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中国东北地区多孔菌的区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的一个重要类群,通过将木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成为可被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经过野外采集及室内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共发现多孔菌304种,隶属于7目14科93属,其中优势科是多孔菌科,优势属是木层孔菌属、泊氏孔菌属和薄孔菌属。经过区系地理分析,东北地区的多孔菌以北温带和世界广布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东北地区的多孔菌濒危种有23种,其中有11种生于单一属的寄主树木上,说明生境的选择限制了多孔菌的生长;多孔菌物种中营腐生生活的种类占大多数,有褐腐和白腐之分。总体来说,白腐菌占大多数,但东北地区褐腐菌所占比例为23.8%,高于世界水平,并且其中有80%的种类生长在针叶树上,说明褐腐菌对于东北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的重要类群, 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本文比较分析了我国寒温带至亚热带的阿尔泰山脉、秦岭山脉和南岭山脉的多孔菌物种、生态习性和区系特征。经调查, 在三个山脉共发现多孔菌8目29科107属287种, 其中阿尔泰山、秦岭和南岭分别为84种、132种、160种, 优势科均为多孔菌科和锈革孔菌科。三个山脉的共有属和共有种分别为25个和14个。区系地理分析发现, 阿尔泰山脉和秦岭山脉以世界广布成分和北温带成分为主, 南岭山脉以世界广布和泛热带成分为主。在寄主选择性方面, 阿尔泰山脉的多孔菌偏好生长在裸子植物上, 其比例高于被子植物, 而秦岭和南岭则相反。在腐朽类型方面, 从寒温带至亚热带白腐真菌物种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而褐腐真菌数量逐渐下降。通过比较分析3个不同气候带的多孔菌物种多样性、寄主偏好性和引起的腐朽类型, 发现气候和植被类型是影响多孔菌区系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尺度的蕨类植物分布信息和野外考察资料, 探讨了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结果表明, 滇西北地区分布有蕨类植物50 科, 136 属, 624 种, 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主要包括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 等; 优势属主要包括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 和铁角蕨属Asplenium 等。在科、属、种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表明研究区域内蕨类植物的区系起源可能与热带蕨类区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从科水平到属和种的水平, 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有所降低, 这可能与不同分类阶元所代表的地质历史和研究区域的地壳抬升历史有关。研究区域内分布着中国特有蕨类植物物种205 种, 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地区, 这暗示着滇西北地区可能是云南地区蕨类植物中国特有种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科和属的层次上, 滇西北地区蕨类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这可能与研究区域内复杂的地形和特殊的地质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于2007-2008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对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共计2目8科12属19种,其中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和玉斑锦蛇(E.mandarina)为宁夏爬行动物新纪录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50,均匀性指数为0.563,其两栖爬行动物科数和种数分别占宁夏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72.7%和67.9%,分别占内蒙古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66.7%和50.0%;花背蟾蜍(Bufo radde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草原沙蜥(P.frontal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是贺兰山优势种,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和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为常见种,其余种类为偶见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14种为古北界物种,5种为广布种,且蒙新区物种成分优势明显,占42.6%,反映了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7.
库姆塔格沙漠不同区域种子植物物种组成与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姆塔格沙漠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较典型的沙漠之一,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并结合遥感资料,对该地区植被的物种组成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共有种子植物29科91属143种;该地区植物物种贫乏、生活型简单,主要以灌木、一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2)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的植物组成受水分、高温以及土壤盐分等因子影响,形成了3个主要的种子植物分布区(阿奇克谷地、阿尔金山山前洪积扇戈壁、西湖湿地),且各区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3)从3个主要植物分布区的物种组成与生活型组成来看,阿尔金山山前洪积扇戈壁区域植物生活型比阿奇克谷地和西湖湿地丰富;因阿尔金山山前洪积扇戈壁环境复杂,在3个区域中其物种相对丰富,科、属、种的种类较多;阿奇克谷地和西湖湿地植物的属、种相似度较高;3个区域的植物属、种总体上相似度较低.(4)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表征科主要为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麻黄科(Ephedraceae)等;3个主要植物分布区科的分布型均以世界分布为主,属的分布型以北温带分布和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主,具体表现为:阿奇克谷地和西湖湿地植物属的分布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主,阿尔金山山前洪积扇戈壁植物属的分布型以北温带分布为主.(5)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种子植物以旱生种所占比例较高,物种类型具有明显的残遗性;由于环境条件特殊,形成了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特有的植物类群和区系特征.本研究结果为库姆塔格沙漠地区植物组成及区系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7~2008年对浙西南地区的婺江、衢江及瓯江流域沉水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类型及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共有沉水植物6科8属19种,在属水平上可归纳为3个区系类型,在种水平上可分为7个区系类型,并且在属种水平上的主要分布类型不同。(2)9个典型样地的13个群落类型进行了β-、γ-多样性分析。群落间β-多样性Jaccard指数显示89.8%群落间的相似性低于0.5,各样地的y-多样性则在衢江水域为最高(14种),瓯江水域最低(9种),这与不同水域沉水群落分布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并认为该地区沉水植物多样性降低是环境因子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四川动物》2015,(6)
本文在对河北(含京、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进行种类鉴定和地理分布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该地区已知拟步甲科昆虫5亚科19族38属64种(亚种),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该地区拟步甲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河北拟步甲在种类组成上由多到少依次为:拟步甲亚科Tenebrioninae 20属40种(62.5%)>漠甲亚科Pimeliinae 9属12种(18.8%)>朽木甲亚科Alleculinae 3属5种(7.8%)>伪叶甲亚科Lagriinae 3属4种(6.2%)>菌甲亚科Diaperinae 3属3种(4.7%);在区系组成上,河北拟步甲与华北区关系最为密切,共计38属63种(98.4%),其次为蒙新区28属47种(73.4%),其他动物区的成分较少;河北拟步甲在河北昆虫地理区划的分布呈现:山麓平原区30属42种(65.6%)>冀西北间山盆地区24属40种(62.5%)>冀北山区12属14种(21.9%)>坝上高原区11属14种(21.9%)>冀西山区9属10种(15.6%)>低平原区8属9种(14.1%);河北特有种7种,其中6种分布在山麓平原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多孔菌多样性初探:物种、区系和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菌是指子实层体呈孔状且质地为革质至木质的一类大型担子菌,主要生长在各类木材上。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带和地形多样,森林类型和植被组成丰富,为多孔菌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长期的野外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特别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多孔菌种类的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多孔菌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现在已知有多孔菌704种,隶属于11目22科134属,包括世界广布成分、北温带成分和热带-亚热带成分。多孔菌中的白腐菌是潜在的工业用菌,褐腐菌在森林的更新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落叶松林3种林型,对各林型蛾类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蛾类各科(亚科)在3种林型中的比例分配明显不同。阔叶红松林中尺蛾科数量占优绝对优势,占47.0%,其次是舟蛾科,为9.3%。优势种为台褥尺蛾,占17.2%;从蛾类总种数和蛾类个体总数上看,白桦林中蛾类物种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林,优势度指数则最低;白桦林的优势种有尘尺蛾、枞灰尺蛾和双星白枝尺蛾;在落叶松林中,灯蛾科、波纹蛾科和枯叶蛾科的多度都比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高,其优势种为阿泊波纹蛾。 相似文献
12.
13.
南岭东西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沿海拔梯度设置的样地的调查资料,对南岭东段的莽山和西段的猫儿山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莽山和猫儿山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大,但相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随海拔的上升,两山体乔木的最大树高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猫儿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以及立木密度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莽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海拔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而立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这种单峰曲线格局或负相关关系与中尺度上的海拔高度以及小尺度上的土壤特性、小地形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有关。在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和1700m以上的山顶矮林群落,莽山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均明显高于猫儿山。两山体的乔木种数与海拔之间都显示出负相关性,但莽山由于高海拔群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这种相关性不显著。乔木层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且在两山体之间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本文最后还对两山脉低海拔区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导致猫儿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S)和α多样性(H’)明显低于莽山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而且落叶阔叶树种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开始入侵到群落中。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物种生物量、优势种器官生物量和植被生物量角度,探讨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43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中,单物种生物量排序前5种植物分别是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159.01kg·hm^-2)、笃斯越桔(Vaccinium jiliginosum var.alpinum)(137.52kg·hm^-2)、高山笃斯(Vaccinium uliginosum)(134.7kg·hm^-2)、宽叶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 var.asiatica)(131.5kg·hm^-2)圆叶柳(Salix rotundifolia)(128.4kg·hm^-2).它们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与总生物量之比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植被生物量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2.21t·hm^-2,对调节长白山小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固定大气CO2起着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白山区落叶松林下笃斯越桔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群落的地上、地下各部分的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上部枝条生物量主要分布在50cm高度以下,基径3~5mm粗枝的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级别中所占比重最大。笃斯越桔地下部生物量较大,占总生物量的75.2%~92.6%;地下部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死苔藓层内,占总根量的66.3%~85.0%,而其中<1mm细根所占比重最大,为该层总根量的42.6%~82.7%。在泥炭层内笃斯越桔根系占总根量的12.3~29.7%,比重较小。笃斯越桔的根系生物量占所有植物根系生物量的8.8%~60.7%,笃斯越桔以细根为主。本研究结果为笃斯越桔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估等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昆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季节性观察,系统地研究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昆虫类群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已知的森林昆虫26目131科1162属1960种,其中森林害虫11目105科881种、重要森林害虫638种;森林昆虫群落中植食性昆虫类群总数所占比重最大,天敌昆虫群落中以捕食性类群总数所占比重最大.植食类群、寄生性类群和捕食类群全年的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84、0.830和0.806.各类群问季节变动系数的大小顺序为捕食类群>寄生性类群>植食类群. 相似文献
17.
云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趋势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以云南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重要山脉的7个山系作为样区,进行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调查并参考有关资料,采用不同山系样区各垂直带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指标,对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地理分布趋势、规律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呈递减的趋势。与此趋势变化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其次是水湿条件,另外还与小型兽类的密度,物种丰富度、地理环境(坡向)和垂直带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此外,对横断山区不同区域小兽物种密度高峰问题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9月,以清原林场、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宽甸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辽东次生林中木腐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经过野外调查,共采集和记录木腐菌1062份,经鉴定为92种,隶属于48个属;其中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木腐真菌物种最丰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4.04.从物种的地理成分来看,辽东地区的木腐菌以世界性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特征.白腐真菌是该地区倒木的主要分解者;该地区的木腐菌主要生长在腐烂等级为2、3的倒木上,主要优势寄主为槭属倒木,有243份真菌采集于槭属倒木,占总数的23.2%. 相似文献
19.
Taxus cuspidata, a tree species with high economic value because of its anticancer properties, is experiencing severe reduction in populations across its range in China. We examined one chloroplast DNA (cpDNA) region (petA-psbE) and 9 nuclea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loci variations among seven populations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of 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 moderate level of haplotype diversity (HT = 0.625), low nuclear microsatellite diversity (HE = 0.261 ± 0.028), 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ces (FST = 0.065) and substantial gene flow (Nm = 2.806) were observed. Most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was partitioned within the population (87.8% and 94.0% for cpDNA and SSRs, respectively). Our haplotype identification permutation tests revealed that GST > NST, indicating an absence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in T. cuspidata. Neither STRUCTURE nor UPGMA analyses showed any geographic pattern in T. cuspidata populations.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survival situation of T. cuspidata, our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ource protection, utilization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of this valuable plant.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主要类型森林土壤大孔隙数量与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张力入渗仪测量和计算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4种主要类型土壤(暗棕色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山地生草森林土和山地苔原土)中半径范围分别在≥0.5mm、0.25~0.5mm和0.1~0.25mm的大孔隙数量与分布,并探讨了大孔隙的存在对土壤饱和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暗棕色森林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自地表向下至40cm以内土层的变化较快,在40cm以下土层内的变化较慢;棕色针叶林土和山地苔原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山地生草森林土中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不大.大孔隙占土壤体积的比例虽然很小,却对土壤饱和渗水量的传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