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山东淄博一带太原组的含(竹蜓)石灰岩出露较好。潭锡畴(1922)在淄川、博山地层柱状图中,将含(竹蜓)石灰岩作为博山组(Poshan Formation)的下部,相当于山西的太原组,并将这一层石灰岩命名为“长身贝石灰岩”。李四光(1927)认为至少应有2层石灰岩,但未详细叙述。刘国昌等(1951)指出,鲁中地区的太原组有4层石灰岩,其中3层石灰岩产(竹蜓)化石。胡希廉(1954)认为山东太原组的石灰岩在淄博一带有6—7层,丁培榛等(1961)认为淄博一带的太原组有4层很稳定的石灰岩,钻孔中有时见到5层石灰岩。 1984年3月,笔者在山东省地质局综合研  相似文献   

2.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3.
这篇短文是报导河北省北部康保三面井附近发现早二迭世栖霞期(竹蜒)类的事实。标本是河北省地质局李裕民及鞠紫云等同志在1958—1959年间采集的。鞠紫云称这个含(竹蜒)地层为三面井组。这个组在康保三面井附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自上而下为:3.灰绿色及灰黄色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约100米2.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竹蜒)类、珊瑚类及海百合茎等。约30米1.灰黄色细粒砂岩,未发现化石。约16米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描述的(竹蜒)类,是赵宗溥先生等于1956年在青海省西南部唐古拉山中段开心岭地区(东经92°18′,北纬33°40′)采集的。这些(竹蜒)类均产于灰白色块状石灰岩中。标本编号分别是V_3、V_(3b)和K_(5O) V_3和V_(3b)号标本位于开心岭西侧,K_5号标本位于开心岭东侧;中间被一断层切断。这些标本经笔者研究共得6属2种,有7个标本不能确定种名。化石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苏滨海县的(竹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滨海县一带的地表均为第四系覆盖。当前研究的材料均采自钻井,钻井位置在滨海县城附近及其东北部。(竹蜓)类保存在灰岩和砂质灰岩中。滨海一带的(竹蜓)类1958年就已发现,原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西部的(竹蜓)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的(竹蜓)类过去极少研究。除掉乌山隆山及张丽旭(R.Toriyama and R.Choh,1943)记述过一个Parafusulina sp.以外,至今还没有见到别的正式报导。乌山及张丽旭描述的标本采自大昌江马鞍岭东北方,保存不好。近几年来,广东省地质局区测大队海南分队在海南岛进行大面积地质测量过程中,采集了各个门类的化石,对海南岛的地层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详细的地层报告,将由他们专文发表。本文研究的材料只限于海南分队在海南岛西部东方县所采集的(竹蜓)类。含(竹蜓)地层以及与其相邻接的地层由于后期构造及岩浆活动的破坏,多成零星分布。根据杨勤生、吴其功(1964)的研究,它们的综合程序如下: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筵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筵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五十多年前,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大学理学院沉浸入黑夜中的时候,独有地质系的一间工作室里却总是亮着灯光。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数年来一直在这里废寝忘食地埋头工作,研究一种麦粒般大小的古生物化石——(竹虫廷)。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就是从英国伯明翰大学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李四光教授。 (竹虫廷),是一种生活在古代海洋里的低等动物。一般生活在远洋开阔的海底,地理分布很广,除南极洲外,其它各洲都发现有它的化石。最初发现的(竹虫廷)是两端尖,中部膨大,很象纺纱用的纺锤(见图),所以它的希腊名称具有纺锤的意思,日本人把它译作纺锤虫。在我国纺纱用的纺锤叫筵,所以李四光同志把它命名为(竹虫廷),意思是“筵状之虫”,“(竹虫廷)”字是李四光同志特为此而  相似文献   

9.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大致相当于Roadian阶上部至Wordian阶。与同期华夏区华南的类动物群相比,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在属种构成,尤其是优势类群方面差异显著,其主要特征为Neoschwagerinidae与Verbeekinidae两科的种级分异度很低,Chusenella与Nankinella占优势地位,且缺失了约60%华南的常见属。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南部茅口期的(竹蜓)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在江苏省南部从事地质勘探的同志们陆续在无锡市及苏州市近郊发现了一些茅口期的(竹蜒)类。这些(竹蜒)类过去还没有在东南沿海各省见有报道。它们的发现,对茅口期古地理的阐明以及对了解茅口期的岩相变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无锡市和苏州市近郊茅口期的沉积,江苏省地质局的有关同志拟名其为堰桥组。这个组的地层次序,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广西隆林地区常么剖面常么组的(竹蜓)类Chalaroschwagerina的资料,对此属及其相关的属进行讨论归并,并从古生物学方面对Chalaroschwagerina的属征进行订正。同时记述了15个种,包括3新种,它们的时代均为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2.
甘肃北山地区威宁期的(虫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描述的威宁期(竹蜓)材料是笔者之一(郭敬信)采集的。1962年,郭敬信等在甘肃省金塔县以北芨芨台子一带,首次从前人划分为早石炭世地层中采得晚石炭世早期蜓化石。1964年,郭敬信等再次到芨芨台子一带详测剖面,系统采集(竹蜓)化石标本,经鉴定,确认为晚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记述海南岛西部东方县鹅顶组和南龙组中的?类10属49种;研究表明,东方县昌化江西岸牛笛岭—江边村剖面鹅顶组的 Parafusulina qruperaensis-Parfusulina langdaiensis-Mesellina ovalis?类动物群属栖霞期中—中晚期Misellina claudiae顶峰时—Shenglla simplex延限时沉积;南龙组中上部的Parafusulina bosei-Parafusulina spp.?类动物群属茅口期早期 Cancellina-Neoschwagerina simplex时沉积;鹅顶组的Parafuslina gruperaensis-Parafusulina langdaiensis-Misellina ovalis?类动物群具有早二叠世栖霞期华夏-特提斯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的(竹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栖霞组原名栖霞石灰岩,它的标准地点在南京栖霞山。最初李希霍芬(Richthofen F.von,1882)把栖霞石灰岩指为五通石英岩与龙潭煤系之间的一段海相地层,定其时代为泥盆纪。1931年,李四光将栖霞石灰岩分为3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栖霞灰岩(狭义)可分为二部分,栖霞灰岩下部开始为黑色沥青质富硅质和钙质页岩(Lower lydite 22米厚),向上为带微红色硅质页岩,夹燧石灰岩,再上是一层层理显著的纯灰岩,产Misellina claudiae,称claudiae带,建议以Pc表示,厚度不少于48米。再上并入栖霞灰岩上部的主体,岩性为暗蓝色灰岩夹多层黑色燧石,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福建沙县高地村石灰岩矿区船山组类的系统研究 ,共描述类 13属 70种 ,包括 7个新种和 3个未定种。根据类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 ,自下而上建立了 5个类化石带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oensis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5 ) Eoparafusulina pararegularis带 ,为该区船山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以及我国石炭 -二叠系界线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费伯克(竹蜓)(Verbeekina)壳的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所研究的费伯克得(竹蜓)标本系采自广西合山下二叠统茅口组的石灰岩,我们在研究其立体标本时发现,由于(竹蜓)壳内圈和外圈的包旋轴有微小的变化,使得至少有一部分拟旋脊延伸方向与前一壳圈上的隔壁沟斜交。拟旋脊常常时隐时现呈虚线状,甚至在列孔两侧的隔壁上并无拟旋脊出现,而只具有列孔,隔壁沟也不是完全平直,壁孔的孔经大约为列孔的十分之一。本文还阐述了Verbeekina的拟旋脊细微构造。  相似文献   

17.
1971年,新疆地质局区测大队在昆仑山东段及阿尔金山的西部开展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从三个地区采获下二叠统上部始复通道(竹蜓)动物群:1)且末县阿羌东北部大古恰两侧叶桑岗组;2)且末县阿羌西部包四堂一带叶桑岗组;3)昆仑山东段于田县  相似文献   

18.
浙江桐庐Polydiexodina(竹蜓)类动物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的Polydiexodina (竹蜒)类动物羣是1959年浙江省地质局赵国荣等同志在浙江桐庐西北约25公里的冷坞村旁首先发现的。其后,该局马武平同志及我所张遴信同志又于1960年先后赴该地作了实地观察,并补采了一些标本。这些标本经笔者鉴定有下列7种1变种:Polydiexodina chekiangensis Sheng sp.nov.(新种)P.chekiangensis var.lengwuensis Sheng sp.et var.nov.(新种及新变种)P.tungluensis Sheng sp.nov.(新种)  相似文献   

19.
浙江桐庐冷坞栖霞组石灰岩发育,(竹蜓)类化石丰富,经鉴定计有19属35种9未定种,其中包括1新种。此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面貌与宁镇山脉栖霞组有所不同,岩层中硅质含量高,自底至顶均有硅质层和燧石结核分布,下伏船山组也见有燧石结核,两者之间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20.
论述乌鲁希腾贝的形态构造,此属不仅是长身贝亚目准扭面贝(Stropholosiina Licharew,1935)的异物同形属(Homeomorphy),并且也具有小嘴贝亚目钩形贝(Uncinulus Bayle,1878)等属的某些基本的形态特征。讨论乌鲁希腾贝的分类位置,在长身贝亚目内,此属与轮皱贝(Plicatifera Chao,1928)、雅库特长身贝(Jakutoproductus Kaschirtchew,1959)、刺围脊贝(Spinomarginifera Huang,1932)及亚历克山贝(Alexania E.Ivanova,1935)等属相近,共同组成一个独立的科——乌鲁希腾贝科(UrushteniidaeChing,fam.nov.)。描述我国下二迭统乌鲁希腾贝的四个种及一个亚种——U.obscura(Chao),U.crenulata(Ting)emend.Ching,U.chaoi sp.nov.,U.chaoi szechuanensis subsp.nov.及U.maceussp.nov.。此属各个种及亚种的形态变异都较显著,形成在大小、壳饰等方面彼此区别显著和稳定的几个类型,并在各产地构成不同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