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对小鼠肠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DC)数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灭活双歧杆菌菌液(1×109CFU/m l)、双歧杆菌耗尽培养上清(Spen t cu lturesupernatan t,SCS)、无菌生理盐水给BALB/c小鼠灌胃,均为0.5 m l/(只.d),连续7 d,取小肠空、回肠段,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检测肠道DC数量。结果DC分布于整个空、回肠的黏膜固有层。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胞核外形亦不规则,多数呈偏心位,且DC有不规则突起,与周围细胞有紧密的接触。计数发现,双歧杆菌灌胃后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DC数量增加(P<0.05),以活菌作用最明显,死菌次之,培养上清作用最弱,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双歧杆菌能增加小鼠小肠黏膜固有层中DC的数量,活菌作用最明显。提示双歧杆菌通过胃肠道途径可能影响DC的分化、发育;对DC的作用可能就是双歧杆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环节;且保持活菌状态对机体免疫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双歧杆菌及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比较研究双歧杆菌1027株及肠致生大肠杆菌(EPEC)对体外肠上皮细胞Lovo细胞株粘附的细胞膜通透性,探讨它们对肠上皮细胞的不同生物学交谈2。结果表明,双歧杆菌粘附Lovo细胞后,宿主细胞释放LDH远较EPEC粘附的效果低,提示双歧杆菌粘附对主细胞膜通生影响不大,而EEC则可损伤宿主细胞膜而增加其通性。因此,双歧杆菌作为生理性细菌可与肠上皮细胞和谐共生,这与EPEC的粘附损伤  相似文献   

4.
为研制食品双歧杆菌制剂,从健康长寿老人肠道正常菌群分离并鉴定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及保健作用的双歧杆菌菌株。对30份未明菌株标本,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经生物学特性,生化试验,同时做代谢产物分析,各菌均产生乙酸和乳酸为主。还做了DNA(G+Cmol%)含量测定,测定值在56~63范围。而确定3株为婴儿双歧、5株为青春双歧,共选出8株双歧杆菌,为选育优良的双歧杆菌菌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1例2~5岁中国儿童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计数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此年龄段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中关键益生菌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儿童肠道厌氧菌的数量高达109CFUg(湿重),其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平均BE=2.38)较强;不同的个体之间所能检测到的关键益生菌的种类有所不同,一般能检测到其中的1~4种双歧杆菌和1~5种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平均数量多达107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90.48%和85.71%,为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优势菌种;L.mucosae和发酵乳杆菌的数量较多,平均为3.68log10CFUg(湿重)和3.97log10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52.38%,为稳定定植于儿童肠道内的优势乳杆菌;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在不同样本之间的数量组成均存在有很大差异,双歧杆菌的样本差异为1.86~3.85,乳杆菌的为2.43~4.07。  相似文献   

6.
对73例普外科病人的大便进行了需和双歧杆菌计量检查,各实验组大便需氧菌的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的数值不显著,而梗阻性黄疸,结肠癌、肝癌、胃癌、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大便的双歧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显明减少。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厌氧菌双歧杆菌和需氧菌大肠杆菌为代表对29例健康足月新生儿(阴道分娩儿13例、剖腹产分娩儿16倒)生后1周内肠道细菌的定植,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两组新生儿首先肠道定植细菌是大肠杆菌,后为双歧杆菌,而且阴道分娩儿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定植及达优势化时间均早于剖腹产分娩儿。提示,分娩方式也是影响肠道细菌定植的因素之一,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31个60岁以上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健康老人中随机选取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他们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老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种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55%和45%;而肠道乳杆菌则有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50%、Lactobacillus mocosae 31.1%、口腔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6.3%、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6.3%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6.3%,其中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mocosae为健康老人肠道优势乳杆菌种群.  相似文献   

9.
双歧因子的提取及其促双歧杆菌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多种从猪胃粘蛋白及胡萝卜中提取双歧因子的方法。并用含双歧因子的培养基对四种双歧杆菌的生长进行了定性、定量观察,其结果显示了双歧因子是一种具有促双歧杆菌生长的活性因子,它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或作为保健食品及动物饲料添加剂,对促进人、动物体的健康及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肠道双歧杆菌一新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健康人群肠道双歧杆菌检索中,从中老年粪便先后分离出一种细胞形态呈环状双歧杆菌3株(编号为MO-5,MO-2及MO-1)。经生物学特征的常规鉴定,根据《伯杰系统细菌手册》第2卷1986^[2]。及其他有关文献描述,该菌的生理生化特征与双歧杆菌属中的青春双歧杆菌相类似,但从该菌的细胞形态呈环状和水杨苷发酵反应的阴性结果,再与青春双歧杆菌相比有区别。故认为该菌可能归属于双歧杆菌属中一新种。暂称它为环状  相似文献   

11.
以5种61株Col~ 大肠埃希氏菌为供体,与受体E.Coli K_(12)进行接合实验,结果有16株供体菌的Col质粒传递给K_(12),占25.4%。其中NPEC、ETEC、EPEC、EIEC、EAEC的传递比率分别是8/22、 4/21、2/15、1/2、1/1。按传递方式分类,52株耐药供体菌有10株的Col质粒和耐药标记(或R质粒)发生共同传递,占19.2%,伴发Col质粒传递的耐药标记有8种,其中TC、SM、COS、KM的并发传递率较高(16—20%)。不同耐药标记菌株的Col质粒传递率范围在0—66.7%。在8株敏感菌和1株耐药菌中有6株Col质粒发生单独传递,占66.7%。实验发现4个配对组的Col质粒和R(r)质粒发生分离而独自传递。本文分析了Col质粒传递方式和耐药性的关系,同时讨论了接合传递的不同方法。为阐明和研究R~ Col~ 肠道菌的演变及其对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影响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人工诱导的大肠杆菌L型从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耐药性R质粒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L型菌从菌体形态、菌落特征、生化反应等方面与原型菌有较大差别;原型大肠杆菌和相应的L型菌接合试验均阳性,但后者接合频率较前者明显低;将L型菌经膀胱和尾静脉感染小鼠,引起实验鼠脏器的间质性炎症,通过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证明,L型菌可直接引起脏器感染,并非只有返祖后才能致病。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粘附大肠癌细胞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青春双歧杆菌DM9227粘附大肠癌细胞cl-187为实验模型,探讨粘附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粘附需要一定的菌浓度(>106CFU/ml),一定的温度(37℃)及一定的时间(>10h),且偏酸更有利于粘附。破坏菌体表面的糖结构使粘附上升,而破坏蛋白结构则使粘附下降。  相似文献   

14.
腹部手术及丽珠肠乐对肠道双歧杆菌的影响华西医科大学外科教研室成都610041王学,吴言涛,严律南华西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室范昕建,朱淑媛,俞汝佳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门诊部胡泽芬宿主患病可减少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1]。外科手术也可改变体内的生态环境,可能使...  相似文献   

15.
用PCR方法获得人钙调素基因Ⅲ(hCaMⅢcDNA),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BV22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hCaMⅢ/pBV220,阳性重组子在大肠杆菌DH5α中经温度诱导可高效表达CaM蛋白,经15%SDS-PAGE分析,可观察到一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约17kD)的诱导表达条带.进一步分析表达产物的性质表明,CaM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Westernblot结果证实,17kD的表达条带可与标准鼠抗CaMMcAb起特异反应.用Phenyl-SepharoseCL-4B疏水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菌超声上清表达产物,可获得纯度达95%以上的CaM,每1L菌液可获CaM纯品3~4mg.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提示,rhCaM具有与标准人脑CaM(Sigma)同样的激活NAD激酶的活性.将K562细胞及SP2/0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孔或96孔培养板,加入不同浓度rhCaM、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FP),培养48h后,用MTI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状况.rhCaM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细胞增殖率成显著正相关;CaM拮抗剂TFP可抑制细胞增殖.将rhCaM加入已受TFP抑制的细胞,可恢复正常的细胞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用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是十分必需的,但从尸肝中提取可用于诊断的HBcAg十分困难。为了获得大量廉价的HBcAg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检测,我们将HBcAg基因进行了重组,并在原核细胞中得到满意表达。 首先将带有完正ayw亚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pHBV-1质粒DNA(梁伟才惠赠,7.5kb)切下1504bp的BamHI片段,后者含有完整的HBcAg基因。将它插入pUR222的Bam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对体外培养的THP-1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E.coli)感染与THP-1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THP-1细胞作为E.coli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分别为1:5,1:10,1:20,1:50及1:100时,用荧光染色技术、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细胞与细菌浓度比较低时(1:5)即可引起部分THP-1细胞发生凋亡,THP-1细胞凋亡百分率随E.coli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增加.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二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 E.coli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THP-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不同浓度的柞蚕蛹抗菌肽D,对大肠杆菌K_(12)D_(31)的杀灭作用动力学。在LEG培养液中,抗菌从D的浓度在5微克/毫升时显效。浓度在10微克/毫升以上时,其杀菌速度大于细菌的增殖速度。固定抗菌肽浓度为10微克/毫升,细菌浓度在3×10~7个细菌/毫升,培养在磷酸钾盐缓冲液中,4小时后能全部杀灭。同样浓度细菌在LEG培养液中,4小时后细菌数下降到约为10~2个细菌/毫升,但不能全部杀灭。同时还提供了柞蚕蛹抗菌肽D和B对大肠杆菌K_(12)D_(31)作用不同时间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方法扩增猪肥胖基因编码原成熟蛋白cDNA序列,并在5′端加上BamHⅠ位点,3′端加上EoRⅠ位点,将5′端密码子CCC转变为大肠杆菌常见密码子CCG,扩增得到459bp的片段,克隆于融合表达载体p GEX-2TBamHⅠ和EcoRⅠ位点,酶切、测序正确,经0.1mmol/LIPTG诱导表达出一条约42kD的融合蛋白,其中26kD为pGEX-2T中带有的谷胱苷肽转移酶,16kD是猪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瘦蛋白。利用非融合表达产品制备抗血清,检测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为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