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口腔菌群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南京同仁医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40例RE患者为研究对象,将A、B级RE患者纳入AB组,C、D级纳入CD组;同时将患者分为合并H. pylori感染组和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以一次性无菌收集管收集患者唾液标本,使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合格文库进行双端测序。

结果

AB组患者H. pylori阳性率(16.67%)低于CD组(45.45%)。AB组患者口腔菌群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CD组,Simpson指数低于CD组(均P<0.05)。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患者口腔菌群Chao 1指数和Simpson指数高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Shannon指数低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均P<0.05)。未合并H. pylori感染组患者口腔放线菌门、放线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低于合并H. pylori感染组(均P<0.05)。

结论

RE病情较重者和合并H. pylori感染者表现为口腔菌群α多样性降低和门、属水平菌群相对丰度改变,合并H. pylori感染对RE患者病情和口腔菌群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40~60岁饮酒史男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病率、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率及肠道菌群,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 500例体检者,统计CAG患病率,根据CAG患病情况分为CAG组(n = 428)和无CAG组(n = 1 072),分析两组对象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饮酒史等),观察其中40~60岁饮酒史男性患者CAG患病率、H. pylori感染情况及肠道菌群,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G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CAG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H. pylori感染情况与无CAG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60岁、男性、有饮酒史及H. pylori阳性均为影响CAG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40~60岁饮酒史男性CAG患病率为68.68%(296/431),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103例(34.80%),伴有活动性炎症者83例(28.04%),伴有不典型增生者45例(15.20%),H. pylori阳性率为63.51%(188/296)。伴有肠上皮化生、活动性炎症及不典型增生的CAG患者H. pylori阳性率均高于无上述情况者(均P<0.05)。40~60岁饮酒史男性CAG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无CAG的体检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40~60岁饮酒史男性CAG患病率和H. pylori阳性率较高,肠道菌群失衡更严重,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活动性炎症及不典型增生的CAG患者H. pylori阳性率更高。年龄40~60岁、男性、存在饮酒史及H. pylori阳性均为影响CAG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对临床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过程中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100例H.pylori感染患者, 分为益生菌组和正常组, 各50例。全部患者通过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 益生菌组患者继续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 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组患者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效果满意。益生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正常组(25.5% vs 47.5%;χ2=11.023, P=0.001)。

结论

益生菌可减轻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后消化道不良反应, 根除H.pylori过程中加用益生菌的时机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其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62例IBS-C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1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分析菌群多样性,比较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前后IBS-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及便秘症状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P=0.001)、Chao指数(P<0.001)、Shannon指数(P=0.020)、Sobs指数(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门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均显著下降,拟杆菌门丰度显著提高。在属水平上,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干预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粪杆菌属丰度均显著上升。干预后IBS-C患者的便秘症状积分(P<0.001)、GIQLI评分(P<0.001)、WC评分(P<0.001)、PAC-QOL评分(P=0.005)均较干预前差异显著,排便次数也显著增加(P<0.001)。

结论

IBS-C患者肠道菌群显著紊乱,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同时能够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合并SBP的患者为SBP组、21例未合并SBP的患者为NSBP组,另选同期20例健康人为HC组。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肠道菌群,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变化。

结果

SBP组、NSBP组及HC组相比,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A分析显示,NSBP组与HC组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相似,SBP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菌群结构较为不同。与NSBP组相比,SBP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45% vs 13.50%,U = 161.000,P = 0.038)、软壁菌门(Tenericutes,0.019% vs 0.073%,U = 162.000,P = 0.035)、埃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0.24% vs 9.53%,U = 103.000,P = 0.001)、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LDA>2)等丰度均增加;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0.026% vs 0.015%,U = 152.000,P = 0.023)、罗氏菌属(Roseburia,2.55% vs 2.00%,U = 152.000,P = 0.023)、粪球菌属(Coprococcus,LDA>2)等丰度下降。

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在SBP患者肠道菌群中发现潜在病原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伴随有益细菌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PS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oCA和MMSE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67% vs 78.67%,χ2 = 12.482,P<0.001)。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50,P = 0.699)。

结论

tDCS联合益生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状态,且不良反应少,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40例脑卒中患者在中风常规针刺基础上,予以电针治疗(双侧天枢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曲池穴),最后纳入30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另选取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态(mRS评分),同时收集患者新鲜粪便标本,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构。

结果

经电针治疗,30例患者mRS评分显著改善,其中显效26例,治愈2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治疗前粪便中拟杆菌门丰度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B/F)比例显著减少(均P<0.05);且梭菌纲作为厚壁菌门下的主要细菌纲其丰度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粪便中拟杆菌门丰度较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均P<0.05),厚壁菌门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均P<0.05);B/F比例较对照组减少,而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

结论

电针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同时可通过调节肠道B/F比例,增加有益菌,减少炎症相关致病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微小RNA(miRNA)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IB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IBS类型,分为腹泻型IBS组(44例)与便秘型IBS组(49例),同时将我院30例行胃镜检查未患IBS者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十二指肠液行肠道菌群计数与培养,分析不同类型IBS患者肠道菌群差异。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血清miR-29a、miR-143-5p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血清miRNAs之间的关系。

结果

便秘型IBS患者回肠末端肠液中拟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B/E比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腹泻型IBS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B/E比值均低于对照组,肠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便秘型IBS组和腹泻型IBS组患者血清miR-29a及miR-143-5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便秘型IBS患者回肠内拟杆菌数量与其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326,P = 0.046;r = 0.343,P = 0.041);腹泻型IBS患者回肠内双歧杆菌数量与其血清miR-143-5p水平呈负相关(r = -0.431,P = 0.013),乳杆菌数量与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呈负相关(r = -0.411,P = 0.017;r = -0.377,P = 0.029),肠杆菌数量与miR-143-5p水平呈正相关(r = 0.339,P = 0.047)。

结论

便秘型IBS及腹泻型IBS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衡的情况,不同类型IBS患者血清miR-29a和miR-143-5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血清miR-29a和miR-143-5p可能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共同参与I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功能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54例)和常规组(54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清胰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肠道菌群数量、肠黏膜功能(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情况,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主症、次症积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数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数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6.30% vs 83.33%,P<0.05),而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清胰汤加减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肠黏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布拉酵母菌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再次治疗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124例H.pylori感染患者, 按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62例。A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次, 2次/d; 呋喃唑酮100 mg/次, 2次/d; 雷贝拉唑40 mg/次, 2次/d; 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150 mg/次, 4次/d, 疗程14 d。B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布拉酵母菌250 mg/次, 3次/d, 疗程14 d。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程结束完全停药4周后检测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H.pylori的根除率、症状改善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2、9.239、10.016, 均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t=9.780、8.495、7.002, 均P < 0.05)。

结论

布拉酵母菌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 改善患者症状,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状态的影响。方法 分别称取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治疗前后新鲜粪便1.0 g,对肠道菌群中最有代表性的3种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和酵母菌)和4种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 ,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菌落计数,同时计算B/ E值来代表定植抗力。结果 抗Hp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 .0 5 ) ,B/ E值明显下降( P<0 .0 1) ,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 P<0 .0 5 ) ,酵母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P<0 .0 5 )。结论 三联疗法抗Hp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治疗Hp感染时须考虑到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可能对患儿产生的副作用及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我院116例H. 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及血清免疫炎症介质[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H. pylori根除率及治疗安全性。 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10%(54/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1%(46/58)。(2)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2=0.077,P=0.782)。 结论 益生菌辅助埃索美拉唑镁四联疗法治疗H. pylori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效果确切,有利于提高H. pylori根除率,其机制可能与其能改善肠道菌群分布、下调血清免疫炎症介质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 pylori)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14C呼气试验(14C-UBT)检测确定为H. pylori感染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H. pylori根除情况、溃疡愈合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留取全部患者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分别为88.3%、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和76.7%(P<0.05),不良反应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道内产气荚膜梭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B/E值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显著增加(P<0.05),产气荚膜梭菌显著减少(P<0.05),肠杆菌、肠球菌及酵母菌无明显变化(P>0.05),B/E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常规抗H. pylori治疗易引起消化性溃疡患者肠道菌群紊乱,降低肠道定植抗力。益生菌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肠道微生态,提高H. pylori根除率和溃疡愈合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牙周干预联合常规四联药物对口腔及胃部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效果,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胃部H.pylori阳性转诊口腔科进行牙周健康状况及口腔H.pylori检查的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四联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牙周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停药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的牙周临床指数和胃肠道症状;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停药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口腔H.pylori根除率和胃H.pylori根除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

结果

停药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 两组患者牙周临床指数中GI、SBI、PD及CAL值和胃肠道症状评分(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同时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停药6个月及12个月后口腔H.pylori根除率和胃H.pylori根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1.43%vs 60.00%, 71.43%vs 48.57%, 75.71%vs 51.43%, 68.57%vs 41.43%;χ2=7.761、7.619、8.914、10.418, 均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vs 2.86%, P > 0.05)。

结论

牙周干预联合常规四联药物能显著改善胃部H.pylori感染患者的牙周组织健康状况, 减轻其胃肠道症状, 并能有效降低其口腔H.pylori根除率和胃H.pylori根除率, 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指标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选择50例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对象基本资料、肠道菌群分布(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肠道菌群分布与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2组对象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高血压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FPG、FINS、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与FPG、HbA1c、FINS、TC、TG、LDL-C水平均呈正相关,与HDL-C均呈负相关(均P<0.05);而肠道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与FPG、HbA1c、FINS、TC、TG、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均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数量降低,且肠道菌群数量与糖、脂代谢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联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疗效,以探索根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的H. pylori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确诊为H. pylori感染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随机分为布拉氏组和标准三联疗法组,每组各60例。标准三联疗法组口服阿莫西林[50 mg/(kg·d),饭后分两次服]、克拉霉素[20 mg/(kg·d),饭后分两次服]和奥美拉唑[0.7~0.8 mg/(kg·d),饭前半小时一次服完]治疗,布拉氏组在标准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2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由患儿家属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停药后4周内不再口服任何抗生素,后行14C呼气试验以评估H. pylori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 pylori根除率为76.7%(46/60),布拉氏组为90.0%(54/6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布拉氏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三联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酵母联合三联疗法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