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早稻穗期稻飞虱猖獗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江西早稻稻飞虱特大发生,为害猖獗。其猖撅原因是:1.1986年冬、1987年春气温高,越冬界限北移,虫量增加;2.抗褐稻虱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白背飞虱种群相应上升,为害加重;3.外地虫源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种群建立快;4.稻田生态环境对稻飞虱繁殖取食有利;5.气候适宜;6.人为防治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2.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除为害水稻外,是否还有其它寄主植物,这是多年来褐稻虱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日人持田(Mchida,1977)曾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了综述;国际水稻研究所(1978)就菲律宾的一些禾本科植物和杂草,进行测定;我国有关单位于七十年代也先后进行饲养观察,发表报道。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Swartz是否是褐稻虱的寄主植物,尤为各方面所关注。1980年春季,湖南省农科院雷惠质同志,在全国第四次褐稻虱科研协作会上,又一次作了褐稻虱能以卵在游草上越冬,并能正常繁殖成为本地有效虫源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了重新了解褐稻虱对游草取食的适应性,我们以游草为食料,一测定褐稻虱成虫在游草上的生殖能力,二考察褐稻虱若虫在游草上的成活率。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道,请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N.oryzaeMatsumura)又名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农民一般称火蠓虫,为本省十大病虫害消灭对象之一。以往仅局部地区的中稻常严重受害,近几年来由于本省水稻改制,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在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稻飞虱(以褐稻虱为主)常大发生,群集禾丛下部为害,使成片的稻株倒伏烂掉,甚至有全部失收的后果。如1957年7月上、中旬,郴县专区大面积严重发生稻飞虱(褐稻虱占89%)达563,958亩,主要为害早  相似文献   

4.
苜蓿蚜虫是为害苕草的一种重要害虫,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对苕草的生长和鲜草产量的影响很大,成为提高绿肥——苕草产量的一种主要障碍。以往每年都有发生,但为害不重,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和防治。近两年来,苜蓿蚜发生较为普遍,为害有所加重,发生面积逐渐扩大。例如在湖北广济县,受害面积一般要占苕草面积的70—90%,受害严重的则占发虫面积的50—80%。受害轻的,苕草生长矮小,受害重的,苕草成片枯死;一般减少鲜草产量30%左右,严重则达70%。因此,苜蓿蚜的发生为害,有时成为苕草生产上的威胁。苕草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各县冬种绿肥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肥料,常年种植面积要占绿肥面积的70%以上,是早、中稻肥料的主耍来源。因此,研究苜蓿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和消灭苜蓿蚜为害,成为增产绿肥解决肥源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就我们1962—1963年调查研究的结果,加以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祖佑 《昆虫知识》1992,29(1):61-63
<正> 在70年代,根据当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繁殖为害情况和生境条件等提出对稻飞虱“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对当时防治稻飞虱为害、确保水稻丰收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稻飞虱优势种群的变化,栽培制度的变革、水稻品种的更换、肥水条件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使稻飞虱的生境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80年代继  相似文献   

6.
麦水蝇又叫水稻水蝇,除为害水稻、碱草、冰草、看麦娘、野燕麦、游草等植物外,在陕西、甘肃两省尚为害小麦、大麦、青稞等。 在甘肃省武都县川区(海拔1,000米左右),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4月中旬孵化,卵期7—10天。4月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期12—15天,5月上旬化蛹,蛹期10—12天,5月中、下旬羽化。 在岷县(海拔2,300米左右)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  相似文献   

7.
江西赣抚平原晚稻飞虱发生轻重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4,31(5):268-270
1980~1982年通过对江西赣抚平原双季晚稻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并结合气象、飞虱迁入、短翅成虫发生和第四代稻纵卷叶焕发生程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了晚稻后期稻飞虱发生轻重的原因,为晚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1赣抚平原稻飞虱发生特点稻飞虱是赣抚平原水稻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其发生特点表现出“晚稻多发型”,即绝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双季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明显重于早稻。近20多年来,除1987年早晚稻稻飞虱发生程度相近外,均表现晚稻发生明显重于早稻。它不同于我省赣南和赣中部分地区表现的稻飞虱“早稻多发型”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8.
黑肩绿盲蝽的迁飞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Reuter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稻叶蝉卵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有关它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国内报道较多,其迁飞特性的观察仅见湖南长沙有零星资料报道。据笔者1974~1981年每年冬春进行稻飞虱越冬调查时,在我地田间及沟边游草等场所均未发现它的越冬虫态。而每年春末夏初,在稻田始见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后一段时间,亦发现它的成虫,足见此虫存在远距离迁飞现象。为了摸清它的迁飞规律,给稻飞虱,稻叶蝉的发生量预测提供天敌参数依据,1982~1987年通过灯诱、高山网捕、稻田系统调查等方法,对其迁飞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其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问:水稻为什么会生“标葱”? 答:这是受一种叫稻瘿蚊的害虫为害所造成的。这种虫害最近发生严重,特别是晚稻,“标葱”一般都在5%左右。“标葱”的稻株不会抽穗,产量受到损失。 问:稻瘿蚊一年四季是怎样活动的? 答:冬天,它的幼虫躲在一种叫游草(又名李氏禾)的杂草里,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羽化成虫飞到秧苗上产卵,以后就在田里传宗接代,到了晚稻收割以后,它又陆续回到游草上过冬。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和纹枯病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彭洪江  张杰 《昆虫知识》1993,30(5):259-263
在防虫网室内进行盆栽水稻接菌接虫笼罩控制试验。结果表明,纹枯病(A)、稻飞虱(B)及病虫混合(AB)为害损失率与其严重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病虫混合发生存在复合为害关系,且中等发生时,复合为害损失大于两者单独为害损失之和,即AB>A+B;轻发生和重发生时,复合为害损失大于两者单独为害的损失,小于两者损失之和,即A相似文献   

11.
螫蜂是稻飞虱成、若虫期的天敌,据塘头双季稻区调查,螯蜂寄生率以晚稻前期最高,达18.64%,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小黄斑弄蝶Ampittia dioscorides Fabricius,异名为Ampittia maro。除为害水稻外,尚发现为害玉米,十分嗜食游草(李氏禾Leersia hexan-dro Swartz)。 国内分布于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台湾等省区;国外分布于锡兰,印度,马来西亚等。  相似文献   

13.
<正> 菲岛毛眼水蝇Hydrellia philippina Ferino是水稻害虫。除菲律宾报告寄主水稻外,我们尚发现为害李氏禾(游草)Leersia hexandra Swarez。 笔者曾到我区柳州、南宁、玉林、百色、桂林及广东海南等地观察,亦发现该虫不同程度地发生。亦有依其为害状误称稻秆蝇Chloropsoryzae Matsumura的。我们还在稻田及水沟杂草上捕到一种东方毛眼水蝇H.orientalis Miyagi,该虫是否为害水稻,有待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 Stal的寄主植物,目前国内外尚有不同看法。据国内有些资料报道,褐稻虱寄主单一,专食水稻。但在《国际褐飞虱会议论文集》中介绍的寄主植物已有25—60种,在试验条件下,一龄若虫饲养到成虫的亦有30多种。近几年来我们调查到的主要寄主植物亦有10多种,但其中对寄主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又名游草)在国内争论较大,大多数认为褐稻虱若虫单食游草,最多只能成活到三龄,不能羽化为成虫,但有的则认为褐稻虱在无水稻的情况下,也取食游草,并能完成世代。根据我们通过多年饲养试验的结果,已经证明取食游草,能完成世代。因为我们从游草中采集的飞虱越冬卵,其孵化的若虫仍以游草作饲料饲养,在羽化的成虫中,均养出了一定数量的褐稻虱成虫。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褐稻虱与害主游草的关系,澄清上述议论,我们在1980年12月—1981年2月进行了辅助试验,其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褐稻虱若虫单取食游草不但能羽化成虫,而且部分个体的成虫寿命长达16—19天。  相似文献   

15.
<正>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我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能否在游草上生长发育,繁殖种群是一个争论较大,有待研究的问题。为此,从1975年起对这一课题开展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初步整理如下。 一、游草越冬飞虱种类的观察 从1975年至1980年每年3月分别在我所及其附近5个大队,11个生产队的田边沟边采集游草上存活的越冬飞虱卵块,于室内孵化,用游草进行笼罩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列于表1。 表1结果看出,我所游草上越冬的飞虱种类主要是伪褐飞虱Nilaparvata muiri,拟褐飞虱Nilaparvatabakeri,黄褐飞虱Delphacodes kuwaharai,白条飞虱Terthron albovittata,额叉飞虱Dicrnopis sp.等5种,均未在越冬游草上饲养出褐稻虱成虫。  相似文献   

16.
<正> 游草Leersia hexandra(Linn.)是否为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寄主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皆有争论。我国自1958年湖南雷惠质等同志发表了褐稻虱在游草上产卵越冬之后,许多单位曾开展了研究。浙江农科院(1975)、广西农科院(1975)根据饲养结果认为:褐稻虱取食游草不能完成若虫期发育,淤草不是褐稻虱的真正奇主。近年来(1978,1979,1980)湖南农科院又根据室内孵化饲养游草上的越冬卵,表明有少量个体可发育至成虫,并由此推论游草上的越冬卵是构成该地区翌年的主要虫源。我们为探求褐稻虱与游草之间的真实关系,于1980年至1981年间做了部分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1980年5月至6月和1980年12月至1981年3月分别在温室工作室和温室内进行。试验分玻管接虫饲养和盆栽接虫饲养两组。养虫用的玻管规格为2.5厘米×21厘米,栽种游草的盆钵面积为0.28平方尺。  相似文献   

17.
稻红瓢虫(Alesia discolor Fab.),又名亚麻瓢虫,在浙江富阳县一带俗称“红壳虫”。成虫每年在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取食花药,造成小穗干瘪,据当地农民反映为害相当严重,经调查100个稻穗,由此虫为害形成的瘪粒率达9.2%,因此对水稻产量有—定影响。 此虫身体黑色、长约4毫米、复眼黑色,前胸橙黄色,并在前方及后缘与中胸相交处各有2个黑斑、足橙色、前翅为橙红色、有光泽,而沿着前翅的后缘为一黑线,当2翅休止相合时,成为一宽纵带,雄虫体略小,前翅色较深。 在早晚稻上均有发现,但据当地社员们反映主要为害早稻。一年发生代数还不明,在6、7月间早稻抽穗开花期间,由于稗草抽穗早于水稻,因此最先在稗草上活动,当水稻抽穗后就取食稻花的花药,小穗被害后呈白色而干瘪。特别是早熟品种,因抽穗较一般品种为早,就集中在这些品种上为害,所以损失也较重。  相似文献   

18.
化州市近十年稻飞虱重发原因浅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稻飞虱是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一类重要迁飞性害虫。为了改善和提高稻飞虱的监控技术水平,对广东省化州市历年稻飞虱测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所得结果表明,近10年稻飞虱表现出明显的新特点:发生期显著提早;次害代发生重,重发世代增多;暴发频率加快,对水稻为害进一步加剧。剖析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有利、种植方式改变、抗药性增强和防治不当等。总结提出了调整防治策略,加强虫情测报和农业防治,选用正确药剂,改进施药方法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稻飞虱和浮尘子是我省的主要水稻害虫,历年各地普遍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为害,尤其近年来,为害猖獗,严重性超过螟害,而成为水稻的首要害虫,为了保证水稻的丰产,1958年我们对此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兹将所得结果整理于后,以供参考。 一、种类 根据田间调查和预测灯下记载资料,目前发现稻飞虱种类有:白背飞虱、褐飞虱、粉白飞虱、绿飞虱、黑头麦飞虱等5种;浮尘子有:白翅浮尘子、黑尾浮尘子、电光浮尘子、两点黑尾浮尘子、两点浮尘子、大浮尘子、小绿浮尘子、苦楝浮尘子、麻色浮尘子等9种。飞虱中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数量最多,其中又以白背飞虱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飞虱发生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71—2010年稻飞虱发生面积率和发生程度资料,构建综合反映稻飞虱发生为害的因子,定义为稻飞虱发生指数。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当年2月初、4月初、6月初对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发生程度等级、发生指数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结果表明:影响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的指示因子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南海副高脊线、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印缅槽,影响稻飞虱发生程度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太平洋副高北界、亚洲纬向环流指数、东亚槽强度、太阳黑子数,影响稻飞虱发生指数等级的指示因子为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大西洋欧洲环流型指数、西藏高原指数。不同指示因子的量值在稻飞虱轻、偏轻、偏重和重发生时差异性显著;建立的稻飞虱发生等级的大气环流指示指标,经历史发生情况检验,对稻飞虱发生等级具有很好的指示效应,可为稻飞虱中长期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