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显微镜是研究和学习生物科学最基本的仪器之一,是每个学习生物学的人在一开始就必须掌握的。然而、有些学校的生物教师对这一重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了如下的情况:有的高中毕业生在考入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后,才开始学习使用显微镜,他们之中个别的甚至从来没有见过显微镜,有些学生虽然还有些印象,但操作起来很不熟  相似文献   

2.
显微镜的使用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今后许多实验成败的关键。但教学时间仅有一节课,况且我们的实验设备和显微镜数量都有限。因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分两步做:上学期主要抓低倍物镜使用;下学期要求学生掌握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的全部操作要求。为了保证本学期学生实验课的正常进行,必须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1—2周内学会使用低倍镜观察标本。因此,我们事先通知学生:两  相似文献   

3.
1964年末 ,我有幸大学毕业的前夕被同意报考研究生。翻阅了招生简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先生指导的生物催化专业最令我感兴趣 ,向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姨妈请教 ,她告诉我邹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 ,国内著名的酶学专家 ,能够考取邹先生的研究生是最好不过了。尽管别人警告我注意考不取的风险 ,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在研究生报考志愿表上填上了邹先生的名字。考试结束后 ,我翘首等待。等了5个月 ,终于收到了生化所的录取通知书。着实兴奋了一阵。当时中国科学院规定所有的研究生都要集中到北京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相似文献   

4.
卞美年先生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由他的老师巴尔博(G.B.Barbour)教授介绍到当时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即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工作。我考取地质调查所练习生后被分配到该研究室。我们于1931年4月间同日同时到东单北大街安公楼(即从前协和医学院预科)186号去上班。我俩对这里的人谁也不认识,屋子很大,只有3个办公桌,当我走进去时,绘图员王少竹和我打了一下招呼,正要谈话的时候卞美年走进来了。彼此作了介绍,随便谈了一下这里工作情况。实际上这也是我和卞先生最关心的问题。约…  相似文献   

5.
王先生是我们科大的核酸教授。他上课从不讲废话 ,讲义充满了最新的世界上的新进展 ,非常详细。他虽然显得比较严肃 ,可是我却常常回忆起他的微笑 ,慈祥又可亲。考试到了 ,大家都忙着复习 ,当我们听到核酸开卷考试时都乐了 !这下可不要死背硬记条条了 ,因为可以看书么 !到了考试那天 ,每人都带着王先生的讲义 ,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不料 ,没想到王先生的试题是那样详细 ,在鸦雀无声的课堂里只听见沙沙的翻书的声音 ,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在书包里找答案。对我来说 ,困难在于许多问题似乎从没见过 ,这从哪本书里找答案呀 !这下大家才真正领教了王先…  相似文献   

6.
接到王德宝先生仙逝的消息时 ,我感到深深的悲痛。我和他共事多年 ,195 9年我从有机所回到生化所时 ,分配到了王先生的组里。有一段时间 ,我和他共处一室 ,王先生给我讲他在美国的生活和他回国时的困难。他是一位很和蔼可亲的人 ,我生气的时候 ,他常常对我说“别着急嘛” ,使我平静下来。他也是一位很耐心的人 ,如果他对我们的实验结果有不同看法 ,他会平静地与我们讨论。我至今仍能快乐和感激地回忆起我和王先生共事的那段时光 ,我从他那里学到很多。196 6年我回柏林后 ,我被洪堡大学医学系微生物研究所录取 ,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当时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能师从邹承鲁先生学习工作完全是偶然的。我1992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国家刚刚开始实行毕业分配双向选择。这虽然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但对我这样出身农村,在学校也不突出的人来说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天晚上,我在图书馆翻阅杂志时偶然看到了刊登在《化学通报》上邹先生的女儿邹宗平的文章《我的父亲邹承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邹先生在生物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8.
正我最后一次见到郭礼和老师是去年年底在华东医院,他因心衰住院,我和黄芳一起去看望他。那时,他身体已有所好转,胸腔积水大多退去,我们询问了病情,他便和我们谈起心衰导致胸腔积水的原因,还评点了医生用药的局限性。那神情全然不像是在讲自己的病情,倒像是在实验室和我们讨论着一个实验的结果,我记得我们还聊到了老师正在研究的羊膜细胞的临床应用。我当时还担心,平日里老师是否也是这样和主治医生交谈的,因为我猜想医生大多并不喜欢对诊治方案有自己看法的病人,除非他也是个爱好科学研究的人。  相似文献   

9.
10.
课外阅读是课外活动、节假日、茶余饭后的阅读活动。阅读的内容包括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这里谈谈我如何指导学生对生物学课外读物的阅读。讲清意义,调动积极性阅读之所以重要,是由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特点所决定。从本世纪50年代起,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生物学发展最快,应用最广。从现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生物课教学中的直观性我们组感到直观教具的迫切需要,但购置起来费用较贵,同时有的又不  相似文献   

12.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软体动物中许多海生和淡水种类是人类的美味食品 ,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 ,介绍软体动物只有一章 10 0 0多字 ,还必须在一节课的 4 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了让初一学生对软体动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并给有生物学兴趣的学生继续学习的方法 ,我先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想 :在学生初步掌握软体动物特征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量扩大知识面 ,并教会学生学习研究软体动物的方法。我用“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成语作学习这一章的引子 ,在学生讲这…  相似文献   

13.
张保信先生是公元1932年8月生的,和我同岁。是我二十多年的虫友.记得第一次碰到他是1961年夏天的晚上.我和当时来台采集昆虫的白水隆博士(现为日本九州大学荣誉教授),在台北怀宁街的三时庄旅馆聊天时,他和另-一个人加入,而白水教授介绍得知他是这次和白水教授一起去采集的张保信先生.  相似文献   

14.
杨永 《生命世界》2022,(12):14-17
<正>地球上的生命经历38亿年漫长的进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复杂的进化树。进化树上任何一点出现意外,某个(些)后代物种就不会存在。就每个个体而言,也是类似,家族历史上某个祖先都会影响到后代的出现,因此,物种和个体的出现都是机遇性的。人与人相识也需要很多机遇,机遇与机遇相乘,最终都是小概率事件。我能认识王文采先生也大约如此。  相似文献   

15.
讲授《植物学》“蕨类植物”这一章,通常是先用理论课讲授,然后再在实验课对其形态及其繁殖器官加以认识、验证。学生被动学习,觉得蕨类植物枯躁难认,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几年,蕨类植物作为观叶植物逐步登入大雅之堂,在观赏植物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花卉爱好者的喜爱;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及应用。结合这种形势,我对蕨类植物的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激发学生对蕨类植物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  相似文献   

16.
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45分钟,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对于如何用好用活45分钟,我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比较,觉得用下列方式有一定的效果: 1.激疑人碰到问题,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创设一些恰当的问题,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思考问题的起点。例如,我在讲“脑的高级机能”时,作了如下尝试。先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事例,并绘了一个简图,以增加学生兴趣。 (1)狗进食引起唾液分泌。 (2)单独灯光刺激,引起视觉。 (3)灯光(先刺激)和进食(后刺激)多次结合后,单独灯光刺激也使狗分泌唾液。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就可激发学生思考起来,并促使学生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如大脑皮层中有许多中枢)来联想这个问题。然后按(1)(2)(3)事例  相似文献   

17.
18.
在生物裸的教学上,拼圆是一撞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但是由于一般印制的挂图篇幅都很小,不适于课堂教学用,于是老师们多是在课前自已动手来  相似文献   

19.
<正>我和我的恩师我能有机会进行植物分类学研究,要感谢王文采老师的热心提携和悉心指导,能遇到恩师,是我此生的最大幸运。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分类学业余爱好者。我小时候在福州市念小学和中学,我家的后院有一处废墟,后来这里变成我的“百草园”,放学后这里成为我消磨时光的好去处,用画笔记录下植物生命中最灿烂的瞬间。  相似文献   

20.
冯德培先生教我写好研究论文刘育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1947年我开始跟随冯德培先生从事周边神经的研究,那时尚未解放,用英文总结的文章都是他写的,只好送到国外发表。我的写作远未过关,冯先生的文笔极好,为我树立了一个傍样。解放后,英文《中国生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