju属共有6个有效种,分别是长蛇Ju(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蛇Ju(S.dabryi Bleeker)、无斑蛇Ju(S.immaculatus Koller)、细尾蛇Ju(S.gracilicaudatus Yao et Yang)湘江蛇Ju(S.xiangjiangensis Tang)和光唇蛇Ju(S.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云南程海蛇Ju和其他地理区域的蛇Ju在形态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不能单列为一个种,蛇Ju属鱼类种间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游泳、摄食有关的射体纵轴、头部和尾柄的性状特征上,这些都是蛇Ju属鱼类长期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Giemsa染色及活体观察方法,显示并描述了采自重庆北碚地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肠道内的卵形后线虫Metanema ovula sp.nov.,切断沟滴虫Petalomonas abscissa(Dujardin,1841)Stein,1859和蛙毛线虫Trichomitus batrachorum(Perty,1852)等3种异养鞭毛虫的形态及其鞭毛、核器等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中华大蟾蜍和花背蟾蜍间正反核、质组合的移核胚胎为材料,对其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晚期)的移核胚胎染色体进行了组型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以中华大蟾蜍囊胚细胞核作供体,花背蟾蜍去核未受精卵作受体的移核胚胎,还是相反组合的移核胚胎,在三个不同发育阶段,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均有变化,即:(1)表现出数目上有规律性的减少,一般减少2条、3条和4条;(2)出现异型染色体,如染色体断裂和双缢痕染色体;(3)表现出比较恒定的异常组型,即缺失第3染色体,多第4、5、6另染色体。在三个发育时期的分裂中期象中,具有2n=22者,中核组占40.3%-41.3%,花核组占52.3-53.1%。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oviposition or feeding preference for hosts, and performance on those host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models of host race formation, sympatric speciation,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hytophagous insect populations. In this paper, I estimate th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oviposition preference and larval performance present in two California populations of a cosmopolitan pest of stored legumes, 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Bruchidae: Coleoptera), and examine whether positive genetic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High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both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were detected in one population (Bay Area population, h2 = 0.73 fo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but not in another population (Davis population). A second estimate of the amount of genetic variation for oviposition preference in the Bay Area population, after three generations of laboratory rearing,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ly nonzero heritabilities in the Davis population is probably due to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laboratory rearing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experiment. No positive genetic correlations were detected between preference and any performance character measured. Data are also presented on the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performance on azuki (Vigna angularis) and cowpea (Vigna unguiculata). Genetic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for all characters in both populations of C. maculatus (range 0.132 to 0.542).  相似文献   

20.
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质膜的外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姚永  朱辉 《生理学报》1992,44(5):461-469
我们用电压箝方法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的膜生理特性。发现卵母细胞膜去极化至-30mV及更偏正时,有一持续的外向电流出现,该电流与去极化程度约呈正比增加,当膜电位箝在20mV时其峰值达3.7±1.4μA。该电流被钾离子通道拮抗剂TEA和4-AP抑制,TEA半抑制浓度为2.6mmol/L。氯通道拮抗剂9-AC(2.5mmol/L)无抑制作用。无钙的或钙离子浓度增加三倍的胞外灌流液均对该电流无影响、该外向电流的逆转电位随胞外钾离子浓度的改变而变化。胞外钾离子浓度增加十倍,逆转电位约增加47.3mV,而胞外钠、钙或氯离子浓度的改变对逆转电位基本上无影响,因此该电流可被认为主要是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取自冬眠蟾蜍的卵母细胞经孕酮诱发成熟后,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减小,仅为原来的1/20-1/30,而取自全年在高温饲养的蟾蜍的卵母细胞经孕酮处理后未见成熟,其电压依赖性钾离子流仅减小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