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戴传超  余伯阳  袁生  李霞  陆玲 《菌物学报》2001,20(2):201-206
为了获得高产量的长链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十八碳脂肪酸和十六碳脂肪酸的比值考察碳链延长,用α-亚麻酸和亚油酸的比值考察ω-3脱饱和;探讨了八种因子对脂肪酸链长和ω-3脱饱和的影响。有利于碳链延长的条件为:麦芽糖10g/L、(NH4)2SO4 3g/L、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20℃培养6d。有利于ω-3脂肪酸生成的条件为:蔗糖30g/L、NH4Cl 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10℃培养10d。  相似文献   

2.
培养条件对头孢霉脂肪酸链长和ω—3脱饱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传超  袁生等 《菌物系统》2001,20(2):201-206
为了获得高产量的长链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十八碳脂肪酸和十六碳脂肪酸的比值考察碳链延长,用α-3脱饱和;探讨了八种因子对脂肪酸逻长和ω-3脱饱和的影响。有利于碳链延长的条件为:麦芽糖10g/L、(NH4)2SO43g/L、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20℃培养6d。有利于ω-3脂肪酸生成的条件为:蔗糖30g/L、NH4Cl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50mL培养基、接种20%(V/V)、10℃培养10d。  相似文献   

3.
培养条件对头孢霉菌丝体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菌丝体最大生产力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条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为:麦芽糖60g/L\,KNO33g/L、起始pH为6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25%、25℃培养10d则菌丝体达到最大干重。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最适条件为:葡萄糖10~20g/L、(NH4)2SO4或NH4Cl 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10%~20%、10℃下照光培养。〖JP2〗因此,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可采用不同条件分段掌握的技术原则。同时提出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途径中油酸(18∶1)向亚油酸(18∶2)的转化是关键,为进一步探索最适培养条件和关键酶的调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发酵生产中两个调控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调控长链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发酵 ,对用于脂肪酸发酵调控的 2个指标 18∶3(α ) /18∶2和∑C18/∑C16进行探讨。对 2个指标从化学反应平衡角度进行阐述 ,进一步证明在合适的条件下 ,头孢霉 18∶3(α ) /18∶2的变化趋势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变化趋势一致 ;轮梗霉∑C18/∑C16和二十碳五烯酸变化趋势一致。 18∶3(α ) /18∶2和∑C18/∑C16可以作为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5.
八种因素对头孢霉菌丝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环境胁迫和真菌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关系 ,用合成培养基探讨 8种单一因子对头孢霉(Cephalosporiumsp .)菌丝体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起始 pH值 (4 .0~ 5 .0 ) ,低培养温度 (10~ 15℃ ) ,有利于获得高不饱和指数 ;随着三角瓶装液量的增加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逐步降低 ;接种量对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影响不大 ;葡萄糖或蔗糖作为碳源 ,NH4 Cl或 (NH4 ) 2 SO4 作为氮源 ,低碳源浓度 (10~ 2 0g/L)有利于获得高不饱和指数 ;随着培养时间增加 ,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逐步增加 ,至 10d时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可达最高 ,为 170 .38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ω-3脂肪酸对人滋养层细胞(HTR-8/SVneo)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本实验设置了不同浓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处理组,依次为0、1、50和100 μmol/L EPA组;0、1、50和100 μmol/L DHA组。各组HTR-8/SVneo细胞分别用相应浓度的EPA和DHA培养48 h。然后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Matrigel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使用EPA和DHA处理的HTR-8/SVneo细胞的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6 h,然后检测HUVEC的小管形成能力。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TR-8/SVneo细胞中三结构域蛋白22(TRIM2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p-STAT1(Tyr70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OD450nm 、侵袭细胞数量、MMP2和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相对小管长度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0 μmol/L EPA组或0 μmol/L DHA组相比,50 μmol/L EPA组、100 μmol/L EPA组、50 μmol/L DHA组和100 μmol/L DHA组的TRIM2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而STAT1 mRNA相对表达量和p-STAT1 (Tyr70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ω-3脂肪酸处理可促进滋养层细胞的侵袭性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TRIM22的上调和STAT1活性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α亚麻酸(ALA)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的保健作用。ω-3脂肪酸脱氢酶(FAD)催化亚油酸(LA)生成ALA。大豆种子油中ALA含量较高,为了研究大豆ω3FAD的功能,用RTPCR方法从大豆未成熟种子中扩增出GmFAD3C的cDNA,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416中,并用醋酸锂法转化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K601,经筛选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成分,发现工程菌产生了新的脂肪成分AL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1%,LA含量与对照相比相应地下降,证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底物LA在Δ15位脱氢生成ALA的ω3FAD功能,首次实现大豆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K601p416系统中的表达,建立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的FAD酵母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8.
添加α 亚麻酸作为底物 ,经半乳糖诱导 ,在含有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 ;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 ,检测到γ 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 ,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 亚麻酸含量的3.81倍 ,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 ,而且偏好n 3途径中的底物α 亚麻酸。同样 ,在改变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  相似文献   

9.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是一类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脂肪酸,对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正常发育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极其重要,并且对于人类的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亦有着明显的作用。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ω-3 PUFAs的含量与ω-6 PUFAs(其代谢方式和功能与前者不同,通常其作用也相反)相比很低。而对于人体,无论ω-3 PUFAs的过低还是ω-6 PUFAs的过高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提高人体中ω-3 PUFAs含量的途径或者大量生产ω-PUFAs的方法。本研究经过密码子优化后,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C.briggsae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并构建了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sFat1-EGFP,通过脂质体转染了CHO细胞系并对其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对稳定转染sFat-1细胞株的RT-PCR分析及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表明,sFat1基因完全能够在CHO细胞中表达和发挥其ω-3去饱和酶的作用,即促使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相应的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十八碳到二十二碳)。Ω-6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从48.97%下降到35.29%,而ω-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则相应地从7.86%上升到24.02%。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正常细胞中的6.23下降到转染细胞中的1.47。这说明C.briggsae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的合成是成功的,试验所获得的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或应用其大量生产ω-3PUFA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是一类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脂肪酸,对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正常发育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极其重要,并且对于人类的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亦有着明显的作用。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ω-3PUFAs的含量与ω-6PUFAs(其代谢方式和功能与前者不同,通常其作用也相反)相比很低。而对于人体,无论ω-3PUFAs的过低还是ω-6PUFAs的过高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提高人体中ω-3PUFAs含量的途径或者大量生产ω-3PUFAs的方法。本研究经过密码子优化后,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了C.briggsae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并构建了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sFat1-EGFP,通过脂质体转染了CHO细胞系并对其进行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对稳定转染sFat-1细胞株的RT-PCR分析及脂肪酸组成的GC-MS分析表明,sFat1基因完全能够在CHO细胞中表达和发挥其ω-3去饱和酶的作用,即促使ω-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转变为相应的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十八碳到二十二碳)。ω-6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从48.97%下降到35.29%,而ω-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则相应地从7.86%上升到24.02%。ω-6多不饱和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从正常细胞中的6.23下降到转染细胞中的1.47。这说明C.briggsae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的合成是成功的,试验所获得的结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的研究或应用其大量生产ω-3PUFAs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哺乳动物因为缺乏Δ-12和ω-3脂肪酸脱氢酶,不能自身合成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目前,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ω-3脂肪酸脱氢酶,能将长链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转化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造成体内长链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减低.本研究通过自我剪切2A肽介导Δ-12和ω-3脂肪酸脱氢酶(FAT-2和FAT-1)以及人过氧化氢酶(human catalase,hCAT)在小鼠的肌肉同时表达.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肌肉中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2.6倍,长链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而n-6/n-3比例显著降低(P < 0.01).同时蛋白质印迹检测到人过氧化氢酶hCAT在小鼠的肌肉组织中表达,且过氧化氢酶活性比野生型小鼠显著提高(P < 0.01).  相似文献   

12.
采用RT-PCR方法克隆到莱茵衣藻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lyd(l)5,与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3.5K连接,电击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转化子经高浓度G418筛选出高抗性重组子,经PCR鉴定目的基因已整合入毕赤酵母基因组中.甲醇诱导表达,RT-PCR检测表明莱茵表藻ω-3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到了表达;毕赤酵母总脂肪酸甲酯经气相色谱(GC)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的含量明显降低,而α-亚麻酸的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里氏木霉GXC产木聚糖酶的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适宜产酶碳源为乳糖、甘露糖、棉子糖、木聚糖和麸皮,氮源为牛肉膏和酵母膏;产酶的最适初始pH为4.0,30℃培养60h。对以麸皮为碳源的培养液进行纯化的酶特性研究表明,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pH为5.5,该酶在pH5.0(7.0和40℃以下相对稳定。Fe3+和Mn2+对木聚糖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Cu~2+、Fe~2+和Ca~2+ 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RT-PCR的方法从番茄叶片克隆到内质网ω-3脂肪酸去饱和酶(LeFAD3)基因的部分编码区,该片段cDNA为309 bp,将其克隆到pET-30a(+)载体中,酶切位点分别是BamH I和Sac I,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LeFAD3,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融合蛋白,经IPTG诱导蛋白表达,提取蛋白并采用SDS-PAGE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酶切鉴定结果表明,LeFAD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目的蛋白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15.
对里氏木霉所产β-葡聚糖酶粗酶液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100 柱层析和DEAE-Sephadex A-50 柱层析进行纯化,比活提高14.60倍,活力回收6.62%。酶特性研究表明,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5.0,在pH低于5.0时酶较稳定,酶的热稳定性在60℃以下。 Cu~2+、 Mn~2+ 、Mg~2+ 、Fe~3+ 和K+对酶有抑制作用, Zn~2+、Ca~2+、 Co2+和 Fe~2+ 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6.
α-亚麻酸(ALA)被称为必需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的保健作用。Ω-3脂肪酸脱氢酶(FAD)催化亚油酸(LA)生成ALA。大豆种子油中ALA含量较高,为了研究大豆ω- 3FAD的功能,用RT-PCR方法从大豆未成熟种子中扩增出GmFAD3C的cDNA,克隆到酵母表达载体p416中,并用醋酸锂法转化酿酒酵母营养缺陷型K601,经筛选鉴定,得到阳性克隆。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成分,发现工程菌产生了新的脂肪成分ALA,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1%,LA含量与对照相比相应地下降,证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催化18碳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底物LA在Δ15位脱氢生成ALA的ω-3 FAD功能,首次实现大豆ω-3 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在酿酒酵母K601 p416系统中的表达,建立了一种新的高效低成本的FAD酵母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7.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克隆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在优质猪培育及研究ω-3不饱和脂肪酸预防心血管和癌症疾病中的作用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本研究首次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制备了转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猪.将sFat—1基因转染到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转基因阳性细胞克隆,然后以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体外成熟的猪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克隆胚胎,胚胎体外培养或进行移植.先后移植了1889枚1-4细胞期克隆胚胎到10头受体母猪的输卵管内,28天B超检测9头受体母猪妊娠(90%),7头妊娠足月(70%)分娩产下21头仔猪,体细胞克隆猪的效率为1.1%(出生仔猪/移植胚胎).体细胞克隆猪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对克隆胚胎的移植环节进行了改进,比较了受体母猪排卵状况对胚胎移植效率的影响.当受体母猪卵泡发育处于即将排卵或正在排卵阶段,能够获得较高的妊娠率和妊娠足月率(100%),而排卵后移植妊娠足月率为0%.对健康存活15头克隆猪进行了PCR和Southern检测,证实13头为转基因猪,转基因阳性率为87%.RT—PCR检测13头转基因猪,12头表达sFat—1基因.以上结果表明,利用优化的体细胞转基因结合核移植技术,可以成功地批量生产转sFat-1基因的克隆猪.  相似文献   

18.
Δ^6-脂肪酸脱氢酶对n-6和n-3途径中脂肪酸底物的偏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添加α-亚麻酸作为底物,经半乳糖诱导,在含有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酿酒酵母总脂肪酸中检测到十八碳四烯酸的生成;同时添加亚油酸和α-亚麻酸时,检测到γ-亚麻酸和十八碳四烯酸生成,而且十八碳四烯酸的含量是γ-亚麻酸含量的3.81倍,表明在酿酒酵母中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不仅能催化α-亚麻酸生成十八碳四烯酸,而且偏好n-3途径中的底物α-亚麻酸。同样,在改变少根根霉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转译起始密码子周边序列后所构建的转基因酵母,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而且各种目的脂肪酸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体细胞核移植生产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克隆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猪在优质猪培育及研究ω-3不饱和脂肪酸预防心血管和癌症疾病中的作用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本研究首次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制备了转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Fat-1猪.将sFat-1基因转染到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获得转基因阳性细胞克隆,然后以转基因细胞为核供体、体外成熟的猪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克隆胚胎,胚胎体外培养或进行移植.先后移植了1889枚1~4细胞期克隆胚胎到10头受体母猪的输卵管内,28天B超检测9头受体母猪妊娠(90%),7头妊娠足月(70%)分娩产下21头仔猪,体细胞克隆猪的效率为1.1%(出生仔猪/移植胚胎).体细胞克隆猪效率的提高,主要是对克隆胚胎的移植环节进行了改进,比较了受体母猪排卵状况对胚胎移植效率的影响.当受体母猪卵泡发育处于即将排卵或正在排卵阶段,能够获得较高的妊娠率和妊娠足月率(100%),而排卵后移植妊娠足月率为0%.对健康存活15头克隆猪进行了PCR和Southern检测,证实13头为转基因猪,转基因阳性率为87%.RT-PCR检测13头转基因猪,12头表达sFat-1基因.以上结果表明,利用优化的体细胞转基因结合核移植技术,可以成功地批量生产转sFa...  相似文献   

20.
5株杂交个体(携带对甲霜灵和地茂散的抗性标记)的游动孢子分别与其野生型亲本AP 14和PK9(对甲霜灵和地茂散均敏感)按1:1、1:9和1:49比例混合涂布在10%V6培养基平板上或接种在苹果片上生长4~5d,并诱导产生孢子囊和释放游动孢子,经单孢分离建立单孢无性系,在含甲霜灵或地茂散的培养基上检测杂交个体的单孢后代所占的百分率。结果是,在V6培养基平板上混合生长的30个组合中,仅3个组合杂交个体的单孢后代在其单孢无性系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野生型亲本,其余组合均符合其各自的期望值;在苹果片上混合接种的30个组合,杂交个体与野生型亲本的单孢后代所占比例均符合其各自的期望值。进一步测定2个杂交个体(APK-9和APK-24)分别与其野生型亲本以1:1的比例混合后在V6培养基平板上和苹果片上连续3个产孢循环过程中两者比例的变化,结果是,在杂交个体与野生型亲本AP14的组合中,杂交个体的后代所占的百分率由第一个产孢循环的49.1%~54.2%至第三个产孢循环下降为1.8%~6.2%:而在与另一野生型亲本PK9的组合中,杂交个体的后代所占的百分率从第一个产孢循环的44.4%~54.2%至第3个产孢循环上升为7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