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川省缙云山栲树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相似文献   

2.
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优势种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重要值、分布格局、年龄结构、静态生命曲线等方法研究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5种群落优势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灌木荒漠群落中,优势种群或共优种群的重要值远远大于亚优势种群,在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除红砂群落外,其它类型的群落中,都具有相同的亚优势种群,即泡泡刺种群,表明泡泡刺种群具有较宽的生态幅是比较古老的种群,其它类型的种群是在这一种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由种群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等诸多因子共同决定,膜果麻黄和绵刺种群呈集群分布,而其它种群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静态生命曲线均呈现多样化,膜果麻黄、猫头刺和甘蒙锦鸡儿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为凹型下降,均为稳定种群;绵刺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为反对角线型上升,但其营养繁殖策略决定了绵刺种群为稳定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年龄结构在整体上为稳定型锥体,但局部表现为下降型锥体,种群开始衰败,静态生命曲线为正态分布型;红砂种群的年龄结构为下降型锥体,静态生命曲线残缺并有许多空白区,种群严重退化。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缙云山栲树种群结构和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之一。本文应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和每木调查法进行野外抽样,对缙云山栲树种群的立木级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研究长生命期常绿阔叶树种种群的方法问题。结果表明,应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研究栲树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是适用的。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表明栲树种群具有增长型的动态特征。同时应用一次性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栲树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特征,显示出栲树种群在其发育过程中,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和种群的数量的动态变化有关。引起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种内及种间竞争所导致的自疏和它疏。  相似文献   

4.
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是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为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山顶森林群落演替先锋树种和建群种之一。基于大小结构分析法、矩阵模型和分布格局距离方法,对茂兰喀斯特山地广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松种群大小结构近倒金字塔形,为中衰至衰退型种群;(2)广东松年龄(E)和胸径(D)的回归方程为E=59.968/(4.041-lnD);(3)广东松种群分布格局为斑块内种群个体集聚分布,斑块个体均匀分布;(4)广东松各径级度的种群密度(DS)随径级度(DG)呈S形变化,DS=1/(0.0584+0.018e-DG);(5)广东松种群为先锋种群,也能在山顶特殊生境中一定时期内与其它种群一起形成稳定群落;(6)分布格局距离方法能有效地用于亚热带森林树种的种群分布格局研究,矩阵模型能在—定程度上反映森林树种种群的数量和结构动态。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蚬木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蚬木是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的特征种.为了了解蚬木种群的结构和生存状态,根据一个15 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蚬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蚬木种群的幼龄个体数量很多,年龄结构呈倒-J型;存活曲线可以同时被DeevyⅡ和DeevyⅢ型曲线拟合,但更倾向于DeevyⅡ型曲线;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种群的死亡率在年龄级0~9a、60~69 a出现明显的峰值;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蚬木种群生存状态具有前期波动、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谱分析结果表明,蚬木种群动态未发现有明显的大周期波动,但存在一个长度为lla左右的小周期波动.综上研究结果,研究区内的蚬木种群为增长型种群结构;在不同发育阶段,蚬木种群的生存状态存在波动,在种群发育的前期和后期生存状态不稳定;蚬木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可能受本身生物学特性、负密度制约效应、喀斯特地质性干旱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陕南马尾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尾松是陕西南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但在山坡中上部及山脊等立地条件较差的生境中能够。其稳定性表在两个方面:(1)时间上-年龄结构呈倒J型,即拥有众多的幼苗幼树和少量上层木;(2)空间上-个体分布格局,即同龄个体所组成的斑块间的交替更新;这种稳定性属于地域性特征。种群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动力是种内竞争。  相似文献   

7.
西花蓟马是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有关西花蓟马入侵对本地蓟马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及优势种影响的报道较少。对云南省昆明市近郊蔬菜花期的蓟马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蔬菜上的蓟马种类主要是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花蓟马F.intonsa(Trybom)、棕榈蓟马T.palmi(Karny)和端大蓟马Megalurothrips distalis(Karny);不同蔬菜上的蓟马优势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辣椒和茼蒿上的蓟马优势种为西花蓟马;韭菜、茄子和四季豆上的蓟马优势种分别为花蓟马、棕榈蓟马和端大蓟马。各蔬菜上的蓟马种群数量以花期为多,盛花期达最大值,其中茄子花上的蓟马成虫平均虫口密度最高,为14.93头/朵。利用聚集度指标进行空间分布检测表明,不同蔬菜上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西花蓟马对本地蓟马的竞争取代机制积累资料,同时为西花蓟马的综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白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冰  杨国亭 《植物研究》1994,14(2):201-207
根据在白桦种群分布区内所选择的四个代表性地区的定位观测资料,本文运用数学分析方法,采用电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模拟,研究白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境温度的逐渐降低或温度的逐渐升高,白桦种群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机分布;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和肋果茶科Sladeniaceae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与山茶科Theaceae若干属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同时参考了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的花粉特征。研究表明,肋果茶科的花粉与山茶科的花粉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如其形状和大小与山茶科中厚皮香亚科的几乎一致;而花粉的表面纹饰(粗糙至模糊的皱波状纹饰)则与山茶属,Freziera属和厚皮香亚科部分属的花粉纹饰相类似。从花粉外壁的结构看,肋果茶的花粉与石笔木属和山茶属的更接近,表现为:花粉外壁层次分化明显,复盖层和柱状层均较厚,外壁内层薄。而五列木科花粉除了形状和萌发孔类型与山茶科的相似外,其纹饰特征和外壁结构均与山茶科的差异较大,如五列木科花粉表面近光滑,外壁覆盖层较簿,柱状层很不发达,外壁内层相对较厚等。孢粉学上认为,肋果茶科与山茶科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五列木科则与山茶科较疏远。支持把肋果茶科作为一个属置于山茶科内或作为山茶科的一个亚科  相似文献   

10.
黄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黄山松种群密度增大,径级分布范围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eevey-Ⅱ型之间过渡到D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表明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黄山松种群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和实验,对青冈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种子库动态、种子萌发、无性繁殖以及密度调节等。研究表明,青冈种子量较大,但只有少数能发育成幼苗;有性繁殖和无性的克隆生长相互配合达到种群较高的繁殖效率;种群内个体的自疏定律说明,较成熟(40年左右)的青冈种群的增长速度已减慢。  相似文献   

12.
广西弄岗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结构特征与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80年和2001年分别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桠果叶木姜子(Litsea dilleniifolia P.Y.Pai et P.H.Huang)群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五桠果叶木姜子群落层次结构完整,植物种类丰富.2次调查结果显示,在600 m2的样方内共有维管植物50科86属102种,五桠果叶木姜子的重要值分别达到141.6和108.4,在主林层中的优势非常明显.种群大小级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五桠果叶木姜子种群属介于稳定型和衰退型种群之间的成熟型种群,整个种群呈集群分布.在分析造成五桠果叶木姜子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拯救和扩大其种群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杨红义  韩瑞 《生态学报》2024,44(9):3984-3998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研究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背景下圆口铜鱼种群生存力变化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Vortex模型在传统种群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种群年龄结构、繁殖体制、性比等因素,并考虑了环境、灾害、遗传等随机性对种群的影响,可模拟种群数量和生存力变化特征,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基于1981-2021年金沙江圆口铜鱼资源调查数据,采用Vortex模型构建了金沙江中下游干流大规模水电开发前、后两个时期圆口铜鱼种群生存力分析模型,考虑了水电开发下,水温、流速等环境变化对圆口铜鱼种群的影响,对比了两个时期圆口铜鱼种群数量、结构及生存力等。结果表明:水电开发前,严重过度捕捞对圆口铜鱼种群产生了显著威胁,10年内种群数量下降了12.5%,百年内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085,种群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较稳定,灭绝概率为1%;水电开发后,10年内种群数量下降了42%,百年内种群内禀增长率降至-0.087,灭绝概率增大至36.1%,种群平均灭绝时间为83.7年,圆口铜鱼抵抗环境干扰的种群恢复能力降低,种群生存力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生长在盐碱地的大车前和平车前的营养器官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平车前根的木栓层较大车前的狭窄,栓内层细胞层数较少;平车前叶表皮的细胞角质膜较薄,孔下室较小,构成维管束鞘的薄壁细胞较大车前小,束鞘细胞两层。二者都具有适应盐渍环境的结构特征:营养器官中通气组织发达;根结构中薄壁组织和木栓发达;叶表皮角质层发达。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坡垒种群的保护与恢复一直是海南地方林业工作者关注的内容,采用的保护与恢复方式主要有原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历经50多年,该种群在原生境发育状况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一直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IUCN的极危种群,2012年又列入国家种极小种群(全国120种)。因此,该种群的有效保护方式一直在探索中。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研究了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野生坡垒种群与枫木林场迁地保护后形成的坡垒种群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迁地保护与原地保护的种群均属于增长型,幼龄个体占优势,中龄和老龄个体相对较少,迁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原地保护的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枫木迁地保护种群具备一定的恢复潜能,霸王岭种群正常更新难以维持,种群面临衰退。据生命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种群第Ⅰ龄级幼苗死亡率高达99.5%,生境对第Ⅰ龄级个体的环境筛选作用强,幼苗阶段数量仅0.53%能过渡到幼树阶段,迁地保护形成的小种群第Ⅰ龄级幼苗死亡率为90.3%,但幼苗阶段数量的8.85%能过渡到幼树阶段,具有充足的幼树个体数量,能够维持坡垒种群的稳定性,枫木林场地区更适宜坡垒的生存。因此,在原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内模拟迁地保护的环境特点,创造出适合的海南坡垒种群发育的环境条件,或许能缓解野生坡垒濒危状态。  相似文献   

16.
细果秤锤树(Sinojackia microcarpa)是中国特有极小种群植物之一,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为揭示该种群的生存潜力与濒危机制,为种群保护提供依据,采用样地调查法在浙江省建德市细果秤锤树自然集中分布区进行野外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研究了细果秤锤树种群的结构特征,绘制了种群静态生命表及种群存活曲线,并应用种群动态和时间序列量化预测种群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细果秤锤树的径级、高度和冠幅结构均表明该种群龄级结构总体呈衰退型,种群幼年树淘汰率较高,中年树到老年树过渡阶段适应力增强,生长情况较前期稳定。(2)生活曲线属Deevey-Ⅲ型,早期死亡率高,生存分析揭示细果秤锤树种群具有前期锐减的动态特征。(3)时间序列分析预测在未来2、4、6、8个龄级后,细果秤锤树的年龄结构存在幼年个体数下降,中、老年树占优势的衰退风险。(4)种群动态指数表明该种群结构总体波动大,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弱,环境对个体的选择作用较强。为促进种群自然更新,应加强就地保护措施,降低人为干扰对个体生存环境的威胁,提高幼苗至幼树转化率,实现种群恢复。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hybridisation between the taxa from Pinus mugo complex and P. sylvestris was postulated in several sympatric populations of the species in Europe. However, due to the absence of precise metho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hybrid seeds and hybrid trees, the frequency of hybridis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relict P. mugo populations has not been clarified so fa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species-specific chloroplast DNA (cpDNA) marker and isozymes were applied to test the hybridisation hypothesis in a postulated hybrid swarm population of the species from “Bór na Czerwonem” reserve at the northern foothills of Tatra Mts., Poland. The cpDNA marker was used to identify hybrids within two groups of polycormic (multi-stemmed) and monocormic (single-stemmed) pines from this population. Allelic frequencies at isozyme loci from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frequencies found in allopatric populations of the species. Additionally, cpDNA haplotypes of seedlings derived from open pollinated seeds were studied to detect the possibility of successful cross-pollination. The mixture of seedlings with P. sylvestris and P. mugo cpDNA haplotypes was derived from one parental tree that indicates hybridisation. However, all the mature polycormic pines had cpDNA haplotypes species specific to P. mugo and the isozyme frequencies were similar to frequencies found in three allopatric populations of P. mugo from Tatra Mts. (mean genetic distance, Dn=.027). The differences were much larger in comparisons with monocormic pines from this area (Dn=.085) and two P. sylvestris samples from distant allopatric populations (Dn=.077). Nearly all monocormic pines had cpDNA species specific to P. sylvestris and isozyme frequencies similar to other populations of this species (mean Dn=.004). Only one P. sylvestris-like monocormic tree had cpDNA of P. mugo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hybrid. The results do not provid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hybrid swarm hypothesis. Rath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ature hybrids have a low frequency within this population and (rare) hybridisation is not reciprocal but unidirectional with P. mugo as pollen donor.  相似文献   

18.
广西猫儿山鹅掌楸天然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鹅掌楸濒危的机制,对广西桂林猫儿山鹅掌楸天然种群进行了调查,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以林木径级结构代表龄级结构,编制鹅掌楸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鹅掌楸种群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幼龄个体数量较多,中龄个体数居中,而老龄个体则相对数量较少,表现为增长型种群;在第Ⅳ龄级时该种群出现死亡高峰,其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猫儿山鹅掌楸天然种群具有前期种群数量快速减少,中后期稳定,末期衰退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鹅掌楸天然种群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泳腾  黄治昊  王俊  张童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21,41(7):2826-2834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为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以燕山地区野生黄檗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对8个保护区内的黄檗进行全面调查,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和种群变化规律,并通过种群动态量化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未来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黄檗种群结构总体上呈倒"J"型,但存在外部干扰时,种群结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为1.017%,表明该种群趋于稳定型;(2)静态生命表及相关曲线分析显示,黄檗种群存活数量整体上随着径级增大,个体数量逐渐下降;黄檗种群的生存期望在不同径级间存在波动,而第Ⅶ径级的生存期望最高,种群存活曲线符合Deevey-Ⅱ型,黄檗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径级之后,黄檗中老龄个体数量将逐渐增加。黄檗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苗数量少,且呈现散生分布状态,建议加强幼苗抚育工作,提高幼苗的存活率,保护和改善生境,从而促进黄檗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箭叶淫羊藿13个居群(含箭叶淫羊藿光叶变种1个居群)、天平山淫羊藿7个居群进行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的观察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类群的花粉均为近球形,具三孔沟,大小相近。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21~21.66)μm×(19.55~23.63)μm,天平山淫羊藿的花粉大小为(18.32~21.43)μm×(19.73~23.48)μm。外壁纹饰是花粉形态的重要性状。不同居群间花粉外壁纹饰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分为网纹纹饰、条网纹纹饰和颗粒状纹饰三大类,继而根据网脊类型和网眼密度分为六亚类。其中,箭叶淫羊藿的花粉形态包含了全部的三大类六亚类,天平山淫羊藿包含其中的三大类四亚类。天平山淫羊藿花粉特征为箭叶淫羊藿花粉形态变异的子集。整体而言,外壁纹饰类型随纬度和海拔增加呈现出由网状纹饰向条网状纹饰过渡的趋势。花粉主要形态性状特征均与海拔存在密切相关性。在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特征上,天平山淫羊藿在箭叶淫羊藿变异范围之内,与其他宏观形态性状变异一致。花粉形态性状无法将两类群有效区分,未能提供天平山淫羊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