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11,54(2):157-178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 杨柳科、 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 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测量并统计比较了37个形态特征及其种内变异。以克隆平均值为基础数据,选取与蚜虫取食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喙末端、跗节Ⅰ、Ⅱ和爪)为变量,分别得出无翅、 有翅孤雌蚜和所有蚜型3个聚类分支图,并将各种蚜虫的寄主植物科、 属分别对应到分支图上。结果表明:体型、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蚜虫的科间有一定差别, 喙末端、 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则在不同的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 在蚜虫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 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89%~26.08%。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蚜虫形成的分支基本对应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而杨一条角蚜Doraphis populi、三堡瘿绵蚜Epipemphigus imaicus和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matsumurai则处在较为特殊的分支位置, 那是因为前者为次生寄主型, 后两者均能产生虫瘿。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不同植物相同部位上的蚜虫存在形态特征的明显分异, 对应不同的寄主植物, 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形态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竹类植物叶片上八种蚜虫的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06,49(6):991-1001
选取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上的3科6属共8种蚜虫,即居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Takahashi、小舞蚜Astegopteryx minuta (van der Goot)、居竹坚蚜Cerataphis bambusifoliae Takahashi、林栖粉角蚜Ceratovacuna silvestrii (Takahashi)、塔毛角蚜Chaitoregma tattakana (Takahashi)、竹色蚜Melanaphis bambusae (Fullaway)、竹纵斑蚜Takecallis arundinariae (Essig)和竹梢凸唇斑蚜 Takecallis taiwanus (Takahashi),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了34个形态特征;统计比较了28个形态特征在种内的变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形态特征,每两两特征对应统计作图,标出每种蚜虫的95%椭圆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形、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的科间有较大差别,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在科间有较高的趋同性;在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其中喙末端 (CV=3.73%~7.59%)、跗节Ⅰ (CV=4.16%~12.05%)、跗节Ⅱ (CV=3.10%~8.39%)和爪(CV=2.60%~11.68%)的变异都很小。主成分分析筛选的第一主成分为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不同的椭圆区间范围提示这些特征组合基本处于稳定的范围内。与蚜虫的取食行为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如喙末端、跗节Ⅰ、跗节Ⅱ和爪等在不同类群间存在显著的相似性,暗示了寄生于竹类植物叶片的蚜虫在这些形态特征上的趋同适应。最后结合蚜虫的生物学信息,初步探讨了形态适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红交嘴雀(Loxia curvirostra)因专性取食针叶树的种子,是研究种子采食者与植物之间协同进化关系的理想物种之一,它与松科植物的协同进化近年来受到诸多关注。2007~2008年,作者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调查红交嘴雀(L.c.himalayanesis)的形态特征、取食生态和松科植物的特点,初步研究了其对当地松科植物形态的取食适应。结果表明,莲花山红交嘴雀主要以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子为食,其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喙形等均小于北美地区的红交嘴雀,表明莲花山红交嘴雀有别于北美地区的红交嘴雀,其较小的喙与专性取食云杉种子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蚜虫类Aphidina科级和属级阶元系统研究世界范围内蚜虫寄主植物与取食部位的多样性.蚜虫的寄主植物种类繁多,涉及267科2120属,尤其以菊科、禾本科、豆科、伞形科、唇形科、蔷薇科、茜草科、兰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植物为主.13科蚜虫的寄主植物差别很大:在科级水平,球蚜科Adelgidae、纩蚜科Mindaridae和平翅绵蚜科Phloeomyzidae的寄主植物类群比较单一,蚜科Aphididae和瘿绵蚜科Pemphigidae的寄主植物范围最为广泛;在属级水平,各属蚜虫间寄主植物也有明显差异,有143属蚜虫的寄主植物多于2科,其中蚜科的属占多数,蚜属Aphis、瘤蚜属Myzus、长管蚜属Macrosiphum、粗额蚜属Aulacorthum和声蚜属Toxoptera的寄主植物最多,各超过100科290属.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着不同种类的蚜虫,其中16科47属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蚜虫多于14属.蚜虫在寄主植物上的取食部位丰富多样,可分为7类,分别为叶片、嫩梢、嫩枝、茎、花、根部、果实等.以叶片、茎、嫩枝和嫩梢为蚜虫主要取食部位.平翅绵蚜科主要取食嫩枝、茎和根部,短痣蚜科Anoeciidae主要取食叶片、嫩梢和根部,球蚜科、群蚜科Thelaxidae和毛管蚜科Greenideidae取食叶片、嫩梢、嫩枝和茎等部位,纩蚜科取食叶片、嫩梢、茎和花等部位,大蚜科Lachnidae和斑蚜科Drepanosiphidae除取食叶片、嫩梢、嫩枝、茎等部位外,前者还在根部取食,后者还寄生在果实上,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在除花以外的其它6个部位取食,蚜科、瘿绵蚜科和毛蚜科Chaitophoridae的取食部位最为多样,它们在上述7个部位均可取食.还初步讨论了在不同寄主植物上蚜虫物种的分化,以及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蚜虫是一种多态性昆虫,其繁殖量的多少和蚜型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当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不同种类的蚜虫便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降低繁殖力,使整个种群的数量基本保持在平衡密度的水平上。这些措施包括分化出缺乏繁殖力的兵蚜,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他的寄主上以及降低产仔量和缩短寿命等。采取这些策略能够使整个种群避免食物不充足而持续的繁衍下去.是蚜虫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孢囊线虫(Heterodera spp.)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类内寄生线虫.线虫入侵植物后,通过在取食位点形成巨细胞或合胞体汲取营养、完成生活史.植物通过控制生长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水平,与侵入体内的线虫建立起良好的互作关系.本文从线虫取食位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种喜光树种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倒樱木(Pnravallaris macrophylla)和2种耐荫树种云南肉豆蔻(Myristica yunnanensi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幼苗叶片光合和形态解剖特征对3种不同生长光强(5%、25%和50%相对光强)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强光下相比,弱光下生长的4种植物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叶绿素a/b、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和比叶重都降低,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和叶绿素含量升高。在相同光强下,与2种耐荫树种相比,2种喜光树种有较大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密度和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光强下,4种植物均表现出了对光适应有利的生理和形态解剖可塑性,而喜光树种比耐荫树种有较大的生理和形态可塑性,表明喜光树种具有比耐荫树种对强光有更强的适应能力。4种植物的生理指标的可塑性均大于叶片解剖结构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丁香属内2组4系1亚属的7种野生种质的叶片表皮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了它们在系(亚属)水平上的环境适应机制差异及其与系统学的关联。结果表明:广域分布的暴马丁香(拟女贞亚属)和华北紫丁香(欧丁香系)的叶片表皮的蜡质纹饰呈中心条纹状和放射状排列且较厚,表皮细胞体积较小,气孔小型化且密度高,它们比其余5个区域分布种显示出更强的适应性环境响应能力;与自然光照环境下相比较,羽叶丁香在林下遮荫光环境下的表皮细胞体积变大,叶片气孔密度减少,气孔开张度增大,而气孔开张的变化只发生在气孔的纬向宽度上,而气孔长轴相对稳定;从气孔器类型、蜡质纹饰、表皮细胞形态及垂周壁特征看,暴马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明显带有较为进化的特征,羽叶丁香系、巧玲花系和顶生花序系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首次补充和描述了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乌芽竹P.atrovaginata、角竹P.fimbriligula、美竹P.mannii、早园竹P.propinqua、芽竹P.robustiramea、水胖竹P.rubi-cunda、衢县红壳竹P.rutila、天目早竹P.tianmuensis 9种竹子的花部形态特征,并根据采得的可靠花枝标本对台湾桂竹P.makinoi的花部形态特征作了增补和修订。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银白杨(P. alba L.)、小叶杨(P. sim oniiCarr.)、大叶杨(P. lasiocarpa Oliv.)和欧洲黑杨(P. nigra L.)的柱头. 扫描电镜显示∶分泌物存在于胞间隙、多细胞乳突的缝隙和接受表面. 用苏丹Ⅲ和金胺O染新鲜柱头可见分泌物的释放和运动. 戊乙醛-锇酸固定柱头,石蜡和半薄切片显示分泌物的脂类性质. 透射电镜显示柱头表面乳突细胞的腺质特征——丰富的粗糙和光滑内质网、多聚核糖体、发育良好的具分泌泡的高尔基体. 曾被认为是干型柱头典型特征的表膜和上角质膜片层出现于极湿型的柱头中. 观察结果表明,在接受期,5 个种的柱头都是分泌柱头. 在胡杨和小叶杨正反交中,穿入柱头组织深层的花粉管内有发育良好的生殖细胞和精子细胞,显示在柱头阶段无有效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中华稻蝗形态特征与地理特征的关系,选取中华稻蝗体长(LB)、头长(LH)、前胸背板长(LP)、前胸背板宽(WP)、前胸背板侧片长(LLP)、前胸背板侧片高(HLP)、前翅长(LEL)、后足股节长(LF)、后足股节宽(WF)和后足胫节长(LT)等10个性状,采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进行比较,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体长方差分析、各个性状在不同种群间的多重方差分析以及各性状间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9个中华稻蝗种群分为南方组、北方组及一个过渡种群,雌雄虫中北方种群的体长均明显小于南方种群;各性状测量值呈现出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10个性状中除前胸背板长、前翅长、后足股节长和后足胫节长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余性状均与海拔高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秦岭的分隔是造成南北方种群形态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体型较大、后腿股节较宽的中华稻蝗更有利于在高海拔环境生存。  相似文献   

12.
在HPLC色素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甲藻对不同光照强度(16.6~250μ.Em^02s^-1)的反应。类胡萝卡素中最重要的多甲藻素和硅甲藻黄素占叶黄素总量的90%,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步增加,多甲藻细胞中叶绿素a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果表明硅甲藻黄素和β胡萝卜素具有光作用:1)当多甲藻暴露于较强光下时,硅甲藻黄素/叶绿素a之比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β胡萝卜素/叶绿素a之比也显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