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过10 代自交选择,从157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 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 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2.
经过10代自交选择,从157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源中育成了Bao I、 Bao II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应用35个自交系作测交试验,用小斑菌O、C、T生理小种做人工接种试验,初步确定这二个新类型的属组。Bao I型可能属S组,而Bao II型则为其它组。  相似文献   

3.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基因组的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FLP技术,比较研究了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9种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1)9种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615~1.000。所有配子体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范围为0.6431.000,其中QXA,DY1A和YM15A这3种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为1.000。所有孢子体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遗传相似性为1.000,2)在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中,用3个探针(atpa,atp9+nad6,cox2)与2种内切酶(HindⅢ,BamHⅠ)的组合未发现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的多态性,但在探针atp6,cob,和had2的杂交带型中找到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一些差异。YTA和YTB在5个探针.内切酶组合(atp61HindⅢ,coblHindⅢ,atp61BamHⅠ,coblBamHⅠ,nad21BamHⅠ)中存在差异。3种细胞质(QX,SJ,DY1)的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差异是相同的,都出现在atp6/HindⅢ,atp6/BamHⅠ,cob/BamHⅠ等3个组合中。YM15A和YM15B在4个组合(atp6/HindⅢ,atp6/BamHⅠ,cob/BamHⅠ,nad2/BamHⅠ)中存在差异。LYA和LYB的差异出现在cob/HindⅢ,cob/BamHⅠ,nad2/BamHⅠ这3个组合中;3)在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中,所有不育系的带型是一样的,所有保持系的带型也一样。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差异出现在atp6/HindⅢ,cob/HindⅢ,atp6/EcoR,Ⅰcob/EcoRⅠ,cox1/EcoRⅠ,atp6/BamHⅠ,cob/BamHⅠ,cox1/BamHⅠ,cox2/BamHⅠ等9个组合中。这些结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9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结构多样性,并为其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世民  詹庆才 《遗传学报》1994,21(5):393-397
通过对WA型、BT型和D型水稻雄性不育系细胞质基因即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翻译产物的分析,初步寻找出与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有关的调控基因产物。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制,并提出了两种育性恢复假说。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基因组易位是导致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性状产生的重要遗传机制。比较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寻找易位区为克隆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以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x623A和其保持系Tx623B为试验材料,采用二代Illumina Hiseq结合三代PacBio测序技术,对2个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比较和分析不育系和保持系基因组结构和基因差异。高粱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449 727 bp和452 772 bp,预测编码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s)分别为147和145个,且两基因组特有基因分别为8个和6个。两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一个57 kb的基因组片段易位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区域,该易位区可能与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Tx623A和Tx623B线粒体基因组中易位区为高粱A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克隆提供了基因组信息。  相似文献   

6.
小麦K、V型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Ⅰ、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后期Ⅰ,三类异质小麦杂种F1代均出现了不正常分离,后期Ⅰ和后期Ⅱ出现了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微核。三类异源细胞质对落后染色体率和微核率的影响因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相似文献   

7.
杨征  朱英力 《遗传学报》1999,26(5):518-523
对水稻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F1代泰优2号和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及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1代马协63的黄化苗线粒体离体翻译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粤泰A的线粒体比粤泰B,泰优2号少合成2条多肽,B与F1的带型相近,A特异合成40.7kD多肽;  相似文献   

8.
山羊品种间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本试验利用ApaⅠ、BamHⅠ、BclⅠ、BglⅠ、BglⅡ、ClaⅠ、EcoRⅠ、EcoRⅤ、HaeⅡ、HindⅢ、KpnⅠPstⅠ、PvuⅡ、SacⅠ、SalⅠ、SmaⅠ和XhoⅠ计18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了来自欧洲,非洲及国内的5个山羊品种共计33只个体的mtDNA,共检测了27处限制性态型,可归结为8种单倍型。结果表明,国内2个百品种的基本单倍型为BamHⅠ-A,BclⅠ-B、ClaⅠ-A  相似文献   

9.
用线粒体DNA鉴定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参照Kemble法,通过分析玉米线粒体DNA,鉴定出我国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双型和唐徐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属于S组。近年新获得的不育类型Y型属于T组,为玉米种子生产合理应用雄性不育细胞质提供了可靠依据,并对鉴别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和相应保系75-3369B为材料,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EcoRⅠ、hINDⅢ完全酶解,以Oenothera mtDNA qtp6,小麦线粒体基因nad3/rps12、cos1为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杂交结果表明,75-3369A和 75-3369B在这3个基因上或附近有显著的组织结果差异,推测这些差异可能影响了线粒体基因组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了75-3369A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11.
snthr-1Bao稀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稀毛小鼠snthr-1Bao和对照组DBA/2小鼠的生长情况、繁殖性能、形态学和大体解剖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snthr-1Bao小鼠的生长发育较DBA/2小鼠迟缓,被毛异常,呈稀疏状.在繁殖学特性方面,snthr-1Bao小鼠与DBA/2小鼠相比雄性睾丸组织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均比DBA/2小,差异呈极显著性(P<0.01);断奶仔数比DBA/2小鼠少,差异呈极显著性(P<0.01).对大体解剖学特性的观察表明,两种品系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等脏器的位置、形态结构无差异,但有些脏器的绝对重量和脏器系数存在品系间差异(P<0.05或P<0.01).血液生理指标方面两种品系小鼠相比在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嗜碱细胞的数量上存在差异(P<0.01).因此,该突变不仅影响小鼠被毛的正常生长,还影响小鼠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种与中国已知种相比较,均已老枝棕黑色;刺细弱,长1-1.2厘米;叶小,干时紫红色,叶背面无白粉,种子4枚等特征而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药复方“保康”的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彩改良的IBA分光光度法和肾上腺素自氧化法研究中药复方“保康”对辐射所致小鼠某些组织中LPO含量及SOD水平变化的影响;采用ESR方法研究“保康”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发现,“保康”能明显抑制辐照所致LPO含量增高,并能提高组织中SOD水平;ESR研究表明“保康”对羟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14.
snthr-1Bao稀毛小鼠足本实验室培育的呈单基因隐性遗传的突变系小鼠,突变基因已被初步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末端;为了精确定位并鉴定snthr-1Bao稀毛小鼠的突变基因,将(C57BL/6Jxsnthr-1Bao)F1代互交繁殖F2代小鼠4400余只,其中稀毛小鼠1100只,并在2个微卫星、35个可能的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及3个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CAPS)标记中找到4个合适的基因组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及F2代稀毛小鼠将突变基因精确定位到第9号染色体距着丝粒117.763 kb及119.129kb之间1.367Mb的范用内,在其问的21个基因中确定Plcdl为稀毛突变的强力候选基因.通过对基因组的直接测序,发现snthr-1Bao稀毛小鼠基因组上有一个14883bp的缺失,这一缺失包含了Plcd1基因的4-15号外显子及Vill基因的10-19号外显子.推测极可能是Plcdl基因缺失导致snthr-1Bao小鼠出现稀毛表型.  相似文献   

15.
Kit基因无义突变导致W-3Bao小鼠显性白斑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it(W)基因是一种原癌基因,在小鼠中该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距着丝粒约42 cM处,其编码的蛋白质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为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通路的跨膜分子。在人类及小鼠,kit及其配体kitl突变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肥大细胞减少、毛色变白和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等症状(Rajaraman et al.,2002;Broudy,1997;Rajaraman et al.,2003;Kapur et al.,1999),同源的kit基因突变在猪及禽类都表现为显性的白色斑点(邓素华等,2000)。在先前的研究中,本课题组通过ENU诱变获得6种白斑突变小鼠,通过连锁分析法以微卫星为连锁标…  相似文献   

16.
17.
W-3Bao是本研究组通过诱变获得、Kit无义突变的白斑小鼠.突变基因杂合子小鼠腹部、四肢肢端及尾尖白化,其部分精曲小管内无精原细胞.突变纯合子小鼠在胚胎后期色泽苍白、个体矮小,于出生前后死亡;血液学检查发现纯合子小鼠血色素极低且红细胞变大:18.5天胚胎的连续切片可见精曲小管轮廓欠清晰,精原细胞分散分布于睾丸间质,未迁入精曲小管:卵巢结构紊乱,无明显的原始卵泡结构;骨髓等器官组织未见显著异常.结论:Kit无义突变不仅导致了W-3Bao杂合子小鼠白斑形成及纯合子小鼠贫血死亡,同时影响生殖腺发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 wuliangshanensis C.Y. Wu ex S.Y. 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 G.S.Fan et 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 500 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