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1、外部形态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毛蟹、螃蟹、大闸蟹,是一种全身被一层坚韧甲壳的高等甲壳类动物。在河蟹的头胸部两侧,左右对称着生五对胸足。第一对特别发达,称螯足。其余四对胸足结构相同,均称步足。由于河蟹经常依靠强壮的步足在水底爬行,与其相关的腹部及腹部附肢就随之退化,成一薄片,卷贴于头胸部之下,称为蟹脐。在幼蟹阶段,雌雄个体的腹部均为狭长形。但随着生长,雌蟹腹部渐呈圆形,雄蟹渐呈狭长的三角形。前者称团脐,后者称尖脐,这  相似文献   

2.
河蟹学名中华绒螫蟹,又称毛蟹、螃蟹,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毛蟹属。河蟹历来是珍贵的水产品,且有药用功能。中医认为,蟹性寒味咸,蟹肉有清诸热,散血结、理经脉、滋阴,蟹壳具清热解毒破淤消积止痛功能。河蟹适应性强、食性杂、饵料来源广、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并可与水稻等多种水生作物共生,与鱼虾等水产动物混养,可利用废弃的沼泽地、芦苇荡,种植业不宜利用的低畦地等开展养殖,是一种致富的副业,正在各地蓬勃发展。l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是一种回游性动物,在近海繁殖,淡水中生长,一生要经多次变态蜕皮,寿…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农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特色养殖在我省得以大范围的推广开来,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即是当前河蟹养殖。目前河蟹养殖在我省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所以加强对河蟹养殖技术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河蟹养殖生产的最大化收益奠定良好的基础。文中从稻田成蟹的养殖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暂养期间易死亡的原因和河蟹常见疾病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5.
草型湖泊河蟹养殖容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在移栽有沉水植物的网箱和水泥池 ,放养不同规格和密度的河蟹 ,以定量研究河蟹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进而探讨草型湖泊河蟹的养殖容量。草型湖泊对河蟹的养殖容量 (或负荷力 )可以定义为对水生植被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时的最大的河蟹现存量。通过河蟹放养密度与沉水植物相对生长率的分析 ,获得了不同规格河蟹的养殖容量。当年幼蟹规格较小 (壳宽 18 0± 1 2mm) ,其养殖容量为 2 3ind·m-2 ;二龄幼蟹 (35 0± 3 6mmCW )的养殖容量是0 9ind·m-2 ;较大规格河蟹 (6 0 0± 5 7mmCW)的养殖容量是 0 0 83ind·m-2 。进一步分析得知 ,在草型湖泊中河蟹对沉水植物生长不构成显著影响的最大产量密度为 2 9 2 5kg·hm-2 。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典型河蟹养殖池塘水体在不同养殖阶段的微塑料丰度和赋存特征进行了研究。河蟹养殖池塘中微塑料丰度处于200—1640个/m3的水平,在全国与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养殖前中期微塑料丰度较低,而养殖末期微塑料丰度较高。河蟹养殖周期中的引水和排水过程、养殖过程中塑料制品的使用和老化及养殖过程中水环境的变化都可能对河蟹养殖池塘的微塑料丰度变化产生影响。而养殖过程不仅影响了微塑料丰度,还影响了河蟹养殖池塘的微塑料特征,微塑料的形状、粒径、颜色及聚合物类型都在不同养殖期发生变化。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水样养殖过程中微塑料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养殖末期较高的微塑料丰度表明可能需要关注养殖尾水排放对天然水体微塑料赋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河蟹养殖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1583)又名河蟹、大闸蟹、毛蟹,是水产珍品。中国的河蟹生产历史,经历了狩猎、增殖、养殖三个时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河蟹资源和水域生态平衡。近十多年来,河蟹养殖迅速发展,目前的年产量已超过10万t,年产值约100亿元。由于种苗混杂和传统养鱼技术的影响,总产虽高、个体却小、效益甚微,面临严重的市场危机。与此同时,结合河蟹生产的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成果丰硕。当前已有可能认真总结,应用现代科技,走工业化集约式养殖河蟹的道路,以优质、大规格商品蟹和软壳蟹拓宽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8.
獭兔(Rex),即“力克斯兔”,英语为“兔中之王”。它身披美丽多彩、光亮如丝的细绒毛,酷似水獭,故称“獭兔”。獭兔全身密生光亮如丝出锋整齐的短绒毛,毛长仅1.3~2.3cm,厚实紧密而弹性好,不易脱落,保温性强、遗传性稳定,现已育成40多种色型品系(我国现有十余种)的獭兔,其中以棕褐蓝、黑色和白色最为珍贵、有时还会自然形成漂亮的波纹,更为美丽悦目,獭兔体型不大,发育匀称,平均体重3~3.5公斤,体长40~46cm,头小嘴尖,眼大而圆,耳长中等,直立微倾斜,须、眉细而弯曲,较为清秀,四肢强壮有力,动作灵敏。年繁殖  相似文献   

9.
鲈鱼又称花鲈、花寨、鲈子鱼等,其体侧较扁,头部除吻端及两鬲外均被鳞履盖,具有完整侧线,体侧上增部及背鳍上有黑色斑点,生活在咸淡水处或是淡水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活动,而且活动时通常都会结群。以鱼、虾为食,个体较大,肉质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属于经济鱼类,也是发展养殖的重要鱼种。文章对鲈鱼的养殖技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以供养殖业户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共渔业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池塘育成的虫熟河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  相似文献   

11.
罗非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早熟河蟹的养殖生态学及其渔业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池塘育成的早熟河蟹(即一秋龄性腺成熟中华绒螯蟹)放养于湖汊,其群体越冬成活率为11%。在第二年养殖期间,早熟河蟹不脱壳,体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对鱼肉的日摄食率最高为1.2%,个体不断死亡,至7月中旬,群体全部死完。从当年11月下旬到第二年7月上旬,早熟河蟹成活率曲线公式为:Y=1.09exp(-0018t)[Y:成活率(%),t:时间(d)]。本文还通过对围栏湖汊和扁担塘早熟河蟹逐月跟踪采样、对同龄的末成熟与成熟河蟹的行为及离水成活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作者认为,草型湖泊中早熟河蟹没有养殖价值,但若在第二年四月份以前将早熟河蟹全部起捕,当商品蟹出售,仍有一定的渔业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金鱼生活于水中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金鱼的生长发育。水质主要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因素 ,本文主要从生物学因素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持与改善水质。1 操作过程家养金鱼处于静止水体中 ,刚放入金鱼时 ,水质基本能满足金鱼的生长要求 ,以后随着喂养时产生的食物残渣及其粪便溶于水中 ,会使水体有机物含量增多 ,有机物在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 ,有的 (含氮有机物 )形成氨 ,氨浓度的升高对金鱼有害。另外 ,此过程需耗氧 ,会使水中氧浓度下降 ,严重时导致金鱼死亡 ,分解后的有机物也易使水混浊 ,这些均不利于金鱼的生长。因此 ,到一定时间 ,…  相似文献   

16.
柞蚕的高产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因其喜食柞树叶得名。柞蚕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柞蚕的营养价值高,具有生津止渴、消食理气、镇痛等功效。现将柞蚕高产、稳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沿海常见牡蛎种类及太平洋牡蛎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技术,北方海区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红树林与水产养殖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红树林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应,选择3种红树植物海桑、秋茄和桐花树,每种分别按45%、30%和15%的面积比例种植于滩涂海水养殖塘,塘中养殖美国红鱼和星洲红鱼1年后收获,养殖期间通过对水质和鱼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种植红树植物的养殖塘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以减少鱼类病害。其中以种植比例为45%的桐花树养殖塘水质最好,鱼类生长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的澳洲水泡螺(俗称红螺,它既是一种著名的淡水观赏螺,又能作为热带鱼和绿毛龟的补充食料。作者对红螺的形态、饲养方式、食料、光照、管理等都做了较细致地描述,同时对此种动物的繁殖、寿命作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虾-鱼-贝-藻生态优化养殖及其水质生物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一种虾、鱼、贝、藻多池循环水生态优化养殖模式及水质生物调控系统,包括对虾养殖、鱼类养殖、贝类养殖和大型海藻栽培等4个不同功能养殖区,1个水处理区以及1条应急排水渠。通过在封闭循环系统内不同池塘中放养生态位互补的经济动植物对虾池水环境进行生物调控。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内虾池水层悬浮物数量、COD值、氨态氮和硝酸态氮含量比对照组对虾单养池明显降低(P<0·01)。养殖排放水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E<1)。对虾饲料产出对虾0.667kg·kg-1、罗非鱼0.037kg·kg-1、牡蛎0.738kg·kg-1、江蓠0.437kg·kg-1,净增产值2.01元。投入产出比由对虾单养的0.588降低为优化生态养殖的0.235。该养殖模式不仅实现了虾池水环境的生物调控与养殖用水的零排放,且显著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防病、环保、高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