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杏叶片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银杏不同枝类、不同叶序的叶片形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银杏不同枝类的叶片形态差异较大,叶宽、叶柄长、叶基角:多年生鳞枝>一年生鳞枝>一年生长枝;叶长、叶形指数:一年生长枝>一年生鳞枝>多年生鳞枝;叶面积:一年生和多年生鳞枝>一年生长枝;有缺刻叶比例:一年生长枝>多年生鳞枝>一年生鳞枝.一年生长枝叶片的叶宽、叶长、叶面积、叶柄长、叶基角均随叶序的增加逐渐减小,叶形指数和有缺刻叶的比例则增加.一年生和多年生鳞枝1~5叶的叶长、叶宽和叶面积随叶序增加而逐渐增加,第5~6叶达最大,以后随叶序增加而逐渐减小,叶形指数和叶柄长度随叶序增加而增加,叶基角随叶序增加而减小.一年生长枝的第2叶、一年和多年生鳞枝的第4叶可作为品种描述的标准叶.  相似文献   

2.
不同分枝数对桑树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常见经济林木桑树(Morus alba)为试验材料,从气体交换、形态变化和地上生物量方面研究5种分枝模式(1、2、3、4和5枝)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分枝数为1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 n)最高,达到8.6μmol·m-2·s-1。随着分枝数增加,P n显著下降,直至分枝数达到3枝及其以上时,净光合速率保持相对稳定,为4.3μmol·m-2·s-1。而气孔导度(g s)、胞间CO2浓度(C i)和蒸腾速率(E)则不受分枝数的影响。(2)随着分枝数增加,总叶片数量、总叶面积和总枝长都显著增加,最终分别达到114.3,10481.1 cm2和457.1 cm,而平均单枝叶片数、平均单枝基径、平均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则显著减少。(3)随着分枝数的增加,植株的总叶生物量和总枝生物量无显著变化,但平均每枝叶干重、平均每枝枝干重和平均每枝总生物量随分枝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研究结果表明了分枝数增加可能导致叶片间对光资源的竞争强度增大,引起净光合速率下降,叶片面积变小,单枝长度和生物量减小。另一方面,植株则通过生长出更多的叶片数量,以及更大的总叶片面积来尽可能地消除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对光环境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叶片形态生态特征与生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闻华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1999-2005
利用统计和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沈阳城市森林10个主要树种叶片的形态生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树木叶片生长发育节律的主要气象因子是≥5 ℃积温、累积日照时数和各物候期中旬平均温度.不同物候期树木所需要的气象因子有所变化,树木萌动期要求低温和寒冷指数,而在生长期需要一定的温暖指数和湿润指数.10个树种的叶片形态数量特征差异较大,按叶形指数依次为短序胡枝子>华北丁香>国槐>银白杨>红瑞木>金银忍冬>水腊>水曲柳>稠李>黄菠萝;按叶面积依次为华北丁香>银白杨>黄菠萝>稠李>水曲柳>红瑞木>短序胡枝子>金银忍冬>国槐>水腊.在10个树种叶长度与宽度、周长、叶面积之间相互关系中,基本属于异速生长类型,符合y=axk模型,但在叶长度与宽度之间关系中,除银白杨k>1外,其它9个树种均k<1;在叶长度与周长关系中,黄菠萝k>1, 银白杨k≈1,呈线性关系,其它树种均k<1;在叶长度与叶面积关系中,10个树种k>1,而 银白杨k=2.1028,叶面积增长速率近似于叶长的2倍.建立了10个树种的叶面积最优回归估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估测检验.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树冠位置对植物叶形态性状的影响,在常绿乔木香樟树冠上下2层和东南西北4个方位开展调查取样,系统分析了不同树冠位置间叶形态性状(叶长、叶宽、叶厚、叶柄长、叶柄直径和叶形指数)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叶形态性状在不同树冠方位间均差异显著,但上下2层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在树冠上层,除叶形指数和叶炳长外,其余4个性状均表现为东侧最大。在树冠下层,除叶形指数外,其余5个性状指标均表现为东侧最小。在同一方位上,叶形态性状在上下2层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叶形指数多为下层高于上层,而其他形态性状多呈相反趋势。此外,树冠层次和方位的交互作用对叶片长、叶片厚、叶柄长和叶柄直径有显著影响。各层次和各方位叶形态性状间多为异速生长关系(即异速生长指数不等于1),且多无显著差异。在所有树冠层次和树冠方位,叶宽与叶厚、叶宽与叶炳长、叶长与叶厚及叶长与叶柄长之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可见,树冠位置对香樟叶形态性状的影响较大,但形态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相对稳定,这是香樟叶形态性状表型可塑性和内在关系稳定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及生长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和生长差异,该文以30个种源樟树为研究对象,对其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叶面积、长宽比、形态因子、株高、地径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30个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88%~16.14%,显示不同种源樟树叶片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柄长、周长、面积、叶厚...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条件对毛乌素沙地油蒿幼苗生长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肖春旺  周广胜  赵景柱 《生态学报》2001,21(12):2136-2140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半灌木油蒿为研究对象,人为控制4种施水量水平来观察油蒿幼苗的生长和形态对全球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了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枝叶形态和细根分布。随着施水量的增加,幼苗生物量、株高、总枝数和长度、总叶片数、总叶面积、比叶面积和细根长逐渐增大,而生物量根冠比、硬叶特征和叶肉质化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枝叶的大小和数量关系表征了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水力结构特征,当前,对其在微生境间的变化规律不太清楚。该研究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按照地形的凸凹差异,各选择了10个群落,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方法,分别比较了植物枝大小(横截面积)-叶大小(总叶面积)关系、枝大小(横截面积)-枝数量(枝稠密度)关系和叶大小(单叶面积)-叶数量(生叶强度)关系在两类生境的变化。结果发现:1)在两类生境中,枝横截面积和总叶面积显著异速正相关(p0.001),存在显著大于1的共斜率;其回归方程截距在凹型生境显著大于凸型生境,表明在一定枝大小下,凹型生境比凸型生境的植物枝条支撑更大的叶面积;2)枝横截面积与枝稠密度显著负相关(p0.001),且在两生境间存在显著小于–1的共斜率;回归方程截距在生境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凹型与凸型生境的植物在单位大小枝条配置的分枝数相同;3)单叶面积与生叶强度显著负相关(p0.001),且也在生境间存在显著小于–1的共斜率;回归方程的截距在凹型生境显著大于凸型生境,表明在叶片大小相同时,凹型比凸型生境的植物在单位大小枝条上支撑的叶片数更多。综上,与凸型生境相比,凹型生境植物单位大小枝条更倾向于支持数量较多的大叶片。本研究证明,植物Corner法则和叶大小-叶数量的权衡在局域尺度也具普适性。枝叶大小和叶数量配置的调整体现了植物水力结构对凸凹生境不同水分供应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居群盾叶薯蓣生长、叶形态及皂苷元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引自湖北武当山、湖南南部和西北部的12个居群盾叶薯蓣的生长状况及叶形、叶色、叶长、叶宽、叶基、叶张角等12个形态指标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分析,并测定了各居群的叶和块茎中的皂苷元含量。结果表明:1)在置信水平λ=8.0340时,11个居群可划分成2大类型:①长叶型:主要形态特征为叶片长度大于宽度,中裂片相对较长;②宽叶型:主要形态特征为叶片宽度大于长度,中裂片相对较短;2)不同居群盾叶薯蓣花序数、叶片总数、开花时间、花期长短、茎干重、叶干重等存在显著的差异;3)不同居群皂苷元含量差异也较显著,居群块茎中薯蓣皂苷元含量最高达3.98%(3号)、最低(7号)仅0.33%,而居群叶中约莫皂苷元含量最高达4.27%(4号)、最低(2号)为0.98%。  相似文献   

9.
植物枝叶性状的个体大小差异,是植物适应异质性环境所形成的冠层构建策略,对于理解枝叶构建机制及光合生理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于2017年7月下旬,在金水湖湿地公园选择一块薰衣草样地,根据体积将薰衣草(Lavandula angustifolia)分为3个大小等级[I级:植株体积的立方根(d)≤60 cm、II级(60 cmd≤90 cm)和III级(d90 cm)],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薰衣草种群枝叶性状的个体大小依赖。结果表明:随着薰衣草植株大小等级增大,薰衣草的叶面积、枝长度、枝数量和枝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而叶数量、叶厚度和分枝角度逐渐减小。薰衣草叶面积、枝长度和枝数量与个体大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枝横截面积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叶数量和叶厚度与个体大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分枝角度与个体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个体薰衣草选择生长少量大而薄的叶片以及分配更多的生物量用于小枝的生长;而小个体薰衣草选择生长多数小而厚的叶片以及短而细的枝条,体现了不同大小等级薰衣草枝叶表型可塑性。  相似文献   

10.
胡杨枝芽生长特征及其展叶物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琼  冯梅  李志军 《生态学报》2015,35(4):1198-1207
以5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个体为研究对象,观测记录了枝芽展叶物候、枝芽生长特征和叶形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个体以及同一个体树冠的不同层次,其枝芽生长及其展叶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冠层次的增高(由基向顶),当年新生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和叶形指数逐渐减小,但叶面积和叶片干重逐渐增大。5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个体均表现出展叶物候始于树冠顶层,依次向下结束于树冠基部;展叶物候期共性表现在枝芽萌动期均在4月上旬,起始展叶期集中在4月中旬,展叶终期则在5月上旬到下旬;树龄较大的个体其枝芽萌动期、起始展叶期、展叶终期较树龄较小的个体早;其枝芽萌动期到展叶终期的时间进程较树龄较小的个体短;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枝芽萌动期出现的时间较为离散,起始展叶期和展叶终期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相关分析表明,出叶周期与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量和叶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和叶片干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