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型粉类(Normapolles)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广大地区(约北纬34°以北,东经117°以西)下第三系下部的发现(孙湘君等,1979;赵英娘等,1982;郝玉鸿等,1983;王大宁等,1984;郝玉鸿,1987;Zhuo et al., 1981)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注意,因为在同一地层中还同时发现了山龙眼类花粉(proteaceous pollen),有的地方还发现有鹰粉类花粉(Aquilapollenites),这就有可能对搞清楚北半球晚白垩世晚期相当发育的正型粉和鹰粉两个孢粉植物  相似文献   

2.
植物花粉中营养物质的储存形式以及单花的花粉数与胚珠数被认为与其传粉系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研究了叶下珠科部分种类的花粉组织化学、花粉数和胚珠数, 以及它们与传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在叶下珠科内, 植物花粉所含营养成分和传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 蛾类传粉的类群主要属“淀粉型”花粉, 蝇类和蜂类传粉的类群主要属“非淀粉型”花粉。蝇类传粉和蛾类传粉的植物花粉数没有一定规律。蝇类传粉的类群比蛾类传粉的类群胚珠数少, 这可能是由于蝇类携带花粉能力及传粉精确性均较小, 导致植物以减少胚珠数来适应的结果。对同一属内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花粉数比较, 发现乔木的单花花粉数高于灌木, 灌木的单花花粉数明显高于草本。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生活型的植株, 其花朵大小不同, 导致花粉数出现明显差别。另外,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花粉形态的观察, 发现蝇类传粉的类群和蛾类传粉的类群间的花粉表面纹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体内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利用饲喂结合比色方法,比较龟纹瓢虫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后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在解毒酶方面,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4龄幼虫和蛹的α-乙酸萘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对照组),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中肠蛋白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总蛋白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弱碱性类胰凝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蛹期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由此可见,龟纹瓢虫取食含有Cry1Ah杀虫蛋白的玉米花粉后,体内代谢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与Cry1Ah杀虫蛋白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某些酶活性的变化。因此,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苏北部如东地区鹰粉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江苏北部如东地区并下泰州组下段地层中的鹰粉类化石,共描述4属18种,其中包括9个新种。笔者简略地探讨了此孢粉组合的时代,认为是晚白垩世晚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劳斯(G.E.Rome)于1957年,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Alberta)地区的晚白垩世地层中,首先发现了鹰粉类花粉的化石,并命名为鹰粉属Aquilapollenites Rouse。然后鹰粉类(Aquil-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对新疆胡颓子属(Elaeagnus Linn.)落叶组大果沙(E. moorcroftii)、尖果沙枣(E. oxycarpa)和沙枣(E. angustifolia)共计18个样品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全面描述了新疆胡颓子属3个种花粉的极轴长、赤道轴长、极面观、赤道面观、孔沟形态和外壁纹饰等形态特点,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的比较,讨论不同孢粉学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种的花粉均为中等大小;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型。(2)花粉极面观形状从三角形、钝三角形到圆三角形;赤道面观形状从菱角形、半圆形到扁圆形;外壁纹饰从皱波状到穴状。(3)以筛选出的5个反映花粉形态的主成分指标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所选指标不能区分种;以代表花粉形态的极面观形态和赤道面观形态为指标进行聚类同样也无法区分3个种;以花粉粒大小为指标进行聚类发现,大果沙枣的花粉大小可以区别于其他2个种。研究表明除了大果沙枣花粉的大小,尖果沙枣和沙枣的花粉形态不宜直接应用于种的划分。该研究结果为新疆胡颓子属落叶组植物花粉的种间鉴定和品种划分以及进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壳斗科植物花粉化石是被子植物花粉化石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在地史上自第三纪以来一直是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中植物区系的一个主要成分。据初步统计,我国第四纪地层中共发现壳斗科花粉化石有6属:Castanea,Castanopsis,Lithocarpus,Cyclobalanopsis,Fagus及Quercus,后者还分出含常绿栎类Quercus(E)和落叶栎类Quercus(D)两种类型。文中对6属中花粉形态相似的Castanea,Castanopsis和Lithocarpus 3属,以及Cyclobalanopsis和Quercus(E)花粉,从花粉粒形状和大小、萌发孔数量和形状、极面×赤道面的平均大小、最长极轴与最长赤道轴比以及外壁表面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详细数值对比和照片对照,提出鉴定要点,希望能提高壳斗科花粉化石鉴定的准确性。同时,文中还讨论中国壳斗科各属植物生长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Castanopsis和Lithocarpus花粉化石分布中心范围在北纬28°—20°,反映该两属生长气候要求大约是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降水量不少于1 000mm;Cyclobalanopsis和Fagus花粉化石的产地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生长的地理气候条件要求是1月份气温不低于0℃,年均温在8—15℃以上,年降水量不少于800mm的温暖湿润的生态环境;Castanea和Quercus花粉化石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分布北界达北纬36°—50°,反映该两属生长的生态幅度较Castanopsis/Lithocarpus宽得多,基本的生长气候范围在年均温3.5—23℃,能够忍受1月份低于―10℃的寒冷,也能够经受7月份近30℃的高温考验,年均降水量约为500—1 700mm。希望该研究能为提高再造第四纪古植被和古环境,提供一些有说服力的气候地理条件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Thunberg)体内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利用饲喂结合比色方法,比较龟纹瓢虫取食转Bt-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和非转基因玉米花粉后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在解毒酶方面,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4龄幼虫和蛹的α-乙酸萘酯酶活性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对照组),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中肠蛋白酶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总蛋白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在各个发育时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取食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的弱碱性类胰凝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蛹期显著低于取食非Bt玉米花粉的龟纹瓢虫。由此可见,龟纹瓢虫取食含有Cry1Ah杀虫蛋白的玉米花粉后,体内代谢解毒酶和中肠蛋白酶与Cry1Ah杀虫蛋白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某些酶活性的变化。因此,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的潜在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植物花粉     
花粉的形态及壁上的纹饰是植物分类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花粉内含有丰富的营养,如利用得好,将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益处。花粉内含有多种成份,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类脂、糖、木质素、灰分、水等。还有一些目前尚不清楚的物质。花粉内含有的氨基酸近20种。糖类主要有葡萄糖和果糖。维生素有硫胺素、核黄素、叶酸等。己发现在百合花粉中,葫萝卜素和类葫萝卜素比红葫萝卜中的含量高20倍。花粉中还含有人体所  相似文献   

9.
以斑叶堇菜花粉为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的萌发特性,并探讨了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花粉萌发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步判断斑叶堇菜在堇菜属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分类地位;花粉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为:280 g·L~(-1)蔗糖+250 mg·L~(-1)硼酸+50 mg·L~(-1) GA_3+200 mg·L~(-1) Ca(NO_3)_2。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80°C;-80°C贮藏360 d后,花粉萌发率仍达到40.50%,3种保护酶活性较高,花粉抗氧化、衰老能力较强。贮藏过程中,在3种酶出现高峰值前后,室温和4°C的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不同贮藏温度下,3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室温下,CAT为敏感性保护酶;4°C下,POD为敏感性保护酶,SOD为非敏感性保护酶;-20和-80°C下,POD为零下低温敏感性保护酶。花粉萌发率与SOD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我国所发现的椴粉属花粉特征,并与现代相关植物花粉进行了对比,发现本属不单与椴树科(Tiliaceae)而且与梧桐科(Sterculiaceae)的某些属种有关系,从而在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及其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时有了可靠的对比资料,使孢粉学的植物学意义更加可信。  相似文献   

11.
笔者观察了甘肃西部玉门含油区原油样品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24属26种(型),提出了原油孢粉集合的概念。本文在孢粉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本油区的油源岩。本区第三纪石油中发现的孢子花粉可以分为石化程度迥然不同的两类。石化较深的一类主要有枣形莎草蕨孢、奇异金毛狗孢、微小单槽粉和本内苏铁粉;石化较浅的一类包括松、云杉、麻黄、眼子菜、百合、榆、藜、睡莲、山嵛草、小扁豆、白刺、柽柳、蓍、蒿、一枝黄花、鬼针草等属以及禾本科和莎草科的花粉。第三纪原油中的这些孢于花粉是来自早白垩世沉积和来自第三纪沉积的孢子花粉的集合。下新民堡群黑色页岩中所产的早白垩世孢子花粉在第三纪石油中的出现是石油运移所造成的结果,反映着早白垩世沉积可能是本区的油源岩。早白垩世石油中分离出的孢子花粉仅有枣形莎草蕨孢、微小单槽粉、本内苏铁粉和皱球粉等,第三纪孢子花粉完全缺乏。这说明油源岩和贮油岩都应属于产化石的下新民堡群。此外,在贮于志留纪变质岩裂隙中的石油内也有一些单槽粉和皱球粉,它们可能也是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被油气从下新民堡群带来的。总之,根据原油中发现的孢子花粉来判断,本区油源岩应为早白垩世下新民堡群黑色页岩。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云南丽江老君山18个样点山地林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83.3%,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花粉比值(AP/NAP)约为5,以常绿栎类、桦属(Betula)和冷杉属(Abies)为主;(2)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基本能够反映母体植被特征,针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3)主要花粉类型中冷杉属、柳属(Salix)和杜鹃花科(Ericaceae)花粉具低代表性;常绿栎类、松属(Pinus)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其花粉产量和散布范围为松属常绿栎类桦属;(4)通过花粉相对含量,DCA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植物群落。该研究成果可为西南地区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3.
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是指植物的雌性(雌蕊)正常,雄性(雄蕊)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的现象.雄性不育现象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玉米、高粱、小麦、水稻、洋葱等作物中都有发现.玉米中有一种雄性不育的变异,植株在开花抽穗期,雄穗上的花药不能显示出来,整个植株不能开花散粉,其雌蕊的发育正常,能接受另一植株的花粉而结实.又如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的雄性败育的野生稻等.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研究梅加拉亚盆地(Meghalaya)晚白垩世,特别是白垩-第三纪界线附近孢粉时发现大量三突口器类以及其他类型的花粉,这些花粉主要包括:Aquilapolleniotes indicus,A.nemuroensis,A.truncatus sp.nov.,以及新属Farabeipollis,该新属包括3个新种:还有Integricorpus brevicoplatum sp.nov.,Integicorpus langparensis sp.nov., Mancicorpus albertensis,Striaticorpus pyriforme.S.striatum。孢粉地层学研究显示早马斯特里赫期孢粉植物群中正型粉类居统治地位,而三突口器类花粉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三突口器类花粉是在晚白垩世正型粉类消失后才开始分异发育的。  相似文献   

15.
雄蕊运动指雄蕊在自身能量支持下发生的主动运动,不包括雄蕊在访花者触碰下造成的被动位移。该文总结了雄蕊的应激运动、快速猛烈弹射、缓慢运动以及级联运动等4种主要类型,分析了这些运动类型的系统分布及繁殖适应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雄蕊的应激运动由访花者或其他外力诱发,可能起到促进散粉和实现繁殖保障的作用;雄蕊快速猛烈的弹射运动可将花粉猛然撒向空中或访花者身上,促进了花粉的风媒或虫媒散布;缓慢运动的雄蕊可能通过在不同花期改变雄蕊的空间位置和雌雄异位程度来调节繁殖策略,或主动将雄蕊花药移至特定部位(如柱头表面)实现自交;雄蕊逐一、依次发生的级联运动较为复杂,主要分布在刺莲花科、梅花草科、旱金莲科和芸香科中,目前还缺乏实验研究;但根据"花粉呈现理论"以及其他类型的雄蕊运动研究结果,雄蕊的级联运动可以将花粉分批呈现给不同的传粉者,通过不同传粉者的分别传粉来提高花粉的输出;而且可避免已散粉雄蕊对即将散粉雄蕊的干扰,同时可能也降低了雌雄功能干扰和(或)花内自交。在芸香(Ruta graveolens)中,级联运动之后的雄蕊还会在花末期再同时向花中央运动;这种多向、多次运动方式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雄蕊运动类型。雄蕊运动领域值得今后开展进一步实验研究的方向主要有:1)雄蕊运动尤其是级联运动对雌雄功能干扰(性别间干扰)、雄蕊与雄蕊的"性别内干扰"等植物繁殖格局的影响;2)雄蕊运动与雌雄异熟、雌雄异位等花部特征的相互作用;3)雄蕊运动复杂类型的生理与发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石炭纪以来双气囊花粉富集规律与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双气囊花粉首次出现于早石炭世末期,迄今已有近3亿年的历史。晚石炭世以来,包括松科、罗汉松科、古老松柏粉类、具缝双囊粉类、原始无肋双囊粉类及具肋双囊粉类在内的双气囊花粉,在地质发展历史上不仅仅展现为随时间的新老交替过程,而且呈现出明显周期性富集现象。3亿年来,双气囊花粉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周期性盛衰过程。一级周期时限约45-50Ma,双气囊花粉往往在其早期阶段富集出现,晚期阶段明显衰退。中国东部重要的双气囊花粉富集期包括:晚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早期、晚二叠世末期一早三叠世早期、晚三叠世末期一早侏罗世早中期、晚侏罗世晚期一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末期一晚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新近纪中期至更新世。双气囊花粉盛衰过程的二级周期时限约15-17Ma,该级周期叠加在一级周期之上,并使其复杂化。一般情况下,在任意一个一级周期之内,前两个二级周期之早、中期阶段,双气囊花粉可达到较高的富集程度,而第三个二级周期内,双气囊花粉往往不甚发育,这是由一级周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双气囊花粉类盛衰过程还存在着超级周期性,这种超级周期由两个一级周期组成,时限约为100Ma。地史上,此级别周期有4期,其地质时限如下:石炭纪一中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早期一晚侏罗世初期、晚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晚期(马斯特里赫特早期)、晚白垩世末期至今。在同一超级周期之内,两个一级周期转折处双气囊花粉仍占据较突出地位,为弱转折所在。不同超级周期之间,一级周期转折处双气囊花粉含量急剧衰减,且喜热耐干孢粉类型富集出现,特化类型分布普遍,为强转折所在。双气囊花粉类盛衰过程还明显地与古气候演化、全球构造变动、海平面升降、缺氧沉积发育、以及盆地演化过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这些规律表明,全球自然背景演化过程有着统一的机制,而双气囊花粉类盛衰历史为发现这些自然背景演化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探索其演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粉与花粉管中类高尔基体58K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阎隆飞 《中国科学C辑》2000,30(3):300-304
动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往往位于微管组织中心(MTOC)附近,它们的位置部分地被58K蛋白所决定.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方法,我们发现川百合花粉与花粉管内存在类高尔基体58K蛋白,其分子量与动物细胞内58K蛋白类似,约为60 ku.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在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与花粉管内类高尔基体58K蛋白主要存在于一些颗粒状的细胞器上.这些颗粒状细胞器的分布与植物细胞内高尔基体的分布是一致的.进而通过免疫金标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花粉与花粉管内类58K蛋白主要存在于高尔基体附近的囊泡膜上.  相似文献   

18.
赵萍  唐红  刘兴宇  何丽霞 《西北植物学报》2022,42(12):2052-2060
以紫斑牡丹‘象牙白’单瓣和重瓣花的花粉为材料,对其超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单瓣和重瓣花花粉超微结构以及不同温度储存花粉活力与其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3种保护酶活性(POD、SOD、CAT)的关系,以确定紫斑牡丹单瓣和重瓣花花粉最佳储存温度。结果表明:(1)紫斑牡丹重瓣花花粉平均极轴长、平均赤道轴长、极轴长/赤道轴长均小于单瓣花花粉;室温(25℃)条件下,单瓣花花粉萌发率(83.62%)高于重瓣花(72.06%),单瓣花和重瓣花花粉的半衰期分别为40 d和60 d;随着储存温度降低和储存时间的延长,单瓣花和重瓣花的花粉萌发率较室温均显著提高,且单瓣花花粉萌发率始终高于重瓣花花粉。(2)紫斑牡丹单瓣和重瓣花花粉在短期储存(1~120 d)、较长时间储存和长期储存的适宜温度分别为4℃、-20℃,-80℃。(3)与室温相比,低温可提高储存期间紫斑牡丹花粉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并降低MDA含量,从而有效延缓花粉萌发率的下降。(4)低温胁迫对紫斑牡丹单瓣花花粉的影响低于重瓣花花粉,在相同储存温度条件下,重瓣花花粉细胞受损程度更高、萌发率下降速率更快。研究认为,紫斑牡丹花粉在-80℃储存条件下基本处于代谢平衡状态,故低温能有效延长其花粉储存寿命;储存期间花粉萌发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损伤加重;紫斑牡丹重瓣花花粉粒小、瘪粒和畸形是导致其较单瓣花花粉萌发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花粉的时序呈现是指植物花药按一定次序释放花粉的现象, 被认为是对传粉者访问频率的一种适应。在传粉者充足的环境中, 植物通过限制花粉1次被移出的数量, 使花粉供体能作为多个父本, 从而提高雄性适合度。该文从开花习性、花部特征、传粉者及繁育系统等方面对早春短命植物黑鳞顶冰花(Gagea nigra)的花粉呈现时序及其适应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黑鳞顶冰花单花期约5-7天; 白天开放, 晚上闭合, 花药次序开裂, 呈拉链式散粉, 散粉期4-6天。黑鳞顶冰花以异交为主, 部分自交亲和。蝇类和食蚜蝇为主要传粉者, 访花频率为(0.141±0.078) flower∙h-1。在雄蕊的时序散粉过程中, 雌蕊持续生长, 经历了从低于雄蕊到等高、再到高于雄蕊阶段。在等高阶段, 单花早晚的开闭, 使得雌雄蕊紧靠在一起, 促成了自动自花授粉。在传粉者缺乏的环境中, 黑鳞顶冰花的花粉时序呈现延长了散粉期, 在等待传粉者和分摊风险方面具重要作用。这种花粉渐次呈现的策略, 在新疆的早春开花植物中可能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体培养法和杂交实验法,以菊花品种‘钟山金阳’(Chrysanthemum morifolium‘Zhongshanjinyang’)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的花序开放程度(花序开放天数和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和贮藏条件对其花粉萌发的影响。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在花序开放的第2至第7天花粉萌发率为22.6%~17.3%,第9天为7.7%,第11天仅为2.8%;在散粉的第1阶段(第1和第2轮管状花散粉)和第2阶段(第3和第4轮管状花散粉)花粉萌发率分别为19.5%和17.8%,第3阶段(全部管状花散粉)花粉萌发率仅为9.4%,表明随花序的开放和散粉阶段的延续,花粉萌发率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昼/夜温度5℃/0℃、10℃/5℃、15℃/10℃、20℃/15℃、25℃/20℃和30℃/25℃条件下栽培一定时间,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均有明显差异;其中,10℃/5℃栽培组培养4.0 h的花粉萌发率最高(23.0%),而30℃/25℃栽培组培养0.5 h的花粉萌发率最低(1.2%);15℃/10℃和20℃/15℃栽培组培养4.0 h的花粉管长度较长(分别为144.4和146.1μm),而30℃/25℃栽培组培养0.5 h的花粉管长度最短(38.3μm)。在不同贮藏温度下[4℃、-20℃和室温(约25℃)],新鲜和干燥花粉的萌发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降幅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新鲜花粉贮藏12 d后花粉萌发率从21.4%降至5.0%以下,干燥花粉贮藏26 d后花粉萌发率降至5.0%以下;总体上看,干燥花粉的萌发率和贮藏时间均高于新鲜花粉,以-20℃条件下贮藏的干燥花粉萌发率最高且可贮藏至50 d以内。杂交实验结果显示:用不同栽培温度下的品种‘钟山金阳’的花粉对品种‘钟山粉碟’(‘Zhongshanfendie’)进行人工授粉,在柱头上花粉萌发数差异明显;其中,10℃/5℃栽培组的花粉萌发数最多(55.5),30℃/25℃栽培组的花粉萌发数最少(8.8),且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花序开放天数、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及贮藏条件对菊花品种‘钟山金阳’的花粉萌发率均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建议菊花品种‘钟山金阳’花粉的最佳采集时期为花序开放的7 d内且为第1至第4轮管状花散粉阶段,栽培温度应维持在10℃左右,而且采集的花粉应置于-20℃干燥条件下贮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