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脊椎动物专业组,于横断山区北段四川省(钅卢)霍县境内虾拉沱一带(亚巴村)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其海拔高度为三千多米。化石产在鲜水河的阶地上, 埋藏在黄土层中。发现的人类材料计有四个门齿,上下各两枚。除左下第二门齿外,其余牙齿的石化程度均较浅。经鉴定属于晚期智人,它的大小和形态与现代人的十分相似。在这个地区尚未发现骨器和用火遗迹等,在动物骨骼上也未见有任何人工打制的痕迹,这表明上述化石是经过水流作用从别处搬运后再沉积的。  相似文献   

2.
《生命科学》2007,19(2):213-21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尚虹、同号文等人及美国圣一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Trinkaus教授最近完成了对田园洞人类化石的研究,研究人员在中国发现了一批早期的现代人化石,该批人类化石的地质年代为4.2至3.85万年前。据称这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迪庆州更新世早期哺乳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简述横断山脉中段中甸尼西的哺乳类化石九种,能鉴定到种一级的只有1/3,其中(亻莫)鼠是新种.  相似文献   

4.
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最重要依据。通过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能够了解古人类的直立程度、手脚分工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年龄、寿命、食性等特征。并且根据头骨的形态特征,推断当代世界四大人种的可能祖先和来源。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6.
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蓝田公王岭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材料,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右侧颞骨的大部分,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以及右上第二、三臼齿和左上第二臼齿。2.头盖骨的骨缝已经愈合,上第二臼齿的磨耗已达二度,估计蓝田猿人的年龄大约是三十多岁。3.由牙齿、上颌骨、颞骨锥体和颅中窝等较为细小来判断,蓝田猿人可能是女性。4.额骨前部的眶上圆枕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几形成一直条横行的骨嵴。圆枕的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圆枕之后明显缩窄。眼眶约呈方形,眶顶很平,没有眶上孔和泪腺窝。额骨的鳞部明显后斜,颞线隆起成为明显的骨嵴。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没有明显的宽沟相隔。没有额窦。额骨内面的正中有宽阔而较高的额嵴。测量数值表明眉间部粗壮,额骨脑部的弧度极小,额骨极为宽阔。5.顶骨约成长方形,在正中矢状面上,顶骨短于额骨。6.颞骨锥体长轴的方向大约介于现代猿与现代人之间,与北京猿人相似。锥体较为细致,其形状和大小与现代人的女性较为接近。锥体的前后面倾斜度较大,上绿较锐,与现代人相近。7.蓝田猿人头骨的明显特点之一是其骨壁极厚,接近甚至超过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头骨相当部分厚度的上限。8.两鼻骨在根部相交约成130°角。鼻额缝与额上颌缝互相连续,约在水平位。鼻骨宽度远大于现代人,鼻骨长度明显比现代人为短。9.上颌骨及其附连的臼齿较为细致。上颌骨呈明显的齿槽凸颌。上颌骨前面与鼻腔底约成直角,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分界。有小而明显的鼻前棘。右上颌骨外侧面的内侧缘有相当明显隆起的犬齿齿槽轭,在该轭与上颌骨颧突之间有从上向下延伸的沟状低凹。上第二臼齿齿冠呈长方形,前尖较为向前外方突出,有较明显的近侧颊角。上第三臼齿的形态大体与第二臼齿相似,但其齿冠长度较小,其相对宽度更大,齿冠咬合面近乎三角形。10.参考北京猿人和爪哇粗健猿人的复原头骨,进行了蓝田猿人头骨的复原。11.根据复原头骨颅内的长、宽和高计算了蓝田猿人的脑量。又根据复原的顶骨,依照比例,计算了脑量。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极为接近,估计其脑量大约为780c.c.。12.从眶上圆枕的形态和圆枕后的明显缩窄,额鳞的非常低平,头骨壁极厚,头骨高度很小,脑量很小等一系列特征,明显表示蓝田猿人的形态比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原始,而大致与最早的爪哇粗健猿人相近,两者的地层层位也大致相当。13.为了符合人类学上的新的分类系统,建议蓝田猿人的学名为 Homo[Sinanthropus]erectus lantianensis,即把蓝田猿人和所有其他的猿人都归入直立人种;又为了便于与过去的文献资料相对照,建议把原先的属名放在新的属名之后的方括弧内,在过一定时期之后,再取消方括弧内的旧属名。  相似文献   

7.
刘武  吴秀杰  邢松 《人类学学报》2019,38(4):473-490
以往,在东亚大陆发现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被分别归入直立人和古老型智人。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形态特征以及年代。魏敦瑞对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化石研究描述的一些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特征通常被作为判定直立人的标准。根据这些化石的年代分布,一般将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作为划分直立人与古老型智人的大致年代界限。近20年来,在非洲、欧洲和东亚新发现了一些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目前古人类学界对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最近对大荔、许家窑、盘县大洞、许昌、华龙洞等人类化石的研究显示,近30万年以来东亚大陆人类演化呈现复杂的多样性,将这一时期人类全部归入古老型智人难以准确反映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及规律。本文结合近年中国更新世中期人类演化研究进展,选择部分具有演化及分类价值的形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在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的表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演化模式做了尝试性探讨。本研究发现,周口店、和县、沂源、南京等中更新世早期人类化石呈现有较多的区域性特征,形态特征表现相对稳定;而大荔、金牛山、许家窑、许昌、华龙洞、马坝、盘县大洞等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在化石形态特征表现复杂多样,变异范围大。此外,在这一时期人类化石上发现较多与生存活动、健康、环境适应有关的证据。根据这些发现,作者认为中国中更新世早期组人类演化以形态连续性为主;进入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演化区域性特征减弱,演化模式以多样性为主。一系列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证据提示中更新世晚期东亚大陆可能生存有不同的古人类成员。根据目前掌握的化石形态和年代证据,大约30万年前是中国更新世中期演化变化关键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8.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陕西蓝田县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在该县泄湖镇陈家窝村附近发现了一个完整的猿人下颌骨化石,这个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在福建漳平奇和洞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骸"奇和洞III号",是迄今在福建地区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为探讨华南更新世晚期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人类的体质特征及现代人群的形成与分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本文对这件头骨进行了研究,奇和洞III号为35岁左右的男性个体,牙齿龋病严重,推测当时人类的经济模式主要以农耕为主。通过与更新世晚期柳江、山顶洞101号及14组新石器时代人类头骨的比较,发现奇和洞III号头骨兼有更新世晚期人类及新石器南、北方居民的混合体质特征:奇和洞III号头骨长而脑量大,似更新世晚期人类;其高而狭窄的面部、宽阔而低矮的鼻部,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方人群的特殊体质特征。主成分分析显示,奇和洞III号与对比的新石器时代各组在头骨的测量数据上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地区间差异,但在头骨的测量指数或形状上存在时代和地区间的不同。本文研究为新旧石器过渡阶段人类体质特征的变异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相似文献   

11.
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对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作了形态上的比较以检验直立人特征在郧县头骨化石上的表现情况.比较项目包括眶上圆枕、枕骨圆枕、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的转折情况、眶后收缩、颅骨最大宽位置、颅盖低平情况、前额后倾情况和颅容量.结果表明,在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的这些特征项目中,有的因头骨破损和变形而难以肯定.其余的则应是早期智人的特征.从形态上讲,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目前还难肯定是属于直立人,而有可能属于智人,如果认为“直立人”和“智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话.  相似文献   

12.
本期学报上同时刊出了秦学圣先生对資阳人头骨化石的年龄和性別的意見。我在資阳人专刊上說,根据該头骨骨縫愈合的情形和牙齿的特点,判断“資阳人是中年以上的人”,并說从头骨內面的骨縫来看,可能在50岁以上。而秦先生的意見是“这个資阳人头骨是属于一个中年(36—55岁)或四、五十岁的人”,我认为資阳人是女性个体,而秦先生对此提出了疑問,认为可能是男性。秦先生的意見涉及化石人类头骨年龄和性别鉴定中的一些問題,在此想提出我对这  相似文献   

13.
广东韶关马坝发现的早期古人类型人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58年6月,广东韶关(原曲江县)马坝农民挖掘当地狮子山石灰岩洞穴中的堆积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和许多动物化石,发现经过和对人类化石以及动物化石的初步观察,广东省博物馆和梁钊韬、李见賢已先后有文章发表。狮子山位于韶关市马坝乡西南约1.5公厘处,为由石炭纪石灰岩的两个孤峯(狮头峯  相似文献   

14.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人的起源”一书,无可争辩的说明了人是由更低等的动物演化而来。1876年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天才的学说发表,指明只有通过劳动,人才有可能从猿的阶段变成新人。如果我们回想到十九世纪初、中期的一些古生物学家,虽然掌握大量材料,还不能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认为一切生物是个别创造出来的,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想到中古时代无论在东方或在西方,宗教的势力十分强大,对于事物发展与科学真理如何嫉视;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认为旧石器时代人化石的发现,相当之晚,如爪哇猿人  相似文献   

15.
记宁夏同心发现的库班猪头骨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记述了采自宁夏同心丁家二沟的库班猪头骨化石.这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这类猪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文中探讨了丘型齿巨利齿猪的系统进化,并把它们划分为 Libycochoerus 和 Kubanochoerus 两个属. 中国过去所发现的丘型齿巨利齿猪都可归入 Kubanochoerus 属.  相似文献   

16.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6,25(4):267-275
南京2号人类头骨化石仅保留部分的额骨、顶骨、枕骨和颞骨,为一不完整的颅盖骨。其顶骨和枕骨有数条断裂缝,各断块之间有程度不一的错动,致使该颅盖骨显得外形异常。本项研究是对该颅盖骨的错动部分进行复位,结果表明,南京2号头骨有较大的顶骨、较小的上枕鳞相对宽度、可能较大的颅容量。这些形态提示该头骨与直立人有所不同而与早期智人相近。该头骨所具有的角圆枕、颞鳞顶缘形状、枕骨圆枕发育程度、枕骨的枕平面与项平面过渡情况、枕内隆突点与枕外隆突点的距离、头骨骨壁厚度、脑膜中动脉分支情况、头骨枕面观之轮廓线样式等形态细节,还很难作为可靠的依据把南京2号头骨鉴定为直立人。南京2号头骨很大可能是属于智人亚种(Homo sapiens sapiens)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邢松 《化石》2021,(1):79-80,F0003
我国早更新世人类化石主要包括云南元谋、陕西蓝田公王岭、湖北郧县曲远河口、湖北建始。但这些材料保存状况不佳,或出土层位具有争议,因此我们对该时段古人类的演化地位、他们与非洲和欧亚大陆早期人属成员的演化关系了解不深。  相似文献   

18.
广西柳江发现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一、发現情况和一般观察广西柳江县的新兴农場,位于柳州市东南十六公里处,在柳石公路(柳州到石龙)的西側。1958年9月中旬,該农場的工人們在挖掘通天岩旁的另一个較小岩洞时发現了人类化石。这个岩洞位于場部以东約一公里的一灰岩山的近山脚处,洞口离山脚約5米多。  相似文献   

19.
《化石》2013,(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领导的中外研究小组对贵州盘县大洞中更新世晚期(约13-30万年前)4枚人类牙齿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发现一些可能与早期现代人出现有关的形态特征,表明东亚大陆某些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可能已经呈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认为早期现代人在中国的出现时间可能比目前认为的时间为早.3月4日《人类进化杂志》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化石中的生命密码——晚更新世人类化石的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娅铭 《化石》2011,(2):2-7
化石几乎是我们认识古代生物的唯一途径。长久以来,对古生物的研究都停留在对化石形态特征进行解释的层面上,到现在为止最被广泛接受的分类系统也基本上是根据化石形态建立的。但是,当面对的是一块破碎的化石碎片,或是没有足够的鉴别特征的化石时,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古生物学家有时也无法确定这块化石的准确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