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的关系。

方法

根据61名患者内镜、病理和H.pylor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1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16名)、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8名)和慢性浅表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25名)。采集舌苔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 分析各组患者舌苔菌群结构。

结果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 此次测序样本数据量足够, 样本所含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合理。4组舌苔菌群样本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23 3, P < 0.05)。门水平上, 舌苔菌群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3大优势菌门组成。属水平上, 4组间共有11种菌属的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 H.pylori阳性的患者拟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 而罗氏菌属的相对丰度则显著升高。此外, 61例舌苔菌群样本中, 仅1例检测到H.pylori

结论

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结构存在相关性, 然而胃内与口腔中H.pylori的具体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的特征。

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广西长寿地区按年龄收集不同健康状况的21对百岁老人粪便和血样标本,同时收集个体一般信息和食物摄入信息;使用标准量表测量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MMSE),测定血生化指标,采用16S rRNA的V4–V5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

结果

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较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t = 3.987、4.000、3.703,均P<0.001);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显著低于非健康组;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气味细菌属(Odoribacter)、厌氧菌属(Anaerotruncus)、丁酸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种(Bacteroides coprophius)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身体机能、MMSE评分显著降低(t = 2.775、2.058,P = 0.008、0.046)。

结论

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特征,健康状况良好的百岁老人可能具有更好的肠道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金汁对脂多糖诱导脓毒症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研究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对内毒素释放的作用。

方法

选择BALB/c小鼠150只, 随机分为4组: 空白对照组10只, 生理盐水(NS)+脂多糖(LPS)组40只, LPS组60只, 金汁+LPS组4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造模; 造模成功后金汁+LPS组灌胃金汁干预, NS+LPS组灌胃NS干预。比较不同处理下小鼠的生命体征和存活率。在清洁条件下收集各组小鼠粪便样本, 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金汁对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结果

金汁干预可以提高LPS诱导的脓毒症小鼠存活率;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 金汁组菌群群落丰度有所下降, 与LPS组相比菌群多样性高; 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 金汁组与其他3组相比肠道菌群结构相似度高, 同时4组之间菌群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还存在着差异。在门水平, 4组小鼠肠道菌群都是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为优势菌; 在属水平, Blautia在空白对照组中丰度最高(0.170 9±0.062 4;H=14.762 0, P=0.002 0), 副杆菌属在金汁组中丰度最高(0.000 7±0.000 8;H=8.662 3, P=0.034 1), Rikenella丰度金汁组高于LPS组(0.024 3±0.021 4 vs 0.013 8±0.009 9;T=956, P=0.026 3), LPS组的葡萄球菌属(0.019 4±0.096 7;H=8.478 3, P=0.037 3)和棒状杆菌属(0.011 1±0.049 5;H=14.230 0, P=0.003 1)的丰度最高。

结论

LPS可以降低肠道有益菌丰度, 增加致病菌丰度, 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 破坏肠黏膜屏障, 增加内毒素入血。而金汁干预可以降低致病菌丰度、增加有益菌来恢复肠道微生态, 是治疗LPS引起的脓毒症的一种很有前途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20±20)g,随机选择6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8只SD大鼠为造模组,以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喂养21 d,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Z)注射3 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每组各6只。对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大鼠进行20 mg/mL厄贝沙坦片灌胃,联合给药组大鼠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灌胃(1×1010 CFU/mL乳酸菌+1×108 CFU/mL其他菌),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治疗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于−80 ℃冰箱中储存,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 尿蛋白(UP),收集腹主动脉血液,测定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对血样中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NA含量进行检测,对16S rDNA V4区进行PCR扩增检测,对r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

结果

经过15 d治疗,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8.379,P = 0.001;t = 3.570,P = 0.005;t = 7.579,P = 0.001;t = 2.486,P = 0.032);粪便样本中有60%以上高质量序列,组间粪便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l指数均相对模型组有所改善(t = 9.210,P = 0.001;t = 2.134,P = 0.050;t = 12.314,P = 0.001,t = 7.180,P = 0.001),而且联合给药组改善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3.091,P = 0.011;t = 2.769,P = 0.020);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相似(P>0.05),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在各组中均有较高丰度。相对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门、纲、目、属分类水平均有差异,在科、属中,SMB53科、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传代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有所上调,瘤胃菌科、理研菌科、梭菌属、乳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各菌属表达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t = 9.181,P = 0.001;t = 2.497,P = 0.032;t = 11.288,P = 0.001;t = 2.466,P = 0.033;t = 2.598,P = 0.027;t = 3.152,P = 0.010;t = 7.924,P = 0.001;t = 5.313,P = 0.001;t = 2.287,P = 0.045)。

结论

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及菌群丰度结构变化,探讨肠道微生态失衡与慢性肝病的关联。

方法

收集高原地区90例慢性肝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乙肝后肝硬化30例、原发性肝癌30例)及25例健康人的粪便,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分类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健康人显著降低(Z=1.462,P=0.005),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122,P=0.020);对慢性肝病组与健康组进行组间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发现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65,P=0.043),慢性肝病组内比较发现拟杆菌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属水平上,粪杆菌属在慢性肝病组中富集(Z=1.092,P=0.032),而肠球菌属分布减少(Z=1.398,P=0.036),同时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中一些潜在致病菌如链球菌属、韦荣球菌属较健康人富集,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等益生菌相对丰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存在差异菌属链球菌属(H=6.026,P=0.049)、韦荣球菌属(H=10.317,P=0.005),对差异菌属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相较原发性肝癌组,链球菌属在乙肝后肝硬化组中更加富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同时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组中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相关性分析发现粪杆菌属与ALT、AST、ALP水平呈正相关(r=0.192、0.187、0.276,均P<0.050),韦荣球菌属与TB、ALP水平呈正相关(r=0.257、0.225,均P<0.050)。

结论

高原地区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且慢性肝病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组成上存在差异,在慢性肝病的进展中一些潜在致病菌的丰度逐渐增加,同时益生菌的相对丰度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IgE介导的牛乳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A)婴幼儿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组食物过敏患儿, 选择出IgE介导的CMA(IgE-CMA)患儿4例, 非IgE介导的CMA(non-IgE-CMA)患儿4例, 采集粪便样本进行454焦磷酸测序分析, 血清样本进行细胞因子检测。

结果

与non-IgE-CMA患儿相比较, IgE-CMA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t=-2.996, P=0.010)和Simpson指数(t=-1.786, P=0.036)显著改变, 菌群多样性下降, 菌群丰富度指数ACE(t=0.406, P=0.021)显著升高。β-多样性PCA分析可显著区分两组, 提示IgE-CMA患儿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LEfSe组成差异分析发现肠道菌群中硬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改变与CMA的不同表型无关, IgE-CMA婴儿中链球菌、肠球菌、鞘氨醇单胞菌、双歧杆菌、罗思氏菌属、红球菌和梭菌属第Ⅺ簇等减少, 而厌氧杆菌和狭义梭菌属增加, 可用于鉴别诊断CMA表型。

结论

IgE可决定CMA患儿肠道菌群的改变, 这为开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不同表型CMA诊疗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慢传输型便秘(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初步探讨枳术丸对STC肠道菌群的可能干预机制。

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造模组(模型组、枳术丸组与莫沙必利组)采用番泻叶灌胃,随后控制饮食饮水采用饥饱失常的方法造成脾虚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枳术丸组给予中药水煎剂灌胃,莫沙必利组给予莫沙必利悬浊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7 d后测定小鼠肠道推进率和血清D−木糖水平,采集小鼠结肠内粪便进行16S rDNA检测,分析样本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分析门、属、种水平的物种组成。

结果

模型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与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较正常组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STC发病过程中伴随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水平和菌群物种数目的降低以及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在门水平上,正常组与模型组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主;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鼠杆菌属(Muribacul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hnoclostridium和艾森伯格菌属(Eisenbergiella)丰度降低(P<0.05);在种水平上,模型组产酸拟杆菌(Bacteroides acidifaciens)、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丰度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Eisenbergiella sp.丰度显著降低(P<0.05)。以上提示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经枳术丸治疗后,枳术丸组肠鼠杆菌属、拟杆菌属、乳杆菌属、粪杆菌属、Faecalibaculum rodentium和约氏乳酸杆菌丰度显著降低(P<0.05),Lachnoclostridium、艾森伯格菌属和Eisenbergiella sp.丰度升高(P<0.05)。

结论

枳术丸对STC脾虚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并且其作用机制与调节特定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功能性便秘(FC)患者粪便菌群特征,以期寻找FC特征菌,为FC诊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方法

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60例实验组(FC患者)和30例正常组的粪便,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结构,并进行基因功能的预测。

结果

两组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在属水平上,主要优势菌以粪杆菌属和拟杆菌属为主。实验组粪便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Observed_OTUs较正常组升高(P<0.05),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劳特菌属、罗氏菌属、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Ruminococcus_gauvreauii_groupEubacterium_hallii_groupAnaerostipesLachnospiraceae_ND3007_groupDorea、乳球菌属在实验组中丰度均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特征菌为小杆菌属,正常组为布劳特菌属和埃希菌−志贺菌属。实验组蔗糖降解Ⅲ(PWY-621)、丙酮酸发酵成乙酸和乳酸(PWY-5100)和琥珀酸发酵成丁酸盐(PWY-5677)功能下降(P<0.05)。

结论

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表现为肠道菌群丰度与多样性升高,FC的发病可能与菌群结构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哮喘模型小鼠呼吸道菌群的变化情况。

方法

将12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 每组6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方法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后, 进行支气管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 ELISA法检测血清IgE水平, 测定肺指数, 采集咽拭子后提取DNA行高通量测序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小鼠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P < 0.05), 肺指数明显上升(P < 0.05), 可见支气管上皮粘膜有水肿, 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平滑肌增生。模型组小鼠呼吸道菌群与对照组比较, 菌种丰度升高, 厚壁菌门较对照组减少(P < 0.05), 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多(P < 0.05), 菌群结构有明显差异。

结论

哮喘小鼠存在呼吸道微生态菌群失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支原体肺炎(MPP)合并气道黏液栓的患儿气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116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56例合并气道黏液栓的MMP患儿纳入MPP合并黏液栓组,60例无气道黏液栓的MPP患儿纳入单纯MPP组。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各组患儿支气管灌洗液中气道菌群的组成,比较各组气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MPP合并黏液栓组菌属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

单纯MPP组和MPP合并黏液栓组的优势菌门是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MPP合并黏液栓组软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单纯MPP组(P = 0.012、0.001),两组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MPP组和MPP合并黏液栓组的优势菌属包括支原体属、放线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苯杆菌属、伊丽莎白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相比于单纯MPP组,MPP 组合并黏液栓组支原体属、放线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P<0.001),鞘氨醇单胞菌属和伊丽莎白菌属相对丰度较低(P<0.001)。单纯MPP组和MPP合并黏液栓组的苯杆菌属、普氏菌属、链球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单纯MPP组,MPP合并黏液栓组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合并黏液栓组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患儿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 = −0.524,P = 0.014),和发热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 = 0.684,P = 0.002)。

结论

MPP合并气道黏液栓患儿气道菌群的变化可能是气道黏液栓形成的重要因素,MPP合并气道黏液栓患儿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与发热时间呈正相关,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健康小鼠生理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无菌生理盐水)以及沼泽红假单胞菌低剂量组(5×108 CFU/mL)、中剂量组(5×109 CFU/mL)、高剂量组(5×1010 CFU/mL), 每组12只; 不同剂量灌胃4周后, 测定小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含量, 观察肠道形态, 并应用Illumina-MiSeq测序平台进行16S rRNA基因V3-V4区测序, 分析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组间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低剂量组对促进小鼠Gas分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26, P < 0.01), 高剂量组对抑制小鼠SS分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11, P < 0.05);对照组小鼠回肠肠绒毛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无肠道炎症刺激反应。沼泽红假单胞菌干预后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 在门水平上,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拟杆菌门丰度显著降低, 厚壁菌门丰度显著增加(均P < 0.05);在属水平上,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小鼠肠道菌群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理研菌属和Prevotellaceae UCG-001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均P < 0.05)。

结论

沼泽红假单胞菌能够维持胃肠激素稳态和肠道形态结构, 且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维持肠道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80名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营养干预,根据1.5 g/kg的体重剂量摄入乳清蛋白质粉,接受常规饮食咨询和营养建议。每4周收集空腹血清样本,在干预前和营养干预后12周收集粪便样本,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LISA法检测血清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胆固醇水平等临床参数。使用Illumina Nova Seq平台对粪便基因组DNA测序。

结果

对照组患者12周后临床各项指标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干预后空腹血糖(t=2.862,P=0.005)、空腹胰岛素(t=5.926,P<0.001)、HOMA-IR(t=2.680,P=0.009)、hs-CRP(t=3.386,P=0.001)、蛋白质氧化率(t=7.762,P=0.001)均显著降低,呼吸商显著增加(t=2.958,P=0.004)。营养干预后6个菌种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分别属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属于拟杆菌属和梭菌目的菌种在营养干预后产生了显著的菌株基因组变化。基于HOMA-IR的相对改善,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响应者(R)亚组和非响应者(NR)亚组。两个亚组之间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结论

肠道微生物群在营养干预对肝硬化代偿期合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