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森林资源是国民生产活动的重要原材料,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森林资源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深入,我国人工造林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上的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造林工程的正常进行。本文将主要针对我国人工造林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深入,我国人工造林工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在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上的成绩斐然,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造林工程的正常进行。本文将针对人工造林更新中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一些相关事项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越来越重视更新造林,更新造林对于现实生活质量改善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天然更新的在更新造林中的作用、更新造林的主要类型、主要措施,以推动更新造林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活动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被大量的消耗。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天然林的保护工程项目,力求能够给林木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达到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同时,人工造林的作用也凸显出来,成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将针对人工造林更新中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的林业和林业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造林技术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尤其是雨季造林,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麟  邵全琴  刘纪远 《生态学报》2015,35(7):2105-2118
人工造林被认为是吸收CO2、减缓气候变暖最有效且最具生态效应的碳增汇方法之一。以江西省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人工造林的典型研究区,综合应用树轮生态分析、模型模拟、尺度融合、文献整合分析、遥感反演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基于树木年轮信息、森林样方资料和人工林分布数据等,驱动树木材积生长量模型和区域碳通量模型,从样地到区域模拟分析了人工林生产力和碳蓄积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80年至2007年,江西省人工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呈现先迅速下降而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至今仍未恢复到之前的人工林质量水平,2)碳蓄积年变化在前8a处于平稳状态,而后变化速率增快,从2.19Tg C/a迅速增至8.02 Tg C/a,此后增速减缓;3)人工林NPP与降水量、温度的关系不明显,海拔对NPP值的影响较大而对NPP变化趋势的影响较小,NPP值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大;4)造林方式比较,人工造林碳增汇潜力最大,而封山育林在碳蓄积效应方面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下小兴安岭森林景观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模拟了不同针、阔树种造林比例(P1,100%阔叶树;P2,70%阔叶树、30%针叶树;P3,50%阔叶树、50%针叶树;P4,30%阔叶树、70%针叶树;P5,100%针叶树)和采伐后完全依赖天然更新(P6)6种预案下2001—2201年小兴安岭友好林业局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研究区森林资源的恢复,但单一营造针叶树的预案会使其阔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而单一地营造阔叶树会导致该预案下针叶树的面积百分比低于P6预案;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所占面积比例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所占面积亦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减少了研究区白桦的分布面积.不同的造林措施不仅改变树种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还影响其空间格局:随着针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针叶树(红松和落叶松)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随着阔叶树种造林比例的增加,阔叶树(蒙古栎)的聚集度指数随之增加;人工更新造林措施对白桦的聚集度指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至关因素,而其中地下水资源短缺更甚。自1952年我国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实施大规模人工造林以来,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人工林的蒸散量要普遍高于当地自然植被的蒸散量,这可能会打破当地的地下水平衡。而以往我国有关人工造林对地下水位影响的研究较欠缺,因此在基于两种假设条件下,运用7种蒸散发模型测算了人工造林活动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水位影响。结果表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活动会降低地下水位高度,基于假设条件一,甘肃、宁夏和新疆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基于假设条件二,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明显。提出我国在未来生态修复实践中要考虑对地下水供给的影响,确定合理造林规模并选择栽培乡土树种,真正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人工整地与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系统地讨论了黄土高原人工造林的一些技术措施: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须有效控制地上苗体散失水分,通过整地和吸水剂使用提高根际土壤含水量,以保证苗木水分平衡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系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0.
海南省东北部沿海地区更新造林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带海岸地区不同更新方式的造林效果,选取3种阳性树种、3种中性树种和2种阴性树种在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内进行冠下更新造林,同时在邻近海防林的人工林采伐迹地进行植苗造林,并对2年后两种更新方式下不同造林树种的保存率、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3个阳性树种冠下更新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均有较高保存率,其中除马占相思、苦楝在高郁闭度林冠下更新造林保存率分别为68%和76%,非洲楝迹地造林保存率76%,其他造林方式保存率均在80%以上。中生树种和阴性树种只有林冠更新造林能保证其存活和生长,迹地造林条件下仅小叶榄仁保存率达到15%,其余4种保存率均不足10%。对更新造林保存率最高的非洲楝、苦楝、马占相思和鸭脚木的生长进行分析得到,除马占相思高(2.16 m·a–1)、地径(3.05 cm·a–1)的年生长量迹地更新造林显著高于林冠下更新造林,其他3个树种均在中度郁闭(40%-55%)的林冠下更新造林生长效果最佳。以上研究为热带沿海地区更新造林方式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藏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掌握西藏将要造林作业区的土壤肥力水平,对6个地市524个造林作业区的土壤样本进行了养分测定,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 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0.425~1.972,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一般的作业区数量占64.9%,贫瘠的占34.9%,肥沃的占0.2%.各属性分肥力指数均值表现为: 碱解氮>pH>全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全磷>全钾,指数值为0.654~2.643,全氮、碱解氮的肥力水平主要为肥沃、很肥沃,速效钾、有机质、全磷的肥力水平主要为一般,有效磷、全钾的肥力水平主要为贫瘠,土壤酸碱度适宜.各地市造林作业区平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表现为: 林芝市>昌都市>山南市>拉萨市>日喀则市>阿里地区,其中,阿里地区、日喀则市、拉萨市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为贫瘠,昌都市、林芝市为一般,而山南市一般和贫瘠的数量相当.西藏造林作业区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总体偏低,土壤综合肥力、土壤各属性肥力水平由西北部的阿里地区至东南部的林芝市逐渐趋好,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群落特征与人工造林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茶条木(Delavaya toxocarpa Franch.)的2个自然林群落(田阳县那满镇和那坡镇)和1个人工林群落(德保县隆桑镇)的基本特征,并对龙何示范区内不同生境中茶条木人工林的植株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条木群落的群落外貌、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等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与群落位置、起源、存续时间和人为干扰强度等有关;自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比较复杂且层次不够分明,而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则比较简单但结构较完整.茶条木具有耐瘠耐旱能力强、喜光、萌蘖力较强及林下更新能力较差等生态特性.在龙何示范区内,茶条木人工林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及开花结实早等特点,且在不同生境中茶条木的造林效果差异比较明显;以光裸地上茶条木的生长最佳,灌草丛地茶条木的生长最差,初步显示出茶条木耐瘠耐旱能力强、适生于石漠化山区且速生早实等优良特性.研究结果显示,茶条木是一种适生于岩溶山地干旱瘠薄环境的乡土先锋树种,在桂西南岩溶山区荒山绿化尤其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工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植树造林中,杨树以其适应性强,综合性好、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性,作为造林中的优选品种,应用最为广泛。本文针对提高杨树造林的成活率提出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如何选择合理的栽植杨树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与水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大型称重式电子蒸散系统研究沙坡头地区人工植被蒸散耗水量与水分平衡,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初期,年平均降水量186.6 m m 能够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是保证植物固沙成功的基本条件. 正常降水年份,植物(密度为75 株/100 m 2)蒸散耗水量大于降水量. 油蒿(Artem isia ordosica Kraschen.)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m .)的蒸散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136.6% 和131.1% ,两种植物的蒸腾量分别占其蒸散量的45.6% 和43.4% . 在100~200 m m 降水范围内,沙地物理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大;降水量100m m 时,是人工固沙植被所需降水的最低下限. 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地表结皮的形成对人工植被水分平衡与水分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特征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研究,能够进行天然更新的引种地区天然更新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与特定年份的某些降水因子密切相关;在空间上主要有3种更新方式;林隙更新,林缘更新,阔叶林下更新;天然更新幼树生长情况与人工林的生长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广为分布之一的树种有杨树,左有东部沿海,右有新疆,北有黑龙江、内蒙古,南有长江流域,都广为分布。杨树的用途极为广泛,种植防护林及砍伐加工类等等,杨树都起着主力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在大力发展杨树种植,增加种植面积,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杨树大国的称号。杨树得以快速种植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其本身生长的速度快,在防护生态、三北防护林和工农业用材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贡献。杨树的整体外观也比较粗壮、美观,在我们身边的绿化环境里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试验的方法,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郁闭度、枯枝落叶层、植被盖度和立地条件。天然更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引种地降雪覆盖少,温度偏高等原因,使土壤蒸发大、苗木蒸腾大,造成水分的亏缺,从而导致1-2年生更新幼苗死亡。针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及其更新特点,提出在适宜立地上采取人工促进措施,如埋土、灌水等方法,以保证天然更新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林业生产实践中,人们很早就发现植物彼此之间似乎存在着“爱”与“恨”,如:葡萄旁边栽榆树,葡萄根系枯萎,叶果脱落;葡萄园里种紫罗兰,葡萄丰产稳产,香味浓甜。以加杨为目的树种造林,将刺槐搭配,两者相得益彰;与榆树组合,生长同时受挫;以黄栌混交,加杨生机勃勃,黄栌长势萎靡。柳树枝条浸出液能促进许多植物扦插生根,苦楝枝叶浸出液可杀死一些林木害虫……。现代科学将这些现象解释为植物种间有着复杂的生物化学关系,为了揭示这些规律,近年诞生了一门边沿学科——化学生态学。  相似文献   

19.
采用4 a生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实生苗进行不同海拔造林对比试验,对造林后4 a的净生长量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高生长、地径生长差异显著。在海拔350、660、750 m处树高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72、164、162 cm,地径平均净生长量分别为0.93、1.53、1.83 cm,说明在较高海拔造林的树高、地径生长量均高于低海拔,造林地对海拔要求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结合广东番禺红树林造林的现状,对影响红树林幼苗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并据此提出提高造林保存率的措施等。影响红树林造林成活及生长的因素为:①水深:潮水越深,红树幼苗成活率越低,生长越差;②风浪:海面风浪越大,红树幼苗受干扰越大,成活和生长越差;③人为活动干扰会严重影响红树幼苗的成活和生长;④造林地的杂草会影响某些红树植物幼苗的光照条件;⑤海滩垃圾废物会挂断和压倒大量红树幼苗;⑥海滩石油污染会阻止红树胚轴的萌发;⑦幼苗种植时越粗壮,种植得越精细,则种植后生长越好。并提出提高造林成效的措施:①加强维护和管理:包括护理受损伤的红树幼苗,清除塑料袋等垃圾物,制止在红树幼苗区的捕捞活动,造林前清除杂草和固定某些红树植物幼苗;②补植受破坏的红树幼苗和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