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蛭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7月,我们在海南岛昌江县坝王岭林场的原始森林里采到的陆蛭中,发现山蛭科一新种。现记述如下。黑腹山蛭Haemadipsa nigriventricula.新种 正模及副模2(幼蛭1):广东省海南岛昌江县坝王岭,800—1000米,1981年7月2日。其他副模2(幼):海南岛琼中县黎母山(1978.4)及乐东县尖峰岭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在中国云南省西陲德宏自治州潞两市一个洞穴深处岩壁上发现的以蝙蝠血为食物的陆生蛭类.由于标本的头部有5对眼,完全体节各有5环,体背各环有发达的乳突和背感器,尾吸盘巨大且腹面有辐射肋,因此属于山蜂属Haemadipsa Tennent,1859.又因为头部第5对眼点很小,甚至缺少;体背缺少色素和背部条纹;两牛殖孔仪被2环隔开;末环背中有1非常大的半网球形突起,肛门开口其顶部的横沟上.因此与山蛭属中已知其它种均不相同,故为1新种,定名为洲穴山蛭Haemadipsa cavatuses sp.nov..正模和12个副模标本保仔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这是世界上首次对洞穴陆蛭的记载.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盐边县城之北部和西北部,林密草茂,草场宽阔,是该县的主要林牧区,也是山蛭的适生区。在海拔1450—3650米之间的七百多平方公里之不同部位分布着五种山蛭:盐源山蛭(Haemadipsa yanyuanensis)、广川山蛭(H.guangchuane)、盐边山蛭(H.yanbianensis)、森林山蛭(H.sylvestris)和百灵山蛭(H.bailingnensis)。山蛭的分布密度与其栖息的场所环境条件和人畜活动频度成正相关。山蛭集中分布在海拔1500—2800米之间,因为这一区间具备山蛭最活跃的环境条件,又是人畜活动最频繁的地带。山蛭在山凹地段多于山顶和山坡;阴山、半阴山多于向阳山;同一…  相似文献   

4.
1977—1981年,作者曾四次到四川省峨眉山进行考察。发现山蛭一新种,现记述于后。 峨眉山蛭Haemadipsa emeiensis, sp. nov. (图1) 正模和副模15,四川省峨眉山,1,700米,1977年9—10月。其他副模32,1979、1980、1981年的7—8月,采自峨眉山的九老洞、晒石岩、大塆顶等处。模式标本存放于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体呈半圆柱状,背面略隆起,腹面扁平。中等大小,体长11—29(平均19.2)毫米,体宽3—6(平均4.6)毫米,后吸盘直径2—5(平均3.0)毫米。背面黄褐色或淡黄褐色,腹面颜色较淡。体的背面和腹面均有大小不等并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背腹两侧的黑斑点前后密集连结成一条黑色的纵纹。背面正中两列感觉突的外侧从前到后有一条淡黄色条纹,其上一般无任何斑点。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省邻水县老龙洞发现一种洞蛭。结合形态学比较、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比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山蛭科Haemadipsidae的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系四川省的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6.
盐源山蛭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盐源山蛭(Haemadipsa yenyuanensis Ziu et Sung)~*分布于我县海拔1,800—3,000米的山林草丛中,在玉米地、洋芋等地、荞子地、蔬菜地和果园中也有。主要吸食人畜和其他兽类的血液,吸血量一般都超过自身体重的1—5倍。 盐源山蛭是一种比较大型的山蛭。体长35—75毫米,体宽6—11毫米,体高3—6毫米,后吸盘直径为5—9毫米。山蛭的背面为黄褐色,正中有三条黑褐色  相似文献   

7.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8,28(12):6272-6281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 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蛭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生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 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毒力测定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利用速灭杀丁,叶蝉散,杀虫双,乐果,三氯杀螨,草甘膦等6种农药对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e)进行毒力测定,比较各种农药LK50表明,速灭杀丁>叶蝉散>三氯杀螨醇>杀虫双>乐果,除草剂草苷膦对海南山蛭完全无毒杀作用,草甘膦+速灭杀丁对海南山蛭仍有很强的毒杀作用,海南山蛭对速灭杀丁的敏感性为,成体>幼体>亚成体,在田间小区试验表明,1.5%速灭杀丁防治效果为95.08%,大面积应用表明“草苷膦药液+0.5%速灭杀丁”防治效果最好,达94.74%,“草甘膦药液+1%叶蝉散乳油”防治效果次之,达90.5%,草甘膦+灭蛭农药是防治山蛭好药剂,达到灭蛭除草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和气温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恩光 《生态学报》2001,21(3):458-461
在室内以土壤湿度梯度作为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的栖息试验表明,海南山蛭栖息于含水量的15.1%-16.77%水分的土壤表面;野外调查表明,海南岛橡胶林内海南山蛭栖息于16.54%-17.66%含水量的土壤表面;热带雨林者栖息于19.92%-25.73%含水量的土壤,室内实验表明,海南山蛭爬向30-35℃温度范围,占试验蛭数79.15%,在8-9℃不活动,10℃能山蛭活动,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而15℃试验蛭答部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为Y-18.6Z-172.3,R-0.976,P=0.01。在橡胶林内8-9℃山蛭不活动;10℃开始有山蛭活动,且随温度升高活动蛭数增加,当17℃时所有山蛭活动,活动蛭数与温度关系Y=4.73X-3.97,R=0.93,P=0.1。首次使用土壤湿度梯度测定山蛭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并讨论了海南山蛭对土壤湿度气温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广东湛江和海南岛的陆蛭三个新种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陆蛭分类研究较少,1966年龚建章等对云南省西陲医学上重要蛭类作过调查研究,1977年、1978年宋大祥等对我国蛭类分类等作过较全面的概述,记载我国已知陆蛭有10个种。我们于1977年8月,1978年4月,在广东省湛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采集的陆蛭中,发现山蛭科的三个新种,今记述于下。模式标本存于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  相似文献   

11.
泸沽湖位于北纬27°47′,东经100°55″的横断山脉中段山系上,拔海2,685米。现由四川省盐源县和云南省宁蒗县共同管辖。全湖面积约5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为73.2米,最大透明度为4.5米,pH值8.2。湖区年降水量约为900毫米,日照较多,全年达2,600小时以上。是高原上的冷水性淡水湖泊之一。 作者于1964—1981年,曾3次前往湖区考察。湖中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鱼类,特別是湖边石块下的蚂蟥尤其多得惊人,像巴掌大的石块下,竟有几条到十几条之多。本文记述泸沽湖石蛭一新种。标本存于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山蛭生态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决山蛭危害问题,我们对海南岛山蛭分类生态做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方法 有关山蛭密度的调查方法并无借鉴。考虑到山蛭是在地面杂草上活动,是不均匀的点状分布。水平分布的调查方法是,在山蛭最多的林段内采用慢步行走20分钟,同时用120cm长的小木棍边走边打动周围的杂草、诱山蛭活动,把所看到的山蛭分成体、亚成体、幼体计数记录。在水平分布的基础上,选择四大林区(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顺序下同)进行山蛭垂直分布的调查研究。在四个调查点都选择山  相似文献   

13.
山蛭俗称山蚂蟥,属环节动物门蛭纲,种类多,分布广,是危害人畜健康的有害动物。长期以来,人们对山蛭的生物学、生态学作过不少研究,如国内龚建章(1966年)、宋大祥(1977、1978年)、谭恩光(1980年)、刘联仁(1984年前后)均作过报道。但关于山蛭生化方面的分析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国外也不多见。为了解山蛭的生化成分,提供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本文对盐源山蛭的生化成分(水分、灰分、糖、脂、蛋白质及其氨基酸)作了测定分析,同时用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离其蛋白质并测定了各蛋白质组分的等电点。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中国云南省的1天牛新种淑氏并脊天牛Glenea shuteae sp.nov.。对与之最相似的变色并脊天牛G.decolorata Heller,1926进行了补充描述。提供了2个相似种的整体照片及外生殖器图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淑氏并脊天牛,新种Glenea shuteae sp.nov.(图1~6,16)新种淑氏并脊天牛与变色并脊天牛斑纹相似,但可以通过以下特征区分:雄虫3对足的爪均有且仅有外侧齿的外侧基部具小而尖锐的附齿(图16),而不是单齿式(图17);前胸背板具清晰的纵条纹;雄性外生殖器的阳基侧突正常(图4),没有不对称;腹部第8背板末端更加尖突(图5)。正模♂,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海拔850m,1957-06-14,臧令超采(IZAS)。副模:2♂♂,西双版纳勐阿,海拔1050~1080m,1958-06-01,蒲富基采(IZAS);1♀,西双版纳,勐阿,1958-10-01(IZAS);1♂,西双版纳勐遮,海拔870m,1958-07-06,王书永采(IZAS);1♂,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北37km,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海县过门山(22°1...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的山蛭及其吸血习性观察陈广文陈晓虹和振武许人和朱东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关键词河南山蛭吸血习性1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山蛭俗称山蚂蟥,在动物分类上属环节动物门蛭纲(Hirudinea)、颚蛭目(Gnathobdelida)、山蛭科...  相似文献   

16.
山蛭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的一种嗜吸人畜血液的动物。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亚热带丛林及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各省。在我国,迄今已发现15种山蛭。对于这些山蛭的形态、分类及生态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曾先后有过报道。其中仅盐源山蛭的生化成分被作过初步分析。至于采用较先进的电泳技术分析山蛭种间的蛋白质特征及差  相似文献   

17.
综述中国蛭类研究如下内容:(1)生态学。山蛭生态学,包括山蛭的生态分布,海南山蛭(Hhainana)的种群动态,对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的适应,以及对温、光、湿的综合反应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山蛭行为生态学,山蛭的运动包括慢缩短、快缩短、身体摆动和转动、洗刷运动、亲吻运动、觅食行为6程序,影响山蛭行为的一些因素以及对环境因素刺激的生态学意义;淡水水蜂生态学,包括浙江水田蛭类生活习性、广州水牛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广州水田吸血菲牛蛭生活水体化学环境;山蛭和水生吸血菲牛蛭的觅食、生长动态、生命周期和生殖生物学;(2)形态学、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形态学包括山蛭机能组织学、山蛭器官系统解剖;分类学,中国蛭类动物有2亚纲(蛭蚓亚纲、真蛭亚纲)、3目(蛭蚓目、吻蛭目、无吻目)、9科、33属、111种,占世界蛭类物种数约1/6;动物地理学,包括世界山蛭科属动物地理,中国山蛭科动物地理、中国医蛭科动物地理。(3)蛭类的防治和驱避,淡水吸血蛭类防治所用农药种类,不同农药对海南山蛭的毒力(LD50、LD95)及使用,并比较了12种驱避剂对海南山蛭的驱避效果。(4)蛭类的医学利用,蛭素是蛭类唾液腺分泌的一种抗凝物质,蛭素有水蛭素(Hirudin)、山蛭素(Haemadin)和吻蛭素(Hementin)。记述了蛭素的分离、纯化和功能以及有关分子生物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Bourret),1939)是Bourret于1937年根据越南沙巴采集到的标本订为棘胸蛙一新亚种[1],1939年他改订为新种[2]。寇治通等人1983年10月在云南省勐腊县景飘采到一只雌性成体蛙的标本,作为我国多疣棘蛙的新纪录发表[5]。但一直未得到承认[3,4,6~9]。笔者于2003年7月在云南省景洪市勐龙乡勐宋村、2004年8月在云南省勐腊县勐远镇艺班东村进行两栖动物调查时,采集到8号蛙类标本,经鉴定为蛙科棘蛙属多疣棘蛙(Paa verrucospinosa),这是中国两栖动物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脊椎动物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植物杂志》2010,(11):19-1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云南省脉翅目粉岭科2新种:奇斑曲粉岭Coniocom psa spectabilis Liu et yang,sp.nov和丫重粉蛉Semidalis ypsilon Liu et Yang,sp.nov。。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