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宫颈高危型HPV HR-HPV感染后的转归进行阴道微生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以探讨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后的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进行机会性宫颈癌筛查女性,对其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并随访,在排除宫颈病变后,6~12个月后再次进行HR-HPV检测,若再次阳性者为持续感染组,转阴性者为病毒清除组。分析2组的阴道微生态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91例HR-HPV阳性者中持续感染组173例,占59.45%,平均年龄43.02岁±9.16岁(22~64岁);病毒清除组118例,占40.55%,平均年龄40.26岁±9.00岁(24~66岁)。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P=0.839)。2组的阴道微生态分析表明,病毒持续感染组的细菌性阴道病感染率、乳杆菌异常率、pH值异常率、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15.03%、41.62%、74.41%和22.54%,这4项指标均大于病毒清除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女性行宫颈锥切术后HPV病毒感染转归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342例行宫颈锥切术的CINⅡ以上患者(术前HR-HPV检测均为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随访HR-HPV感染转归分为持续阳性组58例,阴性组284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术后1年阴道微生态检测的情况。结果持续阳性组在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及优势菌构成上与阴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711、37.120、25.312,P=0.001、0.001、0.001),持续感染组菌群密集度Ⅳ级构成比、菌群多样性Ⅳ级构成比均高于阴性组,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低于阴性组。Nugent评分构成、pH值构成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的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平衡关系密切,在高级别CIN患者术后应注意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宫颈的局部免疫有利于宫颈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氧化应激水平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01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HR-HPV感染将患者分为HR-HPV组(84例)和非HR-HPV组(117例),另选择171例体检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阴道微环境(阴道清洁度、pH值、滴虫、霉菌、线索细胞和乳酸杆菌),氧化应激指标[血清总氧化态(TOS)、总还原态(TAS)、氧化应激指数(OSI)]、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201例宫颈癌患者,HR-HPV 感染84例,发生率为 41.79%。HR-HPV组和非HR-HPV组阴道清洁度异常、pH值异常、滴虫阳性、霉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HR-HPV组阴道清洁度异常、pH值异常检出率高于非HR-HPV组(P<0.05),乳酸杆菌阳性检出率低于非HR-HPV组(P<0.05)。HR-HPV组血清TOS、OSI、IL-4、IL-6、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非HR-HPV组(P<0.05),血清TAS、IL-2、TNF-α、IFN-γ低于对照组、非HR-HPV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较高的HR-HPV感染风险,HR-HPV感染可引起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环境改变、氧化应激损伤以及Th1/Th2细胞因子紊乱,检测HR-HPV有助于评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持续女性阴道微生态状态,为HR-HPV持续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6例HR-HPV持续感染女性为持续感染组,选取同期196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bPR-2014A阴道微生态检测体系评价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Ⅳ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Ⅳ级为主,其中占优势的革兰阳性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短杆菌比例差异不大。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密集度以Ⅱ-Ⅲ级为主,菌群多样性以Ⅱ-Ⅲ级为主,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酶学监测显示持续感染组患者过氧化氢缺乏率、唾液酸苷酶阳性率、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6、23.344、77.241,P=0.036、0.001、0.001)。两组对象Nugent评分、pH构成以及β-葡萄糖醛酸酶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5.003、1.027、2.803、0.857,P=0.082、0.311、0.094、0.355)。结论宫颈癌防治过程中对于HR-HPV持续感染的治疗应注重维系阴道微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作为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生殖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多种生殖道炎症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细菌性阴道病相关致病菌在介导HPV感染及诱发宫颈病变中也发挥潜在作用。同时乳杆菌是健康女性阴道微环境中最常见的优势菌,对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宫颈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维持健康女性生殖道微生态环境对减少HPV持续感染和预防宫颈癌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生殖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并同时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及HPV分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8 100例患者中HR-HPV阳性1 990例,占24.57%,HR-HPV阴性6 110例,占75.43%;HR-HPV阳性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及乳杆菌减少与HR-HPV阴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V、乳杆菌减少与HR-HPV感染有关,OR值及95%CI分别为3.129(2.752~4.235)、3.389 (2.943~5.142)。结论 HR-HPV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状况,HR-HPV感染与BV和乳杆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行爱必维(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试剂盒)检测、HR-HPV检测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343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检测数据并探究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过氧化氢阳性、唾液酸苷酶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乳杆菌数量减少及阴道清洁度3~4度的妇女感染HR-HPV及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性显著大于过氧化氢阴性、唾液酸苷酶阴性、白细胞酯酶阴性、乳杆菌数量较多及阴道清洁度1~2度的妇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3~4度均为影响宫颈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HPV感染以及宫颈病变有一定关联,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可一定程度上预防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8.
人乳头瘤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类通过性传播的环状双链DNA病毒,与宫颈癌、阴道癌、头颈部癌症、阴茎癌和肛门癌等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危险的致癌因素.HPV持续感染宿主在于它能够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现就近年来关于HPV的免疫逃逸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而液基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活组织病理检查均阴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6例,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观察组74例,予以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90 d。比较两组HPV转阴率和阴道微生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对照组为6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结论 阴道乳杆菌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能明显提高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转阴率,阴道微生态恢复平衡的恢复有助于HR-HPV持续感染的转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有无影响。方法选取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LSIL或CIN1,且均合并HR-HPV感染的患者351例,随访1~2年,观察入组时的阴道微生态状态与随访6个月及12个月时的HPV清除情况。结果对于有随访结果的334例,至随访6个月时,细菌性阴道病(BV)组HPV转阴率为20.29%,低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32.35%,P0.01),其余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及其他微生态失衡组与阴道微生态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12个月时,各微生态失衡组与微生态正常组间HPV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感染可能在短期内影响LSIL患者HPV清除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十堰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阴道微生态、HR-HPV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活检,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患者中,宫颈病变发生率为16.01%,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阳性率为19.93%,HR-HPV感染率为28.47%,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为30.78%,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菌性阴道炎(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4.02%、3.20%、12.28%、8.54%和28.47%。宫颈病变患者微生态失调率为67.78%,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3.73%(P0.05)。宫颈病变患者其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检出率分别为66.67%、30.0%、22.22%和75.56%,均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5.89%、8.90%、5.93%和19.49%(P0.05);宫颈病变患者HR-HPV阳性率为75.56%,明显高于正常者的19.49%(P0.05)。HR-HPV阳性患者BV、VVC、AV和乳杆菌减少的检出率分别为51.88%、24.38%、16.88%和62.5%,明显高于HR-HPV阴性患者的12.94%、7.46%、5.22%和14.93%(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4例宫颈HR-HPV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结束后的疗效、阴道微生态、炎症因子、HPV-DNA病毒载量、HPV-DNA转阴情况,观察两组的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6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阴道分泌物pH、Nugent评分则低于对照组,阴道微生态正常或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HP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HP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HR-HPV感染患者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基础上联合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可促进阴道微生态恢复,有效控制HR-HPV感染,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在宫颈癌前病变LEEP术后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8例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组和对照组1∶2的比例随机分配,试验组56例,对照组112例。两组对象的平均年龄、孕次和产次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s0.05)。两组对象在LEEP术后第1、2、3月在非经期用阴道内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80万IU每晚一粒,阴道用药,连用10天);试验组在术后第4、5、6月在非经期用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0.25g每晚一粒,阴道用药,连用10天),对照组在术后第4、5、6月不用任何药物,LEEP术后第7月两组研究对象在月经干净后3~7d内复查。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微生态指标的阳性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LEEP术后第7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R-HPV阳性率(19.64%和37.50%),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0.00%和12.50%),微生态四项指标(pH值4.5、唾液酸苷酶、过氧化氢和白细胞酯酶)全部异常阳性率(0.00%和9.82%)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在宫颈癌前病变LEEP术后,可以应用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改善阴道微环境,减少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促进阴道内微生态平衡,以降低HR-HPV的持续阳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探讨发病的特点,为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HPV转阴,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75例(肿瘤组)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者取阴道分泌物,并取50例绝经期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占72.0%,优势菌占50.7%,菌群密集度++~+++为46.7%,菌群多样性++~+++为42.7%,pH值≤4.5为2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55岁组阴道优势菌占59.1%,与55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阴道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阴道微生态失调、VV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肿瘤组阴道微生态失调;(2)肿瘤组内55岁组的阴道优势菌有更明显差异;(3)评价宫颈癌术后HPV持续感染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对治疗纠正微生态,及HPV的转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是危害全世界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均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导致。HPV通过下调干扰素表达,促进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产生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改变肿瘤表面抗原,抑制肿瘤免疫应答。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分析论述肿瘤微环境中HPV和宫颈癌细胞通过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IL-10、TGF-β1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可能的机制,阐明IL-10、TGF-β1在HPV感染中的免疫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及宫颈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选择286例连续2年同一型别hr-HPV阳性女性患者为观察组,124例hr-HPV阴性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支原体、衣原体、霉菌检出情况及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感染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宫颈分泌物物CD~+_4 T、CD~+_8 T细胞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214例(74.83%),2种及2种以上hr-HPV型别复合感染者72例(25.17%)。观察组患者中检出HPV16型165例(45.21%)、HPV18型36例(9.86%)、HPV31型31例(8.49%)、HPV33型22例(6.03%)、HPV51型12例(3.29%)、HPV52型75例(20.54%)、HPV53型15例(4.11%)、HPV58型9例(2.47%)。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CD~+_4 T细胞水平(%)及CD~+_4/CD~+_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HPV病毒持续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发生改变,导致宫颈微环境稳态被打破,宫颈局部免疫防御能力降低而成为宫颈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宫颈癌的患者50例作为宫颈癌组,在我院诊断为宫颈糜烂的患者78例作为宫颈糜烂组,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女性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3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以及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Prdx4、Nek2、Fhit、BLCAP)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癌相关增殖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宫颈糜烂组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宫颈癌组患者这两项指标水平高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宫颈癌组患者宫颈病灶组织中Prdx4、Nek2 mRNA表达量高于宫颈糜烂组,Fhit、BLCAP mRNA表达量低于宫颈糜烂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与高危型HPV感染率呈正相关,与癌基因(Prdx4、Nek2)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与抑癌基因(Fhit、BLCAP)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较高,可能与高危型HPV感染及癌细胞增殖旺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3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2年,定期检测SCC-Ag表达情况及HR-HPV感染情况,根据患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SCC-Ag、HR-HPV对宫颈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出现12例失访,300例患者中完成随访288例,出现复发40例,未复发24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术后复发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肿瘤间质浸润情况、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表达、HR-HPV持续感染有关(P0.05),而与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性行为开始年龄、宫颈癌家族史、病理类型、术后放化疗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低分化、深肌层浸润、临床分期IIA1-IIA2期、有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SCC-Ag联合HR-HPV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50%、87.50%、54.41%、98.64%。结论:中低分化、深肌层浸润、临床分期IIA1-IIA2期、有淋巴结转移、SCC-Ag阳性、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SCC-Ag联合HR-HPV预测宫颈癌术后复发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9.
摘要:微生态学是近年新兴的学科,女性生殖道是一个重要的微生态区域。生殖道微生态体系是由正常的解剖结构、生殖道各种菌群、周期性内分泌变化、局部免疫系统四个部分组成。随着阴道微生态平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的内在关联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阴道微生态与宫颈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宫颈病变影响了阴道微生态环境,长期的阴道菌群失调也会反作用于宫颈,导致宫颈的病变加重甚至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阴道微生态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宫颈癌患者100例(宫颈癌组),癌前病变患者100例(癌前组),另选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对象阴道微生态指标(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和H_2O_2)水平、HPV感染情况及乳杆菌分布情况。分析患者阴道微生态变化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菌群密集度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3.00%和4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χ~2=15.762 9,P=0.000 1);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的患者分别占35.00%和41.00%,同样高于对照组的6.00%(χ~2=19.783 1,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阴道pH4.5的患者分别占53.00%和56.00%,高于对照组的12.00%(χ~2=29.267 3,P0.000 1);H_2O_2阴性患者占比分别为63.00%和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00%(χ~2=39.343 7,P0.000 1);此外,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HP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2.00%和73.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χ~2=63.624 2,P0.000 1)。癌前组和宫颈癌组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分别为115(97~279)个/HP和107(81~201)个/HP,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157~365)个/HP(χ~2=8.742 1,P0.000 1)。在HPV感染患者中,乳杆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定植密度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程度呈负相关,阴道微生态失调与癌前病变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与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HPV感染、乳杆菌减少密切相关;同时癌前病变的发展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