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背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严重威胁我国的小麦生产。【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能力的链霉菌菌株,为生防菌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能力的链霉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通过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抑制试验分析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利用人工接种试验测定该菌株发酵液的防病效果。【结果】筛选到一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链霉菌21-1,抑菌率为59.5%。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黄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flavotricini)。菌株21-1发酵液能够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孢子产生及萌发过程,而且可以降低禾谷镰刀菌菌丝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并增加丙二醛的含量。菌株21-1可以产生蛋白酶及纤维素酶。菌株21-1菌液10倍稀释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佳,为70.1%。此外,菌株21-1发酵液对其他8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菌株21-1对禾谷镰刀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具...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和农业科学工作者对赤霉素(Gibberellin)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注意,因而对其在植物各方面的生理效应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据研究结果,发现它在许多种植物中具有促进植物营养性的生长、细胞的延长和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诱导长日照植物的开花  相似文献   

3.
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和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在生产中的防控相当困难。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有关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和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尖孢镰刀菌通过分泌毒素和细胞壁降解酶共同致病,谱系特异性区域的存在是其致病性强和宿主范围广的主要原因;在尖孢镰刀菌各专化型中已分离出大量致病相关基因;其他植物和拮抗微生物(木霉菌、丛枝菌根真菌、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以及植物生长促生菌)可以分泌化感物质,作用于宿主植物和尖孢镰刀菌,直接抑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或激活宿主植物的防御反应。未来有关尖孢镰刀菌致病机理研究应该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构建精细的遗传图谱;对化感作用的研究应当深入探讨分子机理,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在转录组或蛋白组水平上明确宿主植物抗枯萎病相关基因,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来筛选新的抗枯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株分离自植物根际土壤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IMS002进行菌株分类鉴定,通过活性追踪分离纯化并鉴定有机相中的活性物质。【方法】通过16S rDNA和5个不同基因(atpD,gyrB,recA,rpoB,trpB)串联聚类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实验分析,对链霉菌IMS002进行菌株分类鉴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株链霉菌的菌丝及孢子形态,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进行生物活性追踪,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使用液质联用高分辨质谱仪、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以及圆二色光谱仪确定该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果】IMS002经初步鉴定与产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ambofacien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经分离和纯化以及现代波谱技术分析,确定有机相中的抑菌活性组分为Borrelidin。【结论】链霉菌IMS002能够产生化合物Borrelidin,该化合物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一株产紫杉醇的丝状真菌的系统分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株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的内共生真菌Y1117,通过产物、形态学(包括培养特征、显微形态)和分子生物学(包括18S rDNA、ITS和TB基因)的系统鉴定,确认其为镰刀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美丽镰刀菌(Fusarium mairei Cheng L.et Tao WY.)。  相似文献   

6.
镰刀菌是植物的重要病原真菌,其入侵植物体可引起镰刀菌病害,给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植物是抗性基因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镰刀菌相关抗性基因和抗性候选基因从不同的植物中被分离和鉴定,并应用于抗镰刀菌基因工程育种。对植物来源的镰刀菌抗性基因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抗病候选基因、拟南芥-镰刀菌互作机制及基因调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以精原细胞法为响导,利用抗代谢的微生物学和化学方法进行跟踪,找到一株产生抗瘤抗生素重氮丝氨酸(Azasetiae)的菌株402.根据其形态、培养特征、碳源利用及生化特性,并与已知重氮丝氨酸产生菌及相近链霉菌比较,认为402菌株是重氮丝氨酸的新产生菌,也是链霉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灰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niger n. sp. Yan & Hu,1982。  相似文献   

8.
从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离到的镰刀菌中,随机抽取335株分别接种到大米培养基上,进行变温培养。用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培养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检测结果表明,50.7%的受检菌株具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分布广泛,产量范围为0.3—5143.8mg/kg大米.玉米赤霉烯酮产量与低温无必然相关性。125株菌株(占产生菌的73.5%)在常温下即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经低温处理后,它们之中仅有41.6%的菌株显著增加了产量。产生菌分属7个种: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紧密镰刀菌(F.compactum)和克地镰刀菌(F.crookwellense)。其中,禾谷镰刀菌占85.3%。  相似文献   

9.
根据植物NBS类抗病基因保守氨基酸序列P-loop和疏水氨基酸GLPL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从香蕉抗镰刀菌枯萎病(4号小种)材料GCTCV-119的基因组DNA及cDNA中扩增获得9个DNA片段和10条cDNA片段,均编码为通读的氨基酸序列,命名为"BR-1"-"BR-19",GenBank登录号依次为EF515833-EF515836, EU123871-EU123885。同源性分析表明,均与已报道的植物抗病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具有P-loop(Kinase-1a)、Kinase-2、RNBS-B(Kinase-3a)以及GLPL等保守氨基酸序列,属于non-TIR-NBS类候选抗病基因。其中,BR-5和BR-6与番茄抗镰刀菌枯萎病番茄专化型I2、I2-1和I2-2基因聚为一类,可能与香蕉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一种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真菌。【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的链霉菌菌株,为该病原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链霉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高活性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分析其发酵条件及无菌发酵液的稳定性;并测定该菌株的防病效果和抑菌谱。【结果】筛选到一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链霉菌菌株21-6,抑菌率为75.2%±2.1%。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Streptomyces stelliscabiei。菌株21-6在pH为中性条件下的PDB培养基中培养5 d能够产生更好的抑菌效果。无菌发酵液能够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过程。无菌发酵液不受高温、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蛋白酶K的影响,耐酸但对碱性条件敏感。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胚芽鞘具有抑制效果。菌株21-6具有聚酮合酶pks-pks-基因。此外,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效果。【结论】链霉菌菌株21-6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宁楚涵  李文彬  张晨  刘润进 《微生物学报》2019,59(10):2024-2037
【目的】旨在分离、筛选并鉴定体外具抑菌促生作用的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以期丰富放线菌种质资源,为研制植物病害生防菌剂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盐碱地、湿地、工业污染土壤中优势植物根内及其根围中的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具有抑菌效应的菌株,进而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AS平板检测法和无氮源培养法进一步检测抑菌菌株的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测、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结果】共分离到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3属共283株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3个采样地中湿地数量最多,均为根围土根内;其中链霉菌属占总数的77%,可分为10个类群。经筛选获得7株抑菌活性和促生效应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H6-1抑菌效应最大,其无菌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kawatsukai)和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的抑制率分别为32.3%、42.6%、48%、72.2%、58.1%和60.5%;而D11-4菌株的促生作用最强,能产吲哚乙酸(22.3 mg/L)、产铁载体(晕圈直径25.2 mm)和固氮。经鉴定这7株放线菌是吸水链霉菌变种(Streptomyces angustmyceticus) H4-6、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 S2-2、浑圆链霉菌(Streptomycesglobosus)H6-1、(Streptomycesiakyrus)GD8-4、波卓链霉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 GH8-6、(Streptomyces paradoxus) H8-2和(Streptomyces coralus) D11-4。【结论】三个生境中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类群丰富且所筛选获得的7株放线菌具有生防潜力,值得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12.
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除了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外,其病原菌还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危害人畜健康。蛋白激酶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植物侵染和胁迫应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禾谷镰刀菌主要蛋白激酶在生物学功能和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禾谷镰刀菌蛋白激酶的研究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是一种分布较为广泛的致病性真菌,可引起多种植物的土传病害,是枸杞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马铃薯糖苷生物碱(potatoglycosidealkaloids,PGA)为一类植物源提取物,其原材料种植广泛、成本低廉,对腐皮镰刀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目的】探究PGA对腐皮镰刀菌呼吸作用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代谢的影响,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其可能的抑菌机理。【方法】以马铃薯芽为原材料,采用乙酸-氨水沉淀法提取PGA,以腐皮镰刀菌为供试病原菌,通过PDA和PDB培养体系考察PGA对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并确定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采用氧电极仪检测PGA对腐皮镰刀菌呼吸作用的影响;并通过PDB液态培养试验体系,研究PGA对腐皮镰刀菌抗氧化酶系统、ROS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结果】PGA处理下菌丝体呼吸速率明显下降,且随着PGA处理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浓度效应。PGA处理使胞内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含量显著增高(P...  相似文献   

14.
镰刀菌真菌毒素产生与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岳平 《生命科学》2011,(3):311-316
镰刀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给世界范围内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破坏。除导致产量下降外,由其产生的镰刀菌真菌毒素能够污染农产品品质,给动物和人类食物安全造成严重隐患。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伏马菌素(Fumonisi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三种最重要的镰刀菌真菌毒素。镰刀菌真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与生产受到体内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的调控;此外,pH值、碳氮比等环境条件也能影响真菌毒素的产量。本文简述了镰刀菌真菌毒素在产生机理、主要分类、致病性以及调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离到的镰刀菌中,随机抽取335株分别接种到大米培养基上,进行变温培养。用薄层扫描法定量检测培养物在不同温度阶段的玉米赤霉烯酮含 量。检测结果表明,50.7%的受检菌株具有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的能力,分布广泛,产量范围为0.3—5143.8mg/kg大米.玉米赤霉烯酮产置与低温无必然相关性。 125株菌株(占产生菌的73.5%)在常温下即可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经低温处理后,它们之中仅有41.6%的菌株显著增加了产量。产生菌分属7个种:禾谷镰刀菌(F.Grammearum)大刀镰刀菌(F.Culmo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紧密 镰刀菌(F.Compactum)和克地镰刀菌(F. crookwellense)。其中,禾谷镰刀菌占85.3%。  相似文献   

16.
镰刀菌属(Fusarium)是真菌中危害性最大的一个菌属之一,其种类多,分布广,寄主范围大,有许多种是作物的重要致病菌,而且有些菌株能产生镰刀菌毒素。Ueno、Mirocha和Ellison等研究三隔镰孢(F.tricinctum)、拟  相似文献   

17.
镰刀菌属分类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向民 《菌物研究》2005,3(2):59-62
镰刀菌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病原菌,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可危及人畜健康。近十几年来欧美的科学家在研究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使镰刀菌属种的概念在认识上有迅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引起谷类作物严重病害,并产生毒素的种类。在我国,从谷类粮食、饲料中检出镰刀菌毒素的现象屡有报道,我们对镰刀菌属种以及产生这些毒素的菌种(菌株)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ε-聚赖氨酸产生菌TUST-2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ε-聚赖氨酸是一种天然氨基酸同聚物,本研究目的为分离筛选新的ε-聚赖氨酸产生菌。【方法】采用一种新的分离方法从土壤中分离ε-PL产生菌。分离方法含3步:(1)富集培养ε-PL耐受菌;(2)通过改进的Nishikawa方法筛选;(3)挑选高浓度ε-PL耐受菌株。【结果】从海南省土样中分离获得ε-聚赖氨酸产生菌TUST-2。分类和形态特征属链霉菌属。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结果表明TUST-2属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经特征反应分析、水解物分析、红外光谱、1H NMR、13C NMR和MALDI-TOF-MS分析表明TUST-2发酵产物为ε-聚赖氨酸。【结论】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和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表明ε-聚赖氨酸产生菌TUST-2属于淀粉酶产色链霉菌,命名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TUST-2。  相似文献   

19.
室内试验中测定了硝基丙烷化合物(药剂代号791224)对植物病原菌和镰刀菌的抗菌作用。791224对棉花枯萎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供试植物病原菌。791224对所有供试镰刀菌均显示了优异的抗菌活性。791224浓度为5 ppm时,对供试的12种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平均在54.2—100%,对砖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为100%,而相同浓度的多菌灵抑菌活性前者为0—27.3%,后者为0%,即低2.7—100倍。791224对由腐皮镰刀菌引起的国槐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也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从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发病毛竹中分离到1株具有明显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细菌Xj11。其对小麦赤霉病菌、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链格孢菌和炭角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命名为Burkholderia gladioli strain Xj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