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2013年,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省榆林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并与1958~1980年鸟类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1~2013年共记录鸟类243种,隶属于18目53科;较1958~1980年调查结果(148种,隶属于17目47科)增加95种。其中,新增加了陕西省鸟类新纪录3种。从动物地理区划来看,古北界增加了75种,东洋界增加了10种,广布种增加了18种;从居留型情况来看,留鸟增加了26种,夏候鸟增加了20种,冬候鸟增加了16种,旅鸟增加了31种。同时,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变化下,陕西榆林地区鸟类组成、区系和生态分布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初步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种类、来源地及分布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共有外来种子植物393种,大多数来源于欧洲和美洲,主要通过有意引种和无意引入2种方式引入。有意引种的栽培植物有276种,其中观赏植物132种、蔬菜46种、林木35种、工业原料植物17种、药用植物12种、牧草植物11种、粮食作物11种、果树7种以及油料作物5种。另外,外来种子植物中有逃逸种62种、归化种22种、入侵种33种;81.8%的入侵种在江苏全省均有分布;入侵种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Poaceae)植物为主,分别有11种和7种。在此调查结果基础上,对江苏省外来种子植物的分类和危害进行了讨论,并对江苏省外来物种的利用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半实衣属和灰线衣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共鉴定出7个种,其中半实衣属4种,灰线衣属3种。报道了采自海南的一新种——双砖孢半实衣Hemithecium duomurisporum和一中国新记录种——交织半实衣H. implicatum。给出了这些种的检索表和全部种的地衣体特征照片。  相似文献   

4.
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概述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全面整理了中国菊科植物外来种,确认迄今为止共计有74属 148 种(含亚种),并根据外来种的类型和用途进行了归类,分析了菊科外来入侵种的生物学特性,中国菊科外来种引种原因和途径及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全面研究我国外来种、消除外来入侵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野生近缘种是作物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的天然基因库,全球30%的作物增产得益于野生近缘种在作物育种中的利用。然而,由于生境破坏和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盲目引种和气候变化等导致大量自然群体消失和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繁衍和进化形成了严重威胁。原生境保护是在自然条件下对作物野生近缘种及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维持其进化潜力,保护物种与环境互作的进化过程,是保护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原生境保护政策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总结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技术路线,综述了国内外对作物野生近缘种的原生境保护进展,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了作物野生近缘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未来作物野生近缘种原生境保护和野生近缘种可持续利用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强调把基因组、表型组和环境因子相关大数据与作物野生近缘种保护、研究和利用紧密结合,为作物野生近缘种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分析了皇菊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皇菊叶、茎、根和花4个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各检测出了45、32、29和39种成分,共检测出了90种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酮类、酯类、氧化物类及醛类化合物,其中烃类48种、醇类29种、酮类4种、酯类3种、氧化物类3种及醛类2种。他们共有成分仅有3种,此外,还检测到一些特有的成分,叶有18种、茎有7种、根有10种和花有20种。  相似文献   

7.
皇菊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分析了皇菊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皇菊叶、茎、根和花4个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各检测出了45、32、29和39种成分,共检测出了90种物质,包括烃类、醇类、酮类、酯类、氧化物类及醛类化合物,其中烃类48种、醇类29种、酮类4种、酯类3种、氧化物类3种及醛类2种。他们共有成分仅有3种,此外,还检测到一些特有的成分,叶有18种、茎有7种、根有10种和花有20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部地区松生斑痣盘菌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英任  侯成林 《真菌学报》1995,14(2):92-100
近年作者对我国北部12省松属植物上的斑痣盘菌目真菌进行了分类研究。本文报道了3属15种,其中连合散斑壳是新种,斯塔雷散斑壳为中国新记录种,小环绵盘菌和华山松舟皮盘菌等其余种为国内已知种。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对新种进行了拉丁文、汉文描述和图解,对新记录种的主要特点以及已知种的寄主国内外新记录、国内地理新分布和生态飞性等分别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9.
Wood(1964)以Mullederia arborea为模式种建立了圆须螨属Mullederia,当时除模式种外,又移入了Meyer和Ryke于1959年订立的二个种Ledermuelleria neomaculata和L.lineolata。其后,后一种移至它属。Meyer(1969)和Tseng(1982)订立了该属的另二新种M.centrata和M.alevolata。本文记述产于中国四川省的一新种。至此,全  相似文献   

10.
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预测了CO2浓度倍增条件下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及优势种和常见种分布的可能变化,计算了优势种及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分布区的变迁幅度。在CO2倍增,气温分别升高2℃和4℃,降水增加20%的条件下,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气温升高2℃,纬向上扩大了3个纬度,经向上也扩大了3个经度左右;气温升高4℃,纬向上扩大了近6个纬度,经向上有的种扩大,有的种缩小。分布范围窄的优势种和常见种,在气候变暖后其分布区变得更窄,而那些分布范围较宽的种,则分布区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共记录鸟类196种,隶属于15目42科.其中留鸟99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97种;古北界种类66种(33.67%),东洋界种类106种(54.08%),广布种24种(12.2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1种.分析了该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的组成和区系特征,并提出了相关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三种木生革菌:南方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australis,纤毛原毛平革菌P.calotricha和革质原毛平革菌P.stereoides,分别采自河南省,吉林省和湖北省。前两种是中国新记录种,最后一种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本文根据采集到的标本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绘图,并给出了我国该属已知19种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朱相云  杜玉芬 《植物研究》2002,22(2):139-150
人们对外来种的研究给予较大的关注,尤其在研究外来种的适应机理和生存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作者对我国豆科植物外来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对一些种类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并以PE馆藏标本为蓝本,对部分种类的原产地进行了核实和确认。中国豆科植物外来种有73属、158种(含亚种及变种)。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气象资料和植物分布资料,计算了组成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12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潜在可能蒸散指标和湿度指标,利用其湿度气候分类和湿度气候分类对优势种和常见种进行了气候类型划分,分为5种类型并划分了优势种及常见种的Thornthwaite水热指标分布类群,分别为:G1低温半湿润型,G2中温中湿型,G3中温湿润型,G4高温半湿润型,G5高温中湿型。  相似文献   

15.
种间电子传递可促进微生物发生共代谢,因而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和环境污染修复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子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将种间电子传递分为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和间接种间电子传递(mediated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MIET),其中,直接种间电子传递由于易发生、效率高而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种间电子传递的途径,比较了DIET和MIET的优缺点,并对开发更多具有种间电子传递功能的微生物提出了建议,以期加深人们对于种间电子传递的理解,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野外调查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白粉菌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内蒙古白粉菌志》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提供了新修订的内蒙古白粉菌名录。确认了内蒙古白粉菌科10属157种和变种,寄主植物达63科238属540余种。列出了145种内蒙古白粉菌寄主新记录及其产地和标本号等信息,以及从复合种分出的种的寄主名称。报道了白粉菌中国新记录种5个,内蒙古新记录种3个,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研究标本保存于赤峰学院菌物标本室(CFSZ)。  相似文献   

17.
田方文  李金枝 《昆虫知识》2010,47(5):1006-1010
通过1989—2008年的系统普查与探讨,查明滨州市蝗虫种类总科共18种,隶属于6科15属;分布于农田、夹荒、荒洼、特殊环境4个生态环境;明确了各生态环境、各个时期的优势种,常见种和少见种,及各蝗种的区系性质;明确了7种优势蝗种和2种少见种的生活史及习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物种内隐藏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地被发现,由此引发的隐种问题也备受关注。隐种的存在对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提出了挑战。在实践上,隐种的界定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两栖动物由于迁移能力较弱,通常具有较强的遗传分化,因而可能包含较丰富的隐种多样性。简述了隐种的概念和形成机制,归纳了国内外两栖类动物中隐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介绍了界定两栖动物隐种的研究方法,最后,对今后两栖动物隐种的研究作了简要展望。我国两栖动物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对这些物种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理学的研究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及时掌握脊椎动物在中国的新增情况, 本文汇总了2021年发表的脊椎动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的基本信息。结果表明, 2021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95种, 包括新种80种, 新记录15种。其中鱼类新种15种、两栖类新种28种、爬行类新种31种和新记录10种、鸟类新种1种和新记录3种、哺乳类新种5种和新记录2种。在新增物种中, 冷血脊椎动物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8%), 提示这些类群可能仍是以后探索的重点; 两栖类新增物种集中于无尾目、爬行类集中于有鳞目, 分别为27种和40种, 各占其新增物种总数的96%和98%; 新增哺乳类动物全部为小型兽类。本次新增物种的分布涉及30个省区, 其中云南33种、四川11种、广西10种、西藏和广东均为7种、台湾6种, 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0.5%; 其余省区新增物种在5种或以下。有84个物种(占总数的88%)发表时应用了分子系统学研究, 提示这一技术手段是分类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新发现的95个物种中, 绝大部分物种为中国学者发表; 除3种鸟类新记录种外, 其余的新种和新记录均正式发表于英文期刊, 其中在中国出版的3种期刊发表了21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种。本文工作可为中国脊椎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等相关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常弘  毕肖峰 《生态科学》1999,18(2):53-53
报道了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的调查,记录了该保护区鸟类118种,隶属13目35科,其中有59种属冬候鸟,57种属留鸟和2种属夏候鸟。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东寨港保护区有60种鸟类属古北界物种、43种是东洋界物种和15种是广布种。还分析了该保护区鸟类组成区系和鸟类生态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