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蜜环菌发光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蜜环菌发光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气是蜜环菌发光的必要条件;蜜环菌发光还需要适当的温度,37℃为发光的最适温度,45℃以上的温度会使蜜环菌丧失发光的能力;1%的乙醇浓度能够促进蜜环菌的发光,10%以上的乙醇浓度就会使密环菌的发光减弱乃至丧失;蜜环菌的发光可能是由荧光酶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的仪器已有很多应用.这里,我们坚持使用“发光仪”这个词来命名这类仪器,虽然也有人偶尔用辐射仪或光度计等其他名称.这里“发光”一词仅包括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不包括荧光、磷光等等.有好几家公司生产发光仪,本文结尾罗列了这些仪器.而所使用的非商品发光仪不在此列,因此论述将集中在适于工业化生产的发光仪的设计原则.当把生物和化学发光与微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人们习惯上会想到生物发光的ATP技术.可是近年来,免疫分析和DNA探针方法也在使用生物及化学发光标记.这些分析技  相似文献   

3.
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立辉  梁醒财 《四川动物》2007,26(1):201-205
发光蚯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大多数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包含于蚯蚓体腔液内充满颗粒的细胞内。早期对不同种发光蚯蚓的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大多数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是类似的,但最近对线蚓科的两个种的研究发现它们不仅发光源的定位特殊,而且发光反应所需要的成分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种类。本文对发光蚯蚓的发光器官和发光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将有代表性的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进行了对比总结。  相似文献   

4.
本对发光细菌生物发光的分子生物学、发光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发光基因在分子生物这中的应用以及基因工程发光菌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发光蚯蚓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Wampler研究了蚯蚓发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性质。Mulkerrin等还分离纯化了发光蚯蚓的荧光酶,人工合成了荧光素。由于蚯蚓发光体系可用于许多生化分析,因而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本文首次报道从我国无锡发现的发光蚯蚓,并从其体液中提取荧光素酶粗提取物,在体外重新组成新的发光体系。研究了这一发光体系的性质,并对蚯蚓发光反应机制和可能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诊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T3(Photobacterium Phosthoreum)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确定了实验室中采用人为定量投加污染物的情况下,土壤的最佳平衡时间为24h,最佳浸提时间为2h,最佳浸提剂为0.1mol  相似文献   

7.
极端嗜盐菌的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极端嗜盐菌的嗜盐机理、细菌视紫红质(bR)和嗜盐菌素的研究进展,然后对其在环境生物治理、生物电子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两株茶树内生草螺菌的微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健康茶树叶片内分离两株内生乳白色短杆菌(编号WT00C和WT00F)并进行微生物学特性调查。【方法】通过细菌培养和染色的方法进行了形态观察;通过微生物生理生化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还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生理生化特性调查;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及各项指标的比较,确定两个菌株的分类归属。【结果】两株细菌菌落形态为圆形、不透明、乳白色、中央隆起、边缘整齐。菌体呈杆状,大小为(0.5-0.7)μm×(1.4-1.8)μm,有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产生IAA、NH4+和嗜铁载体但无固氮酶活性。WT00C和WT00F菌株产生IAA量分别为18.7±1.2 mg/L和24.9±1.5 mg/L。除不能利用丙酸盐外,它们的生理特征与伯杰氏手册中草螺菌属生化指标中的可利用碳源情况基本一致,并且与已鉴定的13种草螺菌的16S rDNA高度同源,相似度达99%。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两株细菌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与已报道的13种草螺菌聚类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两个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其它草螺菌有许多共性但存在明显的差别。【结论】分离获得的两株茶树内生细菌WT00C和WT00F为草螺菌属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9.
嗜碱菌的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碱菌是属于极端微生物中重要的一种,该主要讨论了嗜碱菌的特性和作用机制,同时就嗜碱菌在国内外的应用作了具体的阐述,并展望了嗜碱菌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青枯菌细菌素的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来自马铃薯、花生和甘薯上的17株菌作为指示萄,检测了另外17株青枯菌产生的细菌素;采用Eckhardl法和改良的Kado法检测了这些细菌素产生蘸的内生质粒。结果表明,青枯菌致病性菌株与它们衍生的相应的非致病性菌株所产生的细菌素具有相同的抑菌诺和抑菌强度,青枯菌细菌素的产生与其致病性之间没有相关性;B2、AM2、AP7、M2和P7等蘸株产生的细菌素不是由质拉编码的。  相似文献   

11.
鼠伤寒沙门菌的体内实验有利于开展食物中毒、胃肠炎、伤寒热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由于在活体内检测鼠伤寒沙门菌的动态变化存在瓶颈,使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疫苗及药物研发滞后。近年来应用小动物成像技术在活体中追踪转化了荧光素酶基因的鼠伤寒沙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综述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2.
发光酶基因lux AB标记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外源基因标记技术为研究土壤引入细菌的生态行为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通过选择不同的碳源和降低碳氮比筛选获得0.25%麦芽糖作为碳源的菌体制备培养基,对硅酸盐细菌BT菌株进行紫外诱变和抗生素抗性驯化获得—株抗利福平200μg·ml^-1的NBT-R200菌株,含发光酶基因luxAB的质粒pTR102::luxAB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帮助下转入该菌株中,从而赋予NBT菌株以发光活性和利福平、卡那霉素、四环素三种抗生素抗性.以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制备受体细胞,发现对数生长前期的细胞转移频率最高,可达6.70×10^-5,杂交比例以1:1:1适宜.标记菌株RL85的释钾能力没有丧失且有提高,发光特性稳定,连续转接20次后仍具有发光活性和3种抗生素抗性,适用于根际微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80,自引:1,他引:80  
植物内生菌是一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 ,分布于没有外在感染症状的健康植物组织内 ,并与宿主植物协同进化 ,其存在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深入 ,植物内生菌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及其作为潜在的生防资源和外源基因载体 ,在农业和医药领域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 10年来国内外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 ,并对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植物叶片延迟发光的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对绿宝石喜林芋成熟叶片在特定波长下的延迟发光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得到在400 nm~640 nm波长范围内其延迟发光衰减参数"1/P"随波长变化的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叶片在各个特定波长下"1/P光谱"特性不同;植物叶片延迟发光主要集中在大于500 nm的长波波段,在这个波段内延迟发光强度最大;衰减参数1/P随波长的增加而上升,当波长大于500 nm时,衰减参数1/P相对稳定,在这个波段条件下衰减参数1/P最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理生化指标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解磷菌PSB-R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通过二代测序平台Illumina NovaSeq PE150对PSB-R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预测了与解磷能力相关基因及其他植物促生基因组成情况。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检测了PSB-R最大解磷能力为805.199 mg/L,连续培养10代后解磷能力稳定且对多种难溶性磷酸盐均具有溶解能力。本研究为解磷菌解磷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因组数据基础,同时证实PSB-R具有应用于菌肥的潜力,为后续解磷菌肥的研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温菌生物学特性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菌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这一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苗种及特性。高温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与常温菌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特性。例如,其酶在高温下的稳定性,为化工应用提供了便利。简要介绍了高温微生物已有的应用领域,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原卟啉IX发光特性与癌发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发光生物因其活体能自发荧光而倍受关注,萤火虫(鞘翅目:萤科)是被研究最多的发光生物,因为成虫发光在其性选择以及求偶交配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萤火虫的发光是一个消耗能量(ATP),的化学反应过程,因而其发光在成虫之外的虫态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萤火虫成虫和幼虫的发光行为、功能意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萤火虫的饲养观察对其卵和蛹的发光行为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卵和蛹的形态阶段发光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荧光的起源进化.这将有助于理解萤火虫及其它生物自发荧光的本质和起源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