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朱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8)
目的 研究急性和慢性腹泻患者与正常人的肠道菌群变化差异.方法 对慢性腹泻组22例、急性腹泻组35例,对照组20例的成年患者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 急性腹泻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肠杆菌显著增加,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显著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的肠杆菌明显增加,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类杆菌及肠球菌较对照组减少,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腹泻者厌氧菌较慢性腹泻者有所减少,其中类杆菌和乳杆菌显著减少(P<0.05).结论 无论急慢性腹泻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中急性腹泻患者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包兴才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32-33,6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资料证实,RA患者血清中存在某些抗病原微生物的抗体,如抗分枝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疟原虫等的抗体,据此推测RA的病因可能与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风湿性疾病的原因尚不明确(风湿热除外),目前研究发现RA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特别是病毒)有关。RA的发病与微生物感染密切相关,任何感染都可引起RA恶化,但迄今尚未确切地从病人血与滑液中找到活的微生物。多数学者认为微生物抗原在类风湿的发病中起始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腹泻儿童肠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使用传统的稀释法和注射器金属棒磁力搅拌稀释法对30例正常儿童的粪便菌群进行五类菌群的分析,健康儿童每克粪便中肠杆菌数689±077,肠球菌数为619±057,乳杆菌数为736±201,而类杆菌数为929±045,双歧杆菌数为858±032,而腹泻儿童肠杆菌数为761±061,肠球菌674±058,类杆菌数为836±060,乳杆菌773±069,双歧杆菌为767±066,两者相比主要是原籍菌中双歧杆菌、类杆菌减少,而过路菌中肠杆菌增加,出现了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大多与宿主共生进化,菌群结构、数量恒定形成稳态,能有效预防有害病菌的入侵和炎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联,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症、肝硬化、结直肠癌和类风湿关节炎。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病的环境因素,其中涉及的机制有肠道菌群-黏膜稳态的失衡,其不利于肠道适应性免疫的形成,使得免疫系统不能识别常驻菌与致病菌,引起黏膜紊乱;另一种机制是肠道菌群失调激活免疫因子,引起全身免疫反应。由此可见,肠道菌群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既有肠道黏膜与菌群的局部调节,也有全身性免疫因子的共同参与。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关节炎早期预防及病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异常免疫反应和滑 液增多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 。临床上常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症和关节进行性损伤为主要表现。该病患者人数众多 ,危害严重 ,素有“第二癌症”之称。据资料介绍 ,患者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 1 %。在疾病的每个阶段都伴有严重的关节疼痛 ,预期寿命缩短 ,并且过早地丧失劳动能力 ,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求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尽管目前已研制出很多的抗风湿药物 ,但由于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EBV(Epstein-Barr virus)衣壳抗原IgA抗体(VCA-IgA),分析EBV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2例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80例体检健康者血清VCA-IgA抗体,分析两组人群EBV VCA-IgA阳性率.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VCA-IgA抗体阳性率为9.8%(9/92);健康对照组阳性率为2.4% (2/85)(x2=4.038,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EBV VCA-IgA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以期更合理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58例腰椎后路手术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者38例,未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的20例作为对照组。在腰椎后路手术后,分别取2组患者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10 g,采用定性定量检测比较2组患者肠道主要菌群差异及B/E值。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且与手术前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进行相同比较。结果试验组肠道的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较对照组均减少,分别是:9.21±0.65 vs 10.12±0.85;10.02±0.45 vs 10.23±0.45;1.05±0.17 vs 6.99±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加,分别是:9.11±1.09 vs 8.55±0.89;7.80±1.02vs 7.29±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梭菌、乳杆菌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专性厌氧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下降。正确及时地去除病因,尽可能地采取微创手术技术,减少医源性损伤,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营养不良,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解决腰椎后路手术患者肠道功能障碍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失主财的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使用氨苄青霉素喂服SPF小鼠8小时后,再喂服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制备成菌群失调的动物模型,模型稳定,肠道菌群失调明显,可用于微生物制备的保护性实验中。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了解加替沙星正常剂量用药和非正常剂量用药方式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灌胃生理盐水,另外2组分别按正常剂量和正常剂量的一半给小鼠灌胃加替沙星溶液,7 d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加替沙星灌胃7 d后,与给药前相比,肠杆菌和肠球菌药敏结果无明显变化.灌胃前后肠杆菌对CIP、LEV、GAT、AM、CRO、AMK、NOR均敏感,肠球菌对AM、LEV、VA、GAT均敏感,对NOR、CIP、CRO敏感性不同.2种用药方式可导致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球菌数量稍有增加(P>0.05).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加替沙星2种用药方式短时期对肠道菌群影响不大(肠杆菌除外),不易产生耐药性.其杀灭肠杆菌的作用远大于对厌氧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肠道菌群定量定性分析法,利用用药前后的自身对照,研究了静脉应用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的先锋铋对30例足月、患非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干扰,结果表明:两组抗生素均造成新生儿肠道菌群紊乱。氨苄青霉素加青霉素使肠杆菌科细菌明显增加,其他细菌无显著变化,优势菌由乳杆菌变为肠杆菌,腹泻率26.7%,菌群失调程度Ⅰ°—Ⅱ°;先锋铋使正常肠菌群成员显著减少,仅酵母菌过盛繁殖,成为优势菌,腹泻率53.3%,菌群失调程度多为Ⅰ°—Ⅱ°。部分Ⅲ°。 相似文献
17.
螺旋藻对抗生素脱污染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临床上大量应用抗生素及激素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细胞毒素药物、同位素照射等的应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患者造成了菌群失调,现国内多采用活菌制剂调整菌群失调,效果虽然很好,但也存在着活菌制剂不易保存、活菌数不稳定及一部分患者在观念上不易接受的问题。螺... 相似文献
18.
19.
自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肠道菌群在中药的研究方面也引发了科学家们激烈的讨论。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综述,阐述了较为前沿的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同时对近十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的不同及进步进行思考和展望。该综述为预防、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