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事中学生物课教学的老师经常会听到学生反映生物课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比较难学,不能准确地理解与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导致生物成绩较差。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可谓多方面,而究其实质,则是学生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听课不得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创新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课效果,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需要生物教师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及其规律出发,研究生物课学习方法并创新教学方式。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中学生物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作了简要探讨,旨在加强生物课教学的有效性,为生物教师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小学纷纷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组织小学生生物夏令营。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许多生物学基本知识,同时,对指导活动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师范的生物课是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而开设的。我们认为,中师生物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革和加强中学生物课教学,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校开辟第二课堂,江西省教育厅最近发文,要求: 1.各重点中学和具备条件的高中、职业中学在1985年内普遍建立生物园;普通中学争取在2—3年内建立生物园.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要把生物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有效地组织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乃至长时期内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生物课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潜能开发等方面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课,是学习生物体和生物界发生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农业、医学、工业、国防等方面的应用,并为参加工农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我三十余年从事生物教学实践的体会,若教师对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包办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不好的,只有加强直观、实验,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生动活泼地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是在与神学、宗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的长期激烈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师生物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教材,从具体的事实和材料中得出具体的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1 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始终爱国主义是鼓舞我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祖国人民献身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目前,…  相似文献   

7.
生物课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了解人与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启蒙性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中,实验教学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使其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文章主要论述的便是有关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水平从而使课堂效率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具体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市生物教学的状况及对策夏立新(合肥市教委教研室)合肥市一中生物组一、中学生物课开设不正常,随便减少生物课的周课时,甚至停开生物课。我们对合肥一中(省重点中学)的高二七个班学生作了一次初中阶段生物教学情况的调查。合肥一中高二学生的人数共283名,...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物课教学本身同生活和生产实践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将课程内容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则能够使学生以更为轻松愉快的角度全面接受教学知识,并不断提升学习兴趣。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应用生活式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初中生物课教材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浅谈初中生物课中的情感教学陶华(安徽省淮南七中)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是初中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然而面对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不考生物的现实,学生把生物课当负担。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情感教学是上好生物课的保证。一、情感投入与生...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生物课上“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何使生物课的教学和发展智能结合起来?我对上述问题经过一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要保护和维持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并且在小学已经有了自然常识的基础。根据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至少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自然常识是感兴趣的。初一年级的地理和生物课是小学自然常识的后续课,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学生的这种兴趣不需要重新培养,而是要保护和继续维持,并努力使这种兴趣转化成学习生物课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2.
自从教育部决定恢复高考加试生物以来,各地高中生物教学,逐渐得到了重视,这是令人高兴的事。然而初中生物课的情况,却还是老样子:不少学校任意停开或减少生物课,为数、理、化让路;各种活动都可以随便占用生物课的时间;教师被调走去教别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多数学生都有所提高,这就务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新课程倡导生物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这就要求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设计小组合作,全面优化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园和实验室加强中学植物教学,首先是发挥生物园、室的多种功能,把在课室的以老师授课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在实验室或生物园进行的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新的教学形式。回、以实验为中心,改革课堂教学程序。实验性强是生物教学的一大优势,好奇和好动手是初一学生首次学习实验科学的心理特点。我们用启发式教学体系,以学生实验为中心,设计了“看(阅读和观察)、想(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分组实验)、议饲。组讨论和学生发言)、听(老师分析和综合)、练(课堂练习)”六字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和…  相似文献   

15.
生物课的教学后记是教师执教后的总结。教师每上一节课后,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反映,如有听课者还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讲课的思路、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的成败等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作些回顾和反思,对教案中的某一教学过程作些评注,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山西省许多生物教师,有的经多年实验证明,写教学后记,有助于促进教师业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物课本中主要是定性描述的内容,也有些部分以数据的形式定量地反映了生物某些方面的性质。教师要充分利用数据,因为数的教学,在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1)使认识数量化。“10—20%”定量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逐级流动中的传递效率。这样的数字是规律的表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许多数据虽然不必要学生记住,但是  相似文献   

17.
对中学生进行人口教育涉及的内容很广,有政治、经济、生物、生理卫生、地理等各方面,主讲的教师可有党政领导、政治教师、保健医生和生物教师等。它可以作为专题讲座,也可以结合有关学科讲授某些内容。这里仅就生物课如何进行人口教育提出个人的浅见。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一胎)和优生。我认为中学生物课(含生理卫生)的教学是能够并且应该结合讲授这些要求的。现用教材最少可以进行下述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对中学生进行人口科学基础知识及我国人口政策教育,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学计划规定,人口教育在初中阶段不单独设课;高中阶段采用必修和选修、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思想政治课、地理课和生物课中结合讲授有关的人口知识和政策,使学生受到人口教育。 1987年七月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88年七月亚洲人口达到30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感,已为广大中学教师所认识,对中学生进行人口教育的重要性也已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在生物课内结合人口教育,决不是脱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附加的东西,而是生物教学自身必然的要求,是生物教学为四  相似文献   

19.
曹莉萍 《植物杂志》2010,(11):76-77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让生物课充满活力,成为学生乐意主动参与的课程。我在教学中,注意让活动进入课堂,深深吸引学生的心,让他们全身心参与,仔细观察,周密思考,丰富想象,让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呼醒中 《生物学杂志》1993,(2):28-32,21
我所谈的衔接是指小学自然课与中学生物课的衔接,抓好衔接有利于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然课与生物课的衔接。一、首先抓好教学大纲的衔接自然学科与生物学科是中小学必修的基础课。在德育、智育、技能、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德育方面的要求自然学科与生物学科都强调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植物都是逐渐进化来的,一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都是分不开的,生物必须依赖于它们的环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动反过来又时时刻刻在改变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