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1996年、2003—2007年扎龙保护区丹顶鹤巢址数据,利用Voronoi图理论,分析了巢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了其拓扑指数—Voronoi图面积。结果表明,丹顶鹤巢址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类特征。以扎龙保护区的2006年巢址、居民点、国道和铁路为对象,构成其Voronoi图,较好地说明了人类活动对丹顶鹤巢址的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丹顶鹤栖息地的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鹤类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06~2010年共接收鹤类4种21只.通过对这些鹤类救助时间、救助地点和伤病情况的分析,可查明北京地区鹤类的分布情况,找到有效的保护、救护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北京地区的鹤类资源.  相似文献   

3.
2013年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巢址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麻雀在研究区内为优势鸟种,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299.8±163.6只·km~(-2);其中,在白杨(Populus tomentosa)防护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最高,达491.9±87.8只·km~(-2);家麻雀在研究地区巢址的空间分布距离指数I=4.77,为集聚分布格局;农田、防护林带以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巢址分布对家麻雀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巢址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家麻雀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食物资源利用和种间巢址竞争。  相似文献   

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大陆种群以布列亚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2004~2005年,通过实地测量丹顶鹤东、西种群主要繁殖地的31处巢址的生境因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的芦苇密度、苇丛面积及巢距干扰源距离的差异显著(P﹤0.05);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可将位于5 个保护区的丹顶鹤巢分成两类,且两类鹤巢分属东、西种群;丹顶鹤东、西种群巢址选择的分异不仅表现在单个生境因子的数量差别,还表现为群体采取不同的隐蔽对策;丹顶鹤东、西种群营巢对水深和芦苇高度的选择稳定一致.生境丧失作为外因通过丹顶鹤的"K生活史"特征起作用,导致丹顶鹤东、西种群的巢址选择具有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贵州草海的越冬鹤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天然淡水湖泊,为我国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在这里越冬的鹤类有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白头鹤(Grus monacha)和灰鹤(Grus grus lilfordi)三种。现将有关研究及其数量消长规律概述如下。1灰鹤的研究在草海所见的三种鹤中,以灰鹤的发现最早(彭燕章等,1963)。王有辉(1986)和吴至康、王有辉(1986)对灰鹤的栖息条件、迁徙时间、生活习性、数量分布、食性、天敌、寄生羽虱,分别作了报道。嗣后,李若贤和李凤山1987年冬与1988年春,对草海灰鹤的越冬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灰鹤在白天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是取食占49.7%,…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在不同聚块大小条件下,天敌对蜡蝉类Fulgoroidea空间上跟随关系的密切程度、聚集原因和聚集范围,为评价蜡蝉类的天敌优势种和确定样方大小提供科学依据,运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空间聚集强度指数法、种群聚集均数法和ρ指数法对安徽省合肥市乌牛早茶园不同大小聚块条件下的蜡蝉类及其8种天敌进行分析。蜡蝉类与其8种天敌均方差峰值时聚块样方数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蜡蝉类空间上跟随关系密切的前三位天敌依次是茶色新圆蛛Neoscona theisi(0.8010)、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0.7617)和三突花蟹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0.7613)。在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多,聚集分布格局时的扩散系数C不断增大,均匀和随机格局时扩散系数不断减小。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1、2、4、8时其相互之间的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聚集程度差异均不显著。蜡蝉类及其天敌的种群聚集均数λ多数情况均大于2,其聚集是该虫本身原因引起的,并且λ的绝对值随着聚块内基本样方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用蜡蝉类不同大小聚块的ρ指数判断个体群聚集时的最小范围是聚块中有4个基本样方,即本文的16 m~2。为该虫抽样时确定样方大小提供了科学依据。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法是分析害虫与天敌空间关系的一种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升金湖湿地越冬鹤类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越冬鹤类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对鹤类栖息地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1986—2015年升金湖土地利用数据和越冬鸟类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鹤类种群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得出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鹤类在升金湖湿地越冬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升金湖4种越冬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为芦苇滩地;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水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居民地距离等因子;其中,水位因子的权重最高,说明水位是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浮游生物次之,居民地距离权重第三。  相似文献   

8.
浙江的鹤类除白枕鹤有报道外(朱曦,1985)未见其它报道。我们于1985年开始经过二年的全省调查考察现就鹤类作一简要报道。 1.灰鹤Grus grus,lilfordi Sharpe 解放前在温州平阳宋埠,八十年代初在象山湾采获二个标本,现分别存放于温州师范学校和奉化棠云标本厂。 2.白枕鹤 Grus vipio Pallas 1981年冬在杭州临安青山水库发现一只,停留约十天。1987年11月12日在永康云山乡  相似文献   

9.
黑颈鹤的越冬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迁徙鸟类,其繁殖地和越冬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又由于其数量不多,分布局限,在鹤类中是珍稀的种类,被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0.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卢萍 《生态学报》2017,37(6):1777-1785
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45个样点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monacha)、白枕鹤(G.vipio)和灰鹤(G.grus)的集群大小、集群类型和成幼组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白鹤的平均集群大小(23.86±10.26)只(集群数N=104),白头鹤(6.42±1.63)只(N=98),白枕鹤(6.09±2.55)只(N=105),灰鹤(5.55±1.26)只(N=246)。仅白头鹤中期集群大小显著小于后期,其余鹤类各时期及灰鹤各地区的集群大小差异不显著。鄱阳湖鹤类的集群大小并不符合警戒行为对集群大小的预测,生境质量差异可能是影响鄱阳湖鹤类集群大小的主要原因之一。4种鹤类均在1—5只个体的小集群中出现频度最高。白鹤在35只个体集群中的个体比例最高,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在1—5只个体集群和35只个体集群均有较高的个体比例。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均以家庭群为主,其家庭群所占比例分别为(64.29%,总集群数N=98)、(71.91%,N=89)、(70.77%,N=65)和(63.11%,N=206)。鄱阳湖鹤类以家庭群为主表明,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可能比花费更多的觅食时间更为重要。白鹤家庭群以2成1幼为主(65.08%),白头鹤(51.56%)、白枕鹤(52.17%)和灰鹤(47.69%)以2成为主。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群体的幼鸟比例分别为12.27%(个体数N=1695)、14.42%(N=416)、16.59%(N=229)和20.46%(N=655)。2成2幼集群比例极低表明,白鹤家庭同时抚养2个幼鸟成活的难度较其它3种鹤类大。4种鹤类在各时期的幼鸟比例差异不显著。在灰鹤个体数较多的3个地区中,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25.25%)和东鄱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25.14%)的幼鸟比例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地高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鄱阳湖白鹤的幼鸟比例多年来均处于较低水平,白头鹤的幼鸟比例较2012—2013年冬季明显下降,灰鹤和白枕鹤种群可能处于稳定或增长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