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些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的pH值为6-7。  相似文献   

3.
培养基的pH值能影响李瑟组镰刀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色泽,产孢量及大孢子形状等。pH3-4菌落偏向红色,pH6-7菌落为紫色,pH10则有此菌株变为淡蓝色,灰色。但菌株能改变基物的pH值。李瑟组镰刀菌的6个菌株最适生长发育pH值为6-7。  相似文献   

4.
5.
半裸镰刀菌是双孢蘑菇栽培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病原菌。报道了该病原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症状及发病规律 ,温度、pH、12种药物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使用克霉灵、甲醛、硫酸铜、有机酸等药物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  相似文献   

6.
董鲜  郑青松  王敏  周金燕  沈其荣  郭世伟 《生态学报》2015,35(10):3309-3319
为阐明香蕉枯萎病发病机制,研究了尖孢镰刀菌侵染后,香蕉植株中几种对尖孢镰刀菌生长有显著作用的物质(氨基酸、有机羧酸、酚酸)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病原菌侵染后,伤害逐渐加剧,株高和生物量显著下降。(2)病原菌侵染后,叶片氨基酸总量显著升高,其中丝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增幅较大,病原菌侵染16 d,其含量分别为侵染前的7.1、6.2、4.4、3.5和2.3倍;而根氨基酸总量开始显著降低,差异逐渐变小。(3)叶片有机羧酸酸含量在病原菌侵染后显著增加,而在根中显著降低。侵染植株叶片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叶片的2.6、1.6、1.9、1.8和2.3倍;根中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和延胡索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植株的81%、42%、44%、28%和59%。(4)病原菌侵染后,植株叶片和根中酚酸含量都显著升高。叶片中阿魏酸、肉桂酸和水杨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叶片的2.9、1.7和2.9倍;而根中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香酸含量分别是未侵染根的4.3和1.5倍。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侵染后,植物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使得植物体内抑菌物质和促菌物质都会相应的增加,植株对病害有一定的抗性,但促菌物质种类和含量较高最终使得感病植株发病。  相似文献   

7.
镰刀菌属分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向民 《菌物研究》2005,3(2):59-62
镰刀菌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在研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使镰刀菌属种的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的种类。在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菌毒素的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菌属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的菌种(菌株)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是一种危害严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的植物病原真菌,当前对串珠镰刀菌的鉴定主要根据其菌丝体及再生菌丝的形态结构学特征及染病作物的病害症状来进行鉴定。这些鉴定方法相对简单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采用串珠镰刀菌种特异性的寡聚核苷酸为引物,运用PCR技术对串珠镶刀菌进行检测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鉴定方法,它无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能从感病的玉米组织中直接实现对串珠镰刀菌的快速检测。经对霉变玉米样品和玉米穗腐病组织的检测,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快建、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除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蛋白激酶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植物侵染和胁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禾谷镰刀菌主要蛋白激酶在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室内试验中测定了硝基丙烷化合物(药剂代号791224)对植物病原菌和镰刀菌的抗菌作用。791224对棉花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供试植物病原菌。791224对所有供试镰刀菌均显示了优异的抗菌活性。791224浓度为5 ppm时,对供试的12种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平均在54.2—100%,对砖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为100%,而相同浓度的多菌灵抑菌活性前者为0—27.3%,后者为0%,即低2.7—100倍。791224对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国槐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也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抑菌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试验,研究向日葵花盘(sunflower disc,SFD)水提物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主要病原菌——硫色镰刀菌(Fusarium sulphureum)生长及其侵染不同马铃薯品种时分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olymethyl-ga...  相似文献   

12.
镰刀菌是真菌中最难鉴定和最具经济价值的属之一。自从1935年德国的Wollen-weber & Reinking发表了第一个以16组65种为内容的分类系统以来,人们对该属的分类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讨论,在国际上陆续出现了10种以此系统为基础的,而又各具特色的分类系统。它们是Snyder & Hansen(1940s,美国)的9种系统;Paйлло(1950,苏联)的55种系统;Gordon(1952,加拿大)的26种系统;Билай(1955,苏联)的26种系统;Messiaen & Cassini(1968,法国)的9种和9变种系统;Booth(1971,英国)的44种系统;松尾卓见(Matuo,1972,日本)的10种系统;Joffe(1974,以色列)的33种系统;Gerlach& Nirenberg(1982,德国)的90多种和变种的系统;Nelson等(1983,美国)的30种系统。本文重点论述了其中5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系统,并列表加以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抗镰刀菌穗腐病接种方法及抗病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玉米抗穗腐病性鉴定中采用的牙签法与花丝通道注射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牙签法接种果穗的发病程度重于花丝通道注射法接种。牙签法接种病菌于果穗子粒与穗轴之间,有利于病原菌的发育扩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容易操作的接种方法。采用牙签法接种串珠镰刀菌,对178份玉米自交系和15份杂交种进行抗穗腐病鉴定,筛选出高抗(HR)自交系1份、抗病(R)玉米自交系34份、抗病(R)玉米杂交种12份。  相似文献   

14.
烟草青枯病劳尔氏菌与拮抗菌对根系分泌物的竞争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枯病病原菌与拮抗菌的营养特性及其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响应差异,对提高拮抗菌定殖能力、有效生物防控烟草青枯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与鉴定贵州烟区青枯病病原菌株及拮抗菌株,通过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别检测病原菌与拮抗菌的特征性碳、氮源,利用气质联用(GC-MS)检测烟草主栽品种K326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物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病原菌与拮抗菌对其利用能力、利用强度以及共培养的研究。[结果]经鉴定,分离、筛选到的病原菌株和拮抗菌株分别为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wacearum)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含量为0.01μg/mL以上的根系分泌物中,12种物质的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果胶>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核糖>蔗糖>苯甲酸>果糖=D-甘露醇>棕榈酸>富马酸,果胶含量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物质;拮抗菌(LX4)对碳源利用能力高于病原菌(Rs)的碳源有阿拉伯糖、木糖和核糖,分别是病原菌利用能力的1.22、1.95和2.17倍;前12 h拮抗菌利用果糖强度高于病原菌,不同碳源共培养24 h后LX4对gfp-Rs(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后的青枯病病原菌)抑制率为18.34%(阿拉伯糖)、53.23%(木糖)、63.53%(核糖)和52.09%(果糖)。[结论]拮抗菌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利用不及病原菌,但在特定碳源条件下拮抗菌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某些碳源产生某种拮抗物质抑制病原菌,拮抗菌与病原菌之间同时存在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连栽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群落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连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应用DGGE技术研究连栽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在一代杉木人工林(first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FCP)、二代杉木人工林(secon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CP)与三代杉木人工林(third rotation Chinese fir plantation,TCP)的组成及含量变化,并结合qRT-PCR技术测定杉木根际土壤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绝对含量变化,从而揭示杉木连栽障碍土壤微生态失衡现象。DGGE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后杉木根际土壤镰刀菌属真菌组成及含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优势菌尖孢镰刀菌含量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显著上升。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区分FCP、SCP与TCP根际土壤镰刀菌群落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TCP土壤镰刀属结构组成及百分含量与FCP、SCP差异显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连栽杉木土壤镰刀菌多样性与丰富度均呈现FCPSCPTCP。qRT-PCR分析表明,FCP、SCP与TCP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的绝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不断上升,进一步验证了DGGE结果。由此推测,杉木连栽障碍与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其中尖孢镰刀菌含量的上升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串珠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玉蜀黍苗期侵染的接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接种的方法测定了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3个菌株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9个菌株对玉蜀黍幼苗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试验菌株中存在强、中等、不稳定、弱至无四种致病力类型。串珠镰刀菌中的NF2109(分离白玉蜀黍杆腐病株)和哈医14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尖孢镰刀菌中的NF1800(分离自香蕉果柄)和NF109(分离自松林土壤)属于强致病力类型。尖孢镰刀菌中的NF033(分离自玉蜀黍种粒)、NF245(分离自苹果烂根)、哈医142(分离自玉蜀黍种粒)属于中等强度类型。其余5个试验菌株有2个不稳定,3个呈弱或无致病力类世。叙述了这些菌引起的玉米苗枯的症状,并认为对玉蜀黍苗期的侵染,串珠镰刀菌的危在较之尖孢镰刀菌为大,并就试验菌林的致病力讨论了有关尖孢镰刀菌号化型问题。  相似文献   

17.
镰刀菌真菌毒素产生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岳平 《生命科学》2011,(3):311-316
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给世界范围内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破坏。除导致产量下降外,由其产生的镰刀菌真菌毒素能够污染农产品品质,给动物和人类食物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三种最重要的镰刀菌真菌毒素。镰刀菌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与生产受到体内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的调控;此外,pH值、碳氮比等环境条件也能影响真菌毒素的产量。本文简述了镰刀菌真菌毒素在产生机理、主要分类、致病性以及调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镰刀菌是玉米、小麦等粮食常见的污染菌。实验证明,某些镰刀菌的培养物有致癌性,如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培养物可致大鼠淋巴肉瘤和膀胱乳头瘤,是否能引起人类肿瘤尚在研究中.我们对半裸镰刀菌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取材将土豆培养基上培养的半裸镰刀菌,用小刀切成5×5mm的小块(连同培养基一起切下),放入1.5%KMnO_4水溶液中固定2小时,再用1%O_sO_4后固定2小时,用系列乙醇  相似文献   

19.
两种秸秆醋液对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醋液、水稻秸秆醋液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稀释度的秸秆醋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作用,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结果表明,50倍稀释液对2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为100%,即2种病原菌在50倍稀释处理的秸秆醋液中不能生长。玉米秸秆醋液对尖孢镰刀菌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不显著,对立枯丝核菌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水稻秸秆醋液对尖孢镰刀菌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是先升高后降低,对立枯丝核菌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是逐渐累积。高浓度的水稻秸秆醋液可提高2种菌体内可溶性糖含量,100倍稀释的玉米秸秆醋液可提高尖孢镰刀菌体内的可溶糖含量,玉米秸秆醋液对立枯丝核菌的可溶性糖含量基本不会产生影响。本研究为秸秆醋液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尖孢镰刀菌是导致三七根腐病的病原之一。本研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七根腐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基因组扫描测序,并进行了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功能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致病相关基因。扫描结果表明,基因组大小为48.12 Mb,G+C含量为51.5%,15 746个基因编码区(CDS),其中11 330个基因(71.95%)可以在COG数据库中得到其分类信息,编码有功能的蛋白6 022个。该序列已经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SAMN09976373。进一步分析得到细胞壁降解相关基因45个,搜索数据库中F. oxysporum MAPK级联途径组分的基因序列,与酿酒酵母中MAPK级联途径进行比对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尖孢镰刀菌导致三七致病的分子机理,从而进一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