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探究鸟苷酸环化酶C(guanylate cyclase C,GC-C)激动剂(利那洛肽)对便秘的治疗作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便秘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平均分为对照组、便秘模型组及治疗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给予洛哌丁胺灌胃构建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小鼠给予GC-C激动剂灌胃。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粪便含水率、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小肠推进率以及血清中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使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小鼠肠道菌群特点和差异。

结果

与便秘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粪便含水量、小肠推进率显著提升(t = 3.418,P = 0.003 1;t = 3.141,P = 0.005 6),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t = 4.756,P = 0.000 2);血清VIP水平降低(t = 4.894,P = 0.000 5),SP水平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便秘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升高和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属水平上,便秘模型组小鼠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Akkermansia丰度降低(均P<0.050 0),AllobaculumTuricibacterClostriclium丰度升高(均P<0.001 0),通过GC-C激动剂干预可以改善便秘引起的菌群改变,并显著提高了Lactobacillus丰度(P = 0.030 5)。

结论

GC-C激动剂可能通过影响血清中SP、VIP水平,并调节便秘小鼠的肠道菌群趋于正常,增加LactobacillusMuribaculaceae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提高肠道动力,从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益生元低聚果糖(FOS)对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小鼠肠道辅助性T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18~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每组10只。通过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构建CAC小鼠模型,干预组每日使用2 mg/kg b.w. FOS灌胃,持续10周。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和肿瘤数目。采用微球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肠系膜淋巴结内Th1、Th2、Th17细胞亚群比例。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t=3.106,P=0.006 4),肿瘤数目显著减少(U=15.000,P=0.011 1),血清中IL-17A(t=3.504,P=0.008 8)、TNF-α(t=2.381,P=0.030 0)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肠系膜淋巴结Th17细胞比例显著降低(t=6.031,P=0.002 7),Th1/Th2显著升高(t=2.419,P=0.038 7)。

结论

FOS可调控CAC模型小鼠结肠内辅助性T细胞的分化,抑制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校女性日常能耗及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不同能耗指标与特征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人体运动能耗检测仪对广州两所大学的青年女性(Y组,n=30)、中年女性(M组,n=30)进行48 h能耗监测,统计分析日常能耗的组间差异。采集调查对象清晨粪便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中青年女性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将目、属水平的特征菌群与能耗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结果

Y组人群的日均步数(t=4.250,P<0.001)、每日能耗值(t=3.590,P<0.001)、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t=4.357,P<0.001)均显著高于M组;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目、属水平的丰度差异菌群主要为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t=2.537,P=0.014)、小杆菌属(Dialister)(t=2.904,P=0.005)、布劳特菌属(Blautia)(t=3.246,P=0.002),其中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与多项能耗指标呈正相关,Blautia与多项能耗指标呈负相关。

结论

日均步数、每日能耗值、日均中高强度活动时长的能耗指标可用于预测更好的身体机能;一定条件下,增加低、中、高强度活动时长可能提高Lactobacillales和Dialister的丰度,进而延缓身体机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约氏乳杆菌GLJO02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

方法

从灌胃普洱茶的小鼠粪便中筛选得到益生菌约氏乳杆菌GLJO02。将18只SPF级C57小鼠随机分成3组:Control+PBS组(6只)、DSS+PBS组(6只)及DSS+GLJO02组(6只),均自由饮用含3% DSS水7 d以建立结肠炎模型,其中DSS+GLJO02组提前1周灌胃GLJO02菌液;造模期间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情况及粪便性状改变情况;于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并留取小鼠血清及肠道样品,检测小鼠血清中LPS水平以评估肠道通透性,通过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病理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小鼠结肠中炎症因子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的表达情况,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

结果

与Control+PBS组相比,DSS+PB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DAI评分提高同时结肠长度缩短。与DSS+PBS组相比,DSS+GLJO02组小鼠症状缓解,体质量下降显著改善(t = 6.948,P<0.000 1),结肠长度提高(t = 3.790,P = 0.003 4),DAI评分显著降低(t = 11.880,P<0.000 1);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下降(t = 10.410,P = 0.000 1);促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ZO-1、Occludin蛋白表达增多;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发现GLJO02处理后能够显著提升盲肠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乙酸:t = 4.042,P = 0.005 4;丙酸:t = 12.380,P<0.000 1;丁酸:t = 7.819,P<0.000 1)。

结论

约氏乳杆菌GLJO02能够通过改善肠道通透性,起到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母乳和混合喂养方式对西安地区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收集24例0~2月龄西安地区健康婴儿粪便样本,根据婴儿的喂养方式,将样本分为母乳喂养组(17例)和以奶粉为主的混合喂养组(7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菌群差异的影响。

结果

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t = 4.886,P<0.05;t = 6.855,P<0.05),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混合喂养组(t = 2.126,P<0.05)。门水平上,2组样本均以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但比例存在差异。相比混合喂养组,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显著升高(U = 6,P<0.05;U = 0,P<0.05),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显著降低(U = 24,P<0.05;U = 16,P<0.05)。属水平上,母乳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双歧杆菌相对丰度(72.04%)显著升高,同时发现罗氏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也高于混合喂养组(U = 17,P<0.05;U = 28,P<0.05);而混合喂养组婴儿粪便样本中,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及韦荣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 = 19,P<0.05;U = 12,P<0.05;U = 28,P<0.05)。

结论

母乳喂养可能通过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丰富度和部分益生菌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比例等方式影响婴儿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的特征。

方法

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广西长寿地区按年龄收集不同健康状况的21对百岁老人粪便和血样标本,同时收集个体一般信息和食物摄入信息;使用标准量表测量身体机能和认知功能(MMSE),测定血生化指标,采用16S rRNA的V4–V5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

结果

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较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t = 3.987、4.000、3.703,均P<0.001);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显著低于非健康组;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别样杆菌属(Alistipes)、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气味细菌属(Odoribacter)、厌氧菌属(Anaerotruncus)、丁酸单胞菌属(Butyricimonas)丰度显著高于非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中拟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拟杆菌种(Bacteroides coprophius)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非健康组百岁老人身体机能、MMSE评分显著降低(t = 2.775、2.058,P = 0.008、0.046)。

结论

广西不同健康状况百岁老人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具有显著特征,健康状况良好的百岁老人可能具有更好的肠道菌群构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首荟通便(Shou-Hui Tongbian,SHTB)胶囊对小鼠术后肠麻痹(postoperative ileus,POI)的作用,并从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经典小肠干扰术建立小鼠POI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POI组)、阳性参照莫沙必利组(MSBL组)、SHTB胶囊低剂量组(SHTB-L组)和SHTB胶囊高剂量组(SHTB-H组),每组6只。Control组和POI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MSBL组小鼠灌胃莫沙必利溶液(2.6 mg/kg)、SHTB-L组与SHTB-H组小鼠灌胃SHTB溶液(0.619 g/kg、1.238 g/kg),每天1次,连续给药2 d。采用墨汁推进法检测小鼠的肠道蠕动能力;应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肠道组织结构;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肠道菌群结构并确定SHTB胶囊发挥作用的关键菌。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POI组小鼠肠道蠕动能力显著减弱(q=7.263,P<0.001),小肠黏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并伴有充血,组织发生水肿,肠道菌群物种总数降低,有益菌Parvibacter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3.340,P=0.008),有害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2,P=0.009);药物治疗后上述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与POI组相比,SHTB-L组、SHTB-H组和MSBL组小鼠肠道蠕动能力均显著提升(均P<0.010),炎症、水肿和充血等肠道病理改变明显好转;SHTB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总数有所提高,其中Parvibacter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U=5,P=0.041),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降低(U=3,P=0.015)。

结论

SHTB胶囊可通过调节小肠黏膜关键菌的平衡来改善POI小鼠肠道病理改变,促进肠道蠕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Myd88蛋白水平及其下游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10只健康大鼠,实验室适应性喂养5 d后继续常规喂养7 d并处死,取结肠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得到原代肠黏膜上皮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5组,分别用正常细胞培养液(A组)、正常大鼠肠腔菌溶液(B组)、正常大鼠黏膜菌溶液(C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腔菌溶液(D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黏膜菌溶液(E组)培养,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yd88蛋白含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和IL-6含量。结果 D组、E组与A组比较,细胞中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显著增高(Ps<0.01),D、E组与B、C组比较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亦显著增高(Ps<0.01),而B组、C组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进一步比较D组与E组、B组与C组间Myd88蛋白及TNF-α、IL-6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s>0.0.5)。结论 (1)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可引起肠黏膜细胞Myd88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2)肠道中细菌种类、数量、分布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变化与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黏膜菌群的构成及其与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差异, 探讨肠道菌群在UC小鼠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12只C57BL/6N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治疗组和模型组, 每组4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进行造模, 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灌胃进行治疗, 造模第8天处死全部小鼠。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对肠道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UC小鼠肠道黏膜菌群与盲肠内容物菌群相比, OTU数量和多样性均降低; 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其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差异较正常小鼠更大。在门和属的分类水平上, UC小鼠黏膜菌群中变形菌门、疣微菌门、魏斯菌属和肠球菌属丰度较正常小鼠升高, 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 阿克曼菌属在UC小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中增多, 颤螺菌属在治疗组小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中均减少。此外, 黏膜菌群中脱铁杆菌门Mucispirillum菌属丰度较高; 盲肠内容物中拟杆菌属丰度较高。物种组成分析中, 颤螺菌属、Mucispirillum、志贺菌属、魏斯菌属和肠球菌属聚类在一起。

结论

UC小鼠黏膜菌群与盲肠内容物菌群在群落组成、多样性、优势菌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黏膜菌群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定量灌胃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观察小鼠结肠通透性改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 p65的关系。方法: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n=24):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给予2.5% DSS定量灌胃诱发小鼠急性UC,对照组小鼠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代替。记录两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9 d后测定两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及NF-κB p65。统计分析DAI、结肠通透性、TNF-α与NF-κB p6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结肠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NF-κB p65均显著增高(P均<0.01)。小鼠DAI增高与结肠通透性密切相关(P均<0.01),结肠通透性增高与TNF-α、NF-κB p65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造模小鼠的结肠通透性显著增高,并与TNF-α、NF-κB p65增高呈正相关。TNF-α、NF-κB p65增高导致结肠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过度增强,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聚果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NC)组、模型(MD)组和低聚果糖(FOS)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制作UC小鼠模型。造模7 d同时给予干预治疗,停用造模药物并后续治疗7 d。采用细菌定量测定法检测肠道菌群,放射免疫法检测肠黏膜sIgA,ELISA法检测小鼠肠黏膜IL-10、TNF-α和IL-6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t=2.088,2.036,2.203,2.109,P<0.05),其TNF-α、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1.734,1.801,P<0.05),肠黏膜sIgA、IL-10低于正常对照组(t=1.820,1.806,P<0.05);低聚果糖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其TNF-α、IL-6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t=1.980,1.816,1.936,1.920,1.969,1.893,P<0.05),肠黏膜sIgA、IL-10高于正常对照组(t=1.801,1.796,P<0.05)。结论 低聚果糖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屏障功能,可以提高肠黏膜sIgA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降低致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通过调节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使免疫屏障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15.
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在控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发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的急慢性肠炎小鼠模型,比较鱼油(主要成分为n-3 PUFAs)对急慢性期肠炎小鼠的影响。将60只8周龄的C57BL/6J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与模型组相比,鱼油能有效恢复维持缓解鱼油组(400 mg/kg·bw)小鼠体重(P<0.05),降低疾病活动指数(P<0.05)。结肠组织脂肪酸谱分析发现,鱼油干预可显著提高小鼠结肠中n-3 PUFAs含量(P<0.01),特别是EPA含量(P<0.01)。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鱼油能有效改善慢性期肠炎小鼠结肠长度(P<0.01)、结肠水肿程度及组织病理学病变(P<0.05)。血清中炎症因子检测发现,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提高(P<0.05)。粪便16S rRNA测序发现,鱼油能显著提高维持缓解期肠炎小鼠粪便中产丁酸盐菌群(Clostridiales)(P<0.05)和益生菌(Bifidobacteriales)的相对丰度(P<0.01),下调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致病菌比例,改善菌群糖苷生物合成与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代谢障碍。与诱导缓解鱼油组(400 mg/kg·bw)相比,维持缓解鱼油组结肠中机械屏障和能量代谢相关通路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本研究明确了鱼油对维持缓解肠炎小鼠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这与其有效加强慢性期肠炎小鼠机械屏障,提高粪便菌群功能与丁酸含量,进而改善肠道菌群与宿主互作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生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为探究转基因牛乳中提取的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对改善UC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构建小鼠UC模型,3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DSS组)、低浓度乳铁蛋白组(L-rLF组,50 mg·kg-1·BW-1)、高浓度乳铁蛋白组(H-rLF组,100 mg·kg-1·BW-1)、低浓度溶菌酶组(L-rLZM组,50 mg·kg-1·BW-1)和高浓度溶菌酶组(H-rLZM组,100 mg·kg-1·BW-1)。造模后用重组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分别灌胃1周,取小鼠血清及结肠,观察器官病理变化,测定炎症因子以及肠道菌群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低浓度乳铁蛋白组和低浓度溶菌酶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缩短量、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6、lL-1β、TNF-α)表达量、血清和肝脏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显著降低,高浓度乳铁蛋白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善。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UC,为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Akkermansia muciniphila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以及Akkermansia muciniphila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延缓结肠炎癌变的机制。

方法

C57BL/C小鼠共30只,分为对照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每组10只,在建模结束后采用断头法处死小鼠,HE染色检测结肠病理结构,计算成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3组小鼠ZO-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1、N-cadherin、GPCR41、GPCR43、Bcl-2、 Bax等蛋白的水平,GC-MS法检测3组小鼠短链脂肪酸的水平。

结果

HE发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小鼠的结肠组织炎症浸润,肠腺水肿,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结肠水肿和出血减轻,肠腺结构清晰。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中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pg/mL)(9.12±0.36、6.36±0.42、45.20±3.63)较对照组(3.80±0.38、0.06±0.89、2.10±0.14)升高(Tamhane’s T2分别为0.001、2.549、12.831,均P<0.05),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灌胃后,IL-1β、IL-6、TNF-α水平(3.92±0.19、3.54±1.28、18.20±8.47)下降(Tamhane’s T2分别为6.553、2.414、5.743,均P<0.05)。免疫荧光双染法显示ZO-1 和 E-cadherin主要定位在结肠柱状上皮和肠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ZO-1和E-cadherin的表达(ng/mL)(0.04±0.01、0.34±0.55)比对照组(0.10±0.18、0.48±0.13)降低(Tamhane’s T2分别为0.681、4.379,均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处理后显著上调小鼠结肠的ZO-1 和 E-cadherin的表达(0.08±0.05、1.08±0.28)(Tamhane’s T2分别为7.059、5.873,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Occludin-1、GPCR41、GPCR43、Bcl-2表达(ng/mL)(0.36±0.06、0.48±0.13、0.38±0.13、0.34±0.55)较对照组(1.08±0.08、0.74±0.06、0.48±0.13、1.64±0.11)减低(LSD-t分别为2.369、0.304、8.119、2.298,均P<0.05),Bax表达(ng/mL)(1.34±0.27)较对照组(0.48±0.13)增加(LSD-t为7.727,P<0.05),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相比,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小鼠的Occludin-1、GPCR41、GPCR43、Bcl-2表达(0.84±0.06、0.60±0.19、1.08±0.08、1.08±0.28)上调(LSD-t分别为1.153、4.111、9.472、5.873,均P<0.05),Bax表达(0.34±0.58)下调(LSD-t为8.785,P<0.05)。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组丙酸丙酯水平(μg/mg)(0.000066±0.000025)较对照组(0.000244±0.000035)下降(LSD-t为7.448,P<0.05),而经Akkermansia muciniphila干预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AKK组的丙酸丙酯水平(0.000276±0.000049)上升(LSD-t为8.779,P<0.05),3组中戊酸丙酯、异己酸丙酯、己酸丙酯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降低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IL-1β、IL-6、TNF-α水平,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介导GPCR调控ZO-1、E-cadherin、Occludin-1等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肠的黏膜屏障,从而降低结肠炎相关癌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桂皮醛(CA)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用柳氮磺胺吡啶(300 mg/kg)做为阳性对照,CA分别以150、250、500 mg/kg的剂量对3%葡聚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进行灌胃治疗.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状态的变化并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的变化并进行病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党参总皂苷(TSC)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 g/kg)、TSC高剂量组(1.2 g/kg)、TSC低剂量组(0.4 g/kg),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制作大鼠UC模型,给药21 d后,通过观察大鼠症状和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形态;测定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最终评价TSC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CMD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粘膜损伤严重,说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TSC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UC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P<0.05);改善结肠黏膜形态;升高结肠组织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P<0.05),抑制结肠组织中IL-6、TNF-α mRNA水平,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同时降低结肠中NF-κB蛋白表达(P< 0.01),且TSC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TSC对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以高剂量组为佳;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