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虫是东台地区三麦上主要害虫,过去防治它主要是应用高效高残毒农药。但农本高、残毒严重。1976年我们在东台县开门办学期间,在当地贫下中农与革命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就粘虫的防治开展了一些工作,现把主要体会小结如下: 一、小草把诱蛾灭卵效果好 1.一次插把和二次插把的效果 安丰公社十三队部分田块在发蛾始盛期插把(10多很稻草对折扎成小把绑在小棒上)一次。一般高出三麦半尺许。蛾盛末期后收把。部分田块插二次把,在蛾高峰时换把一次。而新新大队第三生产队只插把不收把,根据后来虫量调查,只插不收的田块,虽然每亩把数比换把田块多,同样长势长相的小麦田,虫口密度比插一次把、插二次把的田块虫量分别高出2.5倍、7.8倍,大麦田分别高出2.57倍、8.99倍(表1)。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威杀鳞与化学农药溴氰菊酯混合使用对粘虫的防治,同时与化学农药溴氰菊酯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防效相当;在威杀鳞纯菌剂中混入0.6%溴氰菊酯0.2%(以下简称复合剂),既不污染环境,且具有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粘虫迁飞模拟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胡伯海  林昌善 《生态学报》1983,3(4):367-375
粘虫是我国禾谷类作物的主要迁飞性害虫之一。近十多年来,我国昆虫学者在迁飞问题上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迄今已基本摸清了我国东部粘虫的远距离迁飞、迁飞方向及路线(林昌善等,1963;林昌善、张宗炳,1963),分析了粘虫迁飞的生理生态机制(马世骏,1963)和迁飞与气流场的关系(林昌善,19632 赵圣菊等,1981),开展了一些粘虫飞行的观察和  相似文献   

4.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5.
根据梨树县2012年玉米粘虫在我县发生的灾害,总结了粘虫的生活特点及习性,并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粘虫是麦类的主要害虫之一,怎样做好二查二定、正确定好防治指标和防治田块,对消灭虫害,确保春粮作物丰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省根据历年情况,经过有关部门试验鉴定,把粘虫的防治指标定为:凡每亩虫口在6000条以上的定为防治对象田。从1975-1976年的情况来看,各地同志在实践中有这样的反映:这个防治指标似乎太低了。例如嘉善县农业局发动群众坚持查密度,定田块,掌握了当年粘虫的发生特点是蛾多虫少,他们通过试验和实践,大胆地提出:每亩虫口密度在10,000条以下的田块,进行点治(由植保员身背喷雾器进行目测查虫,看到虫多的地方喷雾),而虫口密度在10,000条以上的田块,则定为防治对象田。因此,全县定为防治对象田的田块,只占总面积30%左右,其余田块均采取了点治或不治,同样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县农业  相似文献   

7.
盈江地区,粘虫在1953、1957、1961年间歇发生危害。1966年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及气候等原因,特别自1970年来连续五年发生,已逐步成为盈江地区农作物上一主要害虫。由于粘虫发生来势猛,虫口密度大,危害重时一般被害作物可减产一至二成,如不及时防治会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必须研究它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枣粘虫(Cerostoma sasakii Mats.)在我国北方果区河北、山西均有发生。近年来,在晋中地区发生普遍,尤以榆次、太谷、祁县、平遥、清徐、交城、文水、中阳、离石、临县等地为害更重。自1963年来,因枣粘虫的猖獗为害,致使红枣产量急骤下降,因此群众迫切要求防治。  相似文献   

9.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0.
徐州地区,历史上是以小麦为中心的两年三熟和三年五熟旱作区。粘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尤以东部湖洼地区发生为重,屡见猖獗为害。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充分调动了广大贫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治水改土,实行科学种田,生产条件和耕作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成了新栽培制度中的重要结构,作物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粘虫发生情况也相应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生范围由湖洼区向上湖水浇高产区扩展,水稻成了粘虫在当地的又一种重要寄主作物,粘虫防治工作在生产上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魏鸿钧 《昆虫学报》1959,(4):325-335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是粮食作物的毁灭性害虫,也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所规定要消灭的八大害虫之一。粘虫在大发生时为害面积很广,虫体发育迅速,食量很大,过去多采用人工器械捕打办法,但不能澈底解决问题,尤其在作物密植的情况下,捕打也发生了困难,常因捕打时将作物践踏而引起损失,因此要求在发生时应用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迅速消灭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据云南省玉溪县农技站报导,该地1973年粘虫发蛾量比1972年多一倍,预测是个大发生年。但他们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掌握粘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道防线,打好三个歼灭战,获得了粮食增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第一道防线,以消灭粘虫蛾为主。主要采用以灯  相似文献   

13.
粘虫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忠  王宗舜 《昆虫学报》1997,40(3):276-2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胚胎发育经过卵裂及胚盘形成、胚带及原肠发生、胚带分节及附肢形成、体壁形成及背向闭合、胚胎反转和器官发生与形成6个时期。粘虫卵在25℃,胚胎发育至12h,胚带呈新月形或“C”字形。随着原肠发生,首先出现口陷与肛陷,与此同时,胚带逐渐伸长并开始分节。胚胎发育至32h,胚带头尾相接并呈波浪形弯曲,在胚胎反转前,胚胎发育至42h,前肠、后肠及马氏管已经形成。胚胎发育至54h时,胚动完成之 后,中肠才明显可见。同时将大量卵黄包围起来。神经系统的发生与气管形成始于原肠发生之后,至胚胎反转之前,神经节索才出现,随着胚动发生,神经节体积不断增大,腹神经索逐渐形成,纵走气管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14.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a)是赣榆地区两栖类中最习见的优势种之一。它消灭多种农林害虫,是各种地下害虫和粘虫的最大天敌之一。1962—1977年我们对它的捕食习性作了一些观察,并在田间作了小规模蟾蜍防治粘虫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有机合成高效农药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使用,喷雾防治技术亦随之不断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又进一步用超低容量转盘式喷雾机(如“额娃”手持喷雾机),这种喷雾机根据使用结果表明具有不用水、工效高、节省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粘虫饲养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研究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展开,欲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养好虫。为此,仅将我们近年来在饲养工作中所获得的初步经验作一介绍,供各地从事有关工作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7.
粘虫(Cirphis unipuncta Haworth)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苏(北部)、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害玉米,高梁,榖子和麦类。根据前人的记载:在东北从1929—1937年间,每年均有局部地区猖獗成灾。粘虫在我国南方,主要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用Asch-DTNB比色法测定粘虫胆碱酯酶活力的方法。其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时间为10~20min,反应温度为30℃左右,pH为7.5左右。敌敌畏和灭多虫对粘虫胆碱酶的K_i值分别为2.4×10~(-5)mol~(-1)min~(-1)和6.53×10~(-4)mol~(-1)min~(-1)。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各有关单位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密切协作,对粘虫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采用标记回收、海面捕蛾以及对各地粘虫资料的分析研究,基本上明确了粘虫的越冬和远距离随季节性南北在返迁飞等危害规律。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期所能忍受的最高最低温度幅度在5—35℃之间,一般要求的适宜相对湿度在50—95%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温湿度范围,生长均不良,甚至可引起死亡。所以从粘虫个体发育特点看,在幼虫期或蛹期遭受不利因子的刺激后,到了成虫期一定要迁飞转移,选择适宜的生活地区来避免冬季严寒与夏季高温高湿等不利因子的袭击。从生殖生物  相似文献   

20.
粘虫的血糖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冯慧 《昆虫学报》1965,(5):432-440
本文通过纸上层析和化学方法,研究了粘虫在蛹化前后各虫期血淋巴液中的总糖、海藻糖、葡萄糖和血淋巴的还原值,并与蓖麻蚕进行了比较。此外,还测定了血淋巴海藻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在蛹化前后血淋巴液中的总糖与海藻糖,自末龄幼虫进食以后开始大量积累,到幼虫老熟时达最高。在幼虫蜕皮和停食化蛹过程,血糖含量明显地减少。雌体含量均高于雄体。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粘虫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2)和蓖麻蚕相似,在蜕皮和停食以后的化蛹过程,血淋巴中的还原值显著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葡萄糖、核糖以及其它还原物质的出现或数量的增加所引起。3)末龄幼虫血淋巴液中的总糖及海藻糖的百分比含量,均比同虫期的蓖麻蚕的含量低2—5倍。粘虫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量只占总糖的66.3%—94%,而蓖麻蚕则为98%—100%。4)幼虫血淋巴中的海藻糖酶活力与家蚕、蓖麻蚕的相同,均在进食期间无活力表现或活力极低;在幼虫蜕皮和化蛹过程则明显出现活力。5)血淋巴液中的糖量变化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有明显的负相关。文中还分析和讨论了粘虫血糖代谢的特点以及各种糖类物质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