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揭示以潜在-轻度石漠化为主体和以中-强度石漠化为主体的喀斯特地区及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之间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差异。【方法】分别在以潜在-轻度石漠化为主体的高原山地区和以中-强度石漠化为主体的峡谷区采集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环境下的土壤螨类,通过标本鉴定和数据分析,判别不同环境下土壤螨类科、属、个体、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以及群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共捕获土壤螨类72科132属,甲螨是研究区土壤螨类组成的主体。中-强度石漠化喀斯特地区拥有丰富的螨类科和属;不同石漠化类型喀斯特地区螨类科、属的组成存在季节变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螨类科、属总体上逐渐减少;不同喀斯特区拥有不同的优势属群,且优势属的分布存在生境和季节差异;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也随环境与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中-强度石漠化喀斯特区的稍高,但整体差异并不明显。【结论】不同石漠化主体类型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石漠化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利用螨类优势属群可以对石漠化土壤环境进行初步指示,捕食性螨类和甲螨生态类群的分布与石漠化等级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这种不协调性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陈浒  金道超  张燕 《应用生态学报》2018,29(5):1667-1676
为比较石漠化环境与喀斯特森林土壤螨类的群落结构差异,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朝营小流域栓皮栎林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本底进行了研究,经2014年各季节的4次调查,共发现土壤螨类3目54科83属.对螨类属数、个体数量、个体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SR)、Pielou均匀性指数(J)、捕食性螨类成熟度指数(MI)、甲螨MGP类群和甲螨营养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螨类在类群属数和个体数量上均以甲螨亚目的属占优势,夏季和秋季具有丰富的属数、较高的个体密度与多样性,春季和秋季具有丰富的个体数量,群落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捕食性螨类夏季生态类群以K选择型为主,其他季节以r选择型为主;甲螨生态类群主要为P型和O型,缝甲螨属、异珠足甲螨属和合若甲螨属等属构成了栓皮栎林土壤螨类的营养功能集团.研究表明,该区山毛榉林与其他地区山毛榉林、其他不同类型森林的土壤螨类主要类群存在差异,其中含丰富属组成的派伦螨科、厉螨科、奥甲螨科和单翼甲螨科以及多奥甲螨属、派伦满属、菌甲螨属和单翼甲螨属等数量上占优势的类群属可作为山毛榉林土壤环境的生物指示.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组成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分布的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之一,由于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及多样性的生境类型,该森林具有群落结构多样、树种组成丰富、优势物种突出等特点,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该研究在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25 hm2的样地,依照CTFS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定位并调查了样地内每一棵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结果表明:(1)样地内有监测树种254种,隶属于64科161属;独立个体总数为110370株(含分枝为144679株),平均胸径为4.14 cm。(2)个体数最多的15个树种的个体数之和占到总个体数的78.46%,稀有种有100种,占总树种数的39.37%。(3)群落结构稳定且更新良好,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4)样地内重要值≥1的树种有26种,占总树种数量10.24%;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是小果厚壳桂、栀子皮和香叶树。(5)样地中共有萌生木本植物204种34309株,分属于127属51科,分别占样地总物种、个体数量、属及科数的80.32%、14.42%、78.88%和79.69%。此结果表明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非地带性喀斯特顶极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甲螨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士国  付荣恕 《生态学报》2010,30(23):6654-6660
2001年5月、8月、11月对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甲螨群落结构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甲螨群落由41属组成,其中优势属及亚优势属5个:木单翼甲螨、合若甲螨及菌甲螨、小奥甲螨、礼服甲螨。各样点土壤甲螨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不同,样点Ⅰ有31属,样点Ⅱ23属;密度最高的样点Ⅲ达8450头/m2,为平均密度的1.3倍,样点Ⅳ密度最低,虫口密度仅有4583头/m2,为平均密度的0.7倍。甲螨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数量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MGP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甲螨群落属于O型和P型,P群的种类和数量均明显多于M群和G群。甲螨群落的异质性高,多样性指数较高,可达最大多样性指数的4/5,各样点之间的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的差异。各样点之间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少数样点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大多数样点间为中度相似,两种聚类方法结果明显不同,说明植被类型及海拔高度对土壤甲螨群落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其数量分布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退化红壤地区的旱生性草坡、稀疏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4种植被恢复类型及裸地、顶级常绿阔叶林等2个对照样地的土壤螨类群落进行四季调查,共捕获4亚目53科,其中隐气门亚目27科(Cryptostigmat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17科,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8科,无气门亚目(Astigmata)1科,优势类群为矮汉甲螨科(Nanhermanniidae)和单翼甲螨科(Haplozetidae),常见类群包括若甲螨科(Oribatulidae)、盖头甲螨科(Tectocepheidae)等16科。应用个体密度、类群数、香农多样性、密度.类群DG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甲螨群落的MGP分析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研究其中螨类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显著,各项指标均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其次为稀疏针叶林,显著高于其它样地(P〈0.05),针叶林和裸地处于最低水平。甲螨群落类群结构中,各植被类型中的甲螨群落均属于M型;甲螨个体密度结构类型中,裸地属于MP型,旱生性草坡属P型,常绿阔叶林属于O型,其它均属于M型。中气门螨类的MI指数在各植被类型没有明显的变化。DCA分析将6类型分为3类:裸地、常绿阔叶林各为一类,其余各类型归为一类,这显示了土壤螨类群落对植被恢复不同类型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差异和样方法等手段,对浙江省马尾松林针叶(针叶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中龄常绿阔叶林和近熟常绿阔叶林4种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间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3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植物53科105属170种。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物种数、各层次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基本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并以针阔叶混交林最低,估计跟先锋物种的消失和后期物种的出现这一更替有关。随着演替的进行,各群落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其中针阔叶混交林和中龄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高,马尾松与近熟常绿阔叶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群落主成分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群落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尤其是乔木层的组成上;针阔叶混交林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一个群落,但它与其它群落间的相似性较高,并已储存了常绿阔叶林中的大部分物种,对演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 ,有 110科 2 88属 5 34种 ,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 ,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 ,反映该群落区系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区系特点 ;该混交林主要由以单叶、中型叶及非全缘叶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组成 ,群落层次分明 ,从上至下 ,落叶阔叶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常绿阔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 ;除两低海拔样地外 ,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小 ,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浙江天童山区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演替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张光富 《生物多样性》2000,8(3):271-276
根据浙江天童山区灌丛群落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了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与当地的常绿阔叶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指标能够有效地表征亚热带灌丛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天童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W 高于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而低于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生态优势度 SN 低于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但高于常绿阔叶林中灌木层。灌丛群落灌木层的群落均匀度 PW 比常绿阔叶林中乔木层的和灌水层的都低。此外,文中还就本区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点,讨论了加速其进展演替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9.
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金则新 《植物研究》2001,21(3):470-476
浙江仙居俞坑森林群落植物种类丰富, 优势种不明显, 群落中植物种类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 落叶阔叶成分也有一定比例。各样地植物种类相似性很低, 组成很不一致。群落垂直结构复杂, 地上成层明显。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各样地间多样性指数测值变幅较大。样地内的优势种群中常绿阔叶树种的年龄结构呈稳定型或增长型、而落叶树种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乔木层各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多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0.
陈燕南  梁铖  陈军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2334-593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 生物多样性丧失日益加剧。土壤动物作为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之一, 受到广泛的关注。位于我国江西省新岗山的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样地(BEF-China)是全世界25个森林生物多样性控制实验样地之一。本研究自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在BEF-China两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样地(A样地和B样地)内采样, 共获得甲螨23,704头, 隶属于34科50属61种。本文分析和对比了两个样地内甲螨群落结构的差异, 及其多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差异; 通过Pearson检验探讨了甲螨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A、B两个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内, 土壤甲螨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 A样地奥甲螨科、罗甲螨科、若甲螨科和尖棱甲螨科的相对多度高于B样地; B样地菌甲螨科、盖头甲螨科和礼服甲螨科的相对多度高于A样地。A样地中夏季和秋季甲螨多度、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春季和冬季; 而B样地中秋季甲螨多度和物种丰富度与春季差异不显著。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 凋落物木质素含量与单翼甲螨科和菌甲螨科多度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奥甲螨科多度呈正相关关系。菌甲螨科多度与土壤和凋落物同一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基本相同(碳氮比除外), 但与凋落物碳氮比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碳氮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有110科288属534种,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反映该群落区系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区系特点;该混交林主要由以单叶,中型叶及非全缘叶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组成,群落层次分明,从上至下,落叶阔叶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常绿阔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除两低海拔样地外,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小,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7月至2002年4月在不同的季节,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属级水平上土壤甲螨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土壤甲螨多度的四季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土壤甲螨多样性的四季变化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不同的季节土壤甲螨群落组成不同,但小奥甲螨属、小盾珠甲螨属、木单翼甲螨属3个属在每个季节均为绝对优势属.土壤甲螨主要分布在表层,但从夏季到冬季,土壤甲螨从表层向深层迁徙.  相似文献   

13.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和季节变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泰山地区土壤甲螨群落由 81种组成 ,其中包括新种 2种 (山东三盲甲螨Trimalaconothrusshandongen sis、大隙钉棱甲螨Passalozetesmacrofissure)国内新记录种 5种和未定名种 18种、优势种 4种 (细条木单翼甲螨Xylobatestenuis、丽扇珠甲螨Licnodamaeuspulcherrimus、大洋上罗甲螨Epilohmanniapallidapacifica和姬三皱甲螨Rhysotritiaardua)。甲螨群落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春、冬季数量最高 ,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 5个优势属季节变化与整个群落基本一致 ,均是夏季密度最低 ,但高峰季节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4.
陈浒  金道超  林丹丹  王鹏举  周政 《生态学杂志》2018,29(12):4152-4164
土壤螨类群落监测是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退化环境生态恢复的效果.2014年按季节对贵州省毕节市朝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生态修复区的土壤螨类进行调查,并与原生栓皮栎林和中度石漠化区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中度石漠化生态修复区土壤螨类计有3目35科58属,以单翼甲螨属和威单翼甲螨属为优势属;土壤上层具有较高的属数、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捕食性革螨群落以r对策者为主,甲螨群落结构以有翅孔背甲螨型(P型)为主.中度石漠化生态恢复区土壤螨类个体数量与个体密度分别高于中度石漠化区和栓皮栎林,属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高于中度石漠化区,但低于栓皮栎林;该区在对照区基础上恢复和新增螨类共32属,占该区螨类总属数的55.2%.在研究区,螨类属数与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度指数与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分别与速效钾含量以及丰富度指数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石漠化的植被修复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恢复和土壤环境的改善,且螨类优势类群、新增类群和恢复类群能对环境变化进行较好地指示,但土壤螨类群落结构与修复区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变化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是引起严重森林病害的外来物种,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急剧退化。为了探讨在松材线虫侵袭所引起的森林演替过程中植被结构变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我们研究了这些常绿阔叶演替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2004年5–6月,我们在浙江省宁波市选择了分别处于3个不同演替阶段的7个样地:包括象山县被松材线虫侵袭5年后的常绿阔叶灌丛和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各3个,同时在天童国家级森林公园选择了约40龄的常绿阔叶林样地1个。结果显示,在常绿阔叶灌丛和松材线虫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约40龄常绿阔叶林;3类栖息地的鸟类多度、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在侵袭12年后的常绿阔叶林中鸟类群落最丰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立地年龄是影响鸟类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杨赵  杨效东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1):3011-3020
分别于2005年4月(干热季)、6月(雨季)和12月(干热季),采用样线法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和滇山杨次生林地表凋落物及其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凋落物现存总量、C储量和C/N在干、湿季均表现为苔藓矮林>滇山杨林>常绿阔叶林,N储量差异不大.蜱螨目和弹尾目是3林地凋落物层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双翅目幼虫、鞘翅目、蚁类和同翅目为常见类群,3林地凋落物层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极高.3林地凋落物层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ind·m-2)没有显著差异,但相对密度(ind·g-1)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和滇山杨林显著高于苔藓矮林;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季节变化呈现干季(4月和12月)显著高于雨季(6月),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干热季(4月)3林地枯枝落叶现存量与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和主要类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干冷季(12月)凋落物总现存量与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蜱螨目相对密度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弹尾目和鞘翅目密度与地表凋落物层的N储量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及其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与森林植被结构密切相关, 其群落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受森林地表凋落物的调控, 但林内其他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对森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季节变动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叶蝉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丰富保护区昆虫物种分布数据,对该保护区不同生境和不同垂直林带的叶蝉进行初步调查.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uo均匀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研究了不同生境和林带中叶蝉类群的物种组成、相似性、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组成变化和海拔升高,叶蝉类群在5种生境和4种林带间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植被组成丰富和光照条件充足的环境中,叶蝉类群多样性增加,植被类型单一且密度大的环境下,叶蝉类群趋于减少.在不同生境中,类群属级阶元数量顺序为:灌丛(85属)>林缘(61属)>田地(49属)>森林(44属)>草坡(33属);在不同海拔林带中顺序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88属)>常绿阔叶林带(68属)>亚高山针阔混交林带(66属)>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39属).自然环境的相似性是叶蝉群落相似性的基础,区间相似性越高,叶蝉群落越相似,不同生境和不同林带中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叶蝉类群相似性的不同.在不同生境下,灌丛和林缘的叶蝉类群组成相似性最高,生境之间关联性最强,而在不同林带下,常绿阔叶林带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相似性最高.随着生境条件和林带环境的不同,叶蝉类群的分布呈现一定的特征,类群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优势度指数则相反.从田地到灌丛以及从常绿阔叶林带到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叶蝉类群组成在灌丛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最为丰富,各类群的数量也相对均匀,而田地和常绿阔叶林带的优势度指数最高,说明其群落内物种分布较不均匀,个体数虽最多,但优势类群突出,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非地带性顶极森林群落,该研究基于相邻木关系的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结构参数,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林25 hm^(2)大型固定监测样地整体、上木层、下木层及其优势物种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其森林空间结构现状,为喀斯特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样地群落整体为轻度聚集分布格局,接近随机分布,物种高度混交且个体间大小分化程度相近,上木层呈现随机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亚优势状态,下木层呈现聚集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劣势状态。(2)样地内优势物种大多处于轻度聚集分布、强度混交且中庸偏劣势的状态。(3)林木大小比数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混交度与胸径、树高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林木的生长发育,树种优势度逐渐增大,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强。研究认为,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尚未完全稳定,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具有发育成顶极群落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卧龙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以落叶松种植林邻近的天然落叶阔叶林(100年生,5块样地)为对照,分别选择刚种植(5年生)、幼年期(15年生)和成熟期(45年生)的3种落叶松林各4块样地,每个样地4个重复,研究森林不同恢复阶段地表甲虫的多样性。通过巴氏罐诱法取样,采集甲虫标本共7444号。步甲科、隐翅虫科和拟步甲科分别占总数的40·2%、38·3%和6·4%,共同构成本研究地区的优势类群。甲虫的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在3种落叶松林内显著高于天然林,且在3种落叶松林中,刚种植的最高,幼年期的最低;个体数量正相反,天然林显著高于落叶松林,而且3种落叶松林内,幼年期最高,刚种植的最低。主坐标分析排序和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间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成熟期落叶松林与幼年期落叶松林和天然阔叶林有较高的相似性。甲虫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内相似性很高,与天然阔叶林差异显著,而科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季节变化在3种落叶松林以及天然阔叶林间相似性都很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林冠层、草本层及枯落物的高(厚)度和覆盖率是决定科丰富度、个体数量、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以上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在不同树龄的落叶松林以及天然落叶阔叶林内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成熟期的落叶松林已经具有了部分天然阔叶林的甲虫群落特点,但仍无法完全恢复到天然林的群落水平。因此,在鼓励森林恢复的同时,保留大面积的天然落叶阔叶林免受破坏和干扰仍然是保护地表甲虫群落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车俭  郑洁  蒋娅  金毅  乙引 《植物生态学报》2020,44(10):1007-1014
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是组成东亚地区亚热带阔叶林的两个主要植物类群。探索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的生态位差异, 对于推测亚热带阔叶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Mantel检验多元回归等统计手段, 分析了中国亚热带地区8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谱系和生态习性差异。主要结果: (1)该研究的788个被子植物分类单元的叶习性(常绿和落叶)具有一定的谱系保守性。常绿和落叶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反应和土壤肥力因子的生态习性均有差异, 表现为常绿植物偏好较低的光照和土壤pH, 以及较高的温度、水分和土壤肥力; 落叶植物则相反。(2)样地内落叶较常绿植物的种间谱系散布更收敛, 但生态习性散布更发散; 样地间落叶较常绿类群的谱系组成差异更小, 但生态习性差异更大; 样地间落叶类群的谱系组成差异随年平均气温差异的增大而增大。(3)落叶/常绿植物物种数量的比例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降低, 而旱季持续时间和年降水量等因子的影响不明显。该研究证实了我国亚热带地区8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常绿和落叶木本被子植物在谱系和生态习性上均存在巨大差异, 生态位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促进亚热带阔叶林群落内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