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应激反应及益生菌干预的效果,为此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并选取我院产科48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验组分为益生菌组(n=53)和常规组(n=52),常规组给予新生儿重症肺炎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运用益生菌治疗。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道菌群特征,同时对比益生菌组和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特征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15.454,P<0.001)、肠球菌(t=23.191,P<0.001)、大肠埃希菌(t=25.274,P<0.001)数量显著升高,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降低(t=46.012,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乳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降低,双歧杆菌数量升高,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患儿肠道乳杆菌(t=3.617,P<0.001)、肠球菌(t=7.826,P<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5.799,P<0.001),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升高(t=12.750,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且相比于常规组,益生菌组T-AOC(t=18.302,P<0.001)、SOD(t=8.639,P<0.001)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t=22.816,P<0.001)。结论重症肺炎新生儿肠道菌群主要以乳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数量降低为特征。益生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儿肠道菌群稳定,改善患儿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在延安市中医医院诊断治疗的6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于本院体检的65例无消化系统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点以及血清MPO、CRP和免疫球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t=6.128,P<0.001)、双歧杆菌(t=14.029,P<0.001)、肠球菌(t=7.858,P<0.001)、真杆菌(t=15.220,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MPO(t=21.016,P<0.001)、CRP(t=58.970,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gA(t=2.967,P=0.004)、IgM(t=4.859,P<0.001)、IgG(t=19.828,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显示,IBD患者IgA、IgM、IgG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血清MPO、CRP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的发展中,肠道菌群与血清MPO、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IBD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断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患儿39例,中度患儿45例,重度患儿36例,另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1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并保存于厌氧菌稀释液,使用MRS琼脂培养基、KF琼脂培养基、马丁培养基检测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以及真杆菌的数量,比较各类患儿肠道菌群、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t=16.217,P<0.001)、肠球菌(t=10.677,P<0.001)、乳杆菌(t=8.326,P<0.001)以及真杆菌(t=12.455,P<0.001)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以及重度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F=13.069,P<0.001)、肠球菌(F=10.269,P<0.001)、乳杆菌(F=12.036,P<0.001)以及真杆菌(F=10.698,P<0.001)数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出生后第10天肠道乳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功能指标水平及肠道菌群分布对老年人群肌肉含量降低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群肌肉含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生物电阻抗(BIA)检测的452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BIA检测结果分别将男性和女性中BIA水平较低的前25%的对象作为低肌肉含量组(观察组),另外75%的对象作为肌肉含量正常组(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受试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对象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男性:t=6.543,P0.001;女性:t=5.700,P0.001)、UACR高于对照组(男性:t=5.543,P0.001;女性:t=4.995,P0.001)。观察组中男性受试者肠道普拉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梭菌属Ⅰ族数量低于对照组(t=8.952、12.971、10.142、26.072,均P0.001)。观察组中女性受试者肠道普拉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t=11.040、11.570、10.840,均P0.001),而梭菌属Ⅰ族数量高于对照组(t=31.941,P0.001)。结论老年人群肾功能受损及肠道菌群数量改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而导致肌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3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我院83例健康体检者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SUA水平及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比较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比较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SU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菌群紊乱程度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SUA水平冠心病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负相关(r=-0.872、-0.912,均P<0.001),与肠道幽门螺杆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数量呈正相关(r=0.915、0.896、0.889,均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肠道细菌紊乱及高尿酸现象。冠心病患者SUA水平与肠道菌群显著相关,检测冠心病患者SUA水平对监测肠道菌群状态及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灌洗液菌群分布,比较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之比(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8.097、8.370、8.255,均P0.001),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11.577、8.424,均P0.001)。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8、19.145,均P0.001),而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5,P=0.296)。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Ⅰ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60、14.872,均P0.001),而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63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52、0.586,均P0.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不同疾病类型及症状严重程度的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根据其肠道灌洗液菌群变化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益生菌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益生菌。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CRP)、肠道屏障功能(D乳酸、内毒素)及肾功能指标[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cr、BUN水平均下降(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增加,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6、9.634、6.157、2.739,P<0.001、<0.001、<0.001、=0.008)。治疗后两组患者D乳酸、内毒素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3.125,P=0.007、0.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4、4.025、8.024,P=0.007、<0.001、<0.001)。结论益生菌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和微炎症状态均具有改善作用,可为该类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腹部外科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分布及血清脂联素(ADPN)、Toll-样受体4(TLR4)、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sTREM-1)水平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7例腹部外科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8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及研究组手术前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并分析肠道菌群数量和这3项血清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前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血清TLR4、sTREM-1水平均高于术前,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ADPN水平均低于术前(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腹部外科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ADPN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负相关(r=-0.564、-0.618,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r=0.561、0.547,均P<0.001);血清TLR4、sTREM-1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呈正相关(TLR4:r=0.417、0.571,P=0.008、<0.001;sTREM-1:r=0.589、0.634,均P<0.001),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ADPN:r=-0.561、0.547,均P<0.001;TLR4:r=-0.394、-0.441,P=0.011、0.006;s TREM-1:r=-0.578、-0.657,均P<0.001)。结论 腹部外科患者术后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变化,表现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多,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减少,同时伴有血清ADPN、TLR4、s TREM-1水平异常。且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ADPN、TLR4、sTREM-1水平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特点。方法 比较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及未排斥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分析肠道菌群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以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Scr)、尿素(BUN)、胱抑素C(Cys-C)、移植肾超声、移植肾穿刺活检评估肾脏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状态;检测患者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C)刺激的反应,评价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反应功能。结果 肾移植术后,排斥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含量[(5.53±0.74)CFU/g]明显少于未排斥患者[(6.84±1.66)CFU/g](P<0.05);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水平相关(r=-0.482,P=0.027;r=0.439,P=0.046);类杆菌数量与肾移植患者尿素、肌酐、胱抑素C相关(r=-0.457,P=0.037;r=-0.515,P=0.014;r=-0.463,P=0.035)。排斥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对供者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刺激的强度显著高于未排斥组(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并与肾功能指标密切相关,此发现为合理应用抗排异药物、抗生素以及微生态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或可为减轻移植排斥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319-1322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对照组(n=32、接受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和研究组(n=28、接受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肠道菌群分布、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4.329,P=0.037)。研究组患者粪便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患者(t=2.521、4.238、3.512、2.668、5.177,P=0.007、<0.001、<0.001、=0.005、<0.001)。研究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t=6.580、5.559,均P<0.001)。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提升糖尿病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胃肠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 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 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影响菌群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并选取性别、年龄与患者匹配的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肠道优势菌的特点。同时收集房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总胆汁酸(TBA)、同型半胱氨酸(Hcy)、B型纳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数值(LVEF)等检测结果,分析上述因素与肠道优势菌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患者直肠真杆菌数量为(4.66±1.62)lg copies/g粪便,低于对照组的(6.10±1.44)lg copies/g粪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6,P=0.002)。房颤组患者肠道普拉梭菌、肠球菌、类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酪酸梭菌、Atopobium cluster(Ato)、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房颤组中,CRP升高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显著高于CRP正常患者,CRP升高与双歧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651,P=0.002);Hcy升高患者肠道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Hcy升高与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567,P=0.009)。BNP、TBA、LVEF与优势菌群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CRP、Hcy和老年房颤患者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慢性肝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诊断及拟行PPIs治疗的慢性肝病患者31名,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20 mg/次,2次/d,疗程4周,检测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构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在Shannon指数(4.61±0.62 vs 5.01±0.83;t=2.889,P=0.005)、Simpson指数(0.89±0.09 vs 0.95±0.11;t=3.159,P=0.002)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患者肠道菌群中Coriobacteriaceae、Eggerthella、Ruminococcus、Anaerotruncus、Dorea、Turicibacter、Para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治疗后,治疗后肠道菌群中Veillonellaceae、Campylobacter、Haemophilus、Streptococcus、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us、Lactobacill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PPIs可改变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用胱蛋白酶抑制剂C与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评价儿童肾小球滤过功能,并将其作用进行比较,确定胱蛋白酶抑制剂C在儿童中的正常参考范围。采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50例出生后2d~13岁正常儿童及90例1~16岁患不同程度肾脏疾病的儿童血清中胱蛋白酶抑制剂C和血肌酐的浓度,并比较胱蛋白酶抑制剂C与血肌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胱蛋白酶抑制剂C在出生后四个月内水平明显高于成人,但在出生5个月以后下降至接近成人参考范围。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浓度C与尿素清除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此外,在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属于正常参考范围)的肾脏疾病的患儿中有56%胱蛋白酶抑制剂C异常,说明胱蛋白酶抑制剂C比血肌酐更能够敏感地反应儿童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建议用胱蛋白酶抑制剂C作为儿童肾脏疾病的患者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H.pylori根除率,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血清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0%,H.pylori根除率为90.80%。患者治疗后腹胀、嗳气、腹痛、纳差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H.pylori根除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血清hsCRP水平,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 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vs 78.67%,χ2=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铋剂四联疗法对不同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根除率以及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证实为H. pylori感染的9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完善胃镜、血清抗体分型检测,采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粪便标本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培养。根据血清抗体分型结果将患者分为H. pylori Ⅰ型组(54例)和H. pylori Ⅱ型组(37例)。H. pylori Ⅰ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7例;H. pylori Ⅱ型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全部对照组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及枸橼酸铋钾胶囊口服,疗程14 d;全部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疗程14 d。治疗结束停药4周后行14C呼气试验,结果为阴性则判定为H. pylori根除成功。比较不同分型H. pylori根除率以及感染者肠道菌群的改变。结果 H. pylori Ⅰ型感染者中试验组患者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85.2%,P<0.05)。H. pylori Ⅱ型感染者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2%vs 55.6%,P> 0.05)。治疗前,H. pylori Ⅰ型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的数量均显著高于H. pylori Ⅱ型组(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和H. pylori Ⅱ型试验组中上述菌群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H. pylori Ⅰ型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球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Ⅱ型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同组治疗前,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对照组中H. pylori Ⅰ型感染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均高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肠球菌数量低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均P<0.05)。治疗后,H. pylori Ⅰ型组和H. pylori Ⅱ型组中试验组患者上述菌群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治疗H. pylori Ⅰ型感染者时添加益生菌不仅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而且有利于患者肠道菌群的恢复。在无严重胃部疾病时,对于H. pylori Ⅱ型感染者,选择定期随访有利于患者康复,若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可添加益生菌,虽不能提高H. pylori根除率但有利于调节肠道菌群,促使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与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检测,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代谢标志物(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探究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常用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s0.05)。16S rDNA分析结果显示,兼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主要菌群,专性厌氧菌其次,需氧菌的比例最小。脑梗死组患者肠道主要优势菌为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而对照组患者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脑梗死组患者肠道艰难梭菌、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双歧杆菌、奇异菌和乳杆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奇异菌和罗伊乳杆菌水平与HbA1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25,-0.348,Ps0.05),植物乳杆菌数量与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77,P=0.019),双歧杆菌与TG和LDL-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14,-0.305,Ps0.05),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分别与LDL-C和hs-CRP呈明显正相关(r=0.375,0.213,Ps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奇异菌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呈负相关,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Chen ZK  Ge CJ  Hu SJ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3):269-271
胱抑素C(Cystatin C)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分泌性蛋白质,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密切相关,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个理想指标。作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胱抑素C与同型半胱氨酸、组织蛋白酶等相互作用,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肠道菌群及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胃肠道穿孔致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APACHEII评分分为A组(APACHEII评分<20分,n=67)和B组(APACHEII评分≥20分,n=43)。另选52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检测各组对象血中免疫细胞数、肠道微生物及血清CRP、PCT水平,并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CRP、PCT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对象血液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D4^+细胞、CD4^+/CD8^+水平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对象肠道肠杆菌数量为B组>A组>正常组,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均为B组A组>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数量、B/E值与血清CRP、PCT分别呈负相关(r=-0.624,-0.746;-0.638,-0.757,均P<0.05)。结论胃肠道穿孔感染性休克患者存在以双歧杆菌减少和肠杆菌增加为主要特点的肠道菌群失衡,且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与血清CRP、PCT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推测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