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60年7-9月在华中、华北各省市十余个地区, 对当地淡色库蚊幼虫作了对DDT及666敏感度的调查。经测定证明在使用该两种杀虫剂5年左右的地区, 已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部分地区对DDT的抗性较正常品系蚊的致死中浓度高3-18倍, 对666为2-5倍。  相似文献   

2.
俞渊 《昆虫学报》1964,(3):339-343
1961—1962年以实验室内培养了6年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NS)成虫用干膜接触法接触DDT及666形成抗性的实验。吸血雌蚊对DDT的抗性在第6世代后较NS成虫的致死中浓度高8-19倍;对666的抗性于第13世代后高5-12倍。 DDT抗性成虫对666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666抗性成虫对DDT则产生了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3.
用逆Northern印迹和Northern印迹法进一步鉴定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和敏感性品系胰蛋白酶的表达差异 ,结果显示 ,胰蛋白酶基因在抗药性品系中的表达量分别是敏感性品系的 4.3和 3.9倍。采用RACE法筛选cDNA文库 ,获得总长度为 90 9bp的淡色库蚊胰蛋白酶基因的全长序列 ,其中开放阅读框为 786bp ,推导出编码 2 6 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 (GenBank/NCBIAY0 34 0 6 0 ) ,其与冈比亚按蚊胰蛋白酶同源性最高 ,为 5 5 %  相似文献   

4.
<正>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uillett在我国不少地区已形成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为了解它的正常(敏感性)品系和抗药性品系幼虫发育所需要的时间、雌雄性别的比例、成虫在不同温度时的寿命以及其产卵等情况,我们进行了此项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俞渊  陆秀琴 《昆虫学报》1964,(6):851-854
本工作系以实验室里饲养了6年迄未接触过杀虫剂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 Culex pipienspallens Coquillett(NS)4龄早期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进行选育以及对666及DDT抗性蚊的杀灭试验,简要如下: 1.以NS幼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从母代开始累代选育到第40世代。经测定它们每一世代4龄早期幼虫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在0.04-0.09ppm之间,与NS幼虫的相接近,说明它们未产生抗性;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它们对666及DDT两种氯化烃类杀虫剂也未产生交互抗性。 2.666及DDT抗性幼虫,分别用甲基敌百虫浸液处理选育了9及13个世代,它们对该杀虫剂的致死中浓度也都在NS幼虫对甲基敌百虫的致死中浓度的幅度之内,说明甲基敌百虫对杀灭该两种抗性蚊有良好的毒效。  相似文献   

6.
淡色库蚊对敌百虫的抗药性研究——抗性谱及联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73年采集于上海闸北区的淡色库蚊幼虫在室内以敌百虫选育抗性品系(RD品系)获得成功,F12代的LC50已为室内正常品系(SEN)的240多倍。RD品系的抗性谱表明,对有机磷杀虫剂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对有机氯如DDT、丙体666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杀虫剂无明显的交互抗性;对天然除虫菊和拟除虫菊酯类有低度的负交互抗性。并测定了29种药剂与敌百虫混用对RD品系和SEN品系的增效作用。还测定了对敌百虫有较高交互抗性的杀虫剂分别与TPP,TOCP、稻瘟净、异稻瘟净和增效醚混用后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与溴氰菊酯抗性关系。【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在线分析工具,预测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征;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ATP合酶B亚基基因在室内筛选的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中的表达,并在现场种群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个体中做进一步验证。【结果】成功克隆淡色库蚊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Gen Bank登录号:KY783434),长717 bp,编码23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编码蛋白理论相对分子量为26.96 k D,等电点为8.97,在第70-231位氨基酸具有ATP合酶B亚基结构域,未发现信号肽和跨膜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ATP合酶B亚基基因在室内筛选的淡色库蚊抗溴氰菊酯品系和现场种群溴氰菊酯抗性个体中表达量均上调。【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淡色库蚊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证实其在溴氰菊酯抗性个体中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电泳和酶活力两个方面观察和分析了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ullens Coq.)的敏感品系(SEN)和敌百虫抗性品系(RD)的AchE同工酶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同性别及身体不同部位产生的变异,从中获得了一些颇有意义的结果。 1.从SEN品系与RD品系AchE同工酶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的比较发现,AchE质和量上的变异与敌百虫抗性的产生密切相关。 2.一切品系的各个发育阶段,在凝胶相同的位置上都有一条相同的AchE酶带,这是主带。 3.在SEN品系和RD品系的雌成蚊中,有一条活力很高的AchE慢带,此带仅在雌成蚊的胸部存在,显示了性别和部位差异,称它为特征性慢带。此带的活力,RD品系高于SEN品系。 4.以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的敏感品系及其抗双硫磷品系与淡色库蚊作比较,发现其雌、雄成蚊中除共有的主带外,还有一条较主带稍慢的AchE带,此带相当于淡色库蚊雌成蚊中的特征性慢带,但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带的泳动速度要略快于特征性慢带。 5.雌成蚊胸部的特征性慢带轻胰蛋白酶的限制性处理后,泳动位置发生改变,变动后的新位置恰与三带喙库蚊慢带的位置相同。两种库蚊在进化上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位移后的特征性慢带活性未变。 6.用伴性红眼区分幼虫性别后发现,淡色库蚊不同性别的幼虫和蛹,都存在1—3条向正极移动但活  相似文献   

9.
孙延昌  胡玉祥 《昆虫学报》1991,34(3):383-384
蚊虫的幼虫体色突变品系已在淡色按蚊(Anopheles albimanus)、斯氏按蚊(An.stephensi)、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等许多蚊种中被分离出来。这些遗传变异品系的发现对研究蚊虫的变异性和遗传性及蚊虫和蚊媒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种内至今未见关于体色遗传变异类型的报道。作者于1987—1988年在上海中华按蚊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幼虫绿色和幼虫褐色两个品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var.pallens)的生活周期,前中央卫生研究院华东分院(1954年)及路步炎氏(1958)曾在实验室内进行了观察。山东省丝虫病防治所(1956年)曾对山东济宁地区各种常见蚊类在自然情况下生活周期亦进行了观察。根据李辉汉氏等(1956)在邹县的调查,积肥坑为淡色库蚊的主要孳生地,为了了解山东邹县地区淡色库蚊在积肥坑内整个生活周期,在7—8月间所需要的时间,以供确定药物处理孳生地间隔期间的参考,1959年7月特在邹县灭蚊实验区对积肥坑及猪食槽进行了淡色库蚊生活周期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单宁酸是一种植物次生代谢物, 为探索其用于蚊幼虫防治的可能性,在室内测定了其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4龄幼虫的毒性,并观察了其对存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比抗氰戊菊酯品系的要高,1~4龄幼虫分别高6.4、4.9、4.7和2.0倍。4个龄期幼虫中,无论是敏感品系还是抗氰戊菊酯品系,均是1龄幼虫对单宁酸的敏感性最高,3龄幼虫最低。在1 000 mg/L单宁酸持续作用下,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各龄幼虫的存活率,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与对照相比,饲养在100 mg/L~500 mg/L单宁酸溶液中的存活幼虫发育历期延长,敏感品系和抗氰戊菊酯品系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34.5~38.3 h和59.2~93.4 h。其中,125 mg/L浓度处理的敏感品系1~4龄幼虫,其发育历期与对照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抗性品系则在250 mg/L作用下也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但100~250 mg/L单宁酸处理淡色库蚊抗氰戊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1龄幼虫,对其存活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性比均无显著影响。表明单宁酸对淡色库蚊幼虫的影响主要是延迟其生长发育,且影响程度与蚊虫对氰戊菊酯的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龚坤元等曾提出用低剂量连续喷洒法测定野外家蝇的抗药性。他指出用此方法所得到的时间死亡曲线分布情况,可以测知防治中心、防治中间和防治边绿区域。作者根据此原理,测定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及致乏库蚊Culex atigans Wied.幼虫的抗药性。简报如下。 一、测定方法 工业666原粉用丙酮(分析纯)配成含丙体6660.05%的溶液,然后选取四龄蚊幼虫100条,放于1,000毫升曾放置24小时以上的自来水中。在水中滴加药液1毫升,1小时后检查麻痹的虫数,用尖头镊子或昆虫针触动其身体不能迅速逃避者为麻痹。将麻  相似文献   

13.
用溴氰菊酯选育抗敌百虫淡色库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陈文美 《昆虫学报》1990,33(1):14-20
将室内选育成功的抗敌百虫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品系(RD)分为二个分系,一个不再用敌百虫处理,称之为RD衰退品系(RD139-x),34代后对敌百虫的敏感度增加了10倍,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无显著变化.另一分系改用溴氰菊酯选育,命名为Rde品系,53代后对溴氰菊酯抗性达200倍左右,对敌百虫敏感度上升约10倍,对DDT的交互抗性高达118倍,对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的敏感度与敏感品系(SEN,上海昆虫所保存)比较也有上升,呈负交互抗性现象.用高剂量溴氰菊酯处理幼虫、也证明Rde在20分钟内麻痹率比敏感品系低,可见抗性机制主要是抗击倒因子(Kdr).但增效醚(Pb)对溴氰菊酯明显增效,可见mfo酶也起重要作用,推测抗性为多因子遗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Culex pipiens complex)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从新疆采集尖音库蚊。建立实验室株,进行杂交、不同地理株形态学数值分析、杂种F_1代形态学的数值分析,表皮碳氢化合物、体内脂肪酸和单糖气相色谱分析以及卵蛋白质的电泳分析等。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骚扰库蚊。根据研究结果,我国异域分布的尖音库蚊复合组实际上包含着同一个种的4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ulex pipiens pipiens),淡色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quinquenfasciatus)和骚扰库蚊亚种(Culex pipiens molestus)。致倦库蚊不应作为独立的蚊种,淡色库坟也不应作为所谓“中间型”。在亲缘关系上根据形态学特征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尖音库蚊与致倦库蚊的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常见蚊种:淡色庙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棕垲麻蚁等6咱,在相似条件下进行对犬丝虲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犬丝虫能在白纹伊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庸蚊完垒傲育;骚援阿蚊吸血後,所有进入马氏管中的微丝蚴全成角質化,不能发育;棕尾麾蚊不能吸血,无法观察。各试验种中以感染率论,淡色庙蚊最高,中摹按蚊和白纹伊蚊次之,三带喙庵蚊最低。以发育率论,中华按蚊最高,白纹伊蚊次之,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庳蚊最低。以蚊虫存活率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最高,三带喙应蚊次之,中莘按蚊最低。根攘Kartman氏(1954)所建议的实验戚染指敷比较各蚊种的感受力,试验蚊植中以白纹伊蚊最高,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最低。各蚊种的吸犬血率,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白纹伊蚊为最高,中华按蚊次之,三带喙库蚊及骚扰阿蚊及淡色库蚊次之。上述试验结果指出四种蚊虫中,以白牧伊蚊为最適宜的试验媒介,也可能是自然媒介;中华按蚊灾之,其他二种库蚊更次之,似不重要。  相似文献   

16.
康杨  魏红雨  郁涛 《四川动物》2006,25(1):143-143
致倦库蚊是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东方马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对人类健康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甚大。为测试蚊虫对各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等生物和化学测定,需人工饲养和驯化大量的致倦库蚊,得到实验室品系。我们自1999年以来开展了实验室饲养驯化致倦库蚊的工作,已连续数年饲养致倦库蚊达60多代。各个世代蚊虫生长发育良好,种群情况稳定。现将初步体会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6年7~9月我们对山东蒙山蚊种垂直分布区系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组织专业人员,从不同方位登山,在不同海拔高度捞取孑孓,带回实验室,对4龄幼及羽化出的成蚊制作标本进行鉴定,共4属(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阿蚊属)16种。在海拔1156m的蒙山顶部,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库蚊、朝鲜伊蚊及环股蚊5种。在海拔501~1,00cm之间,查到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贪食库蚊、棕盾库蚊、朝鲜蚊、潘氏按蚊及环股按蚊7种。值得提及的是在海拔575m的孟良崮一山泉积水小池内孳着棕盾库蚊、朝鲜伊蚊、潘氏按蚊和环股按蚊4种。在海拔201~500Cm之间,…  相似文献   

18.
竹提取物对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幼虫的活性评价(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竹提取物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毒杀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巨县苦竹(Pleioblastus juxianensis)、白纹短穗竹(Brachystachyum albostriatum)、灰水竹(Phyllostachysplatyglossa)和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提取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24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0.65mg/L、53.94 mg/L、41.21mg/L、54.49mg/L。巨县苦竹索氏抽提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强于间歇振荡提取物,前者对淡色库蚊幼虫的LC50为30.65 mg/L,95%置信限27.12~34.63 mg/L;后者的LC50为48.34 mg/L,95%置信限为40.37~59.62 mg/L。巨县苦竹乙醚浸提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作用效果显著,125mg/L浓度时12h校正死亡率为56.67%,24h后达92.90%;石油醚浸提物及甲醇浸提物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毒杀作用则不明显, 24h校正死亡率均不超过40%。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综合利用竹类资源,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农药。  相似文献   

19.
WS-I型灭蚊涂料对防制淡色库蚊、家蝇等的敏感性已有报道。但对南方夜间常见侵入室内的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fatigans)和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chus)的敏感性及对不同状态致倦库蚊的敏感性如何尚未见报道,为此于1987年6月作了实验,现将结果报道于后:WS-I型灭蚊涂料(主含杀灭菊酯),由本地黄沙河灭蚊涂料厂提供;吸血成蚊均捕自牛房,未吸血致倦库蚊为实验室羽化;用“WHO”接触筒,将涂料按每平方0.33公斤用量涂于新华Ⅰ号滤纸上待干后进行测定,吸血蚊以胃血谢拉氏Ⅲ—Ⅳ期、未吸血蚊以5%葡萄糖水…  相似文献   

20.
淡色库蚊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对几种氯化烃杀虫剂的敏感度随着幼虫的发育长大而降低。共进行3种药物的测定, 其中以对, 对'-DDT的敏感度变化最大, 1龄至4龄末期相差约140倍。丙体666的变化最小, 1龄至4龄未只相差3倍。对狄氏剂相差约9倍。无论何种药剂, 每龄初期总较上1龄的末期更为敏感。从本文结果看来, 作对, 对'-DDT的生物测定不宜以淡色库蚊幼虫作材料, 测定666和狄氏剂是可以用它的, 但以使用2龄幼虫为材料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