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血清神经肽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7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依照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为肠道菌群正常组、Ⅰ度组、Ⅱ度组; 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情况以及血清中TLR4、NPY和VIP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LR4、NPY和VIP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影响。

结果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血清TLR4、NPY和VI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对照组中TLR4、NPY和VIP水平最低, Ⅱ度组最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度组、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正产组和对照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 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Ⅰ度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Ⅰ度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LR4、NPY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负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正相关(P < 0.05);VIP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正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负相关(P < 0.05)。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LR4、NPY和VIP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且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 vs 78.67%,χ2 = 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50,P = 0.699)。

结论

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状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6.
刘渊杰  王帅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0):1178-1181, 1186
目的

探究食管癌患者术前肠道菌群特征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4例)和非感染组(208例),记录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等一般资料。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双歧杆菌属、酵母菌属、乳杆菌属、消化球菌属细菌并按照平板计数法计数,同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l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吸烟史≥20年、术前FEV1/FVC<70%、手术时间≥4 h患者比例及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数量显著升高,而肠道双歧杆菌属、酵母菌属、乳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数量显著降低(均P<0.05)。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双歧杆菌属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其术前肠道菌群差异显著,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对慢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400例慢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予以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与对照组(仅予以复合乳酸菌治疗),各200例。对比2组患儿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应激指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胃肠道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TI)]水平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MDA、NO、TNF-α、GAS、MO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IL-10、IFN-γ、SST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复合乳酸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显著,有利于调节患儿肠道菌群以及氧化应激、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与脑损伤的相关性,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分为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57例)和单纯型高热惊厥组(51例);根据是否发生脑损伤分为脑损伤组(27例)与无脑损伤组(81例)。入院时采集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以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培养。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碱性髓鞘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Pearson法分析肠道菌群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结果

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28例(49.12%),单纯型高热惊厥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15例(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364,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低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均高于单纯型高热惊厥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损伤组患儿首次发热体温以及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无脑损伤组患儿,而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患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OR = 2.063,95% CI:1.252~2.919)、肠球菌数量降低(OR = 1.912,95% CI:1.252~2.919)、乳杆菌数量降低(OR = 2.032,95% CI:1.083~3.812)、双歧杆菌数量降低(OR = 2.044,95% CI:1.235~9.593)、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OR = 3.442,95% CI:1.235~9.593)、血清MBP水平升高(OR = 3.149,95% CI:1.222~8.115)、血清NSE水平升高(OR = 2.815,95% CI:1.752~4.524)是影响热性惊厥患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00β蛋白、MBP、NSE水平与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菌群失衡,有益菌数量降低与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发病和脑损伤密切相关,调节轻度胃肠炎伴热性惊厥患儿肠道菌群对该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常规用药治疗痛风的效果,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30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15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比较2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血尿酸、粪便中尿酸、粪便中细菌分解的尿酸、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大肠埃希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91.33%)高于常规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尿酸、粪便中尿酸水平低于常规组,粪便中细菌分解的尿酸水平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常规组,拟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COX-2、IL-6、sICAM-1、ET-1水平低于常规组,而NO水平高于常规组(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痛风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尿酸水平,调节肠道菌群稳定,缓解机体炎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7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本单位进行产检的健康妊娠妇女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和肠道菌群数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两组对象年龄、妊娠前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孕周、是否经产妇、妊娠胎数、是否妊娠糖尿病、流产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CRP、IL-6、TNF-α、IL-8、NO、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ET、sEn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正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血清CRP、IL-6、TNF-α、IL-8、ET、sEng水平均呈负相关,与血清NO、VEG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炎症反应指标升高,血管内皮功能出现损伤,且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由乳双歧杆菌V9、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9组成的复合益生菌粉对便秘模型小鼠的排便情况、肠动力水平的改善及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整作用。

方法

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又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复合益生菌粉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其中A组50只用于排便情况测定,B组50只用于结肠HE染色及肠道菌群的检测。实验共进行15 d,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灌胃蒸馏水15 d,复合益生菌粉各剂量组小鼠灌胃相应剂量的复合益生菌粉15 d;同时,除空白组外,于第7天、第15天灌胃盐酸洛哌丁胺(4 mg/kg)进行造模。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延长(P<0.01),6 h内粪便质量显著减轻(P<0.05),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粉低、高剂量组首次排黑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同时高剂量组小鼠6 h排便量增加(P<0.05)。HE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粉可以增厚结肠肌层,恢复受损的结肠黏膜组织,并且腺管排列恢复至正常水平。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粉中、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其中Patescibacteria、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Eubacterium xylanophilum_group等丰度增加,另枝菌属、Odoribacter等丰度降低。

结论

复合益生菌粉能够通过促进肠蠕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发挥缓解小鼠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黄酸调节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的影响。

方法

SPF级雄性7周龄SD大鼠50只,随机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注射牛磺胆酸钠构建AP大鼠模型,将AP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大黄酸组(100 mg/kg)、二甲双胍组(200 mg/kg)、大黄酸+二甲双胍组(100 mg/kg大黄酸+200 mg/kg二甲双胍),每组10只,每天1次,连续注射2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ELISA法检测血清DAO活性、TNF-α和IL-6水平;H&;E染色检测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粪便16S rRNA基因测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屏障相关蛋白及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DAO活性、IL-6、TNF-α水平以及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AMPK水平、mTOR蛋白水平、埃希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均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以及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和ZO-1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酸组大鼠血清DAO活性、IL-6、TNF-α水平以及胰腺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AMPK水平、mTOR蛋白水平、埃希菌属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Chao1指数以及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丰度和ZO-1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均P<0.05),而二甲双胍组以上指标结果与大黄酸组趋势相反;二甲双胍逆转了大黄酸对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的治疗效果。

结论

大黄酸可能通过下调AMPK/mTOR信号通路对AP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屏障损伤起到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春芳  张晓曼  李新才  林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2):1436-1440, 144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5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乙型肝炎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比较3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患者HBV-DNA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HBV-DNA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数量下降(均P<0.05),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和梭菌属数量升高(均P<0.05)。肝硬化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数量低于乙型肝炎组(P<0.05),而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和梭菌属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Shannon指数高于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均P<0.05),同时肝硬化组Chao、Shannon指数低于乙型肝炎组(均P<0.05)。肝硬化组患者HBV-DNA水平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Chao指数、Shannon指数、双歧杆菌属数量与HBV-DN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瘤胃球菌属、肠杆菌属、肠球菌属、普雷沃菌属、梭菌属数量与HBV-DNA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更为显著,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ao指数、Shannon指数、双歧杆菌属数量和HBV-DNA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刘阳  徐缨龙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85-1288, 1296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发病时期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研究菌群变化及对患者血清TLRs/NFκB、SOCS3、Cingulin蛋白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的U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和缓解性溃疡性结肠炎(RUC)患者按病情不同分为AUC组(48例)和RUC组(4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发现的结肠息肉患者作为对照组(50例)。对3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Cingulin蛋白表达量、肠黏膜中TLRs/NFκB的表达量和外周血中SOCS3及TNFα水平进行对比。 结果 UC患者(AUC组及RUC组)肠道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时RUC组患者肠道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结论 TNFα、SOCS3可能参与UC的病程,其在UC患者中存在高表达现象,可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出现紊乱,最终引发人体多部位的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54例)和常规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清胰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功能(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数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6.30% vs 83.33%,P<0.05),而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肠黏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