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断奶日龄不同的SD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形态学指标变化的观察研究,为临床上研究肠道相关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断奶日龄为21 d的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分别在断奶后第0、7、14、21、28天测定4种肠道正常菌群及肠道黏膜形态变化。结果SD大鼠断奶后不同时间点,不同肠段内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且断奶后第7天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提高,同时断奶后不同时间点,大鼠不同肠段黏膜厚度、肌层厚度、绒毛长度和宽度都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断奶后第7天和14天,SD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形态学变化明显,且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对象唾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其中观察组患者需收集化疗前及化疗后两个时间点的样本.采用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菌群失调与AD的发生密切相关,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通道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交流,并且可能通过产生有害物质、分泌或调节神经递质以及诱导神经炎症等方式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本文通过总结肠道菌群在各年龄段与认知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影响AD的可能机制,以期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大群体,对宿主的代谢、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与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关于肠道菌群与肺癌的研究发展迅速。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系统地回顾了肠道常见菌群及肠道菌群与肺癌的关系,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肠道菌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肺癌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肠道屏障和免疫细胞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39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两组对象粪便样本及血液样本(研究组患者标本留取时间为使用抗生素之前),分析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特征并对肠道屏障及免疫细胞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分析肠道菌群特征与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CD4+T及CD8+T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CD4+T/CD8+T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而Simpson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假丁酸弧菌属、粪球菌属、毛螺菌属、普氏菌属为优势菌;而研究组对象肠道埃希菌属、肠球菌属、梭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粪芽胞菌属为优势...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SLE的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易感性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的环境因素。公认的机制包括异常的微生物移位、分子拟态以及局部和全身免疫的失调。因此,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影响SLE的发生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SLE的关系,以及菌群干预作为SLE防治的新策略,为进一步研究SL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代谢调节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成分、代谢物及衍生物等参与调控机体的代谢、免疫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肠道菌群与机体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维持机体健康。目前,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在我国慢性病形势也依旧严峻,防控迫在眉睫。近年研究证实肠道菌群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脂肪肝等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延缓疾病进程。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一些常见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开展肠道菌群与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近几年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不仅和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等有关,还和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有关。肠道菌群作为环境因素中的重要因子参与机体代谢,并且肠道菌群的紊乱也成为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就肠道菌群的改变及调节与1型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自闭症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自闭症患儿为观察组,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5版)将自闭症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级组(51例)、二级组(47例)、三级组(36例).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儿童胃...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及难辨梭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与肠道菌群及难辨梭菌的关系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内科大连116023刘宇,顾俊明从1940年青霉素G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研制和临床使用突飞猛进地发展[1]。据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表明,抗生素已经成为医院内应用具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充分认识圈养食叶猴的肠道菌群组成特征, 为饲养管理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个物种的19个个体[黑叶猴(n=5)、川金丝猴(n=9)和西非黑白疣猴(n=5)]的肠道菌群16S rRNA V4-V5区进行测序和分析。

结果

食叶猴肠道菌群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 瘤胃菌科、普氏菌科、理研菌科和毛螺菌科为优势菌科, 普氏菌属、密螺旋体属和瘤胃球菌属为优势菌属; 食叶猴物种间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肠道菌群按照宿主物种聚类, 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论

宿主物种是决定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 食叶猴肠道菌群特征反映了宿主对其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息息相关,在营养摄取、免疫与内分泌调节、药物代谢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能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功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与多种中枢系统疾病相关。其中,孤独症是一类以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由于孤独症与胃肠道疾病之间联系紧密且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人们愈发关注肠道菌群在孤独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能够影响孤独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异常的行为表现并诱发胃肠症状等。本文总结了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因素,并从微生物群-肠-脑轴的角度讨论了肠道菌群影响孤独症的方式,同时介绍了孤独症患者肠道菌群疗法的有效性与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有了新的认识。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或不稳定以及多样性改变是一系列肠道功能紊乱及代谢和免疫疾病的结果。目前发现睾酮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相关,睾酮的合成和代谢紊乱将通过相应的代谢通路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相关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睾酮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发生病理生理变化。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菌群与睾酮的关系,并阐述这种关系在高血压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肥胖)中的作用机制,为疾病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西方化的高脂饮食方式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肥胖人群。高脂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促进宿主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从而增加体重形成肥胖。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者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导致宿主能量吸收增加,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增加,而有减肥功能的短链脂肪酸合成能力下降。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下丘脑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控制食欲,从而调控肥胖的形成。本文系统介绍了最近几年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研究,总结了一些与肥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肠道菌群以及其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最后总结了肠道菌群可以作为一个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有效靶点,可以通过在食物中添加有益菌或者通过菌群移植来治疗肥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去卵巢对小鼠肠道菌群和血脂的影响。 方法 12只10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去卵巢组(OVX组),每组6只,进行12周的喂养。每2周测定小鼠体质量,12周后测肝脏指数、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小肠进行病理学检查,收集小鼠粪便并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 结果 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体质量、肝脏指数、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和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增加(t=4.745,t=15.090,t=11.140,t=4.038,均P结论 去卵巢小鼠血脂升高和肠道菌群失衡,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是预防和治疗雌激素缺乏后脂质代谢异常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慢性肾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预测。方法 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各10只,模型组参照Border造模方法尾静脉注射C-BSA造模,6周后测定24 h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取大鼠结肠和肾脏观察病理切片。收集大鼠粪样运用MiSeq平台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 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含量、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模型组大鼠肾小球增大,毛细血管变窄,肠上皮损伤,发生炎性浸润。模型组大鼠普氏菌属、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且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和脂质代谢能力减弱。结论 C-BSA肾炎的发生不仅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而且影响机体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人体的肠道内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在健康状态下与宿主处于共生关系,能阻止致病菌从肠道易位至人体其他部位。肠道菌群总体维持着动态平衡,并且参与宿主的新陈代谢。肠道菌群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参与者,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分离、合成和吸收。细菌的生长需要氮源,肠道菌群通过参与机体蛋白质的代谢,一方面为自身的生长提供氮源,同时也为宿主提供必需氨基酸以满足宿主生理需求。不同类型蛋白质对菌群的作用有所不同,有些能促进菌群的生长,有些则产生抑制作用。菌源性氨基酸对宿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恢复肠道内氨基酸平衡可以作为治疗诸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渊杰  王帅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0):1178-1181, 1186
目的

探究食管癌患者术前肠道菌群特征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64例)和非感染组(208例),记录患者年龄、高血压、吸烟史等一般资料。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双歧杆菌属、酵母菌属、乳杆菌属、消化球菌属细菌并按照平板计数法计数,同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l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吸烟史≥20年、术前FEV1/FVC<70%、手术时间≥4 h患者比例及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数量显著升高,而肠道双歧杆菌属、酵母菌属、乳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数量显著降低(均P<0.05)。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双歧杆菌属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保护因素(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与未发生肺部感染的其术前肠道菌群差异显著,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是食管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头20年里,呼吸道病毒造成的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流行已经发生多次,而疫情的暴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但临床上,仍缺乏针对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手段。随着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肠道菌群在哮喘,纤维化及细菌性感染等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病及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肠-肺轴"的关键枢纽。病毒性肺炎与肠道微生态间也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对呼吸病毒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内在机制主要涉及到:通过增强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继发性细菌的感染;通过菌体成分或者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色氨酸代谢产物等提高固有样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NK)、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的抗病毒免疫功能及调节Th17/Treg平衡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等。本文将系统回顾已发表的文章,对肠道菌群在病毒性肺炎方面的研究作系统的阐述,以求为研究者在病毒性肺炎的机制探究和防治方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