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选择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MEL作为金雀异黄素 (genistein)的作用对象 ,以探讨其对MEL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 .MTT和生长曲线表明 ,金雀异黄素对MEL细胞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 (半数最大抑制效应浓度IC50 为 7 12mg L) .流式细胞术显示 ,金雀异黄素能够使MEL细胞发生G2 M期阻滞 ,但是诱导MEL凋亡作用并不明显 .DNA凝胶电泳发现金雀异黄素能够造成MEL细胞DNA的损伤 .联苯胺染色显示金雀异黄素对MEL细胞具有很强的诱导分化作用 ,且这种作用是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 .RT PCR显示 ,金雀异黄素能够抑制MEL细胞中原癌基因c myc的表达 .生物流变学检测发现 :金雀异黄素作用后 ,MEL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减少、渗透脆性增大、细胞最大变形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明或暗适应青蛙(Rana esculenta)的松果体上,应用微量离子电泳施药方法,就5-甲氧基色胺(5-MT)、褪黑激素(MEL)与γ-氨基丁酸(GABA)对电生理上已鉴别的无色感神经节细胞自发放电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用5-MT检测了48个神经元,用MEL和GABA分别检测了50个神经元。GABA对其中80%的神经元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余无反应。在用吲哚胺检测的神经元中,MEL只对36%的神经元有抑制作用,5-MT除对56%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外,还对6%的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根据5-MT和MEL在青蛙松果体内的作用特点看,吲哚胺化合物可能是一种神经调节物质,而不是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3.
将依托泊甙(etopside, VP16)、MEL细胞和MEL-TF19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 观测4周 时间内小鼠的血象、肝脏和脾脏的组织学, 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表明: 注射MEL细胞使小鼠发生了类似于红白血病的病征, 表现为肝脾组织受损、骨髓和脾脏细胞涂片出现大量的原红、早幼和中幼红细胞, 红细胞的变形和取向能力明显下降; 而携带了TFAR19基因的MEL-TF19细胞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小于MEL细胞, 并且在化疗药物诱导凋亡的作用下, MEL-TF19细胞完全失去了原本较弱的致病性. 动物实验的结果提示, TFAR19基因可以抑制MEL细胞对小鼠的致病性, 并且在化疗药物VP16的协同下可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褪黑激素对脑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褪黑激素(melatonin,MEL)是松果腺分泌的吲哚胺中生物活性最高的一种化合物。脑是 MEL 的主要作用部位。在生理状态下,该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有调制作用,是维持脑内稳态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理剂量的 MEL 具有镇静、镇痛、催眠、抗癫痫效应以及影响学习与记忆过程。该激素的不同效应与给药剂量有关,并呈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基因座控制区元件HS2、HS3对β-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道基因,通过构建不同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染到K562及MEL细胞中,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半定量RT-PCR及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情况,以研究HS2、HS3、HS2-HS3及近侧元件在瞬时表达中对β-珠蛋白基因启动子驱动下的EGFP表达调控情况.结果显示,3.2kb的HS2元件在K562及MEL细胞中均可增强β-启动子活性,而3kb的HS3仅在MEL细胞中有增强作用,且两者在两种细胞中均无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因座控制元件HS2、HS3对β—珠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道基因,通过构建不同的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杂法将其转染到K562及MEL细胞中,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半定量RT-PCR及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情况,以研究HS2、HS3、HS2-HS3及近侧元件瞬时表达中对β-珠蛋白基因启动子驱动下的EGFP表达调控情况。结果显示,3.2kb的HS2元件在K562及MEL细胞中均可增强β-启动子活性,而3kb的HS3仅在MEL细胞中有增强作用,且两者在两种细胞中均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阿霉素诱导小鼠红白血病MEL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实验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小鼠随机实验对比方法,共选择60只成年雄性小白鼠,将其随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是红白血病对比组;空白对比组和阿霉素诱导组,每小组共20只小白鼠。其中红白血病对比组采用尾部静脉注射无菌磷酸盐缓冲剂200,然后在8天后为小鼠注射MEL细胞200(细胞密度为)。阿霉素诱导组小鼠注射的MEL细胞需要和阿霉素进行诱导培养超过24小时,共注射200(细胞密度为)。空白对比组不注射任何药物,分别记录三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生存时间和外周血白细胞含量。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阿霉素浓度越大就会导致MEL细胞凋亡率越大。红白血病对比组当中首只死亡小鼠出现在注射后第13天,而阿霉素诱导组则发生于注射后第35天。同时红白血病对比组小鼠血液当中外周血白细胞含量为10.29,而阿霉素诱导组则仅为8.57。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具有促进MEL细胞凋亡的作用,对小鼠红白血病有着极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8.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组构中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和松果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XJ  Yu GD  Yin QZ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2):116-120
哺乳动物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是昼夜节律最主要的起搏器,控制着机体的生理和行为的节律。它具有自身内在的节律性,同时也受光照周期信号和一些内源性化学物质的调节。检查腺分泌裉黑素(MEL)受SCN的调控,MEL通过作用于SCN上高亲和性MEL受体,启动第二、第三信使系统,调整SCN的昼夜节律活动。这种调整具有时间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Both melatonin (MEL) and zinc (Zn) are considered beneficial for anti-immunosenescence. MEL’s effects on immune functions are partly attributed to an interaction with Zn. However, the augmentation of or interference with MEL’s effects by coadministration of Zn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adult older mice received either MEL (10 μg/mL), Zn (22 μg/mL), MEL+Zn, or null supplementation from drinking water for 3 m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ed mice, irrespective of the type of added chemicals, had higher body-weight gain and body-fat content than control mice. MEL- and Zn-treated mice also had increased serum free fatty acid levels. In addition, the MEL group had decreased serum NOX (nitrite+nitrate) values. Serum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levels were increased, although nonsignificantly, in mice that received either MEL or Zn supplementation.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described were not retained in the mice that received MEL+Zn treatment. We conclude that a high-dose Zn coadministration might exert negative influences on MEL’s regulatory effects, at least on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0.
小鼠病毒性红白血病细胞(Murine Erythroleuklmia Cell,以下筒称MEL细胞)在红系祖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当于CFU-e阶段。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MEL细胞能被一些化学物质诱导而向终末期定向分化,表现在逐渐丧失无限增殖能力,并合成和积累血红蛋白。这种定向分化是一项复杂的多步骤过程。细  相似文献   

11.
红细胞发生的研究主要依赖于MEL细胞系和分离到的少量的小鼠成红细胞。MEL细胞由Friend病毒转化而来 ,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不敏感 ;而成红细胞主要来源于鸡、人、小鼠、大鼠胎肝、小鼠肾脏或骨髓 ,因量少 ,所以严重困扰着红细胞发生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本文采用现宰杀的胎羊血液 ,不仅满足了分子生物学起始材料量的要求 ,又能直接反映出红细胞发生在体内的真实状况。通过对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改进 ,在DNA测序胶上比较胎羊成红细胞和怀孕母羊淋巴细胞扩增的cDNA片段 ,发现两条差异条带 :其中一个片段是新基因 ,进行蛋白质序列预测发现与UV敏感的锥状视蛋白、视紫红质有一定的同源性 ,由于其血细胞对辐射很敏感 ,故推测该片段与辐射造成的细胞杀伤作用有关 ;另一个片段为葡萄糖诱导基因 /延伸因子 2的 3′非编码区 ,该片段最早在葡萄糖诱导后的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被克隆到。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证明 ,所发现的新基因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Wei YM  Xu Y  Yu CX 《生理学报》2007,59(6):765-769
本文在观察腹腔注射褪黑素(melatonin,MEL)拮抗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的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其对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ey,PAG)、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nucleus,Arc)中β-内啡肽(p-endorphin,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EL(80mg/kg体重)显著抑制吗啡依赖小鼠戒断反应(P〈0.05)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其中脑PAG中β-EP含量(P〈0.05),减弱Arc中β-EP样免疫阳性反应强度(P〈0.05)。上述结果提示,MEL可提高吗啡戒断小鼠中脑PAG中β—EP含量,降低Arc中β-EP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球形孢子丝菌黑素对抗真菌药特比萘芬(TRB)、氟康唑(FCZ)、伊曲康唑(ICZ)和两性霉素B(AMB)的作用。方法利用琼脂平板涂布法比较球形孢子丝菌黑素野生株(MEL+)与白化突变株(MEL-)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黑素对抗真菌药浓度的影响;利用HPLC法,分析黑素对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结果药敏结果显示,在AMB的(4~16)μg/mL和ICZ的(0.06~0.25)μg/mL浓度间,MEL-生存率显著低于MEL+;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显示,黑素可以显著降低AMB的浓度(P0.01);HPLC图谱显示,黑素加入后AMB出现新峰。结论球形孢子丝菌黑素能够抵御AMB和ICZ对菌株的杀伤,并提示黑素可能对AMB进行转化,从而降低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4.
红细胞发生的研究主要依据于MEL细胞系和分离到的少量的小鼠成红细胞,MEL细胞由Friend病毒转化而来,对促红细胞生成素不敏感,而成红细胞主要来源于鸡、人、小鼠、大鼠胎肝、小鼠肾脏或骨髓,因量少,所产严重困扰着红细胞发生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本文采用现宰杀的胎羊血液,不仅满足了分子生物学起始材料量的要求,又能直接反映出红细胞发生在体内的真实状况。通过对mRNA差异显著技术的改进,在DNA测序胶上比较胎羊成红细胞和怀孕母羊淋巴细胞扩增的cDNA片段,发现两条差异条带;其中一个片段是新基因,进行蛋白质序列预测发现与UV敏感的锥状视蛋白、视紫红质有一定的同源性,由于其血细胞对福射很敏感,故推测该片段与福射造成的细胞杀伤作用有关;另一个片段为葡萄糖诱导基因/延伸因子2的3′非编码区,该片段最早在葡萄糖诱导后的牛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被克隆到。通过反向Northern杂交证明,所发现的新基因具有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Cre介导的片段交换技术利用重组酶Cre的位点特异性重组特性 ,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进行靶片段与目的片段的交换。运用互为反向的Lox位点 ,在鼠红白血病MEL细胞中进行靶载体的整合和交换载体的交换 ,探讨在特定的染色质环境下红系特异性顺式作用元件的功能。电穿孔转染MEL细胞后从含有潮霉素 (hygromycin)的选择性半固体培养基中挑取MEL细胞单克隆 ,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鉴定整合完整性和拷贝数 ,获得三种整合有靶载体p1L HyTk L1 β EGFP neo的细胞株A ,B和D。交换载体pL1 HS2 1L(含有 732 bp的人β 珠蛋白基因簇 5′DNaseI高敏位点 2核心片段 )和Cre表达载体pBS185共转染细胞株A ,9 (1,3 二羟 2丙氧甲基 )鸟嘌呤 (gancyclovir)负筛选后挑取单细胞克隆A HS。PCR检测显示HS2片段以反方向进行了交换。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平均的荧光细胞百分比 (2 .4 2 % )低于未交换的细胞株A (35 .94 % )。A HS中EGFP的低表达可能是处于非容许方向的HS2片段出现方向依赖性基因沉默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株(MEL)为实验材料,用自制的设备和电极进行细胞电融合研究.经Pronase E(0.5mg/ml)预处理的细胞,融合率可高达90%.融合的多核细胞经培养能存活三至四天,有的能存活六天,并且用DMSO诱导保持原有的主物活性,具有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基于当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存在的问题,旨在构建一个新型的普适性强、抗逆性好、高效稳定的酿酒酵母孢子表面展示系统。【方法】首先,根据酵母孢子固定化酶的特性,通过查阅文献寻找潜在的与孢子壁壳聚糖层高度亲和的壳聚糖结合模块;其次,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与结合模块融合表达,在体外和孢子内分别验证结合模块与孢子壁的亲和能力;之后,选择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H109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MEL1)评估新型展示体系的效能。【结果】首先,选择Paenibacillussp. IK-5来源壳聚糖酶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32 (carbohydrate binding module 32,CBM32)作为壳聚糖结合模块。其次,将大肠杆菌表达纯化后的融合蛋白CBM32-GFP与dit1Δ孢子共孵育,通过GFP荧光定位以及荧光强度验证CBM32在体外与孢子壁具有较好的亲和能力;CBM32-GFP在dit1Δ孢子内的荧光定位与结合能力证明了其在孢子内能够与孢子壁紧密结合;最后,以MEL1替换GFP应用到新型展示体系中,与只表达MEL1的孢子相比,CBM32-MEL1孢子酶活不仅提高了68.65%,最高酶比活力达到460.59 U/g DCW (dry cell weight, 菌体干重),重复使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该体系提高了MEL1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结论】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结合模块来构建一个新型酿酒酵母孢子表面展示体系,为真核来源的多糖基化位点修饰以及多亚基结构蛋白提供了可靠的细胞表面展示平台,为实现工业化应用孢子固定化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的方法, 获得了稳定携带TFAR19基因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MEL-TF19. 经Western blot证实该细胞系有TFAR19蛋白表达. 生长曲线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 转染TFAR19基因后MEL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并且在凋亡诱因的存在下使细胞凋亡率增高. 流变学研究结果显示, 转染TFAR19基因在加速MEL细胞凋亡的同时, 使细胞对低渗的抵抗力降低, 渗透脆性加大, 细胞表面电荷减少, 电泳率降低; 与细胞最大变形能力呈负相关的弹性模量K1增加, K2无明显变化, μ 明显减小. 以上结论从生物流变学角度为全面、深入地认识凋亡新相关基因TFAR19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技术扩增水稻根UV B敏感基因2.1(ROOT UV B SENSITIVE 2.1,RUS2.1)四个不同片段[OsRUS2.1(1 1317),OsRUS2.1(1 138),OsRUS2.1(139 879),OsRUS2.1(880 1317)],连接到T载体pMD18 T Simple上,测序无误后分别亚克隆到猎物表达载体pGADT7上。结果表明:四个OsRUS2.1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读码框正确;分别转化这四个猎物表达载体于酵母感受态细胞Y187中,用LacZ、MEL1活性检测法和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 Leu DO培养法进行自激活检测和毒性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四个OsRUS2.1不同片段的猎物表达载体对酵母菌株Y187均没有转录激活活性和毒害作用,可用于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