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家药三颗针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三颗针低、中、高剂量组,自由饮用7 d 2.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同时给予药物干预,连续10 d,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三颗针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颗针组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病理损伤减轻,肠黏膜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三颗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且趋近于正常组。本实验揭示了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可能是三颗针干预UC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肠道菌群的角度为三颗针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用3% 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6、IL 8、IL 10、IL 1β和TNF 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 6、IL 8、IL 1β和TNF 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 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 结论 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um)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取15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动物,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肠炎模型组(DSS)、实验组(CM+DSS)。选取CM+DSS组小鼠予以2×105 IFU的鼠衣原体灌胃处理,并在其感染后第29天开始,给予DSS组和CM+DSS组的小鼠2%DSS饮水,持续5d,每天监测小鼠体重和肠炎疾病评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小鼠结肠长度和结肠组织炎性改变。【结果】肠炎模型组的小鼠均表现出典型的肠炎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肠炎疾病评分、结肠长度和组织炎性改变);而经鼠衣原体预处理的小鼠(CM+DSS组)肠炎症状显著减轻,表现在肠炎疾病评分降低,体重和结肠长度有所恢复,肠组织炎性损伤减轻。【结论】鼠衣原体对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由易感人群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诊断水平的提升,UC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参与信号转导、保护肠黏膜屏障和营养代谢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紊乱及微生态的失衡在炎症的形成及发展、免疫应激及稳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UC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基于肠道菌群以及其代谢产物的UC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菌群分析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方法:采用梯度稀释法行菌群分析。结果:发现酵母菌和小梭菌数较正常人显著增高,其他细菌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该结果可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三氯生(triclosan,TCS),化学名称2,4,4′ 三氯 2′ 羟基二苯醚,是一种羟二乙醚的三氯化衍生物。多年来,三氯生作为一种化学抑菌剂,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生活日用品中,如抑菌洗手液、牙膏及儿童玩具等。生活日用品或蓄积在水质、土壤及生物体中的三氯生及其代谢产物可被人体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目前在全球各级生物体中均可检测出三氯生。而已有的动物和人体试验表明,三氯生可以破坏免疫系统,扰乱消化,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危害公众健康。本文综述了三氯生与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被认为是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与肠道菌群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艰难梭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微生物被怀疑与UC的发病相关,但目前还未找到充分证据证明它们与UC患者肠道炎症间的因果关系。就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检测方法及未来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6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每次1g,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灌肠,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患者经30天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肠道菌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和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菌群正常和I度失调者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疗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并预测相关功能变化。方法 15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浓度抗生素组和高浓度抗生素组,连续灌胃5 d后,采集小鼠新鲜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的16S rRNA V3‒V4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高、低浓度抗生素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高剂量组小鼠肠道肠球菌属、志贺埃希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t=‒2.71,P=0.026;t=‒2.30,P<0.05);分节丝状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88,P=0.020;t=2.49,P=0.037),理研菌属极显著降低(t=3.79,P=0.005)。低剂量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形菌纲成为优势菌,芽胞杆菌属、粪球菌_2、苏黎世杆菌属、普雷沃菌属_2、普雷沃菌属_7、志贺埃希菌属、沙雷菌属和放线菌属等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均P<0.05);梭杆菌属、泛菌属极显著升高(t=‒3.19,P=0.013;t=‒3.50,P=0.008);分节丝状菌属、理研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t=2.69,P=0.028;t=2.33,P=0.048)。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显示,抗生素组显著增加人类疾病、细胞过程和环境信息处理功能层的基因拷贝数,显著降低有机系统、遗传信息处理和代谢功能层的基因拷贝数。结论 广谱抗生素能破坏小鼠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有必要深入研究抗生素对心血管、免疫性、感染性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黏膜菌群的构成及其与盲肠内容物菌群的差异, 探讨肠道菌群在UC小鼠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12只C57BL/6N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治疗组和模型组, 每组4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进行造模, 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灌胃进行治疗, 造模第8天处死全部小鼠。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法对肠道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UC小鼠肠道黏膜菌群与盲肠内容物菌群相比, OTU数量和多样性均降低; 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其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差异较正常小鼠更大。在门和属的分类水平上, UC小鼠黏膜菌群中变形菌门、疣微菌门、魏斯菌属和肠球菌属丰度较正常小鼠升高, 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 阿克曼菌属在UC小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中增多, 颤螺菌属在治疗组小鼠黏膜和盲肠内容物菌群中均减少。此外, 黏膜菌群中脱铁杆菌门Mucispirillum菌属丰度较高; 盲肠内容物中拟杆菌属丰度较高。物种组成分析中, 颤螺菌属、Mucispirillum、志贺菌属、魏斯菌属和肠球菌属聚类在一起。

结论

UC小鼠黏膜菌群与盲肠内容物菌群在群落组成、多样性、优势菌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黏膜菌群在UC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摄入红肉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

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红肉组、DSS组和高红肉+DSS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DSS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高红肉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此8周的最后9天开始对DSS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3% DSS诱导U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采用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及HE染色指标评价小鼠UC严重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特征细胞因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红肉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粪杆菌属及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TNF-α、IL-1β及IL-6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

结论

高摄入红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加重小鼠U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收治的1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美沙拉嗪治疗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1个月,留取治疗前后新鲜粪便样本,并采用16SrRNA细菌检测技术鉴定肠道菌群。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没有发生改变,菌群的多样性增高。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丰度增高,而变形菌门的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Actinobacillus和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下降,Veillonella、Clostridium XIVa、Blautia、Proteus、Flavonifractor等的丰度增高(P0.05)。通过Lefse分析发现c_Gammaproteobacteria和p_Firmicutes是患者治疗前后的特征性菌群。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在常规治疗中添加益生菌可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慢性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一种主要类型,其具有发病率高、病程复杂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主要以抗炎治疗、免疫调节为主。虽然这些治疗手段能改善UC的症状,但临床疗效有待提升。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肠道菌群的代谢通过调控炎症、细胞生长、内环境稳态等方式在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胆汁酸和三甲胺氮氧化物)对UC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以及菌群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疗法应用于UC的防治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和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比研究临床症状、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和结肠菌群构成.方法 C57BL/6雄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DSS组和TNBS组.造模期7 d.每日监测临床症状,包括体重和粪便隐血,造模结束时取结肠做组织病理诊断,使用16S rDN...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对IgA肾病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进行比较。方法纳入生活于同一地区的40例IgA肾病患者与10例健康人,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便细菌总DNA,通过PCR扩增后上机测序,然后进行可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分类分析及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最后比较两组之间的肠道菌群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相比,IgA肾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Ace、Chao1)下降(u=2.308,P=0.033;u=2.259,P=0.039),多样性指数(Shannon、Simpson)升高(u=5.370,P0.001;u=4.601,P=0.007);相对丰度方面,IgA肾病患者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细菌数量增加(t=2.301,P=0.037;t=6.729,P=0.005;t=5.285,P=0.006),而变形菌门细菌数量减少(t=4.138,P=0.009);拟杆菌属、链球菌属细菌数量增加(t=9.037,P=0.003;t=6.001,P=0.008),而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数量减少(t=2.198,P=0.033)。PCoA图提示两组肠道菌群有显著差异。LDA差异贡献分析发现两组之间共有15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造成显著差异影响力最大的5个物种依次是γ-变形菌纲、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科、肠杆菌目、变形菌门(t=9.930,P=0.002;t=2.198,P=0.033;t=2.604,P=0.015;t=2.393,P=0.021;t=4.138,P=0.009),它们刚好落在同一个进化树上,在IgA肾病组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结论 IgA肾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显著减少的肠杆菌科的未知属可能是IgA肾病的特征菌,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及在IgA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进一步研究可能为IgA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绝经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77例绝经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P组),24例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H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结构,计算临床参数与肠道菌群的Spearman相关系数并采用PICRUSt2进行菌群的功能预测。

结果

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两组对象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的物种(种水平)有14个(LDA分数>2.0)。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雌二醇与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均呈正相关(均P<0.05),这3种细菌在绝经前后健康女性中数量较高,而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上述3个物种均呈负相关(均P<0.05)。功能预测显示,与心血管疾病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KEGG L3代谢途径在P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富集(均P<0.05)。

结论

绝经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紊乱,表现为与性激素水平相关的聚集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动物亚种和吉氏不动杆菌丰度降低,同时在绝经综合征患者中存在独特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缩窄术(TAC)诱导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Norm组)、模型组(Mod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6只。Mod组大鼠采用TAC术制备为慢性心衰大鼠,对Sham组大鼠仅予开胸后缝合处理,Norm组则不予任何处理。造模10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大鼠心功能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肌和小肠组织行HE染色,收集肠道内容物行16S rRNA测序。结果 与Sham组相比,Mod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下降(P<0.01),NT-proBNP明显升高(P<0.01)。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Sham组比较,Mod组大鼠的OTU数量增加。PCoA分析显示,Mod组和Norm组菌群明显分开,Norm组和Sham组菌群分离不明显。在属水平上,与Sham组相比,Mod组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棒状杆菌属(Cor...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方法 收集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chizophrenia,Sch)与18例健康者(healthy donor,HD)的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基因组,扩增16S rRNA基因,运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水平的群落种类数目少于健康对照组。Alpha多样性指标中患者组的Ace指数(226.58±31.67)、Chao1指数(222.29±34.45)和Shannon指数(2.66±0.69)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3.63±56.07、302.2±57.99、3.59±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01),而Simpson指数(0.20±0.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07±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样本可被鉴别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样本在门和属水平上肠道菌群组成和含量有差异,其中患者组拟杆菌门和软壁菌门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6% vs.27.05%,P=0.008;0.00% vs. 0.20%,P=0.033),而放线菌门明显高于健康组(13.52% vs. 2.88%,P=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拟杆菌属和柔嫩梭菌属占比明显低于健康组(9.15% vs. 20.60%,P=0.031;3.29% vs. 9.5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和巨单胞菌属明显高于健康组(10.89% vs.1.78%,P=0.025;10.88% vs.1.98%,P=0.046;10.78% vs.2.69%,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有助于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为研究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