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葡萄籽油的化学成分,前人曾研究过山葡萄( Vitis amurensis Rupr)种子中的油脂,含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中国油脂编写委员会,1987)。葡萄(Vitis vinifera L.)种子油除含上述成分外还含亚麻酸和微量月桂酸、肉豆蔻酸(Bombardelle,1995)。但对挥发油,特别是酿酒后的葡萄籽油的成分尚未报道。作者利用超临界CO2革取装置提取该葡萄籽油,对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l材料与方法 样品由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提供酿酒后的葡萄籽。 超临界 C…  相似文献   

2.
不同方法提取的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取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提取荷叶挥发油,利用GC-MS对它们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提取荷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皆有很大差别。超临界CO2萃取的荷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荷叶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Punica granatum L)籽油的技术体系,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石榴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石榴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30℃,分离温度55℃,萃取时间70min,在此条件下油脂产率为20.4%。GC-MS分析的结果显示,石榴籽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和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6.86%。  相似文献   

4.
生姜的超临界CO2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生姜的工艺,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扣时问等因素对生姜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生姜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最佳工艺:生姜原料切成薄片,含水率15%以下,萃取条件为压力24Mpa、温度40℃、时间2h。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微孔草籽油,并对籽油进行了HPLC/MS分析。实验确定的最佳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条件是: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0MPa,CO2流量为35-40kg/h,萃取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白刺籽油的萃取率为16.12%。利用HPLC/MS对微孔草籽油分析,发现其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高达73.19%。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微孔草籽油油样和石油醚萃取微孔草籽油油样的理化性质,发现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籽油质量优于传统溶剂萃取的籽油。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百合花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百合花中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工艺,重点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出油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超临界CO2萃取的主要因素为C3〉A2〉B2(A为萃取压力,B为萃取温度,C为萃取时间);最佳工艺参数:SC-CO2萃取压力为18MPa,温度为50℃,时间为90min,流量为25L/min,所得百合花挥发油的出油率高达2.92%。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超临界CO2流体提取技术从塔拉籽中提取塔拉籽油的工艺与方法进行优化和油分品质分析。采用3组平行单因素实验确定塔拉籽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以塔拉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强对塔拉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经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温度45℃,提取压强35 MPa。通过3组重复实验验证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塔拉籽油的实际平均提取率为21.07%与单因素实验中的结果接近较为吻合,所得提取条件现实可靠。提取的塔拉籽油呈现出透明的淡黄色,为干性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表明该法提取塔拉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腊梅花蕾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种不同萃取条件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腊梅花蕾挥发油.应用GC-MS技术对两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分别分离得到两组挥发油中的39、41个色谱峰,通过NIST2005标准谱库检索和WLEY质谱库比较,共鉴定了其中45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腊梅花蕾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樟醇、邻苯二甲酸二辛酯、β-月桂烯、桧烯、橙花叔醇、苯甲醇、己酸乙酯、β-蒎烯和榄香醇;不同萃取条件下腊梅花蕾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对超临界CO_2萃取茶籽仁油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茶籽油的原生态品质,研究了茶籽仁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并运用响应面法对其萃取压力、温度和时间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在33 MPa压力和43℃温度下连续萃取时间2 h。此条件下的萃取得率为39.6%、出油效率达86.5%,所得茶籽油只需简单的脱酸处理即达到国标GB11765—2003规定的压榨一级茶籽油水平。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珊瑚姜根茎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CO2萃取珊瑚姜根茎的化学成分袁果先静缄袁家谟巫华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阳550009)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ZINGIBERCORALLINUMBYSUPERCRITICALCARBONDIOXIDEEXTRA...  相似文献   

11.
12.
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93-196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叶臭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84个峰,鉴定了其中的66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52%.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芹子烯(15.76%)、石竹烯(15.05%)、β-芹子烯(9.54%)、α-蒎烯(6.43%)和α-石竹烯(5.39%)等.  相似文献   

13.
美味牛肝菌中油脂成分的提取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波辅助提取的方法提取了美味牛肝菌中的油脂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料液配比对提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微波功率为900 w,提取时间14 m in,美味牛肝菌油脂成分的提取效率最高达到8.04%。GC-MS检测表明,美味牛肝菌含有26种组分,包括1-辛烯-3醇(19.52%)和1-辛烯-3酮(11.98%)。  相似文献   

14.
GC-MS法分析曼陀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曼陀罗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曼陀罗挥发油中鉴定出58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量的92.37%.其中主要成分为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44.29%)、二苯胺(12.50%)、四十四烷(10.41%)、二十烷(4.19%)、(E)-3-己烯-1-醇(2.38%)、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2.28%)等.  相似文献   

15.
以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超声辅助法研究了芒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30、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40 min、提取级数3次,在此条件下测得南荻中总黄酮含量为7.24 mg/g,并在此条件下测定了芒草10个品系中总黄酮含量为4.16~7.84 mg/g,且在不同品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采用气质联用技术鉴定奇岗六倍体、‘GMG121’、芒杂中的挥发油成分,从中共鉴定出28种成分。本研究对芒属植物的遗传育种以及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丝状真菌油脂及其成分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装置萃取被孢霉油脂,研究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原料粒度对被孢霉油脂得率的影响。通过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萃取被孢霉油脂的最佳条件:温度40℃、压力20MPa、时间120min、原料粒度20~40目,油脂得率为46.08%(质量分数)。气相色谱检测油脂成分,其中棕榈酸占24.2%、油酸54.2%、亚油酸11.3%、γ-亚麻酸2.8%。  相似文献   

18.
缬草油化学成份GC/MS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C、GC/MS对缬草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共鉴定出 6 5种化合物 ,其中有 2 6种物质为相关文献中首次报道。所介绍的分析方法可用于生产中的质量监控和常规分析 ,分析结果可为配方、产品开发和调香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雪松松针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使用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从雪松松针挥发油中鉴定了3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5.10%,以烃类和醇类为主;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其IC50分别为0.30、0.22及0.96 μg·mL-1,且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可见,雪松松针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有应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