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埃博拉病毒可引起人类高致命性流行性出血热暴发,至今没有预防和治疗的疫苗和药物。作为埃博拉病毒包膜唯一的表面蛋白,包膜糖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在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致病性、下调宿主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和增加病毒装配和出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包膜糖蛋白是保护性免疫的主要目标,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最理想抗原。本文就近五年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基因结构、致病机制和免疫原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正>背景:埃博拉病毒(EBOVs)能够引发严重的出血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目前世界上尚无批准上市的疫苗以及对该病毒感染的有效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是控制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关键,而且CD8+T细胞在介导疫苗引发的免疫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对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GP)H-2d单元型的T细胞表位进行鉴定。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算法对埃博拉病毒两种亚型(苏丹型和扎伊尔型)包膜糖蛋白H-2d单元型的T细胞表位进行预测。对预测的肽进行合成,在免疫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病毒与马堡病毒都可引起宿主出血、发热、器官衰竭与死亡 .1976年在扎伊尔 ,现在是刚果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描述了埃博拉病毒 ;196 7年在德国马堡暴发的大流行中发现了马堡病毒 ,它显然是由乌干达进口的猴子传染给人的 .但长期以来 ,科学家尚未发现这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途径 .披露于 2 0 0 1年 7月13日的Cell上的一项新发现指出 ,这两种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象一把分子钥匙 ,其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分子叶酸受体相结合 ,而打开这把锁 ,从而进入宿主细胞 .研究者用基因工程来改造淋巴细胞 ,使其能制造各种各样的受体蛋白 .其中研究者…  相似文献   

4.
<正>2014~2016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已导致超过1100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批准使用的埃博拉疫苗。以往研究结果显示,表达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可以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抵抗致死埃博拉病毒攻毒。然而,这些疫苗表达的糖蛋白来源于在中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突变株,与在西非爆发的Makona突变株在氨基酸序列上的同源性为97.3%。本研究中,我们证明了免疫Ad5-Mak GP的豚鼠可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反应;疫苗完全保护了埃博拉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能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中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疾病。1976年,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到2014年,非洲又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然而,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与大多数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需要入侵宿主细胞才能完成自身的复制。因此,找到埃博拉病毒入侵的受体并探究其入侵的过程和机制,对于开发病毒疫苗及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作者希望通过总结埃博拉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为埃博拉病毒疫苗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正>埃博拉病毒扎伊尔(Ebolaviruses Zaire,EBOV)、本迪布焦(Bundibugyo,BDBV)和苏丹(Sudan,EBOV)毒株造成人类疾病,病死率高。使用单一包膜糖蛋白(Glycoprotein ,GP)的实验性单价疫苗都不能提供抵御异源埃博拉病毒的保护。以副流感病毒为载体的三价埃博拉病毒疫苗具有无针给药和诱导呼吸道黏膜应答等优点。采取多种途径来诱导针对三种埃博拉病毒的广泛保护。虽然以糖蛋白(GP)共有序列为基础的抗原  相似文献   

8.
研发动态     
正埃博拉病毒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近日在Cell上发表文章"Ebola Viral Glycoprotein Bound to Its Endosomal Receptor Niemann-Pick C1"(《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9.
正以表达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表面糖蛋白的重组、可复制水泡性口炎病毒为基础的疫苗(rV SV-ZEBOV)是有希望的埃博拉病毒候选疫苗。本文主要描述了在西非的几内亚地区所做临床试验临时分析的结果。此次标签开放、群随机的环状疫苗接种实验,Basse-Guinée(几内亚,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疑似病例由国家检测系统的埃博拉应急小组独立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0.
正埃博拉病毒(EBOV)在其感染的人群中引起高达90%的致死性疾病。疫苗中,只有疱疹性口炎病毒平台已经成功地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提供了暴露后的保护。在这里,作者表明,人类腺病毒5型(Ad5)作为载体的佐剂疫苗(Ad5-扎伊尔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在埃博拉病毒攻击后30 min和24 h进  相似文献   

11.
正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HEK293F细胞表达了埃博拉病毒重组膜蛋白,并通过免疫小鼠初步研究了其免疫原性。按照人密码子使用频度优化编码埃博拉病毒膜蛋白胞外区基因,合成后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XG-Fc中,构建埃博拉病毒糖蛋白和人IgG Fc片段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XG-modGP-Fc。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将融合蛋白表达质粒转染到高密度培养的悬浮HEK293F细胞中,实现了分泌表达。通过Protein A亲和层析,得到了纯化的重组蛋白。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并通过间接ELISA对小鼠抗体效价进行评价。蛋白纯化及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真核表达系统能够有效表达埃博拉重组蛋白GP-Fc,细胞培养上清中重组蛋白以二聚体形式存在。通过间接ELISA分析,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实验动物后,可以在血清中检出高滴度的抗原特异性IgG,显示该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通过该研究,我们得到了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重组蛋白,同时,该工作为研制基于重组蛋白的埃博拉疫苗以及筛选单克隆抗体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病毒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对其活病毒相关的操作必须严格限制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BSL-4)中,阻碍了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本研究将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膜表面糖蛋白(GP)表达质粒与携带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pNL4-3.Luc.R-E-慢病毒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包装HIV骨架的EBOV GP-Fluc假病毒颗粒,建立了BSL-2条件下基于假病毒和生物发光成像(BLI)技术的BALB/c小鼠EBOV感染模型,并通过不同给药时间、途径和抗体种类的系统评估对其可靠性进行了验证。腹腔注射包含GP全长的假病毒在第4d可检测到集中于胸腺部位的最大发光信号,测试抗体在预防性静脉给药时可完全阻断假病毒的感染,在暴露后腹腔给药时表现出与其在活病毒小鼠模型中一致的保护效力。该模型为埃博拉病毒以及类似烈性病原体防治药物研发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前期筛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基因导引物击中皮肤肿瘤细胞1992年10月,遗传工程学家用有缺损的病毒把有疗效的基因送入3名遗传性囊性纤维变性患者的鼻细胞中。一些科学家依旧担心这种经改变的病毒可能在人体引起其它疾病。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的GrayJ.Nabel和他的同事通过把脂质体和...  相似文献   

15.
埃博拉病毒能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中引起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可高达90%,并且目前还没有针对埃博拉病毒有效的疫苗或者是治疗手段。面对埃博拉病毒带来的挑战,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病毒学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科学研究对于开发病毒疫苗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本综述拟就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到目前为止,所有用于试验的埃博拉病毒疫苗都是基于1976年扎伊尔暴发的病毒株。这里,作者旨在评估表达2014病毒流行株糖蛋白的基于腺病毒-5的新型重组型埃博拉载体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一期临床试验在中国江苏省台州县开展。年龄18~60岁的健康成人被列入试验对象并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化区组(区组大小为6)进行随机化分组(2∶1),分别接受  相似文献   

17.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能引发动物和人出血热症状,人感染后病死率高达90%以上,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和疫苗。近年来,这种烈性传染病病毒传入我国的可能性不断加大,给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带来新的挑战。本研究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最主要结构蛋白——糖蛋白(GP),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P1(33~313aa)、pET28a(+)-GP1(190~313aa)、pET28a(+)-GP2(502~632aa)、pET28a(+)-sGP,以及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dited GP、pcDNA3.1(+)-GP1、pcDNA3.1(+)-GP。结果表明,GP1(33~313aa)、GP1(190~313aa)和sGP能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GP、GP1和GP2能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但均不能在BHK21细胞中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埃博拉病毒GP的结构和功能及GP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的Vero E6细胞为材料,用免疫亲和层析结合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从感染细胞中提纯了HFRSV两种糖蛋白。先用免疫亲和层析从感染细胞的粗制抗原中获得含有四种蛋白的混合液,用[~3H]-氨基葡萄糖在感染细胞中标记病毒糖蛋白,观察到[~3H]-氨基葡萄糖只结合入78K和57K的病毒蛋白。再用制备SDS-PAGE从HFRSV混合液中提纯78K和57K两种蛋白。实验证明这两种糖蛋白均具中和抗原决定簇,57K的糖蛋白尚具血凝活性,初步鉴定表明这两种糖蛋白相当于文献报道的HFRSV G_1和G_2。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离纯化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天然糖蛋白G及其制备的抗体处理, 测定对ILT病毒(E3毒株和Zhonghai毒株)吸附、侵入、复制和病毒从细胞到细胞直接感染的影响. 结果证明, ILTV天然糖蛋白G及抗糖蛋白G抗体对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无明显影响. 添加糖蛋白G对病毒从CEL细胞到CEL细胞直接感染和病毒在CEL细胞上的复制的影响不明显, 但添加抗糖蛋白G大鼠IgG却显著抑制病毒的复制, 表现为噬斑变小, 病毒复制曲线降低.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ILTV糖蛋白G存在于鸡原代肝细胞核外周质及细胞膜上, 并且糖蛋白G聚集在细胞融合部位. 推测糖蛋白G可能促进了细胞的融合或参与病毒从细胞到细胞的直接感染, 从而影响病毒复制和噬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黏蛋白区缺失的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GPdmucin)的最佳表达系统,并获得纯化的GPdmucin。方法:从埃博拉病毒的包膜糖蛋白(GP)全长基因上扩增GPdmucin序列,构建至pET32a、pFast Bac1和pcDNA3.4三种不同表达系统的质粒中,分别在原核、昆虫和哺乳动物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并用特异抗体鉴定表达情况。结果:原核系统表达的GPdmucin不稳定,活性差;在昆虫表达系统中,GPdmucin在细胞内以不溶形式表达;利用Expi293瞬时蛋白表达系统,GPdmucin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溶性表达,Ni柱亲和层析获得的目的蛋白纯度达90%以上,且与特异抗体具有很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获得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GPdmucin蛋白,将用于GPcl的制备、GP抗体筛选、疫苗效果评价及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