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试验组, 并选取19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粪便标本并进行检测, 对比两组入选者肠道菌群数量; 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体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胱抑素C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改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

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t=21.915, P < 0.001)、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降低(t=18.220, P < 0.001), 肠球菌数量显著增高(t=16.782, P < 0.001)。相比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t=147.035, P < 0.001)显著降低, 血肌酐(t=43.129, P < 0.001)、血尿素氮(t=170.206, P < 0.001)、血胱抑素C(t=22.432, P < 0.001)水平显著增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r=-0.695, P < 0.001)和大肠埃希菌(r=-0.631, P < 0.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血肌酐、血尿素氮和血胱氨酸均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降低、肠球菌数量升高, 且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为从微生态角度研究红茶在人体肠道菌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4周龄新生幼鼠(4weeks组,n = 30)、12周龄正常对照组小鼠(control组,n = 15)和12周龄喂饲红茶水实验组小鼠(teadrink组,n = 15)的肠道菌群分布,分析3组样本的菌群差异情况,探求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形成的影响。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t = −7.711,P<0.001)、拟杆菌科(t = −3.411,P = 0.009)、长尾嗤菌体科(t = −2.515,P = 0.036)、拟杆菌属(t = −2.693,P = 0.027)、邓肯菌属(t = −2.434,P = 0.041)、居海事城球杆菌属(t = −3.327,P = 0.029)、迪博邓肯菌(t = −2.679,P = 0.028)、普通居海事城球杆菌(t = −3.401,P = 0.027)和Duncaniella_sp._C9t = −3.104,P = 0.035)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厚壁菌门(t = 8.952,P<0.001)、乳杆菌科(t = 13.102,P<0.001)、消化链球菌科(t = 3.665,P = 0.021)、爱格菌科(t = 4.481,P = 0.002)、理研菌科(t = 3.626,P = 0.022)、乳杆菌属(t = 5.542,P = 0.004)、黏液乳杆菌属(t = 6.334,P = 0.002)、龙包茨菌属(t = 3.785,P = 0.005)、阿德勒菌属(t = 4.504,P = 0.002)、约氏乳杆菌(t = 4.282,P = 0.011)和罗伊氏粘液乳杆菌(t = 6.156,P = 0.003)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与4weeks组相比,teadrink组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大于control组。

结论

红茶对新生幼鼠肠道菌群的形成能够产生影响,不同丰度的菌群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来达到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增强肠道稳态的目的,具体代谢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与糖脂代谢、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120例单纯肥胖患者为肥胖组,1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糖、脂代谢指标[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检测相关指标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肠球菌[lg(8.02±0.26)CFU/g]和肠杆菌[lg(9.68±0.19)CFU/g]检出数量均高于肥胖组和对照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lg(5.69±0.14)CFU/g]、双歧杆菌[lg(5.73±0.28)CFU/g]、梭杆菌[lg(6.01±0.25)CFU/g]、拟杆菌[lg(6.97±0.24)CFU/g]和类杆菌[lg(7.05±0.15)CFU/g]检出数量均低于肥胖组,同时肥胖组上述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糖、血脂(TC、TG、LDL-C)和炎症指标水平均高于肥胖组,且肥胖组各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HDL-C水平低于肥胖组,且肥胖组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显示,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和类杆菌数量与血糖、血脂(TC、TG)、炎症指标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5)。

结论

T2DM合并肥胖患者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拟杆菌、类杆菌数量降低,其变化与机体糖脂代谢和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冠心病(CHD)患者糖脂代谢与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CHD患者(CHD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研究。详细采集两组对象一般资料, 同时完成体格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采集两组对象入组第1天时空腹外周静脉血, 检测空腹血糖(FPG)和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脂质代谢指标水平。收集两组研究对象新鲜晨便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和白假丝酵母数量。比较两组对象基本资料、糖脂代谢指标和肠道菌群分布, 分析CHD患者肠道菌群与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

结果

CHD组患者HOMA-IR(t=2.729, P=0.007)和血清TC(t=2.915, P=0.030)、TG(t=2.567, P=0.01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清LDL-C(t=2.129, P=0.0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D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t=2.247, P=0.026)和拟杆菌/梭菌比值(t=2.111, P=0.036)低于对照组。CH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与HOMA-IR(r=-0.384、-0.354, P < 0.001、=0.012)以及血清TC(r=-0.361、-0.329, P=0.005、0.027)、TG(r=-0.358、-0.341, P=0.009、0.020)和LDL-C(r=-0.326、-0.317, P=0.031、0.038)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CHD患者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分布均存在显著异常, 且HOMA-IR、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与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拟杆菌/梭菌比值呈负相关, 因此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和合理干预有利于调节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指标的变化,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0例克罗恩病活动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支持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菌群多样性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患者肠道乳杆菌属(t=5.200,P<0.001)、大肠埃希菌(t=11.974,P<0.001)、克雷伯菌属(t=15.033,P<0.001)、糖单胞菌(t=12.166,P<0.001)、恶臭假单胞菌(t=31.063,P<0.001)、肠球菌属(t=28.867,P<0.001)数量均显著升高;同时患者肠道菌群OUTs(t=40.435,P<0.001)、Observed species(t=5.475,P<0.001)、Chao1指数(t=12.348,P<0.001)、Simpson指数(t=2.961,P=0.005)、Shannon指数(t=3.330,P=0.002)均显著升高。相比治疗前,治疗后患者血清以及粪便中的氨基酸、多肽、脂肪酸、胆固醇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均显著改善。

结论

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支持后,克罗恩病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提高,同时患者脂质代谢的改善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通路相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方法

随机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平均体质量(220±20)g,随机选择6只SD大鼠作为正常组,另取18只SD大鼠为造模组,以高糖高脂饲料+5%葡萄糖水喂养21 d,对造模组大鼠进行腹腔链脲佐菌素(STZ)注射3 d,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每组各6只。对于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厄贝沙坦组大鼠进行20 mg/mL厄贝沙坦片灌胃,联合给药组大鼠在厄贝沙坦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灌胃(1×1010 CFU/mL乳酸菌+1×108 CFU/mL其他菌),每天灌胃1次,共灌胃2周。治疗结束后收集新鲜粪便于−80 ℃冰箱中储存,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 尿蛋白(UP),收集腹主动脉血液,测定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对血样中空腹血糖(FBG)水平进行检测。应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DNA,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DNA含量进行检测,对16S rDNA V4区进行PCR扩增检测,对rD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

结果

经过15 d治疗,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均有降低,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的FBG、Scr、BUN和24 h UP水平降低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8.379,P = 0.001;t = 3.570,P = 0.005;t = 7.579,P = 0.001;t = 2.486,P = 0.032);粪便样本中有60%以上高质量序列,组间粪便样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的Ace指数和Chaol指数均相对模型组有所改善(t = 9.210,P = 0.001;t = 2.134,P = 0.050;t = 12.314,P = 0.001,t = 7.180,P = 0.001),而且联合给药组改善情况优于厄贝沙坦组(t = 3.091,P = 0.011;t = 2.769,P = 0.020);在门水平上群落结构相似(P>0.05),在属水平上,乳杆菌属在各组中均有较高丰度。相对正常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门、纲、目、属分类水平均有差异,在科、属中,SMB53科、脱硫弧菌科、消化链球菌科、传代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丰度有所上调,瘤胃菌科、理研菌科、梭菌属、乳杆菌属丰度有所下降,厄贝沙坦组和联合给药组大鼠各菌属表达均有所改善,其中联合给药组大鼠改善程度优于厄贝沙坦组(t = 9.181,P = 0.001;t = 2.497,P = 0.032;t = 11.288,P = 0.001;t = 2.466,P = 0.033;t = 2.598,P = 0.027;t = 3.152,P = 0.010;t = 7.924,P = 0.001;t = 5.313,P = 0.001;t = 2.287,P = 0.045)。

结论

益生菌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肠道菌群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茶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为研究红茶在代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构建 T2DM小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T2DM组)和茶水饲喂组(T2DM_T组),取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终点收集3组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组间菌群差异;同时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与Control组和T2DM组相比,T2DM_T组拟杆菌门(F = 21.056,P<0.001)、邓肯氏菌属(F = 13.330,P = 0.001)、乳杆菌属(F = 36.546,P<0.001)和粘液乳杆菌属(F = 43.813,P<0.001)的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F = 8.676,P = 0.005)、MuribaculumF = 8.151,P = 0.006)和肠球菌属(F = 4.271,P = 0.040)的相对丰度降低。与T2DM组小鼠相比,T2DM_T组小鼠肝细胞排列较为紧密,细胞空泡变性程度有所减弱。

结论

红茶在一定范围内能调节T2DM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对丰度,红茶水喂饲可减缓造模所致的T2DM小鼠肝脏细胞的损伤,其具体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在混合痔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预防术后便秘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对照组(n=46,接受莫沙必利治疗)和研究组(n=54,接受莫沙必利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持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便秘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肠道菌群数量、血清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

结果

研究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17,P=0.032)。研究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15.103、13.358、8.463,均P<0.001)。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排便困难程度及粪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221、4.00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肠杆菌、球杆菌、酵母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t=4.646、3.688、2.454、4.818、8.681,均P<0.001)。研究组患者血清SP水平高于对照组,VIP水平低于对照组(t=3.328、8.999,均P<0.001)。

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预防混合痔TST术后患者便秘的发生,同时优化患者肠道菌群及脑肠肽类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血清神经肽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7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依照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为肠道菌群正常组、Ⅰ度组、Ⅱ度组; 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情况以及血清中TLR4、NPY和VIP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LR4、NPY和VIP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影响。

结果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血清TLR4、NPY和VI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对照组中TLR4、NPY和VIP水平最低, Ⅱ度组最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度组、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正产组和对照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 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Ⅰ度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Ⅰ度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LR4、NPY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负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正相关(P < 0.05);VIP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正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负相关(P < 0.05)。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LR4、NPY和VIP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且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的植物乳植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AL531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HT-29细胞与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结合的方法,检测益生菌增殖肠上皮细胞、提升肠道紧密连接性与黏膜屏障能力以及增强五羟色胺转运体(SERT)、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能力。

结果

菌株LP45和BAL531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并能够增殖肠上皮细胞,菌株La28无增殖作用;菌株LP45、La28和BAL531能显著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2.73倍(t = 13.099,P<0.001),从而增强肠道屏障。菌株LP45使黏蛋白(MUC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升1.89倍(t = 10.285,P = 0.001),菌株La28与BAL531无显著影响;菌株LP45、La28和BAL531使S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升2.13倍、1.45倍和4.00倍,其中菌株BAL531效果最显著(t = 21.308,P<0.001);另外,菌株LP45可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提升2.12倍(t = 10.625,P<0.001),菌株BAL531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0.79倍(t = ‒2.611,P = 0.059),菌株La28无显著影响(t = ‒0.951,P = 0.395)。

结论

菌株LP45、La28和BAL531对便秘症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增加肠道润滑、促进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水液吸收等不同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唐圆  彭买姣  肖嫩群  阳航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1):1262-1265, 1272
目的 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肝气乘脾泄泻及中医经典药方治疗泄泻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15只,造模成功后,取正常组和模型组各5只,将剩余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和痛泻要方干预组各5只,痛泻要方干预组灌胃痛泻要方治疗3 d,分别在造模成功和治疗后取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然后记录内容物中各种菌的数量。 结果 造模后,模型组小鼠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均有上升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只有细菌总数[(23.9±3.51)vs(1.35±0.30),108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61,P=0.008)。治疗后,痛泻要方干预组小鼠恢复了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其中与自然恢复组相比痛泻要方治疗对大肠埃希菌的影响最明显[(1.63±1.19)vs(8.47±0.84),106 CFU/g;t=8.124,P=0.001],细菌总数、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受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乘脾造模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B/E值)降低,而痛泻要方干预组的趋近于正常组。 结论 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数量增加,B/E值降低,痛泻要方干预能够恢复肝气乘脾泄泻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失衡,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以提高B/E值来治疗泄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UC患者资料,根据Mayo评分系统将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n=50)和缓解期组(n=48)。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血清MCP-1、HMGB1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5.34±0.87)、(5.81±0.83)CFU/g]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8.07±0.86)、(8.35±0.88)CFU/g;(8.13±0.91)、(8.46±0.95)CFU/g](F=12.035,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188.15±20.73)、(6.28±1.3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106.38±15.92)、(2.13±0.41)ng/mL](F=84.163,P<0.001;F=25.386,P<0.001);活动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水平[(267.42±23.51)、(21.35±2.26)ng/mL]显著高于缓解期组[(188.15±20.73)、(6.28±1.38)ng/mL](t=17.676、39.641,均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MCP-1、HMGB1与UC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呈负相关(r=‒0.715、‒0.659,r=‒0.703、‒0.614,均P<0.001),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0.783、0.702,r=0.762、0.735,r=0.653、0.612,均P<0.001)。结论 MCP-1、HMGB1作为促炎因子可介导肠黏膜炎性反应,引起UC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房颤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影响菌群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老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并选取性别、年龄与患者匹配的3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对象肠道优势菌的特点。同时收集房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总胆汁酸(TBA)、同型半胱氨酸(Hcy)、B型纳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数值(LVEF)等检测结果,分析上述因素与肠道优势菌群的关系。 结果 房颤组患者直肠真杆菌数量为(4.66±1.62)lg copies/g粪便,低于对照组的(6.10±1.44)lg copies/g粪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6,P=0.002)。房颤组患者肠道普拉梭菌、肠球菌、类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酪酸梭菌、Atopobium cluster(Ato)、肠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房颤组中,CRP升高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显著高于CRP正常患者,CRP升高与双歧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651,P=0.002);Hcy升高患者肠道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Hcy升高与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567,P=0.009)。BNP、TBA、LVEF与优势菌群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老年房颤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CRP、Hcy和老年房颤患者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白介素-6(IL-6)对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预测效能。

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AECOPD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采集血液、粪便样本检测血清Hcy、IL-6水平及肠道菌群。比较两组对象血清Hcy、IL-6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Hcy、IL-6对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预测效能,同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 −10.167、−4.045,均P<0.001),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 8.493、8.440,均P<0.001)。96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36.45%(35/96)。与对照组血清Hcy[(10.76±3.23)μmol/L]、IL-6[(0.86±0.35)mg/L]水平相比较,肠道菌群失调组AECOPD患者血清Hcy[(38.65±5.41)μmol/L]、IL-6[(132.55±25.62)mg/L]水平和肠道菌群正常组患者血清Hcy[(20.22±4.18)μmol/L]、IL-6[(40.58±6.69)mg/L]水平均显著升高(t = 28.543、30.408、14.865、46.327,均P<0.001),且肠道菌群失调组AECOPD患者血清Hcy、IL-6水平均显著高于肠道菌群正常组(t = 18.641、25.664,均P<0.001)。ROC曲线显示,血清Hcy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771,截断值为29.50 μmol/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2%、58.62%;IL-6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截断值为88.69 mg/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62%、65.34%;血清Hcy联合IL-6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04%、87.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cy[OR(95% CI) = 3.904(2.049~7.440)]、IL-6[OR(95% CI) = 3.414(1.926~6.052)]及急性加重次数≥2次/年[OR(95% CI) = 3.404(1.936~5.986)]均为影响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因素。

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且主要表现为双歧杆菌、乳杆菌减少及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增多,其发生与血清Hcy、IL-6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cy、IL-6水平的升高可作为预测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柳萍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4):444-446, 450
目的 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肠道菌群及血清干扰素(INF) γ和白介素(IL) 4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50例在我院就诊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哮喘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全部入选对象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并检测血清INF γ、IL 4水平,比较两组对象各指标水平差异。 结果 哮喘组患儿肠道肠杆菌和酵母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1 7、2.432 4、2.386 0、2.391 2,P=0.023 6、0.018 7、0.021 3、0.020 5)。哮喘组患儿血清INF γ水平为(18.69±3.32 )ng/L,低于对照组的(69.82±15.26)ng/L;而IL 4水平为(82.94±16.85)μg/L,高于对照组的(16.99±4.0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11 4、7.270 5,P=0.000 3、0.000 2)。 结论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异常,应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进一步联合益生菌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抑郁、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9.59±0.73)lg copies/g vs(7.56±0.54)lg copies/g]和乳杆菌数量[(9.53±0.68)lg copies/g vs(7.84±0.56)lg copies/g]高于对照组,而肠球菌数量[(7.86±0.63)lg copies/g vs(9.81±0.52)lg copies/g]与大肠埃希菌数量[(7.64±0.37)lg copies/g vs(9.16±0.48)lg copies/g]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益生菌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其肠道菌群和抑郁状态,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80例FC患儿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体检中心检查的无胃肠道疾病的3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研究组患儿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度组(52例)和重度组(28例)。比较各组儿童肠道菌群数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及血清脑肠肽指标[一氧化氮(NO)、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差异。 结果 研究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8.16±0.89)lg CFU/g]和乳杆菌数量[(7.92±0.83)lg CFU/g]明显少于健康组[(8.94±0.97)lg CFU/g、(8.63±0.91)lg CFU/g],而大肠埃希菌数量[(8.12±0.81)lg CFU/g]明显多于健康组[(7.30±0.72)lg 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2.35、2.44,P结论 FC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和脑肠肽分泌异常,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肠道菌群失调及脑肠肽分泌异常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