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重PCR鉴定不同毒素型的产气荚膜梭菌菌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耘  杜昕波  李伟杰  康凯  陈敏 《微生物学报》2008,35(6):0989-0993
参照文献报道的产气荚膜梭菌a, b, e, t 毒素基因cpa、cpb、etx 及iA序列合成了针对4种毒素基因的4对特异引物, 建立了一种简单的产气荚膜梭菌定型的菌落多重PCR方法。结果本所保存的A, B, C, D, E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条带, 而诺维氏梭菌、腐败梭菌和破伤风梭菌的扩增均为阴性; 将单个菌落稀释100倍利用此菌落多重PCR仍能扩增到相应的目的片段。并利用此多重PCR对13株不同动物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定型鉴定, 并与毒素中和试验鉴定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符合率。本方法的建立对于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定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参照文献报道的产气荚膜梭菌α,β,ε,τ毒素基因cpa、cpb,etx及iA序列合成了针对4种毒素基因的4对特异引物,建立了一种简单的产气荚膜梭菌定型的菌落多重PCR方法.结果本所保存的A,B,c,D,E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条带,而诺维氏梭菌、腐败梭菌和破伤风梭菌的扩增均为阴性;将单个菌落稀释100倍利用此菌落多重PCR仍能扩增到相应的目的片段.并利用此多重PCR对13株不同动物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了定型鉴定,并与毒素中和试验鉴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符合率.本方法的建立对于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定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 针对产气荚膜梭菌特有的α毒素(CPa)基因序列分析设计特异性引物, 建立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特异性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5株产气荚膜梭菌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 而13株非产气荚膜梭菌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 无假阴性或假阳性情况出现。同时, 该方法可在1 h内完成反应, 且检测灵敏度达到10 fg/μL。该方法为产气荚膜梭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用酪酸权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婴儿型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uim perfringens)进行试管内的生物拮抗试验。将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及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分别对产气荚膜酸菌以一定的比例等量混合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实验证明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能明显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并且比各自单独培养时显示了较强的生物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导致猪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症和兔出血性败血症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多种动物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的】重庆某兔场送检一批病死兔,为研究其病原和治疗方法,对病原进行了微生物分离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从2022年重庆某兔场送检兔病料中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鉴定、荚膜血清型分型、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同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毒力、耐药基因注释和遗传进化等分子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该菌为兔源A:ST74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LXSS001,基因组序列上传到NCBI数据库(登录号为CP119523.1),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四环素、杆菌肽、复方新诺明和磺胺异恶唑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等药物敏感。全基因组长度为2 480 671 bp,并注释到了58个毒力基因和9类药物的靶向抗药基因。通过联合建树表明其与3480株一致性最高。【结论】本研究完成了一株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并揭示了其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进化关系,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建立了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的实验体系。以家兔单特异IgG包被酶标板,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绵羊IgG作为指示物,可检测出1.25ng/ml(0.125ng)的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线性范围大,重复性及稳定性好,对培养上清及粪便滤液检查无非特异反应。是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恒河猴粪便中分离到的一株克罗诺杆菌进行鉴定,为实验恒河猴疾病检测、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j方法通过细菌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观察及微生物鉴定系统(ID32E)生化试验进行菌落鉴定;并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用PCR方法扩增分离菌株的23SrRNA基因并测序,并将其与GenBank上参考菌株23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经细菌形态学和生化鉴定该细菌为克罗诺杆菌,23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分离自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CP004091)同源性为98%。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甲硝哒唑耐药,对其他15种抗生素敏感。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结论该株从恒河猴中分离到的克罗诺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实验恒河猴饲养及相关研究人员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在恒河猴饲养及研究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头孢、庆大霉素和诺氟沙星等药物可作为治疗恒河猴克罗诺杆菌感染的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产气荚膜梭菌实时荧光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方法。方法:以产气荚膜梭菌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自产气荚膜梭菌菌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优化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比,同时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建立的反应体系在上游引物浓度为0.45μmol/L、下游引物浓度为0.15μmol/L、探针浓度为0.3μmol/L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创伤弧菌等12种相关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对纯菌检测的灵敏度低于10 CFU/反应体系。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特异、灵敏、快速,能对战时气性坏疽做出快速准确的报告,实现对这种战时高发疾病的安全、快速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技术,从产气荚膜梭菌菌株NCTC64609中,扩增出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C端片段(cpa408),并将其克隆至pMDl8-T载体中.经转化,α互补蓝白菌落选择培养,提取质粒,进行PCR和Eco RⅠ、PstⅠ双酶切鉴定,筛选出阳性重组克隆.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cpa408基因阅读开放框架由372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24个氨基酸.经计算机分析,cpa408基因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C端片段同源性达99%以上,表明所克隆的基因即为α毒素基因C端片段.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病原,至今未见报道。对此,1988年5月作者作了初步探索。材料与方法一、标本:采自成都市动物园一疑似患出血性肠炎大熊猫的肛拭子。二、培养基:S—S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三、分离培养和鉴定:将肛拭子在床旁分别接种在S—S琼脂平板和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培养基。24小时后挑选可疑菌落作革兰氏染色及荚膜染色、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在S—S平板和伊红美蓝平板上生长的细菌几乎是纯种。经形态学、生理学等方面的鉴定,确定为肠道杆菌中克雷伯氏菌族中的产气杆菌。该菌对先锋铋(Cefoperazone),先锋霉素等敏…  相似文献   

11.
水貂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TPY培养基,从健康水貂的粪便中分离培养、筛选出2个肠道菌株。方法细菌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分离纯化、生化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的2株菌株为双歧杆菌,其中1株为长双歧杆菌,另1株为青春双歧杆菌;双歧杆菌对氯霉素极其敏感,对阿米卡星耐药。结论本实验为毛皮特种经济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一株人工哺育期引发恒河猴婴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进行了鉴定,为实验猕猴疾病检测、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诊断鉴别等检查,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通过表型生物学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鉴别方法,确证该分离菌株为奇异变形杆菌,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控制了该病的继续发生,致病性试验证明,该分离菌株对小白鼠有高致病性。结论分离到的奇异变形杆菌是导致本次婴猴腹泻死亡的病原菌,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对实验猕猴和研究人员均有潜在的危害,尽管该菌不是国家标准要求排除的病原菌,但该菌引发的传染病将对动物实验造成严重影响,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鹌鹑养殖过程中,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不规范使用加剧了耐药菌株在动物、场所和食品之间的相互传播,因此,掌握致病菌株在养殖动物中的耐药状况至关重要。【目的】检测北京周边地区鹌鹑蛋源致病菌株的耐药特征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在天津市武清区部分鹌鹑养殖场采集鹌鹑泄殖腔粪便、鹌鹑蛋表、养殖环境和鹌鹑饮水的样品,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沙门氏菌inv A基因序列测定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小鼠攻毒试验,测定小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再通过药敏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菌的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分离菌株菌落颜色、镜检形态和生化试验结果符合沙门氏菌特性,沙门氏菌inv A基因序列测定与鼠伤寒沙门氏菌参考株相似度为99.44%,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血清型为1,4,[5],[12]:i:l,2。该菌株对小鼠有致病作用,小鼠LD50为2.10×107 CFU/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链霉素、磺胺甲啞唑、磺胺异啞唑、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表现耐...  相似文献   

14.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状况.方法:血培养标本用Bact/Alert-120自动血液分析系统和Vitek60鉴定仪进行血培养及鉴定,药敏用K-B法,用Whonet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3 680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细菌348株,阳性检出率为9.4%,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分离出189株,占54.3%,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15.5%,肺炎克雷伯菌占12.4%;革兰阳性菌138株,占39.7%,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4.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1%;链球菌占6.6%.血培养中的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较为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较为敏感.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是血培养中的主要病原菌,而产ESBLs菌株、MRSA、MRCNS耐药严重,提示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猪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鉴定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并分析猪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渗出性皮炎的仔猪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联合应用形态学检查、生理生化试验和PCR方法鉴定分离菌株,并进行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先后从病猪标本中分离鉴定获得PSA1、PSA2、PSA3和PSA4四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PSA1和PSA3分离株的致病性较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SA1、PSA2和PSA3分离株为MRSA菌株,PSA4分离株为MSSA菌株。MRSA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100%。所有分离株对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均敏感。结论合肥地区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猪源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合肥分离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治疗猪渗出性皮炎应建立在体外药敏试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雪貂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方法通过菌落、菌体形态、生化特征等细菌学检测方法和药敏实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根据生物学特性和药敏实验确定所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中间葡萄球菌。结论分离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中间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7.
【背景】Mycoplasma gallinaceum (MGC)是禽源支原体的一种,仅在南非、英国等地发生,我国鲜有报道。【目的】从患呼吸道病的孔雀气管中分离到一株支原体,命名为Peacock20181011,确定其分类、致病性和基因组特征。【方法】利用微生物学常规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和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鉴定;通过对Special pathogenic free(SPF)鸡、鸡胚的致病性研究和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确定其致病性和药敏性。【结果】通过对分离菌的培养、纯化、形态学和染色观察,结合生化试验和16SrRNA基因测序证实,该菌为一株新的MGC,与模式菌株NCTC10183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高达99.86%,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与MGC属同一分支;人工感染实验表明该菌对SPF鸡无致病性,但可造成SPF鸡胚发育迟缓,爪部蜷缩;MIC结果显示该菌对单硫酸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敏感。基因组序列表明,该菌基因组长度为1 183 913 bp,(G+C)mol%含量为28.7%,含有898个Coding sequences (CDS),拥有4个拷贝的16S rRNA基因和6个质粒,预测有20个毒力因子基因和2个耐药基因。【结论】明确了MGC在我国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禽源支原体的种类,为支原体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区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对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1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6.3%,从113例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培养出14种117株细菌,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45.2%),其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前列腺液分离菌对临床常用的多种抗生素耐药,而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多粘菌素B等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营养琼脂、MaC培养基从草鱼肠道中分离到3株细菌,暂时编号为TC-1、TC-2和TC-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药敏试验、动物试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及PCR-SSCP分析等系统鉴定,结果表明3株菌株均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其中TC-2菌株对小鼠、斑马鱼有致病性;3株杆菌均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洛美沙星、诺氟沙星等多种药物敏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株弗氏柠檬酸杆菌16S rDNA序列与DSM30039模式株同源性分别为99.59%、99.47%和99.53%,且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进一步采用V3区PCR-SSCP分析结果显示弗氏柠檬酸杆菌SSCP图谱中菌株间带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江苏省扬州市某乌鳢养殖场发生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的] 确定病因并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乌鳢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致病菌,并从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等方面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开展人工感染试验分析其致病性,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 从患病乌鳢体内分离获得优势菌株SHL,经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及特异性PCR检测鉴定为杀鱼爱德华菌。进一步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乌鳢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1.6×105 CFU/g,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2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苯唑西啉、克拉霉素、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结论] 引起江苏省扬州市某养殖场的乌鳢体表溃烂及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鱼爱德华菌,这是我国首次从淡水鱼类中检出致病性杀鱼爱德华菌,表明该菌的感染谱在扩大,需引起水产养殖领域的重视,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合适的国标渔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