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尝试对助滤剂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法进行适用性试验,建立助滤剂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对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助滤剂进行微生物控制。具体通过采用涂布法、倾注法、薄膜过滤法、涂布(分解求和)法对珍珠岩和硅藻土进行微生物回收试验,计算各试验菌回收率;用控制菌检查法对控大肠埃希菌检查法进行确认。结果发现涂布法各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均在0.5~2.0范围内,微生物计数方法通过;控大肠埃希菌检查法通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分布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性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2052例大肠埃希菌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ALDI-TOF 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质谱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应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052例大肠埃希菌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泌尿外科患者占比最高,为17.50%,其次为肾病科患者,占12.87%。其中检出803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泌尿外科占比最高,为18.56%,其次是肾病科占13.95%,内分泌科占11.71%,重症医学科10.09%。2052株大肠埃希菌整体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米诺环素、头孢西丁等药物敏感率高,均>90%,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敏感率低,均<50%,其中氨苄西林敏感率最低,只有28.17%。结论:大肠埃希菌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发生在泌尿外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整体检出率较高,临床应重视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尽量避免仅凭经验性用药,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以往,对食品中的大肠埃希菌检验主要是从食品卫生指标角度进行。通过对大肠埃希菌的检验,以确定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而O157:H7大肠埃希菌系临床腹泻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重要成员。近年,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来势颇为凶猛,深受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本文试对该菌的有关情况做一简述。1腹泻原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类和引起的疾病(见表1)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已知有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IEC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或称产Vero毒素大肠埃希菌(VTEC)…  相似文献   

4.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2010至2011年临床各科室送检的全部标本(包括血、尿、便、痰、分泌物等),采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2010和2011年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23.8%5、7.4%,呈上升趋势。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越来越高,耐药率日益严重,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开展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控制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长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本院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2009-2013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3年本院共分离出2 921株ECO,2009-2012年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尿液,平均占29.4%,2013年大肠埃希菌主要分离自血液,占27.6%;2011-2013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平均检出率为70.1%,高于2009-2010年的平均检出率64.1%(P0.05);主要来源于普外科和ICU,分别占22.1%、18.4%;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对本研究其他药物的耐药率,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低于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90%,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0%。结论大肠埃希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本市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非常高,耐药问题十分严重,应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定期监测,控制耐药菌的产生,预防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0-2015年重庆地区儿童感染的11 039株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BD Phoenix 100 MIC法结合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大肠埃希菌总检出率为13.53%;大肠埃希菌在呼吸病房和新生儿病房的检出率高于其他病房;以痰标本多见,占62.22%(6869/11039);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0.33%),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分别为0.81%和0.78%。ESBLs平均检出率为50.98%(5628/11039)。结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呼吸病房和新生儿病房是预防控制的重点科室。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宿舍空气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和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 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用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集大学生宿舍内室内空气并分离鉴定其中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 采用ERIC-PCR扩增基因组DNA, 形成聚类图谱, 分析分离株的相似性。【结果】从收集到的300份空气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94株大肠埃希菌, 30株鉴定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离株, 检出率达15.46%; 产ESBLs大肠埃希菌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相似性在50%?100%之间。【结论】大学生宿舍空气中存在着产ESBLs大肠埃希菌污染, 应加强对空气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市人民医院高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的存在现状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Tris-ED-TA纸片裂菌法检测148株大肠埃希菌的AmpC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产酶株对11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48株大肠埃希菌中6株检出AmpC酶,检出率为4.1%。所有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MIC为0.12~0.25μg/ml;对头孢吡肟的MIC值也较低,为0.5~32.0μg/ml,仅1株耐头孢吡肟。所有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耐药,MIC为32~128μg/ml;对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加酶抑制剂复合物耐药性较强。结论深圳市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高产AmpC酶检出率为4.1%。产酶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病例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鉴定使用血清学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WHONET 5.0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5.93%,共分离到7种血清型。在分离到的菌株中,ESBLs的检出率达45%。结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应开展对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建立维生素K1微生物限度测定方法。方法:以聚山梨酯80作为乳化剂,使维生素K1在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中充分乳化。取1:20供试液1 m L,按平皿法分别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培养,以计数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结果:验证所用培养基的菌落平均数均大于对照培养基上的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稀释液对照组和试验组培养基上菌落平均数的回收率均大于70%,且菌落形态大小一致。三批维生素K1及其加速和长期稳定性样品中均未见菌落。结论:所选培养基适宜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长。且含聚山梨酯80的p H 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和维生素K1对所含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无抑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培养病原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及变迁。方法:采用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194株大肠埃希菌和115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结果:ESBLs总检出率为32.4%,其中大肠埃希菌为34%,肺炎克雷伯菌为30%,1998~2000年,不同年度两菌ESBLs总检出率分别为30.2%、25.4%、38.5%,大肠埃希菌分别为28%、26%、43%。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33%、24%、29%。经卡方检验,不同年度ESBLs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院培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高,对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细菌进行ESBLs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通过高压热水冲淋前后肉牛胴体表面的极端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细菌菌落计数,并从分离的极端微生物中随机挑出8株厌氧菌和7株嗜冷菌,利用16S r DNA扩增、测序及生化试剂盒鉴定这些微生物的种属特征。结果冲淋前后的肉牛胴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从106CFU/cm2降低至500 CFU/cm2,同时冲淋前后的肉牛胴体厌氧细菌总数从2×102CFU/g下降至400 CFU/g,嗜冷细菌总数从3×104CFU/g下降至3×102CFU/g。极端微生物主要属于厌氧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埃希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库特菌属Kurthia sp.、沙雷菌属Serratia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等6个属。结论高压热水冲淋可以很好的控制肉牛胴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但对于厌氧、嗜冷等极端微生物的减菌效果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13.
457株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菌种和药敏试验,同时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对肠球菌进行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HLAR)的筛选。结果尿路感染以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50.5%)其余依次为肠球菌属(10.5%),克雷伯菌属(8.6%),真菌(7.9%)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24.2%和17.9%,HLAR肠球菌检出率为60.4%.尿路感染病原菌对喹诺酮类等常用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明确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的分布情况。方法检索四个中文数据库、EMbase、PubMed及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5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对筛选到的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的研究文献,采用Stata 12.1软件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各类基因的检出率和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结果共纳入35篇中文文献和4篇外文文献,采用随机效应模式进行数据分析,合并结果显示:(1)中国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4.0%-7.0%)、2005-2008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3.0%-7.0%)、2009-2013年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4.0%-8.0%),两个时间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HA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43.0%(95%CI:28.0%-59.0%)、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52.0%(95%CI:37.0%-66.0%)、EBC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为23.0%(95%CI:10.0%-37.0%);(3)北方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8.0%(95%CI:5.0%-11.0%)、东南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5.0%(95%CI:1.0%-9.0%)、中西部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6.0%(95%CI:2.0%-10.0%)、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为7.0%(95%CI:4.0%-9.0%),经χ2检验,四个地区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在中国以CIT型引物扩增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且主要为CMY-2基因;2009-2013年时段AmpC酶基因阳性率高于2005-2008年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四个地区大肠埃希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上海地区社区获得性腹泻儿童致病菌流行病学情况,对2007年度就诊于我院的2871例社区获得性腹泻患儿进行粪便弯曲菌、志贺菌、沙门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耶尔森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及部分菌株的血清分型。结果发现,弯曲菌在腹泻患儿粪便中的分离率为11.1%(172/1556),4月份感染率最高(P<0.001),多见于1~4岁儿童(P<0.05);其次是志贺菌,分离率为3.2%(91/2871),其中福氏志贺菌占63.7%;第3位是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1.0%(30/2871),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占70.0%,以O55/K59血清型为主。沙门菌、气单胞菌分离率不超过0.5%,未检测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耶尔森菌。本次调查显示,弯曲菌、志贺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是目前上海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腹泻的3种主要致病菌。弯曲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志贺菌及致腹泻大肠埃希菌,提示临床微生物室应将弯曲菌、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作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腹泻常规监测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载银纳米抗菌复合骨填充材料(TiO2-Ag-nHA/PA66)的体外抗菌性能。方法采用抑菌环试验及菌落总数测定法检测不同纳米抗菌复合骨填充材料(A1、A2、A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其对细菌的抗粘附作用。结果抑菌环试验显示,不同载银纳米抗菌复合骨填充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形成明显的抑菌环,以作用24 h抑菌环直径最大,并随作用时间延长,抑菌环直径逐渐缩小。其中银含量为0.64%(质量比)的材料A3的抗菌作用最明显,持续时间最长,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持续时间分别达到33 d和24 d;菌落总数测定法显示细菌与材料A3接触24 h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4.18%和85.96%;扫描电镜发现载银材料能够明显减少细菌在材料表面的粘附。结论载银纳米抗菌复合骨填充材料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抗菌作用,为其应用于慢性骨髓炎术后骨缺损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有助于了解引起感染的各种细菌分布以及耐药情况。研究患者尿培养病原菌的分布以及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从而为临床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回顾分析了辽宁省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4 865份尿标本感染菌鉴定结果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数据来自辽宁省各大医院。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和/或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对来自门诊和住院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标本中分离的1 41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尿培养的病原菌中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在革兰阴性菌当中大肠埃希菌占37.1%。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的耐药性比较高,每年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在2021年已经达到100%。而对于阿米卡星、呋喃妥英、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和亚胺培南则出现较低的耐药性,五年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于临床治疗尿路感染选用的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三个一线药物,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对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变化不大。上述结果表明,辽宁省近五年尿培养的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有的比例很高。大肠埃希菌易产生耐药性,需对其加强监测,通过向临床提供最新最快的耐药性分析资料,可以更好地控制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秦皮素对大肠埃希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为供试菌,探讨秦皮素的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TC法测定秦皮素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测定加药前后菌体培养液电导率和大分子的变化及观察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电镜结果,分析秦皮素对其细胞膜的影响;通过SDS-PAGE测定秦皮素对供试菌株蛋白含量的影响;采用逐个检出法研究秦皮素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质粒合成的抑制作用。结果秦皮素可抑制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的生长,其最低抑菌浓度为40μg/mL。秦皮素作用菌体5 h后,培养液中的电导率比对照组增加1.96%,但DNA和RNA大分子增加的不明显。秦皮素作用大肠埃希菌20 h后,菌体可溶性蛋白总量比对照组降低42%。秦皮素对大肠埃希菌的质粒有消除作用,药物作用48 h后,秦皮素对大肠埃希菌的质粒消除率为60.3%。结论秦皮素可抑制大肠埃希菌的生长,其抑菌作用机制与抑制菌体内蛋白质合成和消除菌体内的质粒有关,但对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 评价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三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对902株大肠埃希菌和404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配套的AST-GN13药敏卡进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6.6%;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42.4%、39.1%和96.5%,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别为64.2%、62.8%和91.9%,与非产ESBLs菌株比较,敏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米卡星对产与非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高度敏感,敏感率均在91%以上。结论 本地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流行严重,ESBLs的产生可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AGs的耐药情况加重,提示ESBLs和AGs引起的耐药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雅安市食品中污染的食源性疾病中的重要致病菌,积累监测数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2009年度工作手册》,检测10大类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菌群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果汁、凉拌蔬菜和蔬菜沙拉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60%、100%和100%;生畜肉、生食水产品和皮蛋中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0%、20%和3.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论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基础监测,加强食品安全,为雅安市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