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种紫云英接种紫云英根瘤菌,是紫云英新发展区种植成败的关键,是老种植地增产的重要措施。优良的紫云英根瘤菌在正常条件下播种后5—7天就结瘤,结瘤早,对紫云英获取较高产量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Pall)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L.)皆属豆科黄芪属植物,都能与根瘤菌共生。但是,这两种寄主植物互换根瘤菌接种也能有效共生吗?这是根瘤菌研究中的一个新问题。在我国开始大面积飞机播种沙打旺后,我们曾想用紫云英根瘤菌接种沙打旺。但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根瘤  相似文献   

3.
鸟巢蕨孢子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鸟巢蕨孢子无菌播种和常规播种两种繁殖方法。结果表明,鸟巢蕨无菌播种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可达66.7%,原叶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不能诱导出孢子体,而需经过振荡培养后才能诱导出孢子体;常规播种法更容易诱导出孢子体,每盆播0.02 g孢子时,每克孢子可产生孢子体4 000株以上,比无菌播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因此,孢子常规播种法更适合于鸟巢蕨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二带根瘤象(Sitona tibialis Herbst)是近年来才引人注意的一种为害苕子、紫云英等豆科冬作的主要害虫。如本市白象公社金竹大队第四生产队,1971年冬季播种于山地留种用的紫云英7亩,其中1亩多遭受二带根瘤象的严重为害,缺苗率达70%,开花结荚期  相似文献   

5.
黑节草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名称:黑节草(Dendrobum candicum) 材料类别:种子在培养基上形成无菌苗后,将无菌苗的幼茎切成0.2—0.5cm的茎段作培养材料。培养条件:培养种子无菌苗是用RM的大量元素为基本培养基,每升附加BA0.2mg,NAA2mg,蔗糖3%,琼脂适量。培养室温度为20—25℃,光强 10001ux,每天光照8小时。生长与分化情况:黑节草的蒴果按常规作表面灭菌后,将蒴果内的种子播种在培养基上,待形成种子无菌苗后,再将无菌苗的幼茎茎段接种在分化  相似文献   

6.
植物名称:尖萼水塔花(Billbergia magnificavar.a utisepals)、玫瑰水塔花(Billbergia rosea)和斑马水塔花(Billbergia zebrina)。材料类别:幼嫩的无菌实生苗。培养条件:无菌播种培养基:MS。诱导丛生芽培养基:(1)MS BA1mg/L(单位下同) NAA1;(2)MS BA2 IAA0.2;(3)MS BA2 NAA0.2。继代增殖培养基:同(1)。壮苗和生根培养基:MS NAA0.3。采用0.7%琼脂固化培养,pH5.8,培养  相似文献   

7.
孔红 《广西植物》2012,32(5):579-582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豆科黄芪属6种植物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分别为:沙打旺、斜茎黄芪、达乌里黄芪2n=16,均为二倍体;草木樨状黄芪2n=32,为四倍体;紫云英、鹰嘴紫云英则呈现多数目性,紫云英染色体数变动范围为55~65,64条稍多,鹰嘴紫云英染色体数变动范围51~65,62条稍多,均为混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沙打旺2n=2x=16=12m+4sm;斜茎黄芪2n=2x=16=10m+6sm;达乌里黄芪2n=2x=16=16m;草木樨状黄芪2n=4x=32=32m;紫云英2n=64=62m+2sm;鹰嘴紫云英2n=62=12M+50m(2SAT)。染色体核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稻根是稻螟越冬的主要场所,拔燬稻根,是消灭越冬螟虫的主要措施。几年来,各地在消灭稻根工作中往往与扩大绿肥面积发生矛盾,为此,我们于1956—1957年先后进行了拔稻根与不拔稻根对紫云英生长有无影响的观察。兹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湖南的冬季绿肥,主要是紫云英(红花草)、苕子(蓝花草)和满园花(苦萝卜)等,除满园花在秋收后耕地播种以外,其余是一向不耕而种的,因此在冬季治螟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多年定位试验(2008—2013年),研究了紫云英还田对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年定位试验中,早稻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对晚稻产量的提高也存在显著后效;早稻紫云英还田减小了双季稻产量年度间变异系数,使水稻产量更为稳定;多年水稻产量随着土壤肥力提高而提高,早稻紫云英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是水稻产量增长、产量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量氮素投入情况下,紫云英氮对土壤全氮、有机质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化肥氮;可见紫云英作为绿肥,同时兼有提供当季速效养分效果和培肥土壤的长期作用;紫云英作为绿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通过提升稻田土壤肥力,进而使稻田生产力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间作绿肥对油菜根际土壤碳氮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泉  张小短  马淑敏  邢毅  陈娇  石超  王龙昌 《生态学报》2017,37(23):7965-7971
在我国西南紫色土地区,农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绿肥应用也面临严峻问题。为改善农田土壤健康状况,探索绿肥的应用途径,通过紫云英与油菜间作,重点探讨了绿肥紫云英对油菜根际土壤碳氮及其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同时与秸秆覆盖的效应作了比较,其创新性在于将绿肥紫云英应用于西南旱地,并且为建立新的油菜种植模式作铺垫。结果表明:与秸秆覆盖相比,间作绿肥紫云英是影响油菜根际土壤环境的主要因素。间作紫云英减少了油菜根际土壤碳、氮含量,改变了油菜根际土壤碳氮比。间作紫云英也减少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改变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了油菜根际土壤通气状况,抑制了厌氧细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是间作体系中作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重要调控者。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本研究通过紫云英单作、油菜单作和紫云英油菜间作,重点分析了紫云英油菜间作下根系分泌物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共检测到紫云英和油菜根系分泌物391种,定性93种,包括了9种代谢物类型,其中有机氧化物含量最高,主要是以核糖醇的形式存在。不同种植模式中,紫云英、油菜的根系分泌物含量差异显著,紫云英油菜间作时根系分泌物特征与油菜单作相似,与紫云英单作差异较大。不同种植模式的差异根系分泌物中,仅9-芴酮1与其他差异分泌物间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模式的差异根系分泌物主要为苯系物、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物等,其中苯系物、脂类和类脂分子是表征紫云英、油菜根系分泌物变化的重要类型。可见,紫云英油菜间作改变了作物的根系分泌物特征,其变化特征与苯系物、脂类和类脂分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正交试验对紫云英叶蛋白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萃取工艺较优条件为:萃取剂与紫云英鲜叶料液比为5:1,萃取温度为20℃,萃取pH值7.0,萃取剂中盐浓度为0.5%;绿色蛋白质在50℃时沉淀,白色蛋白质在pH=5.0时沉淀。采用此工艺提取得率为25.4%,每吨紫云英鲜叶可得粗蛋白0.04吨,所得粗蛋白含真蛋白50%左右。  相似文献   

13.
陈秀华  赵斌 《菌物学报》2006,25(3):416-423
通过5个土壤Cu2 水平(0,20,50,100,150mgkg-1)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Cu2 水平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Cu2 水平升高,紫云英生物量下降,与未接种相比,接种AM真菌明显提高了紫云英的生物量,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物量的提高比接种G.mosseae更为明显,两者间呈显著性差异。(2)随着土壤Cu2 水平升高,紫云英根段浸染率下降,菌丝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下降。(3)在相同土壤Cu2 水平接种不同的AM真菌,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有显著差异,接种G.intraradices的紫云英根段浸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其菌丝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接种G.mosseae的处理。(4)接种G.intraradices能显著抑制Cu2 从紫云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运转,降低Cu2 的毒害,接种G.mosseae相对促进了Cu2 的运转。以上结果显示,Cu2 污染土壤中接种G.intraradices对紫云英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确紫云英配施化肥条件下水稻对氮素吸收利用和紫云英氮在水稻-土壤体系的吸收利用、分配及残留规律,能够为豫南稻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原状土柱模拟和15N示踪技术,研究等氮条件下不施肥(CK)、化肥+22500 kg·hm-2紫云英(FM1)、化肥+30000 kg·hm-2紫云英(FM2)、化肥+37500 kg·hm-2紫云英(FM3)、化肥+22500 kg·hm-2紫云英+石灰(FM1+CaO)、化肥+30000 kg·hm-2紫云英+石灰(FM2+CaO)、化肥+37500 kg·hm-2紫云英+石灰(FM3+CaO)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水稻-土壤体系氮素养分平衡和紫云英矿化分解的氮在水稻各部位吸收利用、分配及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CK相比,施肥显著提高了稻谷氮吸收量、稻秆氮吸收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氮素盈余量。稻谷氮吸收量、稻秆氮吸收量和水稻氮利用率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随紫云英翻压量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均以翻压30000 kg·hm-2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效果较好。增施石灰可提高水稻稻谷氮吸收量、稻秆氮吸收量和水稻氮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氮素盈余量,以FM2+CaO处理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水稻吸收的氮来源于紫云英的比例为6.3%~13.2%,来源于土壤和肥料的比例为86.8%~93.7%;水稻对紫云英氮的当季利用率为23.8%~33.6%,水稻各部位对紫云英氮的利用率表现为籽粒>茎叶>根;紫云英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37.6%~62.4%,损失率为7.8%~38.6%。综合考虑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水稻-土壤体系氮素养分平衡和紫云英氮在水稻中的分配状况,该研究区以FM2+CaO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15.
根据紫云英根瘤菌在寄主豆科植物紫云英上的结瘤能力,经转座子Tn5诱变获得的18株Exo~-变种可分为4种结瘤类群(A-D):A类变种诱导植物产生小的瘤状突起,不具固氮能力;B类变种形成无效根瘤;C类变种产生固氮效率降低的根瘤;D类变种丧失了结瘤能力。电镜分析显示:无效瘤和瘤状突起中不存在类菌体区,根瘤细胞均为不含细菌的空细胞,侵染线不能穿透到根瘤细胞中。说明紫云英根瘤菌胞外多糖很可能参与有效根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进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的种子检验和种子利用技术,我们对紫云英硬粒种子的持续时间及其解除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1.初收获的紫云英种子绝大多数处于硬粒状态,硬粒率高达80%以上,贮藏一段时间后即自然解除。1973、1974、1979、1980年测定结果一致,硬粒解除的时间在9月15日前后,从收获至解除的持续日数长达120 d以上(图1)。  相似文献   

17.
紫云英ISSR引物的筛选及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云英为研究材料,用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100条ISSR引物和11种株系紫云英品种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筛选出33条扩增条带较好的ISSR引物,对其中的ISSR引物进行梯度PCR,筛选出最佳的退火温度。再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紫云英ISSR-PCR反应体系的5种因素(模板、Mg2+、TaqDNA聚合酶、dNTP及引物)进行优化浓度。确立了适合紫云英的ISSR分析的反应体系。在25μl反应体系中,其反应浓度为:DNA模版50.00ng,Mg2+2.00mol/L,Taq聚合酶1.0 U,dNTP 0.25mmol/L,引物0.20μmol/L,2.5μl 10×buffer。本试验为以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紫云英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物种保护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间作紫云英下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西南紫色土地区,绿肥应用面临严峻问题.为探索绿肥新的应用途径,本文通过绿肥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探讨了紫云英对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的影响,其创新性在于将绿肥紫云英应用于西南旱地,并为建立新的可持续种植模式提供试验数据.结果表明:间作紫云英降低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对糖类的利用强度;同时,间作紫云英使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降低了5.9%、1.8%和19.9%,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单作与间作之间的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特征碳源为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其中D-葡糖胺酸和1-磷酸葡萄糖是间作紫云英下影响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碳源.表明间作紫云英降低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代谢活性,改变了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从而降低了油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高浓度的硫酸铵阻碍了紫云英根瘤菌诱导紫云英根毛发生典型的根毛变形并明显抑制了紫云英结瘤能力。通过对融合子的β-半乳精苷酶活性的测定进一步表明高浓度的硫酸铵对紫云英的结瘤调节基因nodDZ、共同结瘤基因nodA及nodBC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而对结瘤调节基因nodD1的表达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植物名称:宽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var.latifolia)材料类别:子叶。培养条件:(1) 无菌苗播种培养基:MS大量元素+2%蔗糖。(2) 子叶发生愈伤组织及分化培养基:MS附加BA 1.5,10mg/L(单位下同);BA 0.1+NAA(0.005,0.01,0.05);NAA 0.05+BA(0.1,1,5,10)。(3) 芽繁殖培养基:MS附加BA(1,5,1C);NAA 0.05+BA(1,5,10,20);BA 10+NAA(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