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云南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四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分布于云南的盘鮈属(Discogobio)鱼类进行了整理,发现其中四个是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定名为多鳞盘鮈Discogobis polylepos,sp.nov.长鳔盘鮈D.macrophysallidos,sp.nov.长体盘鮈D.elongatus,sp.nov.短鳔盘鮈D.brachyphysallidos,sp.nov.现记述如下。新种的全模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盘鮈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分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盘鮈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结构入手,探讨它们口吸盘结构分化的进化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具大、小吸盘的两个类群是盘鮈鱼类在演化进程中分化成的两个自然类群,它们为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吸盘的微观结构和须的长短等进一步分化,分化途径在两个类群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980年6月采自江苏省吴江县的鲤科鱼类一新种,小口小鳔Micrco-physogobiomicrostomussp.nov.新种的口唇和鳔囊结构等性状与凌河小鳔M.linghensisXie相近似,而又以其口唇的发达程度、胸腹部裸露区的大小和位置、尾柄长与高之比以及体色斑纹的差异等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盘鮈属是我国鲤科鱼类的一个特有属,过去已记录7种,因早期发表的云南盘鮈原始描述简略,国内又无人察看过模式标本,造成一些种名归属混乱。本工作在核对多数种的模式标木或地模标本的基础上,对盘鮈属鱼类的分类性状重新估价,认为多鳞盘鮈 D.polylepis Huang不能成立,为长鳔盘鮈 D.macrophysallidos Huang的同物异名,予以归并,经整理本属鱼类可分为8个种,其中具2个新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还就过去分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云南盘Ju属Discogobio鱼类四新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顺友 《动物学研究》1989,10(4):355-361
作者对分布于云南的盘ju属(Discogobio)鱼类进行了整理,发现其中四个是以往文献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新种,定名为多鳞盘ju Discogobio pplylepis,sp.nov.、长鳔盘ju D.macrophysallidos,sp.nov.、长体盘ju D.elongatus,sp.nov.、短鳔盘juD.brachyphysallidos,sp.nov.现记述如下。新种的金模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低等鲤科鱼类RAPD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通过对鲤科鱼类30个个体所代表的18个种的随机扩增,作者得到了大量有系统发育信息的DNA多态片段。通过Rapdplot程序将DNA的多态片段转换成遗传距离(d=1-S,S=2NxNy/Nx+Ny)。该遗传距离的矩阵经PHYLIP软件包中的Neighbor(option=NJ)程序处理后,生成了低等鲤科鱼类代表属种的分支系统图。从该系统图中以看出:RAPD分析方法在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7.
似鮈类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似类8属13种和外类群7属10种鱼类的比较研究,选取37个骨骼及外部特征,运用外类群比较法进行特征分析,根据分支系统学原理重建了似类的系统发育。特征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似类是具有许多共同离征的单系群,朝着流水性底栖生活和刮食性的主干方向发展;其中以似属最原始,胡属最特化构成7对姐妹群。蛇属是较早分化出的相对特化的类群,棒花鱼属和小鳔属的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8.
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分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崔桂华 《动物学研究》1993,14(4):307-312
本文从研究盘Ju属鱼类口吸盘的形态结构入手,探讨它们口吸盘结构分化的进化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具大,小吸盘的两个类群是盘Ju鱼类的演化进程中分化优的两个自然类群,它们为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吸盘的微观结构和须的长短等进一步分化,分化途径在两个类群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九种鲤科鱼类与中国胭脂鱼幼体的前方椎体的发育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这两个科鱼类的前方椎体发育是近似的,它们的魏氏小骨有共同的来源;魏氏复合骨由前方椎体上方的第二骨化中心形成,这个骨化中心与第三和第四上神经骨相当。另一方面,胭脂鱼幼体的第二椎体副突已与第四椎体的胸肋相接;魏氏复合骨的扩展是骨化中心背脊部均匀地发生的,这些与鲤科有着明显的不同。鲤科幼体的魏氏复合骨发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二骨化中心的前方有一棘状物在早期出现,它代表了第三上神经骨伸出部份。但随后的发育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方式:一种为雅罗系鱼类所具有,即第二骨化中心以棘状物的扩展为主,前、后棘存在并有缝合线相连;另一种为鲃系鱼类所有,即第二骨化中心的发育以其背中部伸出的实心嵴突为主,仅有不发达的前棘,此系属于派生性结构。与魏氏复合骨相关的是2—3椎体间的关系也有相应的差别:雅罗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间分离(仅鳑(鱼皮)亚科鱼类例外),而鲃系鱼类的幼体其2—3椎体愈合。由于幼体魏氏复合骨与椎体的特征比成体表现更为明显,它们在系统发育上能提供更为清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方芳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2):214-227
中国Dan属鱼类共有7种,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三大流域中。其中半线Dan Daio interrubtus,红蚌Dna D.kakhienensis,缺须Dan D.apogon和珍珠Dan D.albolineatus分布地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大盈江和龙川江水系,布良Dan D.browni和撞邦Dan.D.shanensis分布于萨尔温江上游的怒江水系,金线Dan D.chrysotaenia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鳅(鱼它)鱼类的鳔囊、鳔及相关结构进行了特征分圻,并以(鱼句)亚科作为外类群。解剖结果表明,鳅(鱼它)鱼类的鳔分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鳅(鱼它)鱼类是一个单源群,作为一亚科可分为异鳔鳅(鱼它)属和鳅(鱼它)属,后者又分为原鳅(鱼它)和鳅(鱼它)二个亚属。  相似文献   

12.
白鱼属(Anabarilius Cockerell)是我国特有的鲤科鱼类,主要分布于云南东部、中部和四川南部。分布范围不大,但种的分化强烈。 Regan(1904,1908, 1918)最先报道四种白鱼,但均置于Barilius属。尔后,Cockerell(1923)以Barilius andersoni Regan为模式种建立白鱼属;Nichols(1927)、张孝威(1944)、易伯鲁、吴清江(1964)、刘振华、何纪昌(1983)先后记述了部分种和亚种。陈银瑞、褚新洛(1980)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澄清了白鱼属属级分类上的混乱,记述了三新种和一新亚种。何纪昌、王重光(1984)用数值分类法探讨了白鱼属的分类,报道了二新种和一新亚种。至此,白鱼属共包括15个种和亚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侧棘斑蚜属(蚜科,角斑蚜亚科)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用GIs技术研究斑蚜科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格局。种类以县级行政单元转换地理坐标与动物地理区划图叠加后产生蚜虫地理分布图。结果显示出这个属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东部(中国南部和东部)。根据地理分布图及有关统计分析,认为东北区南部—华北区北部和华中区南部一东南部是这个属在中国的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特有中心。同时,利用寄主植物的分布,探讨了中国侧棘斑蚜属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鲤科鳅(鱼它)属鱼类一新种,定名为少耙鳅(鱼它)Gobiobotia paucirastella。和近似种裸胸鳅(鱼它)Gobiobotia tungi相比,该新种胸腹部裸露区较大,鳃耙与侧线鳞较少。  相似文献   

15.
鲤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伟 《动物分类学报》1989,14(2):247-256
鲤亚科是由原始的鲃亚科派生的一个单源群,因此,把鲤亚科各属筛选出的性状与纪亚科的相应性状比较,以确定其性质,即该性状为祖征,还是为离征。经比较,发现25项性状在鲤亚科的5个属中呈镶嵌分布。根据性状的镶嵌分布情况和简约性原则,推导出鲤亚科的属间系统发育分支图。以往的观点认为,鲃鲤属与原鲤属的关系较近。现在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的结果与此全然不同,原鲤属与鲤属的关系较近,而纪鲤属在鲤亚科内是较早分化出的一支,与亚科内其他4个属的关系相对较远。最后,依化石资料分析了鲤亚科的分化时间。  相似文献   

16.
云南盘鮈口吸盘发育、表面亚显微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盘鮈口吸盘发育可划分为5个时期,这一过程在盘鮈属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吸盘发育过程或多或少暗示了盘鮈的起源和演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们的起源提供了一点线索。吸盘的一些细微结构不失为好的分类性状,有助于系统分类和进化研究。在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形态比较相结合的基础上,阐述口吸盘的功能和适应意义。口吸盘是抵御急流冲击的吸附器官和运动辅助器官,在取食活动中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蝠蛾属昆虫的种类和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大荣  李朝达 《昆虫学报》1996,39(4):413-422
中国分布的蝠蛾属Hepialus(鳞翅目:蝙蝠蛾科),是一类重要的资源昆虫,其幼虫被中华虫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感病后形成的虫菌结合体,是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在我国,已知蝠蛾36种,所有的种类均为古北种;其中33种是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种,是中国的特有类群,占已知种的91.7%;中亚地区种2个,占5.6%;欧亚地区分布种1个,占2.7%。我国的蝠蛾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的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区)的高寒草甸之中;零星分布于新疆、黑龙江、 内蒙古等省(区)的草原中;全部种类都营土壤内生活。在我国,95%的蝠蛾种类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常常是不同山脉就形成不同的种类,甚至是同一山脉不同坡向、不同海拔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种类。该属昆虫在中国的分布中心是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系内,位于北纬27°-33°,东经95°~103°之间的区域中,占已知种的80%。蝠蛾垂直分布明显,分布下限在纬度偏南地区海拔约3000m,而偏北地区则约2500m; 分布上限为海拔5100m; 最适分布海拔在4000-4800m之间;最适分布土壤是高山草甸土。蝠蛾的生态地理分布主要受食物、植被、土壤结构、温湿度等生态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世界分布的 5种粉虱蚜属AleurodaphisvanderGoot蚜虫为材料 ,研究了该属的地理分布特点 ,现代分布格局及可能的起源。同时 ,利用蚜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关系 ,并结合古地理和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探讨了粉虱蚜属的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可能原因。粉虱蚜属为典型的东洋区成分 ,但在中国大陆其分布向古北界有所渗透。根据该属蚜虫现代分布特点 ,推测中国的华中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化中心。另外 ,推测形成该属现代分布格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大陆之间的接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