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肠道菌群、细胞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变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十堰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5例GDM患者(GDM组)和45例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NGT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孕妇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_3、CD_4、CD_8、CD_4/CD_8)、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GDM组患者FBG、TC、TG、LDL-C均明显高于NGT组,HDL-C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患者的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明显低于NGT组,CD_8水平明显高于NGT组(P0.01);GDM组的hsCRP、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NGT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组肠道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均明显高于NGT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均明显低于NGT组(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异常,其肠道内肠杆菌、酵母菌增多,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减少,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IL-10降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DGP)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嘉兴市南湖区中心医院内科就诊的DGP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予饮食调整、适当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饭前30 min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 g/次,3次/d,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用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乳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及血清脑肠肽[生长抑素(SS)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S及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7%)明显高于对照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莫沙必利治疗DGP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用莫沙必利治疗,不仅能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还能纠正脑肠肽水平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选择38例在丽水市中医院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含量,比较菌群失调发生率,同时检测并比较炎症因子IL-2、IL-6水平,探讨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的数量均少于对照组(t_双=2.41,t_乳=2.27,t_拟=2.14,P均0.05);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6.29,P0.05);观察组IL-2水平较对照组低,IL-6水平较对照组高(t_(IL-2)=3.74,t_(IL-6)=3.21,P均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与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检测,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测定、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血清代谢标志物(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探究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与常用血清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TC、TG、LDL-C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s0.05)。16S rDNA分析结果显示,兼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主要菌群,专性厌氧菌其次,需氧菌的比例最小。脑梗死组患者肠道主要优势菌为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而对照组患者为双歧杆菌、乳杆菌等。脑梗死组患者肠道艰难梭菌、肠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s0.05),双歧杆菌、奇异菌和乳杆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s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奇异菌和罗伊乳杆菌水平与HbA1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25,-0.348,Ps0.05),植物乳杆菌数量与T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77,P=0.019),双歧杆菌与TG和LDL-C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214,-0.305,Ps0.05),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分别与LDL-C和hs-CRP呈明显正相关(r=0.375,0.213,Ps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及奇异菌水平与糖、脂代谢指标呈负相关,艰难梭菌和葡萄球菌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超敏C反应蛋白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柳萍飞  包健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2):180-182, 186
目的探讨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及益生菌对该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SHE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检查无明显肝胆胃肠道病变和急慢性炎症性疾病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低盐饮食和护肝降转氨酶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 mg/次,2次/d,温开水送服,连用6周。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调节SHE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菌群屏障,同时能调节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控制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对象血清内毒素和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而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毒素、IL-6、IL-1、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与血清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负相关,肠道肠杆菌和酵母菌数量与内毒素和IL-6、IL-1、TNF-α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该病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潘林锋  张英杰  臧伟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04-1307, 13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7(IL 17)、白细胞介素22(IL 22)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相比对照组的菌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 6、IL 17、IL 22和TNF 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予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护胃黏膜和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留置鼻饲管行常规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水化后鼻饲管注入,1.5 g/次,3次/d,连用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营养状态指标[血清总蛋白(TP)、转铁蛋白(TF)、上臂三头肌肌围(MAMC)]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变化。结果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血清TP、TF水平和MAM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P、TF水平和MAMC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不仅可显著减缓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态恶化;而且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胆囊切除术后腹泻(PCD)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PC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整和蒙脱石散口服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次,3次/d,温水送服,连用8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B)与大肠杆菌(E)的比值]及血清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和5-羟色胺(5-HT)]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比值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上升,大肠杆菌数量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血清VIP和5-HT与其治疗前数据比较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佳(χ2=5.26,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PCD的疗效确切,能调节肠道菌群紊乱,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并能调节血清胃肠激素的分泌,降低血清VIP和5-HT水平,改善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肠内营养(EN)治疗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E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黏膜屏障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三头肌肌围(MAMC)水平,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有所上升,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及肠道有害菌数量(小梭菌和肠球菌)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ALB、Hb和MAMC水平,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DAO、D-乳酸水平和小梭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调节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其对患者血脂、颈动脉斑块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瑞舒伐他汀(10mg/次,1次/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次,1次/d)口服治疗,并根据病情酌情给予降压、降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630mg/次,3次/d,温水口服。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斑块指标[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及肠道菌群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C、TG和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协同降脂作用,并能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IMT及斑块面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期增重过多对孕妇肠道菌群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配对,共69对,根据孕期体质量增长情况,分为孕期体质量增长正常组和孕期体质量增长过多组,收集孕妇孕晚期粪便样本,分析孕妇粪便菌群的变化;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空腹血糖水平、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和新生儿并发症等数据。结果 (1)与孕期增重正常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孕妇肠道内肠杆菌、酵母高于增重正常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低于增重正常组(Ps0.05);(2)增重过多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降低(Ps0.05);(3)增重过多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P0.05);(4)增重过多组新生儿体质量明显增加,导致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升高,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也增加(P0.05)。结论孕期增重过多孕妇肠道内菌群出现异常改变,导致母亲及子代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尽早进行干预治疗可能为降低发病率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曲美布汀对糖尿病性腹泻(DD)患者胃肠动力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78例D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均继续予以调整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联合组患者予以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曲美布汀进行治疗,剂量和用法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连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动力[口—结肠转运时间(OCTT)]、胃肠激素[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及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OCTT时间显著延长,血清MTL显著下降,血清SS显著上升(P0.05),且联合组患者各指标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7%vs 79.49%,χ~2=4.13,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发生不良反应4例和2例,症状均较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结论曲美布汀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DD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紊乱,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调,从而延缓胃肠排空、缓解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合并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HBV-ACLF合并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3)与研究组(n=53)。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肠道菌群(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免疫功能(CD4~+细胞、CD8~+细胞、CD4~+/CD8~+)、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57%vs 73.58%,χ~2=5.194,P=0.023)。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数量及CD4~+细胞、CD8~+细胞、CD4~+/CD8~+、AST、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杆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细胞、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D8~+细胞、AST、A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CD4~+细胞、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CD8~+细胞、AST、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HBV-ACLF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能够调节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肥胖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肥胖儿童分为对照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和观察组(n=52,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比两组身体成分、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肠球菌、大肠杆菌低于对照组;乳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能量平衡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肥胖儿童身体成分,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我院116例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免疫炎症介质[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H.pylori根除率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10%(54/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2)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FN-γ、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4)观察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为91.38%(53/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9%(41/58)。(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7/58),与对照组的13.79%(8/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P=0.782)。结论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H.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H.pylori根除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肠道菌群分布、下调血清免疫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房收治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7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血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和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记录患者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94.29% vs 77.14%,χ2=4.200,P=0.040)。研究组患者血氨、TBil、AST、ALT、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 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改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能与其优化肠道菌群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及常规疗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老年T2DM患者118例,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功能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PINS)]、微炎症状态指标[白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肠道菌群(肠杆菌、酵母菌、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丙二醛(MDA)、8 异前列腺素F2α(8 iso PGF2α)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FPG、2h PG、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OMA β、FINS、PINS水平高于对照组,HOMA I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 1β、TNF α、hs 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酵母菌、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MDA、8 iso PGF2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17%)与对照组(6.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常规疗法治疗老年T2DM,可改善患者肠道菌群构成,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机体微炎症状态,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相关炎症因子和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5-羟色胺(5-H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分为腹泻组(IBS-D组,40例)和便秘组(IBS-C组,40例)。以40例结肠息肉或胃息肉切除术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定植抗力(B/E值)。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血清NPY、SP、5-HT水平变化。结果 IBS-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数量及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IBS-C组(均P0.05),而肠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和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BS-D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IL-6和IL-8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IL-6和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BS-D组患者血清NPY、SP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SP和5-HT水平均高于IBS-C组(均P0.05)。IBS-C组患者血清NPY和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IBS会导致患者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进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并伴随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NPY、SP、5-HT水平升高。不同亚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