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化学防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植物次生合物防卫植食性哺乳动物食的研究进展,植物组织的次生化合物主要为酚类、萜类及含N类化合物,植物对动物觅食的化学防卫对策以次生化合物的各类而有差异,次生化合物通过对动物的食物摄入、消化、代谢,以及敏殖活动的效应,以抵御动物的觅食。将植物化学防卫与动物适应对策相结合,探讨动物-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植食性哺乳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俊年  刘季科 《生态学报》2002,22(12):2186-2193
从动物-植物协同进化模式,植物对动物采食反应及动物对植物防卫的适应对策等方面综述了以植物次生化合物为媒介的植食性哺乳动物-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模式包括成对协同进化,扩散协同进化,躲避-辐射协同进化,多样性的协同进化,平行分枝进化,互惠进化等模式,植物不仅以超补偿反应,物理防卫作为对植食性动物采食的应答,延长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时间,降低植食性动物的觅食效率,更能以其派生的次生化合物抑制动物的摄食,进而影响其消化,代谢及生长等生理生态特征,动物通过改变觅食行为,调整对各食物项目的相对摄入量,减少次生化合物的摄入量,动物还通过氧化,还原,络合,改变消化道内环境,形成相应的降解酶,改变代谢率等途径降低次生化合物对其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建平  刘季科 《兽类学报》2000,20(3):186-192
利用多年工作积累的观察资料 ,讨论几种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的越冬对策。其中 ,高原鼢鼠、甘肃鼠兔和根田鼠均贮存食物 ,以减少寒冷条件下的取食暴露。高原鼢鼠以个体为单位贮存和利用贮存食物 ,相互之间不协作 ;而两种地面活动的种类则可能以家庭为单位贮存和分享越冬食物。喜马拉雅旱獭体型较大 ,不贮存食物 ,它以冬眠方式越冬 ,这是一种对食物依赖最小的方式。高原鼠兔 ,既不贮存食物 ,也不进入冬眠 ,而是主要靠增加身体产热能力来保持体温 ,抵御严寒。作者认为 ,动物自身的生理限制、生活方式、环境条件以及捕食风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动物的越冬对策。  相似文献   

4.
植物化学防卫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适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5.
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化学相互作用。一方面,当遭受植食性昆虫为害时,植物能识别植食性昆虫相关分子模式,触发早期信号事件和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并由此引起转录组与代谢组重组、直接和间接防御化合物含量升高,最后提高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也能识别植物的防御反应,并能通过分泌效应子、选贮、解毒以及降低敏感性等反防御措施抑制或适应植物的化学防御。深入剖析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化学互作,不仅可在理论上丰富对昆虫与植物互作关系的理解,而且可在实践上为作物害虫防控新技术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光照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光照状况对绿豆扦插苗不定根生长硼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绿豆幼苗在光照强度(PAR)为50或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外源供硼时扦插苗才能生长不定根,在该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无需外源供硼即可生长不定根;在PAR为180 μmol·m-2·s-1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需外源供硼才能保证不定根生长;在PAR为100 μmol·m-2·s-1条件下连续生长10 d时,每个下胚轴中自由态的硼总量仅为在此光照条件下连续生长6 d再遮黑4 d时的一半,这可能是在PAR为100 μmol·m-2·s-1时连续生长10 d需要外源供硼满足不定根生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营养和生理生态效应是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植食性哺乳动物处理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一般途径,着重阐述了植物次生代谢物对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营养和生理特征的限制方式,并对决定植食性哺乳动物处理植物次生代谢物能力差异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论述了国内开展此类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8.
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在不断完善其防御反应,同时植食性昆虫也在选择压下不断适应植物防御反应。植食性昆虫适应植物防御反应存在多样性。昆虫能够利用其唾液中的效应因子抑制或弱化植物防御反应,激活其肠道中的某些特异性蛋白阻断植物防御性次生代谢物的产生或者将其直接降解,以及通过其携带微生物间接抑制植物防御反应。此外,昆虫还能够通过产卵、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识别植物防御物质等方式适应植物的防御反应。本文综述了植食性昆虫如何利用各种效应因子适应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昆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适应策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植物次生性物质是植食性昆虫在取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天敌昆虫寻找寄主或猎物的主要信息来源。当今,昆虫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如寄主植物的识别,食性的形成,植物求救信号的释放,天敌对寄主或猎物的识别和寻找机制等等,均与植物次生性物质有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适应了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种种不利作用,改变了这类物质对植物本身的防御作用,使其能充分地利用各分类阶元的植物次生性物质作为寻找寄主植物、昆虫寄主或猎物以及取食的信号。昆虫与植物次生性物质的这种关系是当今协同演化理论得以产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关于昆…  相似文献   

10.
化学防卫是植物防止动物采食的方法之一。植物组织可能产生一些次生物质来防止动物的采食,这些物质可能是苦的、有毒的、有难闻气味或具有对抗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酚类化合物对生命有广泛的毒性,萜类化合物与酚类化合物一样,以其难以忍受的味道和致毒作用对植食动物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单宁又叫鞣质或鞣酸,是一类分子量比较大的水溶性的多元酚类衍生物的总称。单宁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尤其在高等植物中更多,例如我们常吃的柿子中就富含单宁。单宁能使蛋白质变性,当动物摄食含单宁的植物时,单宁使动物唾液中的蛋白质沉淀,因此,动物会感觉到这…  相似文献   

11.
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功能反应及其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主要介绍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功能反应与模型的研究进展。植食性哺乳动物觅食的摄入率与其食物可利用性的功能反应是动物觅食生态学过程的基础。可利用植物的生物量密度、植物密度、植物大小、以及动物觅食的口量是影响动物觅食功能反应的潜在变量集。这些变量的差异导致动物功能反应格局的复杂化。生物量密度和植物密度对动物摄入率无明显影响,而植物大小对动物摄入率则有显影响。有食物密集的斑块条件下,以植物大小代替动物  相似文献   

12.
王溪  刘季科 《兽类学报》1992,12(3):183-192
本文报道了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食物模式,食物选择指数及食物项目的营养成分,并探讨食物质量与食物选择的关系。高原鼠兔主要选食双子叶植物叶片。食物组成与饲料可利用量的比较分析,揭示出高原鼠兔对各种食物项目的选择程度。在排除其它营养因子的作用后,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食物百分率与磷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各种食物项目不同营养成分与食物百分率之间相关关系不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食物选择决定于饲料可利用量和食物质量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龚宴欣 《古生物学报》2017,56(1):117-128
通过研究古哺乳动物的食性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牙齿磨痕分析是恢复古食性和重建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牙齿磨痕(dental wear)分析包括微痕(microwear)分析和中痕(mesowear)分析,两种方法均强调食性与牙齿磨痕模式的严格对应,即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磨痕特征模式。近年来,牙齿磨痕分析方法以其简单、快捷和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长鼻类和食肉类等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哺乳动物的食性和摄食习性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影响微痕和中痕分析对食性的分辨率。所以,为了获得更加详细的古食性信息和更高的食性分辨率,一方面要对微痕和中痕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增添稳定并具有食性识别意义的观测变量,另一方面,需要同时结合微痕和中痕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食性信息。虽然牙齿磨痕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其原理对哺乳动物的其它类群也是适用的,随着磨痕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其它类群磨痕数据库的建立,未来的牙齿磨痕分析将可以恢复更多类群的古食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揭示古食性与古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4.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三种植食性哺乳动物牙齿碳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同心中中新世Platybelodondanovicheni,Amebelodontobieni和Stephanocemasthomsoni化石牙齿的δ1 3C值为 - 8.7‰~ - 1 0 .3‰ ,说明这些动物可能以δ1 3C值为 - 2 0 .7‰~ - 2 5 .3‰的C3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根据齿冠高低与取食嫩叶或硬草的关系 ,这三种动物的低冠齿所指示的食性支持了牙齿釉质的碳稳定同位素所指示的食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从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进化到高级兽类哺乳动物过程中脑颅侧壁所发生的形态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构造上的不同,将这些动物的脑颅侧壁的构造方式划分为四个构造类型,代表四个进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化学反应器理论与食草动物的消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裴艳新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00,20(4):304-312
动物的消化道结构直接决定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速率。最优消化道结构和消化对策是动物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使能量净获得速率最大的决定因素。利用化学反应器模型及理论可以定量地描述动物的消化过程,阐述动物采取的消化对策和分析食物的消化动力等。章综述了化学反应器理论在食草消化对策中可能的应用。包括理想的化学反应器模型、食草动物的类型、消化对策以及化学反应器理论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居群(population)概念和方法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依据我们近几年来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居群概念和方法对植物分类学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对我国今后展开植物学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sect-plant interactions have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in investigating phylogenetic constraints in the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traits. The patterns of host association among specialized insects have often been described as highly conservative, yet not all specialized herbivorous insect lineages display the same degree of fidelity to their host plant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estimate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leaf beetle genus Oreina. This genus displays an amazing flexibility in several aspects of its ecology and life history: (1) host plant switches in Oreina occurred between plant families or distantly related tribes within families and thereby to more distantly related plants than in several model system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dea of parallel cladogenesis; (2) all species of the genus are chemically defended, but within the genus a transition between autogenous production of defensive toxins and sequestration of secondary plant compounds has occurred; and (3)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in the genus range from oviparity to viviparity including all intermediates that could allow the gradual evolution of viviparity. Cladistic analysis of 18 allozyme loci found two most parsimonious trees that differ only in the branching of one species. According to this phylogeny estimate, Oreina species were originally associated with Asteraceae, with an inclusion of Apiaceae in the diet of one oligophagous species and an independent switch to Apiaceae in a derived clade. The original mode of defense appears to be the autogenous production of cardenolides as previously postulated; the additional sequestration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could have either originated at the base of the genus or have arisen three times independently in all species that switched to plants containing these compounds. Viviparity apparently evolved twice in the genus, once without matrotrophy, through a retention of the eggs inside the female's oviducts, and once in combination with matrotrophy.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utogenous defense and a life history that involves mobile externally feeding larvae allowed these beetles to switch host plants more readily than has been reported for highly conservative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综述了国外通过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的进展情况。并着重介绍了长春碱、鬼臼毒素及紫杉醇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serious pest in all of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regions of the world. B. tabaci first recorded as early as in 1940s in China and has been reported as a pest of various crops in 22 provinces or cities. But only recently it has become a severe problem for vegetable and ornamental crops in Guangdong and Beijing. In China B. tabaci is known to transmit at least 5 plant viruses, including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tomato leaf curl virus (TomLCV), squash leaf curl virus (SqLCV‐C). So far, approximately 18 parasitoids, 17 predators and 1 pathogenic fungus were recorded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B. tabaci as a pest and virus vector in China, with special attention given to non‐chemical contro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