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鉴江口与湛江港的桡足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绪言 广东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的各河口均盛产“虾春”,并成为当地的特种渔业。雷州半岛的鉴江口是“虾春”的主要产地之一。“虾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浮游甲壳动物中的桡足类。鉴江口桡足类的组成与分布情况如何,在过去尚无人报导。为了今后对河口或港口的浮游动物进行生态研究,或幼鱼的食料分析,首先需要作好定性研究,作为基础。由于这些方面的要求和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海分所的浮游生物研究组的同志们,曾从1961年4月起到1962年3月止,对鉴江口及湛江港的桡足类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工作。在鉴江口设A、B、C三点,湛江港只设一D点,依次采取水样。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桡足类的生态学演变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根据1962-1963,1974-1975,1979-1991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考察了过去三十年内在东湖两个代表性采样站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及现存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桡足类种类数由60年代的14种减少为90年代的7种,I、Ⅱ站在种类组成的差别趋于消失。统计结果表明,东湖桡足类现存量以80年代初、中期较高。但在水平分布格局上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由1987年前的I站现存量高于Ⅱ站,至1987年后Ⅱ站高于I站。本文还就影响东湖桡足类演变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浮游桡足类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3年1月至12月在胶州湾所获得的浮游生物样品,已鉴定浮游桡足类28种,幼虫、幼体6类.分析了该海区浮游桡足类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同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单纯,生态属性以暖温带、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桡足类的丰度分布具明显的月份变化,高峰在7月份,为181.61个/m3,最低在12月份,为23.53个/m3,全年平均为71.42个/m3.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最大丰度在5号站,为132.62个/m3,最小丰度在8号站,为40.45个/m3,丰度平面分布的变化趋势基本是湾北部海域大于湾南部海域.浮游桡足类丰度的时空分布,主要种类的季节更替,近20a来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高峰出现时间的差异,是受温度年季变化差异因素的影响.浮游桡足类丰度的时空分布与海水温度和盐度密切相关,与温度的关系更重要于与盐度的关系.并且用胶州湾的调察资料证实了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为浮游桡足类的生长、繁衍提供了饵料.  相似文献   

4.
浙江千岛湖桡足类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9年1-12月,研究了贫-中营养型的大型深水湖泊-浙江千岛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动态及群落多样性。在一年的研究中,共观察到16种桡足类(5种哲水蚤、1种猛水蚤和10种剑水蚤)。根据各种桡足类(桡足幼体+成体)的年平均密度,哲水蚤的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剑水蚤的优势种为一种中剑水蚤(Mesocyclops notius)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桡足类群落平均密度46.81个/L,生物量0.126mg/L,物种多样性指数1.54。桡足类现存量的季节变化为夏>秋>冬>春,8月份密度达98.50个/L,生物量0.333mg/L;5月份密度仅10.70个/L,生物量0.017mg/L。水平变化以Ⅱ号站现存量为最高,密度达80.10个/L,生物量0.289mg/L;V号站的密度最低,仅29.80个/L;Ⅳ号站生物量最低,0.066mg/L。多样性指数以I站为最高3.21,Ⅸ站最低,仅0.85。桡足类群落多样性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三座南亚热带大型水库敞水区桡足类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2002年对南亚热带三座大型水库:新丰江水库、公平水库和飞来峡水库敞水区桡足类进行了定性定量采样.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较少,共检出桡足类4科10属14种,其中8种哲水蚤,5种剑水蚤和1种猛水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水库的我国特有种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和广布性种类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哲水蚤种类,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和博平近剑水蚤(Tropocycl opsboping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剑水蚤种类.水库的流域面积、滞留时间、鱼类捕食和营养状态是影响水库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三座水库桡足类种类数与水库流域面积大小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水库营养水平的升高,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也相应增加,但是大型哲水蚤的优势度降低,而剑水蚤和桡足类幼体的优势度上升.水力滞留时间很短是引起飞来峡水库桡足类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水库捕食性鱼类对甲壳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对桡足类种类影响较小,对桡足类成体密度影响较大.由于地区差异和鱼类捕食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桡足类种类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一浅水草型湖泊──扁担塘中桡足类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种群动态及现存量。在一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14种浮游桡足类(9种剑水蚤和5种哲水蚤)。根据年平均密度,剑水蚤的优势种为:Mesocyclops notius,Cyclops vincinuis vincinus和Thermocyclops brevifurcatus,而哲水蚤的优势种为Meodiaptomus yantsekiangensis和Sinocalanus dorrii。通过比较长江沿岸的5个湖泊的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发现,桡足类的种类数并不与湖泊面积大小成正比,这与Dodson通过研究欧洲及北美湖泊中的枝角类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此外,虽然这5个湖泊中的桡足类的种类数多达35种,但每个湖泊中的优势种都非常相似地集中到少数几个属或种,而其它均为偶尔性种类。  相似文献   

7.
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桡足类,迄今尚无专题报导,而黑龙江省的桡足类,过去(1923,1928)和菊池健三(1940)虽已记载过30种,但仍不完全,且国内尚无人作过全面调查。1963年,我所调查队曾在新疆南部采得水样384号,在黑龙江省采得水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演替和丰度的时空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以表层盐度(S)变化将调查海域划分三个区域:I区(S<25)、Ⅱ区(2530)。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桡足类65种,Ⅱ区和Ⅲ区的种类多于I区;桡足类的平均丰度为118ind·m-3,三个区域之间的比较为Ⅱ区(165ind·m-3)>I区(129ind·m-3)>Ⅲ区(62ind·m-3),春、夏季的丰度高于冬季;优势种有明显的时间和区域上的变化。I区9个航次的研究结果表明:I区桡足类种类较少;各月份之间的平均丰度差别大,由河口内往外呈增加趋势。盐度是影响珠江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淡水桡足类,曾有(1923,1928)记载过哈尔滨的桡足类23种,兴凯湖的一新种,Kiefer(1932)记载沈阳的一种剑水蚤,Ueno(1934)记述辽宁皮口一地下水种类,菊池健三(1940)报导了东北三省的桡足类计15种。在上述作者所发表的种类中,除去重复与同物异名者外,归纳共计33种。我们于1963—1965年间,先后去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采集水样390号。经鉴定计有桡足类40种,包括3个新种,3种我国的新纪录以及10种东北地区的新纪录。笔者前已报导了其中的2新种和2新纪录(1965)。兹将全部调查结果作一补充记述。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大型水利工程, 三峡水库于2003年6月开始蓄水, 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了解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 同时为环境保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对三峡水库第一阶段蓄水后桡足类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周年季节性研究。在三峡库区江津至茅坪的10个断面共采集到8种桡足类, 其中哲水蚤目2种、猛水蚤目1种、剑水蚤目5种, 北碚中剑水蚤(Mesocyclops pehpeiensis)、广布中剑水蚤(M. leuckarti)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分布较广。各样点种类数差异不大, 但组成上却有不同。桡足类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此外密度在水库的纵轴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越近大坝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11.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西北沿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分布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昌江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现状, 探讨海域环境因素对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海南西部昌江沿岸水域21个测站、4个季度月调查所获的浮游桡足类样品数据, 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本调查共鉴定出桡足类44种, 隶属4目17科24属, 其中秋季25种, 冬季23种, 春季22种, 夏季23种。本次调查共发现优势种6种, 分别是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椭形长足水蚤(Calanopia elliptica)和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 优势种以近岸暖水种居多。浮游桡足类丰度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最高, 达409 ind./m3; 秋季次之, 为144 ind./m3, 春季为55 ind./m3, 夏季最低仅为17 ind./m3。其丰度的平面分布显示: 秋、冬季节分别在海区中部和南部形成明显密集区, 春、夏季节则大致呈现由外海向近岸逐渐递减的趋势。浮游桡足类的多样性指数(H')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春、夏季的均匀度指数(J')明显高于秋、冬季。本调查反映出该海区的桡足类群落具有热带—亚热带区系特征, 种类组成季节更替明显, 桡足类种群受海域水温和硅藻的影响明显, 受盐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武汉东湖主要养殖水域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杨宇峰  黄祥飞 《生态学报》2002,22(3):318-325
报道了1994-1996年武汉东湖水果湖、郭郑湖、汤林湖和后湖4个主要鱼类养殖水域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调查结果,其目的旨在比较4个湖区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探讨甲壳动物群落变化与鱼类养殖,水生植物及水体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湖Ⅰ、Ⅱ站,蚤类平均密度明显低于Ⅲ、Ⅳ站(P<0.05),而近邻剑水蚤在3个周年里一直占据桡足类的优势地位。Ⅲ站从1995年,Ⅳ站从1996年起,近邻剑水蚤均取代了广布中剑水蚤成为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甲壳动物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3个研究中,11-12月份和1-4月份体长大于1mm的甲壳动物频度均显著高于5-10月份,体长大于1mm的枝角类个体数以Ⅲ、Ⅳ站较多,而大于1mm的桡足则以Ⅰ、Ⅱ站较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桡足类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于2005年5、8、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在厦门时间序列站(XMTS)采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现场摄食率,同步分析了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进而得到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年平均摄食率为55.53 μg·m-3·d-1;其中秋季最高,为108.98 μg·m-3·d-1,夏季最低,为7.18 μg·m-3·d-1.根据试验数据估算,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四季平均为1.81%,春、夏、秋、冬分别为3.22%、0.06%、3.52%和0.46%.  相似文献   

15.
桡足类滞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首次提出用滞育指数对桡足类滞育能力进行相对量化处理 ,并对 10 2种桡足类的滞育能力同迁移能力、体长、栖息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学分析 ,初步得出了滞育在桡足类中的分布规律 :在桡足类中滞育与迁移呈负相关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置换 ;个体较小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和较弱的迁移能力 ,个体较大的桡足类一般具有较弱的滞育能力和较强的迁移能力 ;淡水桡足类一般比海洋桡足类具有较强的滞育能力。最后探讨了这种分布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湛江港湾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才学  龚玉艳  王学锋  孙省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86-7096
200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分别对湛江港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季度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桡足类72种,其中冬季36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5%;春季33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39.3%;夏季24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29.6%;秋季19种,占浮游动物种类数的40.4%.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和桡足类幼体.季节变化模式为:夏季丰度最高,达960.0个/m3,春季次之为421.0个/m3,冬季为303.4个/m3,秋季最低仅为252.8个/m3.平面分布冬春季丰度内湾高,往湾口逐渐降低,夏季内湾低往湾口逐渐增大,而秋季分布较均匀.调查海区桡足类丰度与水温、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DIN和PO3-4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pH值和活性硅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实施后将给长江口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2005年秋季和2006年春季,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2航次的调查.调查区域从长江口徐六径至河口 50号灯标,全长181.8 km,自西向东江面宽由约5.7 km扩展为约90km,平面形态呈扇形分布,设立3个断面14个调查采集点.采集到浮游甲壳动物共23科37属54种,其中枝角类6科8属15种,桡足类17科29属39种;秋季种类数多于春季,北支桡足类种类数多于南支;平均总密度为9.10 ind·L-1,平均总生物量为0.1179 mg·L-1,以桡足类为主;北支Ⅲ断面的现存量远远高于南、北支其他断面;长额象鼻溞、简弧象鼻溞为优势枝角类;中华华哲水蚤、汤匙华哲水蚤、球状许水蚤、广布中剑水蚤为优势桡足类.文中还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甲壳动物的总体水平及时空分布、南水北调对浮游甲壳动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东肇庆星湖浮游甲壳类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4月至1997年8月对广东肇庆星湖的两个重要子湖(里湖和中心湖)的浮游甲壳类进行6次调查,共观察到枝角类17种,桡足类11种。两个湖泊浮游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差异不显著,但数量及生物量差异十分显著,这与两湖泊的水质不同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淡水桡足类哲水蚤目8个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尹文英、陈燕新等同志曾于1961年7月和10月间,先后两次在珠江三角洲顺德县新滘村代采桡足类定性水样十余瓶,同年12月我们又亲自去珠江三角洲以及西江沿岸各地采集,1962年秋季和1963年春、秋两季本所又相继去三角洲各地作了广泛的调查,迄今已累积了大量材料,经分析研究,在桡足类的哲水蚤目(Order  相似文献   

20.
广东肇庆星湖浮游甲壳类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4月至1997年8月对广东肇庆星湖的两个重要子湖(里湖和中心湖)的浮游甲壳类进行6次调查.共观察到枝角类17种,桡足类11种.两个湖泊浮游甲壳类的种类组成差异不显著,但数量及生物量差异十分显著,这与两湖泊的水质不同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