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广东农林学院蚕桑系报道,养蚕生产过程中每担桑叶喂蚕后可得到蚕沙50—60斤(包括蚕屎及残桑)筛出蚕屎后可风干10斤左右。亩产3,500—4,000斤的桑园,每年可收集蚕沙400斤左右。 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蚕桑生产经验,在种桑、喂蚕、蚕沙作基肥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各地蚕区广大贫下中农在“以粮为纲,  相似文献   

2.
<正>你养过蚕吗?看着一颗颗小小的蚕卵孵化成幼虫,再一点点长大,结茧成蛹,最后化茧成蛾,只要经历过一次,你准会觉得蚕的一生奇妙极了。来自江苏溧阳的一群小伙伴每年都会用两个月时间养蚕,他们把蚕看作精灵,还把它们奇妙的成长过程记录了下来。5月13日星期日晴哇!两天之内,蚕宝宝竟然从5毫米长到了1.2厘米。原来,蚕宝宝又瘦又小,黑乎乎的,蜕皮过后,它们就换上了灰白色的外套,白白胖胖的。我在它们的脑袋上找不到眼睛,妈妈告诉我,蚕的眼睛长在脑袋两边,但是很小,只有一点点感光细胞,所以只能称为"眼"。它们基本是靠嗅觉来找食物的。(施懿)5月18日星期五大雨  相似文献   

3.
家蚕性别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君霆 《遗传》1980,2(2):1-5
家蚕的性别控制是一个实践和理论上的重要间 题。雄蚕茧比雌蚕茧出丝率高20% 以上,雄蚕休质比 雌蚕强健,养蚕生产上所用一代杂交种(大体是雌雄各 半)如果全是雄蚕,那么既不用增加成本,又不用多费 劳力就可增产10-15% 的丝。  相似文献   

4.
根据郑辑之《永嘉郡记》(公元四世纪)记载,永嘉地区(即今浙江温州一带)一年能养八批蚕。当时人民已经发现用低温催青蚕卵,有利于产生不滞育卵。为了能在一年四季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采用低温催青办法以不断获得产不越年卵的蚕。同时还从蚕丝产量看到养越年化蚕比养不越年化蚕更为有利。所以又利用各代不越年化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下孵化,以获得各代越年化蚕作为蚕丝生产主要蚕种。这样既解决多次养蛋的蚕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达到较好的蚕丝生产目的。这是我国古代养蚕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相似文献   

5.
我校米丘林生物研究小组,为了培育新类型的蚕,解决苏北地区养蚕普遍缺少桑叶的困难,在生物教师汤国彬同志的指导之下,进行了用莴苣叶养蚕的试验:首先在计划中明确地订出采用控制饲料喂养法喂养“莴(3)改桑蚕”就是从收曦起喂给莴苣叶,到壮蚕期3龄(或5龄)改吃桑叶,他们结合动植物学课堂学习,把米丘林学说的原理巧妙地应用在养蚕上了,这种饲养方法,不但可以达到用少量桑叶来喂养更多更好的蚕的目的,还可以降低“五日病”  相似文献   

6.
"养好小蚕八成收",这充分说明养好小蚕的重要性,小蚕饲养是整个养蚕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小蚕的集中共育为大蚕安全顺利的饲养提供了保障,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所以必须充分做好小蚕的饲养工作。  相似文献   

7.
柞蚕眠前移的新途径,标志着我国柞蚕技术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养蚕历史悠久,向为山区农村重要副业经济来源,尤其是河南丝绸在国际贸易上享有“王牌货”之声誉,但在旧中国由于反动派的统治压榨下,养蚕技术极差,毫无改进,特别是移蚕方法守旧于眠起后移(1—2天),既给移蚕劳力造下紧张局势,工夫浪费,还影响了才脱下皮的空腹的蚕不能及时食叶。大跃进以来,往往因劳力缺乏,时常有该移不移,延迟移蚕时间,且造成眠起蚕在光枝上受晒,甚至下墩跑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石器时代早已知道养蚕,所以家蚕各种疾病的发现和记录亦以我国为最早。用低温催青方法制成家蚕的不越年种,而使一年内能养蚕七、八次,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早已创造的卓越方法。凡此,均是研究昆虫学历史的人所想知道的。现在先说蚕病。 蚕的白僵病记录最早,《神农本草经》有白僵蚕入药,列为中品说: “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皮干),令 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产泽”。神农虽是一个不可信的神话人,但其编写成书当不迟于战国时期。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定以为是扁鹊门人子仪所著,那就至少在春秋战国之交。即公元前五世纪已有蚕的白僵病记载了。约一千年后,陶弘景(452—530年)《本草经注》说: “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可见此病传染性很强,在南朝梁代为害甚烈。当时怎样治病,无可稽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生产角度,着重探讨了由筋骨草提取的蜕皮激素(以下简称MH)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和增产蚕丝方面的实用价值:(1)家蚕末龄中期(饷食后72小时左右),每头添食MH3微克,可以缩短龄期,提早两天上簇结茧,避免或减少缺叶倒蛋的损失;(2)在见熟前10小时,每头添食MH2微克,连添二次,可使五龄经过缩短14小时,上蔟开始到上蔟终了的时间,从对照区的39小时缩短到14小时。一般见熟5—10%添食MH2.2微克/头,12小时后即可全部上蔟,熟蚕出现率非常集中,这可大大提高上蔟工效,提高养蚕的劳动生产率:(3)见熟时添食MH还可有效地减少不结茧蚕发生,这不仅在提高JHA增产效果方面,而且在一般养蚕生产中防止不结茧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4)试验还发现,五龄早期(饷食后24小时)添食适量的MH,有一定的增丝效果,不同试验中,平均茧层量增长幅度4—17%不等;(5)家蚕末龄添食MH,能明显地提高一日茧层量,提高幅度为5—30%,依MH添食时刻为转移。  相似文献   

10.
家蚕的病害     
Ⅰ.蚕病的种类和病征家蚕的病害很多,有真菌、细菌、病毒、原虫、昆虫等的病害,在全国各个养蚕地区,每年都有或多或少的蚕病发生,夏秋蚕期更为普遍而严重,直接的影响蚕茧产量和生产成本,为了保证蚕茧丰收和提高生丝原料、茧的质量,因此对于各种蚕病的预防及发生蚕病后应进行的技术处理和药剂防治等方面的认识,更显得需要和迫切,现就发生较普遍的白僵病、软化病、脓病、微粒子病、蝇蛆病等主要蚕病的病征和预防方法,作一般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白僵蚕是一种常用中药,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用量很大。过去白僵蚕来源于家蚕自然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蚕体,解放后,由于养蚕技术的提高,家蚕感染白僵菌几乎绝迹。为了解决药用白僵蚕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地方用接种白僵菌的方法生产白僵蚕。但由于养蚕  相似文献   

12.
提倡利用蓖麻,分批疏叶,饲养蓖麻蚕,在我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如果只以栽桑养蚕采茧的目光来养蓖麻蚕的话,获利并不十分显著,而且还会遭到一些困难的,因此必须从整体看问题。这里我们生物组在江西广丰养蚕  相似文献   

13.
龚垒 《生态学杂志》1991,10(1):33-36
栽桑养蚕是我国农村的一项传统副业,至少已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统的栽桑养蚕体制对自然资源和设备的利用不尽合理。例如,在江浙蚕区,每年桑树无叶期长达5个月之久,其间每1ha桑园大约接受1.26×10~(13)J的太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于2005年的春天开始养蚕活动。第1周要来2条蚕,1条黄足蚕,1条是自足蚕。黄足蚕吐黄丝结黄茧,白足蚕吐白丝结白茧。黄足蚕即蚕幼虫的腹足和尾足呈黄色,而白足蚕即腹足和尾足呈白色(比体色稍淡些但不黄)。当幼蚕第2次脱皮后可用手轻轻捉起观察辨认,但这时幼蚕还小,为了避免被捏死,最好等第3次脱皮后观察辨认更清楚。  相似文献   

15.
漫话桑树     
《生命世界》2005,(2):63-63
桑树是落叶乔木,桑科桑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我国有15个种和4个变种,是世界上桑树种类最多的国家。桑树最主要的经济价值就在于养蚕。蚕对饲料的营养要求很高,桑叶营养丰富,干叶中粗蛋白约为22%,粗脂肪约为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约为25%,粗纤维约为10%,其他钙、磷等含量也很高,是家蚕最合适的食物。蚕靠嗅觉和味觉来辨认气味,家蚕之所以只吃桑叶是人类长期选  相似文献   

16.
正确识别和诊断家蚕蚕病,对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夺取养蚕无病丰产有着重要意义。现将几种传染性蚕病的识别、诊断简介如下。 一、病毒性蚕病 (一)中肠型脓病 中肠型脏病农村叫干白肚,各个蚕期都有发生,尤以夏秋期发病更为严重,是家蚕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蚕儿群体大小不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蚕体瘦小,灰黄,食桑减少或不食,常爬到蚕座外缘平伙不动,粪粒变形发粘。起蚕发病是起缩症状,体皮松皱带有锈色;四、五龄2—3日后发病,胸部略透明呈空头症状;病重则完全停止食桑,第二、三胸节扁瘪多皱,腹部肿胀,尾部萎缩,排泄微绿色或乳白色粘粪,静伏蚕座,有时吐出大量胃液而死。  相似文献   

17.
与昆虫有关的中国地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0,37(6):352-355
地名乃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文化的烙印 ,从中我们可以管窥某地的地理、历史、语言、社会及民俗等。因此 ,地名研究历来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中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历史悠久 ,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 ,亿万炎黄子孙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地名。几乎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昆虫自然也加入了中国地名的行列。1 与蚕、丝有关的中国地名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在近 5 0 0 0年的养蚕历史中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蚕桑文化 ,与蚕和丝有关的地名在昆虫地名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1 .1 …  相似文献   

18.
<正> 饲育温度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其产茧量、茧层量和产卵数等经济性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蚕的生理变化关系很密切。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饲育温度对蚕儿血液中的淀粉酶和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在血液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变化,了解温度与昆虫的代谢关系。并结合调查了温度对蚕儿生长发育和产茧量、茧层量等经济性状的关系,为养蚕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饲养家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雄蚕相对来说不但身体强健,容易饲养,而且吃得少,吐的丝却比雌蚕多20%以上,因此长期以来只养雄蚕就是养蚕人一直的梦想。可是一般情况下,家蚕在卵期和幼虫期,雌雄间形态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到了5龄期,才能根据生殖芽分辨性别。而家蚕到了5龄期,已经开始准备吐丝结茧,这时再做雌雄筛选已得不偿失。随着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  相似文献   

20.
养蚕总希望提高蚕茧利用率,但在一般情况下,采茧时总会有15%左右不能缫丝的下脚茧,鲜茧烘干进缫丝厂时又要淘汰10%左右的下脚茧,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做茧时造成很多黄斑、柴印和双宫等大茧,还有少部分因蚕病引起的印头、烂茧、棉茧、薄皮和蛆孔等下茧,所以在养好蚕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做好茧。目前蚕区大都用稻麦草做成蜈蚣蔟、伞型蔟和折蔟做茧,但仍有不同程度的下脚茧产生。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通过试验用方格蔟营茧的方法,基本上克服了产生下脚茧的缺点,同时节省了大量蔟草并提高了蔟室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