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时并没有将癌基因引入恶变的细胞内。因此,这种癌变过程是化学致癌物与靶细胞中存在的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黄曲霉毒素B,(AFB_1)可能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动物实验证实AFB。能诱发肝癌,体外细胞培养中AFB_1引起染色体畸变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显著升高,且与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化学致癌物诱发肿瘤时并没有将癌基因引 人恶变的细胞内。因此,这种癌变过程是化学 致癌物与靶细胞中存在的基因相互作用的结 果(73。黄曲霉毒素B,(AFB,)可能是肝癌的主要 病因之一[u3。动物实验证实AFB,能诱发肝癌, 体外细胞培养中AFB:引起染色体畸变及姐妹 染色单体互换(SC助显著升高,且与浓度成正 相关[230  相似文献   

3.
蚕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将蚕豆主根浸在BrdUrd(100μM)+FdUrd(0.1μM)+Urd(5μM)溶液中17小时(黑暗中),然后转入dThd(100μM)+Urd(5μM)溶液中19小时(黑暗中)。秋水仙素前处理。固定后酶解压片,冰冻法分离盖片与载片。水合作用后用RNase处理1小时。再在UV照射下以Hocchst 33258溶液处理1小时。2×SSC 80℃温育1小时。 10%Giemsa染色。此法能获得良好的单体差别染色效果,清楚地显示出蚕豆的SCEs。 SCEa在蚕豆各对染色体上的分布除在副缢痕附近外,其分布频率与染色体长度成正比,出现的位置是随机的。副缢痕附近SCEs频率较高,且见到不均等交换现象。推测副缢痕附近异染色质的DNA重复序列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染色单体不均等交换而逐渐形成。 化学诱变剂EMS对SCE频率有强烈的诱发作用,即使剂量很低(0.01%,25℃,15min)也能显著提高SCE频率。为此可以期望,以植物为材料利用SCE也能作为检测诱变因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2BS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仲权  阎淑琴  沈淑琴 《遗传》1986,8(4):39-41
十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简称SCE)显示技术【1,10,11,1$,1y],已实际应用到 许多研究方面。SCE现象可以自然发生,在细 胞培养中,其发生率有一正常值,在某些物理因 素或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可使SCE频率升高,这 一现象可利用作为在环境中,诱变因子和致癌 物质引起的DNA 损伤方面的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甲酸棉酚使用者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和微核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名正常男子和11名口服甲酸棉酚的男子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后进行SCE分析,以及12名正常对照男子和13名口服甲酸棉酚男子的徽核测定表明:(1)试验组SCE平均值为3.56±0.14/细胞,SCE范围为0—14/细胞,对照组SCE平均值为4.26±0.13/细胞,SCE范围为0—13/细胞,两者间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2)试验组的平均徽核率为0.36‰,与对照组0.24‰比较,两组间未发现有显著差异。表明甲酸棉酚不引起服药者淋巴细胞SCE和微核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6.
中华大蟾蜍染色体分带和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tzans)的C带和BrdUrd-Hoechst-Giemsa复制带,并以中华大蟾蜍为代表确立了两栖类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方法。BrdUrd-Hoechst-Giemsa技术在两栖类的中期染色体上能显示可重复的复合带型。用这种方法我们鉴定中华大蟾蜍第10对同型染色体为ZZ/ZW型性染色体,所有雄性动物两个Z染色体的复制型是完全相同的(同步复制的),而雌性动物的Z和W染色体显示出异型复制型(不同步复制的)。在W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有一个较早的复制带,Z染色体则缺乏这个复制带。这些性染色体用C带和其他方法不能区分。此外,我们还测定了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的SCE频率,发现其SCE频率比哺乳动物高,为7.83±0.49(m±S.E.)。  相似文献   

7.
徐悦凡  王敏  董庆来 《遗传》1984,6(2):29-30
苯是一种具有中等毒性的化学物质,其工 业用途很广,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接 触苯的工业有石油裂化、橡胶、油漆、制药、有机 合成、农药等。有学者已证实,苯可以导致人体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的断裂、超二 倍体、额外的C组和D组染色体等,也能导致白 血病的发生,这些畸变即使在血象恢复正常以 后依然存在[[s7。基于以上研究,我院对苯作业 人员进行了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的观 察,并与正常健康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苯是一种具有中等毒性的化学物质,其工业用途很广,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和化工原料。接触苯的工业有石油裂化、橡胶、油漆、制药、有机合成、农药等。有学者已证实,苯可以导致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的断裂、超二倍体、额外的C组和D组染色体等,也能导致白血病的发生,这些畸变即使在血象恢复正常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我国分布既广又常见的两栖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vizans)为实验材料,用活体给药,离体外周血培养的方法,以SCE为指标,测试两种已知阳性药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甲基磺酸甲酯(MMS)的诱变性。实验证明,这两种药物的剂量为15毫克/公斤体重时,无论雌性和雄性动物的SCE和对照组都显著差异,对照组:♀8.3±0.55,♂8.6±0.62;环磷酰胺:♀13.67±0.86,♂11.47±0.60;甲基磺酸甲酯:♀11.87±0.74,♂10.9±0.62。 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对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中华大蟾蜍进行了实际的检测,观察其淋巴细胞的SCE变化,结果如下:庐山样本的SCE最低,♀为7.7±0.23;♂为7.6±0.30。黄山、复旦大学校园样本的SCE略高于庐山的样本,但统计学上是不显著的。而来自某工厂污水厂和氧化塘样本的SCE,♀性分别为11.78±0.27和13.9±0.33;♂性分别为11.23±0.27和12.71±0.24,这些结果与庐山、黄山、复旦大学校园所得结果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SCE可作为一个灵敏可靠的遗传毒理学新的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血液淋巴细胞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条件下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确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血液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2天后出现第二次分裂细胞,3天后达峰值(占分裂细胞中期相的38.9%),此后,其百分比逐日下降,培养后4天出现第三次分裂细胞,第5天出现第四次分裂细胞。Brdu浓度在8—24μg/ml范围内对SCE本底无影响。6ng/ml MMC所诱发的SCEs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说明中华大蟾蜍对MMC的诱变作用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霉玉米中分离出产黄曲霉毒素B_1(以下简称AFTB_1)能力强的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Q_(2-3)),以玉米为培养基进行大量培养后,由培养物中提取出AFTB_1结晶。结晶纯度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同。本文报告提取与纯化方法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真菌对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曲霉属菌株所分泌的毒性次级代谢产物,其中,尤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最强,而且其在农作物的栽培、收获、贮藏和加工过程中污染严重,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为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各国研究人员一直都在寻求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方法来控制食品和饲料中AFB1的污染。近年来真菌在AFB1的生物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并有部分菌株已应用于生产中。本研究就真菌对AFB1的防治机制及其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1976年,Vogel和Bauknecht报道了在活体中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的方法,此后,这种方法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法便成为检测诱变剂和致癌物的有效手段。1980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地用5-碘脱氧尿苷(IdUrd)代替5-溴脱氧尿苷(BrdUrd),多次在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骨髓细胞的SCE,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来自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同基物上分离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室以及其他单位提供的黄曲霉群菌种,经随机选取82株进行了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证明在测试的9个已知分类群中产生黄曲霉毒素B_1的菌种只限于寄生曲霉和黄曲霉,另外4株种名未定者也能产生此种毒素。在黄曲霉中产毒菌株约占30%(28.3%),其在GAN(葡萄糖硝酸铵)和大米培养基中的黄曲霉毒素B_1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33,333.3和160,000.0ppb。总的来说,大体上可以反映在我国一般基物上黄曲霉产毒菌株存在的现状。在实验过程中,还对黄曲霉群菌种在GAN和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和产毒菌株数作了比较。发现在大米培养基中黄曲霉毒素B_1的产量高于GAN,而且测试的黄曲霉产毒菌株在这两种培养基中均各有不能产毒的菌株,因此,在测定产毒菌株时,若仅采用其中一种产毒培养基,往往会有漏掉产毒菌株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1973年,Latt用哺乳动物细胞在含有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培养液中接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然后用荧光染料染色,使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强,另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弱,并检出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翌年,Parry 和Wolff 以及Korenberg 等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动物潘体内制备 SCE 的方法,在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上计有:药物水剂腹腔注射,每小时一次,连续若干次,药物片剂皮下一次性埋植,腹腔一次注射活性炭吸附的药物。在给药的方式上如何做到简便,有效,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实验室试用药物-液体石蜡混合液皮下注射法,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用BrdU-Giemsa法和改良的去壁低渗标本制备法,观察了小麦属5个种根尖细胞的SCE。各物种之间每条染色体的平均SCE是不同的。硬粒小麦为0.76±0.82(±S.E.),拟斯卑尔脱小麦为0.70±0.85,普通小麦为0.57±0.69,野生一粒小麦为0.48±0.60,节节麦为0.24±0.47。由于小麦属的某些种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它们的SGE的差别可能反映了不同染色体组的SCE不同,B组高于A组,A组高于D组。文章中讨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 本文还研究了苯、乙醇、糖精对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畸变和SCE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述化合物能显著增加小麦的SCE,但不影响小麦的后期染色体桥的频率。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告3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患者子女、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和3例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1)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SCE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子女的SCE率明显高于发病前出生子女和正常儿童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3)在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中,母亲发病后与父亲发病后出生的、母亲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发病出生的,双亲一方发病后出生的双胞胎与非双胞胎,SCE平均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都明显高于患者发病前出生子女的SCE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吕群  江绍慧  蒋秀蓉  周洁民 《遗传》1982,4(4):19-21
1976年,Vogel和Bauknecht报道了在活 体中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的方 法[11],此后,这种方法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法便成为检测诱变剂和致癌物的有效手 段’[6-10]. 1980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地用5-碘脱 氧尿苔(IdUrd)代替5-嗅脱氧尿普(BrdUrd), 多次在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骨髓细胞的SCE[2], 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但操作麻烦,药物毒性 大,实验动物极易死亡。因此,我们参照Allen 等人的工作[5],对上述方法作了改进,用埋植药 片法让药物在活体内缓慢释放,诱发SCE,得 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