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Using partial sequences of mtDNA control region,we sought genetic diversity,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subspecies classification in 5 populations of Myodes rufocanus from Northeast China and Hokkaido,Japan. After sequencing a 616 bp segment of control region,we detected 45 haplotypes based on 57 variable sites among 55 individual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high-level haplotype diversity and slightly less nucleotide diversity occurred in these populations. AMOVA analysis showed that high-leve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happened between populations due to 64.70% genetic diversity and Fst ranging from 0. 240 to 0. 814. In a phylogenetic analysis,the haplotypes from Northeast China split into two groups:Daxing’anling-Xiaoxing’anling-Wandashan and Hailin-Dahailin. This suggested that we can separate the populations from Northeast China into two subspecies,M . r. irkutensis and M. r. Changbaishanensi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with the former and latter areas. 相似文献
3.
中国棕背(鼠平)亚种分化的研究(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及新疆等地区的215号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标本的外形和头骨的形态进行了亚种分化研究,认为分布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棕背(鼠平)的亚种为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hanseius(Thomas);大、小兴安岭及新疆地区的亚种为Cl.r.irkutensis(Ognev);而将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亚种定为一新亚种——棕背(鼠平)长白山亚种(Clethrionomys rufocanus changbaishanensis)。 相似文献
4.
棕扇尾莺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环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0—1987年的5—9月,在山西省代县境内滹沱河滩对棕扇尾莺(Cisticolajuncidis)的种群数量及环志进行了工作。其内容包括季节迁徙,种群数量,数量波动及对该鸟环志结果予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羽色多态现象的研究对了解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有着重要意义。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具有典型的羽色多态现象。结合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2005年4月—2007年1月间的野外调查,分析棕背伯劳棕色型和黑色型在形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后,得到的结果如下:1)广东可能存在与棕色型、黑色型相区别的一种新色型——黑色白边型,该色型全身以黑色为主,但具多枚白色飞羽;2)棕色型与黑色型各身体量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野外种群中棕色型为优势色型,黑色型多集中于沿海地区而山区未有发现,黑色白边型仅在沿海的海丰县被发现。据此认为新色型的出现说明沿海可能是黑色型分化的重要地区,且色型的分化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与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tus)是吉林省林木主要害鼠,本文应用数量化方法,分析野外调查数据,阐明它们对栖息地选择的生物学特性,为森林鼠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983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吉林省林业厅在全省43个县同时对森林害鼠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危害进行调查,共布41376铗日,捕鼠2271只。本文选择东部山区樟子松人工林31块、红松人工林50块、落叶松人工林78块、人工针叶混交林15块、天然次生林42块样地,对棕背(鼠平)与红背(鼠平)的铗日捕获 相似文献
7.
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是东北林区的优势鼠种,由于啃食树皮危害林木生长,在数量大发生年的秋末冬初更加严重,因此了解林地棕背(鼠平)数量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防治幼林鼠害,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棕背(鼠平)数量变化不仅与林分郁闭度有关(舒凤梅,1981),而且与林地坡度也有关。本文着重探讨不同坡度林地的棕背(鼠平)数量 相似文献
8.
对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夏季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比较。3种啮齿动物总消化道的长度及重量(含内容物重和总干组织重),各器官的长度,胃、小肠和盲肠等长度,小肠和盲肠含内容物重,盲肠和大肠去内容物重,小肠、盲肠和大肠总干组织重等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以植物为食的棕背的总消化道、小肠、盲肠和大肠的长度或重量明显长于或重于其他两种鼠类。后肠可作为衡量草食性动物食物质量的指标。3种啮齿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形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的食性。 相似文献
9.
三种鼠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大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s和花鼠Eutaraias sibiricus 3种森林害鼠针毛的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认为:3种鼠针毛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差异不显著,而花鼠与其它两种鼠差异显著,在鼠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 年2-6 月, 在广东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棕背伯劳棕色型(normal morph)、黑色型(dark morph)及其不同杂交型的巢址选择及巢的生态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野外观察发现棕背伯劳不同色型间未有生殖隔离; 2)对59巢15 个巢址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巢址选择均主要受5 个主成分的影响(5 个主成分中, 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 巢位高、水源距离、巢下方郁闭度、巢枝分叉级数和巢树隐蔽度), 累计贡献率达70.18%。三种交配型(黑色型-黑色型, 黑色型-棕色型和棕色型-棕色型)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皆无显著性差异(P > 0.05)。3)不同交配型在巢材选择上取材均较为广泛, 但差异不显著, 巢的生态测量值亦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认为, 棕背伯劳不同色型在巢址生态位尺度上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1.
1 引 言棕背鼠平 (Clethrionomysrufocanus)是我国北方森林小型哺乳动物的重要成分 ,也是主要的林木害鼠之一 .目前 ,国内外对该鼠的生态学已有许多研究 ,太田嘉四夫[6] 在活动节律研究方面有所报道 .作者在室内不同食物条件下 ,对棕背鼠平昼夜活动节律进行了观察研究 ,现将初步结果做一报道 .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动物2 0 0 1年 8~ 10月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林区捕获棕背鼠平带回实验室驯养 .单鼠饲养于 35cm× 30cm× 2 0cm铁丝笼中 ,供给小鼠用颗粒饲料、胡萝卜和水 ,提供棉花供鼠做巢 ,实验室温度为 2 0~ 2 5℃ ,自然光照 .2 2 …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森林土壤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林型、土壤剖面的森林土壤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从而为建立森林真菌资源库提供种质资源,并为森林生物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该地区6个不同林型中,采用“之”形路线及土壤剖面取样法多点采集土壤样品,按照标准方法初步分离鉴定出真菌28个属,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纪录属,即球壳属(Sphaerodes)。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真菌区系与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层次密切相关:美人松落叶松林、红松阔叶林和红松云冷杉林土壤真菌的种类明显多于鱼鳞云冷杉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带;土壤不同剖面层次上的真菌种群数量高低依次为落叶层>腐殖质层>土壤层;同一林型下不同土壤层面上优势菌属的组成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且不同层面上也存在着其特有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在植被-凋落物-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碳储量分布规律是典型高山冻原(TT)>石质高山冻原(ST)>草甸高山冻原(MT)>沼泽高山冻原(WT)>石海高山冻原(RT),长白山高山冻原的植被碳储量为3.3457×104t。而生物量分布规律是WT>TT>MT>ST>RT。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平均凋落物量是0.991 kg.hm-2.年-1;凋落物碳储量为1.5043×104t,碳储量分布规律是TT>ST>MT>RT>WT。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0~20 cm)亚系统中,有机碳储量为3.162×105t;每年约有1.4105×104t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现已成为3.6471×105t碳储库。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野生兰花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32-33
本文对长白山野生兰花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花期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 ,为开发本区野生兰花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区鸢尾属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1):20-21
对长白山鸢尾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评细地调查研究,为开发长白山区鸢尾属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区黄精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34-35
本文对长白山黄精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储量、生境、鉴别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详细地调查研究,为开发本区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野生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1):35-37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白山有毒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特点,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开发前景,采取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国内外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一些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8.
Fubito Ishiguro Nobuhiro Takada Keisuke Nakata Yasuhiro Yano Hiroyuki Suzuki Toshiyuki Masuzawa Yasutake Yanagihara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1996,40(1):67-69
In autumn of 1994 and spring of 1995, we examined Borrelia infection among Microtinae voles, Clethrionomys rufocanus bedfordiae, in Hokkaido, Japan. In BSK culturing of the earlobe tissues of 45 C. rufocanus bedfordiae captured, twelve rodents were positive for Borrelia. Eight isolates were used for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se isolates were classified into B. garinii or B. afzelii. It is considered that a common vole, C. rufocanus bedfordia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maintenance of B. garinii and B. afzelii, similar to the role of Apodemus speciosus mice. 相似文献
19.
20.
长白山百合属植物野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3):22-23
本文重点介绍了长白山百合属的植物种类、分布、储量及其鉴别 ,百合属植物利用的现状和将来开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