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珠毛蟹甲草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珠毛蟹甲草 ( Parasenecio roborowskii)是菊科千里光族中款冬亚族蟹甲草属的一种植物 ,在藏药上全草入药 ,有治疗哮喘等疾病 〔1〕之功效。本文首次观察了珠毛蟹甲草的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旨在为开发与利用该种植物提供有性生殖过程方面的基础资料。1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花药有 4个药室。小孢子母细胞来源于花药原基的下表皮细胞。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形成初生壁细胞和初生造孢细胞。初生壁细胞平周分裂形成两层 :内层发育为绒毡层细胞 ,外层再分裂一次形成药室内壁与中层 ,成熟的花药壁细胞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 相似文献
2.
为从胚胎学方面解释牛角瓜坐果率低的原因,该实验以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 L.)不同时期的新鲜花朵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显示:(1)牛角瓜小孢子孢原细胞起源于表皮细胞下面的分生组织并在两个地方分化;花药壁由外向内由1层表皮、1层药室内壁、2层中层和1层绒毡层组成,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属于分泌型;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复合花粉,有2个较小的精细胞和1个较大的营养细胞,精细胞呈凸透镜型。(2)牛角瓜的雌蕊具有2心皮,子房1室,边缘胎座,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大孢子母细胞由1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合点端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由功能大孢子发育为7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3)牛角瓜雌蕊发育晚于雄蕊,花蕾开放前雌雄蕊发育趋于同步。研究表明,虽然在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存在败育现象,但大部分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湖北黄精花部形态结构特征和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丰富黄精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理论,为进一步开展湖北黄精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时期的湖北黄精花芽为试验材料,用显微观察法观察花部形态结构特征,石蜡切片技术对单花雌雄蕊进行切片观察。【结果】湖北黄精的花被为白色或淡黄绿色,花被筒近喉部稍缢缩;具6枚雄蕊,花丝下端与花被合生,花药开裂方式为纵裂;雌蕊子房上位,3心皮,花柱与子房等长。湖北黄精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成熟的绒毡层具多核,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呈左右对称型排列,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存在小孢子发育不同步的现象。雌蕊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四分体呈直线型排列,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存在双胚囊胚珠现象。在雄蕊的花药壁和雌蕊的子房壁都观察到有束状草酸钙针晶。【结论】湖北黄精雌雄蕊具有较原始的发育特征,虽然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异常现象,但雄蕊最终能形成正常的雄配子体,雌蕊低频率的双胚囊现象对总体受精结果影响很小。湖北黄精杂交育种可以选择花药开裂前一时期的花粉,花药壁和子房壁观察到的束状草酸钙针晶无法作为湖北黄精物种鉴定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开口箭(Tupistra chinensis Baker)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程进行胚胎学观察分析,以明确开口箭胚胎发育的特征,为百合科植物的研究提供生殖生物学依据。结果表明:(1)开口箭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组成;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到四分体花药阶段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退化,花药成熟时完全消失。(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依次形成二分体、四分体,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形;成熟花粉为2-细胞花粉,具单萌发沟。(3)子房3室,倒生型胚珠6枚,双珠被,薄珠心;在花部的分化早期,由珠心顶端表皮下方分化出雌性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经过一次平周分裂形成周缘细胞和造孢细胞,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形成二分体,珠孔端的二分体孢子退化,合点端的二分体孢子继续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依次发育为二核胚囊、四核胚囊和八核胚囊;开口箭的胚囊发育类型为葱型。 相似文献
5.
张棋;李佳音;王海燕;马子钦;何夫 《植物研究》2025,(2):211-216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芽切片,探究多花黄精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为多花黄精遗传育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1)多花黄精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各1层细胞构成,绒毡层为分泌型,成熟药室内壁具纤维性加厚,成熟绒毡层细胞含二核或多核结构;(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经连续型分裂形成左右对称的四分体,成熟花粉粒多为二细胞型,偶见三细胞型(;3)多花黄精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直线排列的四分体,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多花黄精生殖细胞的发育特征与黄精属其他植物具有相似性,分泌型的绒毡层和三细胞型花粉粒的存在说明多花黄精具有更为进化的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进行生殖生物学观察,探讨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体发育过程是否存在濒危环节。结果显示:小勾儿茶的花具5个雄蕊和4个花药室,成熟的花药壁由花药内壁(1层)、中层(2层)和绒毡层(1层)组成。绒毡层发育正常,细胞排列整齐规则,与中层细胞联系紧密,细胞中常多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以四面体形式存在,花粉粒在成熟时为二细胞型、圆形或椭圆形,多数有3根萌发管。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育存在少量异常,花粉存在少量败育。小勾儿茶子房2室,只发育1室。胚珠为倒生的双珠被和厚珠心,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功能性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进一步发育成具有7个细胞和8个核的胚囊,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子房中的胚珠发育基本一致。小勾儿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山麦冬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山麦冬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的发育方式为基本型,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及绒毡层组成。(2)绒毡层发育类型为分泌型,到四分体孢子彼此分离形成单细胞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退化,花粉成熟时绒毡层细胞完全消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形排列,成熟花粉为3-细胞花粉,单萌发沟。(3)子房3室,每室2枚胚珠,胚珠倒生型,双珠被,薄珠心,雌性孢原细胞不经过平周分裂而直接发育而成大孢子母细胞。(4)减数分裂后四分体大孢子呈线型或T型排列,合点端大孢子分化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二分体、四分体细胞外方被胼胝质壁所包被,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百合科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也为探讨百合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对苞叶姜(Pyrgophyllum yunnanense)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显微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苞叶姜花药2室,药壁发育属基本型,绒毡层为分泌型。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左右对称型四分体,胞质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数,倒生,具双珠被、厚珠心,中轴胎座。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型(或T形)四分体,珠孔端3个大孢子退化,合点端的1个发育成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比较苞叶姜、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和海南三七(Kaem pferia rotunda)的早期胚胎学特征,表明苞叶姜与黄花大苞姜系统学关系较近,与海南三七系统学关系较远。在分类等级上,胚胎学证据支持苞叶姜独立成属。 相似文献
10.
囊果草(Leontice incerta Pall.)为生长于天山北坡荒漠和低山山坡的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年生早春开花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饲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为探究该物种的有性生殖特征,并为后续进行栽培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石蜡制片技术,对该物种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花药具4室,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发育为基本型。药室内壁在发育后期具纤维状加厚现象;腺质型绒毡层具2核或多核现象。(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被胼胝质壁所包围,游离小孢子形成后胼胝质壁逐渐消失。成熟花粉多为2细胞型,偶见3细胞型。(3)雌蕊由1心皮组成,子房1室,倒生胚珠,具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形排列,最终发育为7细胞8核的蓼型胚囊,助细胞具发达的漏斗形丝状器。这些特点说明,囊果草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未见败育现象,表现出较原始的发育特征。研究结果丰富了小檗科植物的胚胎学资料,为该物种及其近缘物种的生殖生物学研究积累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百合科植物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D.Don)Machride]双受精、胚及胚乳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其胚胎发育的特征,为百合科植物的系统研究提供生殖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1)黄花油点草为珠孔受精;进入胚囊的2枚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进行正常的双受精,其受精作用属有丝分裂前型。(2)受精后的初生胚乳核立即分裂,其发育方式为核型胚乳;早期的游离胚乳核沿胚囊的边缘分布,胚囊中央部位主要为胚乳细胞质,随着游离胚乳核数量的增加,胚乳核慢慢充满整个胚囊;当发育至球形胚早期阶段,在各胚乳核周围产生胚乳细胞壁,形成完整的胚乳细胞。(3)合子有较长的休眠时间,胚的发育方式为茄型;合子第一次有丝分裂为横裂,分裂后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经过3次横裂,形成一列胚柄细胞;顶细胞经过分裂形成胚体,依次形成球形胚、棒状胚和盾形胚。(4)种子成熟时胚无器官分化;成熟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法对迪勃纳氏烟草(Nicotiana debneyi)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迪勃纳氏烟草为两性花,其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早于大孢子.(2)迪勃纳氏烟草小孢子发生和发育过程基本正常,减数分裂过程有少数细胞出现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断片和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其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十字交叉型和正四面体型,成熟的花粉粒为2细胞型.(3)迪勃纳氏烟草为2室子房,中轴胎座,倒生胚珠,胚珠多数,胚囊发育为蓼型,大孢子发生和发育过程未观察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烤烟主栽品种‘南江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烤烟生殖过程与花蕾形态变化的关系,为田间栽培控制花期以及实现烟草的遗传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南江3号’雄蕊的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为腺质异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有四面体型和十字交叉型2种;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具3或4个萌发孔。胚珠倒生,薄珠心;孢原细胞体积较大,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4个大孢子呈线性排列;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为7细胞8核。烤烟‘南江3号’的雌蕊发育晚于雄蕊,当雄蕊发育为四分体时期时雌蕊才开始发育,且花蕾发育到5.0~6.8cm时胚囊才逐渐成熟。研究认为,烤烟‘南江3号’的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发育各阶段与花蕾形态有关,通过花蕾的形态可初步判断各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李利平;刘海燕;陈发菊 《植物研究》2013,33(2):145-148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黄金树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黄金树子房两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孢原细胞直接发育成大孢子母细胞。单孢原蓼型胚囊。黄金树雄蕊五枚,三枚退化,二枚可育。花药二室,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正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四合花粉。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通过采集天然二倍体芒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制作,观察芒的花药发育过程,为芒的生殖生物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然二倍体芒雄蕊3枚,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花药成熟时,中层和绒毡层降解消失,或者仅存痕迹,只剩表皮和纤维层细胞,但此时可观察到部分绒毡层降解延迟现象。(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Ⅱ出现染色体分裂不同步现象。(3)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同一花粉囊的花粉粒发育不同步;雌、雄配子体发育也不同步,且雄蕊先成熟。 相似文献
17.
楸树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整体透明法对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er)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楸树可育雄蕊2枚,花药4室,药壁发育属双子叶型,腺质异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后小孢子不分离形成正四面体型四合花粉,偶有左右对称型和十字交叉型.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无萌发孔.子房上位,2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单孢原直接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线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雄蕊发育早于雌蕊,花开后雌、雄蕊趋于同熟.研究认为:虽然楸树雌、雄蕊发育过程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败育,但其花而不实\"并非雄性或雌性不育所致.推测与其授粉受精和胚后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及胚胎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瑶山苣苔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具珠被绒毡层。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呈直线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其余3个大孢子退化;胚囊为单孢子发生的蓼型胚囊发育方式。花药为四囊形;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腺质绒毡层;小孢子形成时胞质分裂为修饰性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2核细胞。胚乳发育为细胞型;在胚的发育过程中被吸收耗尽。瑶山苣苔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但瑶山苣苔果实成熟时;胚仅发育至球形胚时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休眠才能完成形态后熟;表明胚未发育完全可能是该物种天然更新困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